一种热能与动力工程用热能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80366发布日期:2022-12-17 10:53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能与动力工程用热能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能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热能与动力工程用热能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2.热能与动力工程包括现代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主要涉及热能动力设备及系统的设计、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制冷空调、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工作。余热是指受历史、技术、理念等因素的局限性,在已投运的工业企业耗能装置中,原始设计未被合理利用的显热和潜热。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汽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化学反应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等。
3.热能与动力工程中,需要通过排气管排出带有大量热量的烟气,而直接的排出对周围环境会造成影响,同时直接的排出又浪费烟气中的大量热能,对于排出烟气中的热能回收再利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2122108155.5公开了一种热能动力工程用热能回收装置,这种热能动力工程用热能回收装置虽然可以对热能气体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但是其利用水进行热能再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泵机等电气原件对水进行动力的输送,而且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气体会对热能利用管造成腐蚀,造成水管的泄漏现象,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热能与动力工程用热能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能与动力工程用热能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能与动力工程用热能回收装置,包括热能回收箱体、密封底板以及密封顶板,且密封底板安装在热能回收箱体的底部,密封顶板安装在热能回收箱体的顶部,所述热能回收箱体的内腔水平设置有气液分隔板,且气液分隔板将热能回收箱体的内腔分隔为上下设置的热能利用空间和气体热能回收空间,所述气液分隔板的顶部均匀前后对称安装有多个用于热能再利用的热能利用支架,且热能利用支架的底端贯穿气液分隔板设置在气体热能回收空间的内腔中,前后两个所述热能利用支架之间水平安装有用于导热的气体热能导热组件,所述气体热能回收空间的内腔均匀设置有多个气体导流隔板,且多个气体导流隔板将多个气体热能导热组件均匀的分隔开,所述热能回收箱体的前侧壁设置有带有流量阀的排液管接口,且排液管接口设置在气液分隔板的上方,所述密封顶板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带有流量阀的进液管接口。
6.优选的,所述热能利用空间的内腔四角均竖向设置有过滤网支撑凸台,且四个过滤网支撑凸台的顶部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热能利用支架和排液管接口的上方。
7.优选的,所述气体热能回收空间的两侧壁分别设置有气体进入接口和气体排出接口,所述气体热能回收空间的内腔四角均设置有与密封底板通过螺栓连接的底板支撑凸台,且密封底板与气体热能回收空间的内腔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密封圈。
8.优选的,所述气体热能导热组件由一个不锈钢制成的矩形框架和四个定位耳板组成,且四个定位耳板对称焊接在矩形框架的两端,所述矩形框架的内腔均匀焊接有多个用于导热的导热鳍片。
9.优选的,所述气体导流隔板的一端与气体热能回收空间的内腔侧壁接触,另一端不与气体热能回收空间的内腔侧壁,且多组气体导流隔板将气体热能回收空间的内腔分隔为呈s形设计的导气通道。
10.优选的,所述热能利用支架为不锈钢导热支架,且热能利用支架的底部两端均设置有用于气体热能导热组件固定的压紧螺母。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气液分隔板将热能回收箱体的内腔分隔为热能利用空间和气体热能回收空间,使热能利用的水与带有热能的气体能够分隔开,再通过气体热能导热组件和热能利用支架将气体中的热能向水中传导,实现排出气体中热能的再利用,以及避免需要气体驱动电气原件对于水进行动力的输送,同时避免因为气体对对于气体热能导热组件的腐蚀而造成水的泄漏现象,通过在气体热能回收空间的内腔均匀设置有多个气体导流隔板,且多个气体导流隔板将气体热能回收空间的内腔分隔为呈s形设计的导气通道,使气体能够在的内腔停留较长的时间,从而使气体热能导热组件和热能利用支架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热能的传导,提高对热能回收的利用率。
12.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能回收箱体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热能回收箱体仰视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各组件安装在热能回收箱体时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各组件安装在热能回收箱体时侧视剖视图。
1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0.1-热能回收箱体,2-密封底板,3-密封顶板,4-过滤网,5-气液分隔板,6-热能利用空间,61-过滤网支撑凸台,7-气体热能回收空间,71-气体进入接口,72-气体排出接口,73-底板支撑凸台,8-热能利用支架,9-气体热能导热组件,10-气体导流隔板,11-排液管接口,12-进液管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热能与动力工程用热能回收装置,包括热能回收箱体1、密封底板2以及密封顶板3,且密封底板2安装在热能回收箱体1的底部,密封顶板3安装在热能回收箱体1的顶部,热能回收箱体1的内腔水平设置有气液分隔板5,且气液分隔板5将热能回收箱体1的内腔分隔为上下设置的热能利用空间6和气体热能回收空间7,通过气液分隔板5将热能回收箱体1的内腔分隔为热能利用空间6和气体热能回收空间7,使热能利用的水与带有热能的气体能够分隔开;
23.气体热能回收空间7的两侧壁分别设置有气体进入接口71和气体排出接口72,方便气体向气体热能回收空间7的内腔输入以及从其内腔排出,气体热能回收空间7的内腔四角均设置有与密封底板2通过螺栓连接的底板支撑凸台73,方便密封底板2在气体热能回收空间7的内腔定位安装,且密封底板2与气体热能回收空间7的内腔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密封圈,提高密封底板2与气体热能回收空间7连接处的密封性;
24.气液分隔板5的顶部均匀前后对称安装有多个用于热能再利用的热能利用支架8,且热能利用支架8的底端贯穿气液分隔板5设置在气体热能回收空间7的内腔中,前后两个热能利用支架8之间水平安装有用于导热的气体热能导热组件9,当输入到热能利用支架7内腔中的带有热能的气体会与气体热能导热组件9接触,气体热能导热组件9吸收的热能向热能利用支架8中传导,热能利用支架8再与热能利用空间6内部的水进行热能的交换,实现排出气体中热能的再利用,以及避免需要气体驱动电气原件对于水进行动力的输送;
25.热能利用支架8为不锈钢导热支架,保证热能利用支架8具有快速的热交换能力和耐腐蚀能力,且热能利用支架8的底部两端均设置有用于气体热能导热组件9固定的压紧螺母,方便热能利用支架8与气体热能导热组件9之间的安装与拆卸,气体热能导热组件9由一个不锈钢制成的矩形框架和四个定位耳板组成,且四个定位耳板对称焊接在矩形框架的两端,矩形框架的内腔均匀焊接有多个用于导热的导热鳍片,多个导热鳍片能够提高气体热能导热组件9对于气体的接触面积,提高热能交换效率;
26.气体热能回收空间7的内腔均匀设置有多个气体导流隔板10,且多个气体导流隔板10将多个气体热能导热组件9均匀的分隔开,气体导流隔板10的一端与气体热能回收空间7的内腔侧壁接触,另一端不与气体热能回收空间7的内腔侧壁,且多组气体导流隔板10将气体热能回收空间7的内腔分隔为呈s形设计的导气通道,使气体能够在7的内腔停留较长的时间,从而使气体热能导热组件9和热能利用支架8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热能的传导,提高对热能回收的利用率;
27.热能回收箱体1的前侧壁设置有带有流量阀的排液管接口11,方便热能利用空间6内腔中液体的排出,且排液管接口11设置在气液分隔板5的上方,热能利用空间6的内腔四角均竖向设置有过滤网支撑凸台61,且四个过滤网支撑凸台61的顶部之间通过螺栓固定有过滤网4,过滤网4设置在热能利用支架8和排液管接口11的上方,利用过滤网4能够对进入的水进行过滤,减少水中杂质吸附的热能利用支架8的外壁,影响其热交换能力,密封顶板3
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带有流量阀的进液管接口12,方便与外教进水管的连接,方便向6的内腔注入水。
2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29.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