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58648发布日期:2022-10-28 22:54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的窗式空调器形状多为方形,属于一体式空调,由底盘、罩壳、面板、风道、室内风扇、室外风扇、电机、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组成,其安装后遮挡阳光的高度约为窗式空调器的总高度,客户无法享受充足的阳光;由于窗式空调器的室外部分与室内部分是一个整体,因此室外部分产生的噪音也会传到室内,导致噪音非常大,影响客户的舒适度,无法适用于对噪音敏感的客户。
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鞍式空调器应运而生,其主要包括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将室内部分与室外部分分离,将室内与室外分离,有效的降低了室内噪音。室内部分与室外部分通过鞍桥结构连接。室内部分主要包括面板、罩壳、底盘、室内换热器、贯流风扇、电机、风道、电控组件等部件。室外部分主要包括罩壳、底盘、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管路、电机、电机支架、轴流风扇等部件。
4.在室内机部分,机壳的前侧设有进风格栅,进风格栅的左右两侧与机壳连接的位置处无特殊处理,该处通常为封闭的弧形或平面结构,进风格栅的正面主体结构上设有进风口。此种进风格栅的进风只能够依靠于其正面主体结构上的进风口,左右两侧没有被充分利用,没有发挥进风功能,进风格栅的进风量受限。
5.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技术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窗式空调器,在室内机前侧进风格栅的左右两侧额外设置大通风口,增大进风面积和进风量,有助于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果。
7.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9.室内机壳,其包括前面板框和设于所述前面板框左右两侧的侧面板框,所述前面板框上设有进风口;
10.进风格栅,其包括主体部和设于所述主体部的左右两侧的延伸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延伸部处于不同平面上,所述主体部上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口,所述延伸部上设有第二通风口,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前面板框连接,所述延伸部与所述侧面板框连接,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均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1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风口沿所述延伸部的高度方向延伸。
12.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风口处设有导风翻边,所述导风翻边位于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且朝向所述进风格栅的内侧。
1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翻边包括主导风翻边和设于所述主导风翻边的上下两侧的副导风翻边,所述主导风翻边自所述第二通风口处远离所述主体部的竖向侧边向所述延伸部的内侧延伸,一所述副导风翻边自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上侧边向所述延伸部的内侧延伸,另一所述副导风翻边自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下侧边向所述延伸部的内侧延伸。
14.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平面部,所述主导风翻边与所述平面部抵靠。
1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框与所述侧面板框的交汇处圆弧过渡;
16.所述主体部为平面结构,所述延伸部为弧型结构,所述延伸部的弧型结构与所述前面板框和所述侧面板框之间的圆弧过渡部分适配。
1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的下部设有第一插接部,上部设有第一卡接部;
18.所述前面板框上在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下部设有第二插接部,在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上部设有第二卡接部;
19.所述第一插接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插接,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
2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处设有支撑框架部,所述支撑框架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与所述支撑框架部贴靠。
2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框上在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下部设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支撑框架部的下部之间形成第一插缝;
22.所述前面板框上在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上部设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与所述支撑框架部的上部之间形成第二插缝;
23.所述过滤网的下部插设于所述第一插缝内,上部插设于所述第二插缝内;
24.所述前面板框上在靠近所述进风口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限位筋,用于限制所述过滤网的左右位移。
2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27.本技术所公开的空调室内机对前侧进风格栅进行了结构优化,具体为进风格栅包括主体部和设于主体部的左右两侧的延伸部,主体部与延伸部处于不同平面上,主体部上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口,延伸部上设有第二通风口,主体部与室内机的前面板框连接,延伸部与室内机的侧面板框连接,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均与进风口连通。该进风格栅增加了通风口,进风面积大,有助于提高进风量和空调器的换热效果。
28.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马鞍式空调器从室内侧观察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马鞍式空调器从室外侧观察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马鞍式空调器的鞍桥结构拉伸后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图3所示结构省略罩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室内鞍桥壳与室外鞍桥壳之间的滑动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根据实施例的罩壳的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图6中a部放大图;
37.图8为根据实施例的室内鞍桥壳的结构示意图;
38.图9为图8所示结构从q1向观察到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0为根据实施例的室内鞍桥壳的爆炸图;
40.图11为根据实施例的室外鞍桥壳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2为图11所示结构从q2向观察到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3为根据实施例的室外鞍桥壳的爆炸图;
43.图14为根据实施例的室外机和鞍桥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4.图15为根据实施例的进风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6为图15所示结构从背侧观察到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7为根据实施例的周向面板框的结构示意图;
47.图18为根据实施例的周向面板框上安装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48.图19为根据实施例的室内机的侧视图;
49.图20为根据实施例的顶面板框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1为根据实施例的顶面板框从底侧观察到的结构示意图;
51.附图标记:
52.100-室内机;
53.111-室内顶出风口,112-室内前进风口,113-室内后进风口;
54.120-室内换热器;
55.130-贯流风扇;
56.140-周向面板框,141-前面板框,142-侧面板框,143-插口,144-平面部,1451-第二插接部,146-限位筋,147-支撑框架部,1481-第一限位凸起,1482-第二限位凸起,1491-第一插缝,1492-第二插缝;
57.150-顶面板框,151-顶面板框一段,152-顶面板框二段,153-延伸插接部;
58.160-显示面板;
59.170-显示板盒;
60.180-风道结构;
61.190-过滤网,191-抵靠部;
62.200-室外机;
63.211-室外前出风口,212-室外侧进风口,213-室外后进风口,214-室外顶进风口;
64.300-鞍桥结构;
65.310-室内鞍桥壳,311-室内鞍桥l型底板,3111-室内鞍桥l型底板的横向部,3112-室内鞍桥l型底板的竖向部,312-室内鞍桥盖板,313-第一贯通腔,314-室内鞍桥加强板,315-缓冲密封部;
66.320-室外鞍桥壳,321-室外鞍桥l型底板,3211-室外鞍桥l型底板的横向部,3212-室外鞍桥l型底板的竖向部,322-室外鞍桥盖板,323-第二贯通腔,324-室外鞍桥加强板;
67.330-鞍桥罩壳,331-鞍桥罩壳的顶板,332-鞍桥罩壳的侧板,3321-鞍桥罩壳的侧板横向部,3322-鞍桥罩壳的侧板竖向部,333-凸起部;
68.340-滑轨,341-外轨,342-内轨;
69.400-进风格栅;
70.410-主体部,411-第一通风口,412-第一插接部,413-第一卡接部;
71.420-延伸部,421-第二通风口,422-导风翻边,4221-主导风翻边,4222-副导风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7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7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74.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7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7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7.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
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78.本实施例公开一种马鞍式空调器,参照图1,其包括位于室内侧的室内机100、位于室外侧的室外机200、以及连接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的鞍桥结构300。
79.该马鞍式空调器为n型结构,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分别设于鞍桥结构300的两端、且位于鞍桥结构300的同侧。
80.将马鞍式空调器安装至窗口上时,鞍桥结构300直接坐落在窗口上,室内机100位于室内侧,室外机200位于室外侧。
81.由于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均位于窗口的下方,所以该马鞍式空调器解决了现有一体式窗机安装后遮挡阳光的问题。
82.通过鞍桥结构300将室内机100与室外机200分离,有助于避免室外机200的噪音传到室内侧,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
83.室内机100主要包括机壳、室内换热器120、接水盘、贯流风扇130、风道结构180等部件。
84.室外机200主要包括机壳、室外换热器、轴流风扇、压缩机等部件。
85.[室内机-室内侧进出风]
[0086]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100的后背板与室内侧墙体之间具有一定间隙。
[0087]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100的进出风方式为:参照图2,室内机100的前侧和背侧进风,顶部出风。
[0088]
具体为,室内机100的前侧板上设有室内前进风口112,室内机100的后背板上设有室内后进风口113,室内机100的顶部设有室内顶出风口111。
[0089]
室内空气从室内前进风口112和室内后进风口113流入室内机100的内腔中,经室内换热器换热后,从室内顶出风口111流出。
[0090]
室内机100的后背板与室内侧墙体之间的间隙为室内机100的背侧进风提供了可能性。
[0091]
室内机100的前侧和背侧同时进风,相较于现有窗机,进风量显著增加,有助于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整机换热效率。
[0092]
前侧和背侧同时进风的方式,在保证足够进风量的同时,取消底部进风,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室内机底部进风所导致的接水盘增大风阻、冷凝水溢出滴落的问题。
[0093]
由于不需要在室内机底部开设进风口,也就不需要在室内机的底板与接水盘之间预留太大的空间,有助于减小室内机的整体高度,减小室内占用空间。
[0094]
室内机的后背板开设镂空状的进风口,搭配相应的凹型设计,有助于减小室内机重量,也有助于提高室内机后背板的结构强度。
[0095]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室内前进风口112和室内后进风口113处分别设有可拆卸的过滤网,过滤灰尘和杂质。
[0096]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室内顶出风口111朝向室内侧倾斜,利于换热后的气体向室内侧流动。
[0097]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100的后背板与室内侧墙体之间设置垫块或可调节螺栓(未图示),提高室内机100的安装稳固性。
[0098]
[室外机-室外侧进出风]
[0099]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200的后背板与室外侧墙体之间具有一定间隙。
[0100]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200的进出风方式为:参照图1,室外机200的左右两侧、顶部及背侧分别进风,前侧出风。
[0101]
具体为,室外机200的后背板上设有室外后进风口213,室外机200的左右两侧板上分别设有室外侧进风口212,室外机200的顶板上设有室外顶进风口214,室外机200的前侧板上设有室外前出风口211。
[0102]
室外空气从室外后进风口213、室外侧进风口212、室外顶进风口214流入室外机200的内腔中,经室外换热器换热后,从室外前出风口211流出。
[0103]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200的底部设有底进风口(未图示)。
[0104]
室外机200的后背板与室外侧墙体之间的间隙为室外机200的背侧进风提供了可能性。
[0105]
室外机200采用四面进风的方式,增大进风量,有助于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散热效率,提高整机的换热效率。
[0106]
在室外机200的后背板和底板上开设镂空状的进风口,搭配相应的凹型设计,有助于减小室外机重量,也有助于提高室外机后背板和底板的结构强度。
[0107]
室外后进风口213与室外机内的轴流风扇正对,大大增强室外轴流风扇运转时从室外吸入空气的能力,提高通过气流对室外换热器的散热效果。
[0108]
室外底进风口在增大进风量的同时,可避免吸入落叶等杂质的问题。
[0109]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200的后背板与室外侧墙体之间设置垫块(未图示)或可调节螺栓,提高室外机200的安装稳固性。
[0110] [鞍桥结构]
[0111]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鞍桥结构300可以伸缩,通过鞍桥结构300长度的调节,以适应不同厚度的墙体。
[0112]
图1和图2所示为鞍桥结构300未拉伸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鞍桥结构300拉伸后的结构示意图。
[0113]
鞍桥结构300可以设置多个伸缩档位,便于调节和使用。
[0114]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鞍桥结构300包括室内鞍桥壳310和室外鞍桥壳320。
[0115]
室内鞍桥壳310的结构参照图8至图10,其内形成有第一贯通腔313,室内鞍桥壳310与室内机100固定连接。
[0116]
室外鞍桥壳320的结构参照图11至图13,其内形成有第二贯通腔323,室外鞍桥壳320与室外机200固定连接。
[0117]
室内鞍桥壳310与室外鞍桥壳320相互套设,以将室内机100的内腔与室外机200的内腔连通,室内鞍桥壳310与室外鞍桥壳320可以相对运动,以实现鞍桥结构300的伸缩。
[0118]
一些实施例中,室外鞍桥壳320套设于室内鞍桥壳310的外侧,如图4所示。
[0119]
另一些实施例中(未图示),室内鞍桥壳310套设于室外鞍桥壳320的外侧。
[0120]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室内鞍桥壳310与室外鞍桥壳320之间设有滑动部,以使室内鞍桥壳310与室外鞍桥壳320之间的滑动运动更为可靠、顺畅。
[0121]
滑动部可以为滑轨结构,也可以为设于二者之间的滑道、滑块结构等。
[0122]
滑动部采用滑轨340时,一些实施例中,当室外鞍桥壳320套设于室内鞍桥壳310的外侧时,参照图5,滑轨的外轨341与室外鞍桥壳320的内壁固定连接,滑轨的内轨342与室内鞍桥壳310的外壁固定连接。
[0123]
另一些实施例中(未图示),当室内鞍桥壳310套设于室外鞍桥壳320的外侧时,滑轨的外轨341与室内鞍桥壳310的内壁固定连接,滑轨的内轨342与室外鞍桥壳320的外壁固定连接。
[0124]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滑轨340具有两个,其中一个滑轨340设于室内鞍桥壳310和室外鞍桥壳320的左侧壁之间,另一个滑轨340设于室内鞍桥壳310和室外鞍桥壳320的右侧壁之间,两侧都设置滑动结构,结构更为可靠。
[0125]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鞍桥结构300在朝向室内机100的一侧设有向下延伸的室内竖向部,室内竖向部构成室内机100的后背板,与室内机100的底板固定连接,室内竖向部上设有室内后进风口113。
[0126]
鞍桥结构300在朝向室外机200的一侧设有向下延伸的室外竖向部,室外竖向部构成室外机200的后背板,与室外机200的底板固定连接,室外竖向部上设有室外后进风口213。
[0127]
鞍桥结构300通过两个竖向部分别与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固定连接,有助于提高室内机100、室外机200及鞍桥结构300三者之间的结构稳固性。
[0128]
鞍桥结构300能够承载一部分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的重量,通过鞍桥结构300将重量转移到窗口上,有助于提高马鞍式空调器整机安装后的安全性,减小坠机风险。
[0129]
[鞍桥结构-室内鞍桥壳]
[0130]
对于室内鞍桥壳310的具体结构,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至图10,室内鞍桥壳310包括室内鞍桥l型底板311和室内鞍桥盖板312,室内鞍桥盖板312设于室内鞍桥l型底板的横向部3111的顶部,围成第一贯通腔313。
[0131]
室内鞍桥l型底板的竖向部3112即为上文提及的室内竖向部,构成室内机100的后背板,参照图4,室内鞍桥l型底板的竖向部3112与室内机100的底板固定连接。
[0132]
室内鞍桥l型底板的竖向部3112上设有通风口,该通风口即为室内后进风口113。
[0133]
室内鞍桥l型底板的横向部3111与竖向部3112的转接位置处设有室内鞍桥加强板314,进一步提高室内鞍桥l型底板3111的结构强度。
[0134]
[鞍桥结构-室外鞍桥壳]
[0135]
对于室外鞍桥壳320的具体结构,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至图13,室外鞍桥壳320包括室外鞍桥l型底板321和室外鞍桥盖板322,室外鞍桥盖板322设于室外鞍桥l型底板的横向部3221的顶部,围成第二贯通腔323。
[0136]
室外鞍桥l型底板的竖向部3212即为上文提及的室外竖向部,构成室外机200的后背板,参照图14,室外鞍桥l型底板的竖向部3212与室外机200的底板固定连接。
[0137]
室外鞍桥l型底板的竖向部3212上设有通风口,该通风口即为室外后进风口213。
[0138]
室外鞍桥l型底板的横向部3221与竖向部3222的转接位置处设有室外鞍桥加强板324,进一步提高室外鞍桥l型底板321的结构强度。
[0139]
[鞍桥结构-鞍桥罩壳]
[0140]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马鞍式空调器还包括鞍桥罩壳330,其与室
内鞍桥壳310和室外鞍桥壳320中位于外侧的一者固定连接。
[0141]
在室内鞍桥壳310与室外鞍桥壳320相互远离运动时,鞍桥罩壳330将室内鞍桥壳310和室外鞍桥壳320中位于内侧的一者遮挡。
[0142]
鞍桥结构300未拉伸时,参照图1和图2,鞍桥罩壳330将室内鞍桥壳310和室外鞍桥壳320均遮挡。
[0143]
鞍桥结构300拉伸时,以室外鞍桥壳320套设于室内鞍桥壳310的外侧为例,参照图3和图4,室内鞍桥壳310会外露,此时鞍桥罩壳330将外露的室内鞍桥壳310遮挡。
[0144]
对于鞍桥罩壳330的具体结构,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鞍桥罩壳330包括鞍桥罩壳顶板331和鞍桥罩壳侧板332,鞍桥罩壳顶板331将鞍桥结构300的顶部遮挡,鞍桥罩壳侧板332将鞍桥结构300的侧面遮挡。
[0145]
鞍桥罩壳侧板332为l型结构,鞍桥罩壳侧板的横向部3321将鞍桥结构300的侧面遮挡,鞍桥罩壳侧板的竖向部3322与室内机100的侧板固定连接,构成室内机100侧面的一部分,同时实现鞍桥罩壳330在室内机100上的固定安装。
[0146]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7,鞍桥罩壳侧板的横向部3321上设有向其内侧凸出的凸起部333,凸起部333与室内鞍桥壳310和室外鞍桥壳320中位于外侧的一者通过连接件(比如螺钉)固定连接,实现室内鞍桥壳310与室外鞍桥壳320相对运动至所需位置后的定位。
[0147]
以室外鞍桥壳320套设于室内鞍桥壳310的外侧为例,鞍桥结构300拉伸到位后,鞍桥罩壳330与室外鞍桥壳320固定连接,由于室内鞍桥壳310和鞍桥罩壳330均与室内机100固定连接,而室外鞍桥壳320与室外机200固定连接,从而实现鞍桥结构300在固定位置处的止位固定。
[0148]
凸起部333的设置,使得在鞍桥罩壳330的外侧面上形成凹陷,螺钉嵌入凹陷结构内,避免螺钉的外端面外凸于鞍桥罩壳330而划伤用户。
[0149]
[室内机-显示面板安装]
[0150]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8至图20,室内机壳包括周向面板框140和顶面板框150;参照图16,周向面板框140为u型结构,其前侧设置前进风口112;顶面板框150设于周向面板框140的顶部,顶面板框150上设有显示面板160。
[0151]
顶面板框150自后至前斜向下延伸,也即顶面板框150呈斜面结构,其自室内机的后侧向室内机的前侧斜向下倾斜,显示面板160设于顶面板框150上靠前的位置处,使显示面板160在用户俯视可见的视线内,当用户低头对室内机进行操作时,可以很方便地对显示面板160上的按键进行操作,满足人机工程学。
[0152]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顶面板框150包括一体结构的顶面板框一段151和顶面板框二段152,顶面板框一段151呈弧型结构,顶面板框二段152呈平面结构。
[0153]
弧型的顶面板框一段151在满足下斜结构要求的基础上,与室内机的朝顶部前方敞口的顶出风口111更加匹配,提高出风的顺畅性,减小风损;并且,顶面板框一段151的倾斜角度要小于顶面板框二段152的倾斜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因顶面板框150的下斜结构而影响室内机的内腔中其他部件的安装。
[0154]
显示面板160设于顶面板框二段152上,顶面板框二段152的平面结构更加便于显示面板160的安装。
[0155]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顶面板框一段151与顶面板框二段152的交汇处的切线方向和顶面板框二段152的倾斜方向相同,二者平滑过渡。
[0156]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顶面板框二段152的背侧设有显示板盒170,显示板盒170正对显示面板160,结构更为紧凑。
[0157]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60与周向面板框140的前侧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40-70
°
,以为用户提供最佳的操作角度和视角。
[0158]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顶面板框150的前部与周向面板框140的顶部固定连接;参照图14,室内机的内腔中设有风道结构180,风道结构180靠近室内机的后背板设置,顶面板框150的后部与风道结构18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固定连接,如此实现顶面板框150的固定安装。
[0159]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0和图21,顶面板框150的前侧设有延伸插接部153,参照图17,周向面板框140的前侧面顶部设有插口143,延伸插接部153插设于插口143内,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固定连接。
[0160]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7,周向面板框140包括前面板框141和设于前面板框141的左右两侧的侧面板框14,顶面板框150的左右两侧分别与侧面板框142的左右两侧对应卡接,如此,顶面板框150的四周侧边均得到可靠固定,安装结构可靠。
[0161] [室内机-进风格栅]
[0162]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面板框141上设有前进风口112,前进风口112处设有进风格栅400。
[0163]
参照图15和16,进风格栅400包括主体部410和设于主体部410的左右两侧的延伸部420,主体部410与延伸部420处于不同平面上,两个延伸部420均向主体部410的后侧延伸。
[0164]
主体部410上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口411,延伸部420上设有第二通风口421,第一通风口411和第二通风口421均与前进风口112连通。
[0165]
第一通风口411与前进风口112正对连通,构成室内机前侧进风的主要气流。
[0166]
充分利用左右两侧的延伸部420,在延伸部420上开设第二通风口421,辅助进风,增大进风面积,有助于提高进风量和空调器的换热效果。
[0167]
主体部410与前面板框141连接,延伸部420与侧面板框142连接,实现进风格栅400的固定安装。
[0168]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风口421沿延伸部420的高度方向延伸,为竖向的长条状开口结构,进一步增大进风面积。
[0169]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6,第二通风口421处设有导风翻边422,导风翻边422位于远离主体部410的一侧,且朝向进风格栅400的内侧。
[0170]
空气经第二通风口421流入,导风翻边422将进风沿水平方向导入到前进风口112处,有助于提高进风效率。
[0171]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6,导风翻边422包括主导风翻边4221和设于主导风翻边4221的上下两侧的副导风翻边4222,主导风翻边4221自第二通风口421处远离主体部410的竖向侧边向延伸部420的内侧延伸,一副导风翻边4222自第二通风口421的上侧边向延伸部420的内侧延伸,另一副导风翻边4222自第二通风口421的下侧边向延伸部420的内
侧延伸。
[0172]
利用导风翻边422将第二通风口421形成类似扁口状的导风通道,有助于进风,且有助于提高进风格栅的结构强度。
[0173]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7,前进风口11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平面部144,主导风翻边4221与平面部411抵靠,提高进风格栅400的安装稳固性。
[0174]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前面板框141与侧面板框142的交汇处圆弧过渡;主体部410为平面结构,延伸部420为弧型结构,延伸部420的弧型结构与前面板框141和侧面板框142之间的圆弧过渡部分适配,提高进风格栅400与周向面板框140之间的安装稳固性。
[0175]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6,主体部410的下部设有第一插接部412,上部设有第一卡接部413;参照图17,前面板框142上在靠近前进风口112的下部设有第二插接部1451,在靠近前进风口112的上部设有第二卡接部(未标示);第一插接部412与第二插接部1451插接,第一卡接部413与第二卡接部卡接,如此实现进风格栅400的固定安装,便于拆装。
[0176]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7,前进风口112处设有支撑框架部147,支撑框架部147与主体部410之间设有过滤网190,过滤网190对室内机的前侧进风进行过滤,过滤网190与支撑框架部147贴靠,提高过滤网190的稳固性。
[0177]
过滤网190上设有抵靠部191,抵靠部191与进风格栅400抵靠,对进风格栅400起到抵靠支撑作用。
[0178]
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7和18,前面板框141上在靠近前进风口112的下部设有第一限位凸起1481,第一限位凸起1481与支撑框架部147的下部之间形成第一插缝1491;前面板框141上在靠近前进风口112的上部设有第二限位凸起1482,第二限位凸起1482与支撑框架部147的上部之间形成第二插缝1492;过滤网190的下部插设于所述第一插缝1491内,上部插设于第二插缝1492内,即可实现过滤网190的安装,便于安装。
[0179]
前面板框141上在靠近前进风口11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限位筋146,用于限制过滤网190的左右位移,进一步提高过滤网190的稳固性。
[0180]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181]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