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46008发布日期:2022-09-27 20:14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板式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2.目前,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质量轻、占用空间小、结构紧凑、易维修维护等优点,在空调领域应用广泛。
3.在一些板式换热器的流道设计中,未考虑板间流动空间中不同种流体的物理特性,导致换热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以提升换热效率。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以及位于两个盖板之间的换热板组;所述换热板组由若干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间隔层叠而成;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下表面与第二换热板的上表面形成第一介质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上表面与第二换热板的下表面形成第二介质流道;其中所述第一介质流道与第二介质流道的容积比为1:0.85~0.89。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介质流道用于流通水;以及所述第二介质流道用于流通氟。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上均设置有第一介质流道流入口、第一介质流出口、第二介质流入口和第二介质流出口;所述第一换热板的板体所处平面为p,所述第一换热板上的第二介质流入口由板体向下凹陷呈倒圆台后,在圆台底面垂直于p平面开孔形成,且该孔边缘的圆台底面还向p平面凸起有平行于p平面的第一半圆形通道;所述第二换热板的板体所处平面为p’,所述第二换热板上的第二介质流入口由板体向上凸起呈圆台后,在圆台顶面垂直于p平面开孔形成,且该孔边缘的圆台顶面还向p’平面凹陷有平行于p’平面的第二半圆形通道;所述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层叠后,第一半圆形通道与第二半圆形通道拼接成与第二介质流道连通的第二介质分配通道。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介质分配通道的孔径与第二介质流出口的孔径比值为1:25~28。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的表面均交替设置有脊和槽;其中所述第一换热板的表面分为位于中部的第二区域,以及分别位于第二区域两侧的第一区域、第三区域,在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中的相邻脊等高,位于第二区域内的相邻脊不等高;以及所述第二换热板的表面的相邻脊等高。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换热板的表面的脊与第一换热板的第一区域、第三区域内的脊等高。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板的第二区域内的较高脊与较低脊的高度比为1.3:1,第二区域内的较高脊与第一区域、第三区域内的脊等高。
12.进一步的,在第一换热板的第二区域内,采用垂直于脊线的平面做截面;该截面内的相邻较高脊的中线之间的距离与第一换热板的长度比值为0.021~0.026:1。
13.进一步的,所述l1的值为7.2~8.6mm。
14.进一步的,所述较高脊的高度与第二介质分配通道的孔径比值为0.092~1:1。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组由若干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间隔层叠而成,在所述第一换热板1的下表面与第二换热板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第一介质流道,在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上表面与第二换热板的下表面形成第二介质流道,且所述第一介质流道与第二介质流道的容积比为1:0.85~0.89,可以提升整体换热效率。
16.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1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换热器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换热器的第一、第二换热板的配合示意图;
21.图3是图2中a处放大图;
22.图4是图2中b处放大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板的剖视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换热器的流道示意图;
25.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换热器的第一换热板的俯视图;
26.图8是图7中局部剖视图。
27.图中:
28.第一换热板1、第一区域11、第二区域12、第三区域13、第二换热板2、第一盖板3、第二盖板4、第一介质流道流入口51、第一介质流出口52、第二介质流入口53、第二介质流出口54、第一半圆形通道551、第二半圆形通道552、脊61、较高脊611、较低脊612、槽62。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实施例
3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盖板3和第二盖板4,以及位于两个盖板之间的换热板组;所述换热板组由若干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间隔层叠而成;所述第一换热板1的下表面与第二换热板2的上表面形成第一介质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板1的上表面与第二换热板2的下表面形成第二介质流道;其中所述第一介质流道与第二介质流道的容积比为1:0.85~0.89。
3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合理设置两种介质流道的容积比例,考虑了介质的物理特性,提升了换热效率。
33.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第一介质流道可以用于流通水;以及所述第二介质流道可以用于流通氟。
34.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上均设置有第一介质流道流入口51、第一介质流出口52、第二介质流入口53和第二介质流出口54;所述第一换热板1的板体所处平面为p,所述第一换热板1上的第二介质流入口53由板体向下凹陷呈倒圆台后,在圆台底面垂直于p平面开孔形成,且该孔边缘的圆台底面还向p平面凸起有平行于p平面的第一半圆形通道551;所述第二换热板2的板体所处平面为p’,所述第二换热板2上的第二介质流入口53由板体向上凸起呈圆台后,在圆台顶面垂直于p平面开孔形成,且该孔边缘的圆台顶面还向p’平面凹陷有平行于p’平面的第二半圆形通道552;所述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层叠后,第一半圆形通道551与第二半圆形通道552拼接成与第二介质流道连通的第二介质分配通道。
3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介质流入第二介质流入口53后,通过由第一半圆形通道551与第二半圆形通道552拼接成的第二介质分配通道进入第一、第二换热板之间的第二介质流道,进行换热。
36.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第一、第二介质的换热效率,第一介质流道流入口51、第一介质流出口52、第二介质流出口54的口径可以相等,且所述第二介质分配通道的孔径与第二介质流出口54的孔径比值在1:25~28范围内为优选。
37.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形成第一介质流道与第二介质流道的不同容积,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的表面均交替设置有脊61和槽62;其中所述第一换热板1的表面分为位于中部的第二区域12,以及分别位于第二区域两侧的第一区域11、第三区域13,在第一区域11和第三区域13中的相邻脊61等高,位于第二区域12内的相邻脊61不等高;以及所述第二换热板2的表面的相邻脊61等高。
38.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选的,所述第二换热板2的表面的脊61与第一换热板1的第一区域11、第三区域13内的脊61等高。
39.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板1的第二区域12内的较高脊611与较低脊612的高度比为1.3:1,第二区域12内的较高脊611与第一区域11、第三区域13内的脊61等高。
40.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第一换热板1的第二区域12内,采用垂直于脊线的平面做截面;该截面内的相邻较高脊611的中线之间的距离l1与第一换热板1的长度l2比值为0.021~0.026:1。
41.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选的,所述l1的值为7.2~8.6mm。
42.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较高脊611的高度与第二介质分配通道的孔径比值为
0.092~1:1;可以减少压降。
43.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第一介质流出口52、第二介质流入口53位于第一区域内,第一介质流道流入口51、和第二介质流出口54位于第三区域内。
4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组由若干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间隔层叠而成,在所述第一换热板1的下表面与第二换热板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第一介质流道,在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上表面与第二换热板的下表面形成第二介质流道,且所述第一介质流道与第二介质流道的容积比为1:0.85~0.89,可以提升整体换热效率。
45.本技术中选用的各个器件(未说明具体结构的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4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8.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