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硅橡胶生产用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90571发布日期:2022-10-22 01:22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硅橡胶生产用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硅橡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硅橡胶生产用冷凝器。


背景技术:

2.硅橡胶是指主链由硅和氧原子交替构成,硅原子上通常连有两个有机基团的橡胶。硅橡胶的透气性好,氧气透过率在合成聚合物中是最高的。此外,硅橡胶还具有生理惰性、不会导致凝血的突出特性,因此在医用领域应用广泛。
3.传统的硅橡胶生产方法主要采用碱催化聚合法,即以dmc(二甲基环硅氧烷)为主体、少量vmc(甲基乙烯基环硅氧烷)、封端剂(四甲基二乙烯基硅氧烷)为原料,经过脱水、在碱性条件下聚合、破触媒等过程,最后脱除低分子物制得的高分子共聚物。
4.硅橡胶加工原料在脱水釜内经蒸汽加热后使低沸排出并通过冷凝器进行收集,然而传统的冷凝器散热效果较差,在冷凝一段时间后自身温度上升,导致冷凝效果下降,需要进行散热后方可继续进行冷凝,影响加工速度。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硅橡胶生产用冷凝器,能够在对物料进行冷凝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散热,避免由于自身温度过高而导致冷凝效果下降,保证加工速度。
7.(二)技术方案
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9.一种硅橡胶生产用冷凝器,包括容器、冷凝管、集热组件和散热组件,所述容器内部环绕设置有所述冷凝管,所述集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容器内部,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集热组件相连接;
10.所述集热组件包括集风板、导热管和导热鳍片,所述集风板设置于所述容器上部,所述集风板上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口,一所述导热管的一端与一所述通风口相连接,所述导热管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容器底部相连接,所述导热管的外表面固连接有所述导热鳍片。
11.进一步的,所述容器内部填充有冷凝液。
12.进一步的,所述容器上部设置有进液口,所述容器下部设置有所述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上均安装有密封塞。
13.进一步的,所述容器的上部呈开口状,所述容器的下部呈封闭状。
14.进一步的,所述冷凝管的一端设置有进料管,所述冷凝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料管,所述进料管穿设于所述容器上部的外表面,所述出料管穿设于所述容器下部的外表面。
15.进一步的,还包括导热棒,所述导热管内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所述导热棒。
16.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组件包括驱动件、转动轴和扇叶,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集风板上方,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转动轴的一端驱动连接,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环绕设置有所述
扇叶。
17.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保持架,所述驱动件保持架通过所述保持架与所述容器上部相连接。
18.进一步的,所述容器外表面下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
19.(三)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实际硅橡胶生产过程中当需要对脱水釜排出的低沸物进行冷凝时,可将低沸物导入冷凝管中,随后低沸物通过冷凝管进行冷凝,并将冷凝物排出,在进行冷凝的同时导热鳍片将容器内部的热量传递至导热管上,随后散热组件将外界的风通过集风板和通风口吹入导热管内部,并将导热管内的热量吹出容器外部,由此能够在对物料进行冷凝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散热,避免由于自身温度过高而导致冷凝效果下降,保证加工速度。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硅橡胶生产用冷凝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硅橡胶生产用冷凝器的整体结构正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硅橡胶生产用冷凝器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硅橡胶生产用冷凝器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驱动件,2-扇叶,3-容器,4-进料管,5-支撑架,6-出料管,7-集风板,8-保持架,9-通风口,10-冷凝管,11-转动轴,12-导热鳍片,13-导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28.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硅橡胶生产用冷凝器,包括容器3、冷凝管10、集热组件和散热组件,所述容器3内部环绕设置有所述冷凝管10,所述集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容器3内部,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集热组件相连接;
29.所述集热组件包括集风板7、导热管13和导热鳍片12,所述集风板7设置于所述容器3上部,所述集风板7上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口9,一所述导热管13的一端与一所述通风口9相连接,所述导热管13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容器3底部相连接,所述导热管13的外表面固连接有所述导热鳍片12。
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实际硅橡胶生产过程中当需要对脱水釜排出的低沸物进行冷凝时,可将低沸物导入冷凝管10中,随后低沸物通过冷凝管10进行冷凝,并将冷凝物排出,在进行冷凝的同时导热鳍片12将容器3内部的热量传递至导热管13上,随后散热组件将外界的风通过集风板7和通风口9吹入导热管13内部,并将导热管13内的热量吹出容器3外部。
31.进一步的,所述容器3内部填充有冷凝液。
32.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通过冷凝液降低冷凝管10的温度,使汽化的低沸物在与冷凝管10接触时迅速冷凝呈液态,并且通过冷凝管10排出。
33.进一步的,所述容器3上部设置有进液口,所述容器3下部设置有所述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上均安装有密封塞。
34.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冷凝液通过进液口装入容器3内部,通过出液口将冷凝液排出。
35.进一步的,所述容器3的上部呈开口状,所述容器3的下部呈封闭状。
36.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外部空气通过容器3的上部进入导热管13内部,并且通过导热管13将空气排出。
37.进一步的,所述冷凝管10的一端设置有进料管4,所述冷凝管10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料管6,所述进料管4穿设于所述容器3上部的外表面,所述出料管6穿设于所述容器3下部的外表面。
38.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汽化的低沸物通过进料管4导入冷凝管10内部,在冷凝管10内部冷凝后通过出料管6排出。
39.进一步的,还包括导热棒,所述导热管13内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所述导热棒。
40.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冷凝水的热量在传递至导热管13后将热量传递至导热棒,当风与导热棒接触时将导热棒上的热量带走,有利于通过导热棒增加与风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41.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组件包括驱动件1、转动轴11和扇叶2,所述驱动件1设置于所述集风板7上方,所述驱动件1与所述转动轴11的一端驱动连接,所述转动轴11的另一端环绕设置有所述扇叶2。
42.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驱动件1通过转动轴11带动扇叶2煽动,将风通过通风口9灌入导热管13内部。
43.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保持架8,所述驱动件1保持架8通过所述保持架8与所述容器3上部相连接。
44.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驱动件1通过保持架8安装至容器3上部。
45.进一步的,所述容器3外表面下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5。
46.从上述描述可知,有利于提高容器3下部的离地高度,使热风更好的通过容器3下部排出。
47.实施例一
48.请参照图1至图4,一种硅橡胶生产用冷凝器,包括容器3、冷凝管10、集热组件和散热组件,所述容器3内部环绕设置有所述冷凝管10,所述集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容器3内部,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集热组件相连接;
49.所述容器3为冷凝罐;
50.所述集热组件包括集风板7、导热管13和导热鳍片12,所述集风板7设置于所述容器3上部,采用焊接,所述集风板7上设置有若干个通风口9,一所述导热管13的一端与一所述通风口9相连接,采用焊接,所述导热管13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容器3底部相连接,采用焊接,所述导热管13的外表面固连接有所述导热鳍片12,采用焊接;
51.所述导热管13的另一端与所述容器3外部相连通;
52.所述容器3内部填充有冷凝液,所述冷凝液采用自来水;
53.所述容器3上部设置有进液口,所述容器3下部设置有所述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
所述出液口上均安装有密封塞;
54.所述容器3的上部呈开口状,所述容器3的下部呈封闭状;
55.所述冷凝管10的一端设置有进料管4,并且采用焊接,所述冷凝管10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料管6,并且采用焊接,所述进料管4穿设于所述容器3上部的外表面,并且采用焊接,所述出料管6穿设于所述容器3下部的外表面,并且采用焊接;
56.还包括导热棒,所述导热管13内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所述导热棒,并且采用焊接;
57.所述导热管13、所述导热鳍片12和所述导热棒均采用铝合金材质,导热性良好且质量轻;
58.所述散热组件包括驱动件1、转动轴11和扇叶2,所述驱动件1设置于所述集风板7上方,所述驱动件1通过联轴器与所述转动轴11的一端驱动连接,所述转动轴11的另一端环绕设置有所述扇叶2,并且采用焊接;
59.所述驱动件1采用电机;
60.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保持架8,所述驱动件1保持架8通过所述保持架8与所述容器3上部相连接;
61.所述保持架8的内侧通过螺栓与所述驱动件1可拆卸连接,所述保持架8的外侧通过螺栓与所述容器3内表面可拆卸连接;
62.所述容器3外表面下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5,并且采用焊接。
6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并且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