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62459发布日期:2022-10-12 03:23阅读:53来源:国知局
新风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风组件以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身体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相应的对住所内空气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用户的需求,空调器产品也随之开始配置新风功能,以解决室内空气不新鲜的问题,从而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3.目前,受限于现有空调器的结构形式,空调器的新风模块一般都设置在传统空调器的内部,其新风功能的出风口固定,无法实现新风的多角度送风或针对特定区域的新风送风,不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送风角度、送风范围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节的新风组件。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新风组件,包括固定连接部、活动出风部和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活动出风部通过转动驱动机构可转动连接在固定连接部上,固定连接部上设有进风口以及至少一个电源接口,活动出风部上设有出风口;活动出风部与固定连接部的内腔连通组成风道,活动出风部内部设有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转动驱动机构、无线接收模块与电源接口之间电气连接。
6.进一步的是:所述固定连接部包括固定部上壳、固定部下壳和滤网组件,固定部上壳和固定部下壳可拆卸连接组成容纳滤网组件的壳体结构;所述进风口设置在固定部上壳和固定部下壳组成的壳体结构上并与壳体结构的内腔连通。
7.进一步的是:还包括新风支架,所述固定部上壳和固定部下壳组成的壳体结构与新风支架可拆卸连接。
8.进一步的是:所述固定部上壳与固定部下壳的顶部都设有相配合的开口,固定部上壳与固定部下壳连接后在固定连接部的顶部组成可供滤网组件插入的滤网安装口。
9.进一步的是:所述活动出风部包括由出风部上壳和出风部下壳可拆卸连接组成的壳体结构,风扇组件设置在出风部上壳和出风部下壳组成的壳体结构内;出风部下壳通过转动驱动机构与固定部上壳可转动连接,出风部上壳和出风部下壳组成的壳体结构与固定部上壳和固定部下壳组成的壳体结构相连通。
10.进一步的是:所述转动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传动齿轮和转动环,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固定部上壳上,传动齿轮固定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所述转动环固定在出风部下壳上并与出风部下壳同轴设置,转动环上设有与传动齿轮相啮合的齿形。
11.进一步的是:还包括设置在固定部上壳与出风部下壳之间的压板。
12.进一步的是:还包括覆盖在出风口上的格栅或网格。
13.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本体,所述空调器本体的至少一端
上可拆卸连接有至少一组上述的新风组件;空调器本体上还设有与新风组件中无线接收模块相配合的无线发射模块。
14.进一步的是:所述空调器本体的出风角度与新风组件的出风角度满足以下关系:
15.当h
空-h

<0,且
ɑ

≥5
°
时,
ɑ

=-5
°

16.当h
空-h

<0,且
ɑ

<5
°
时,
ɑ

=-5
°

17.当h
空-h

>0时,
ɑ

=(h
空-h

)+tg
ɑ

+
ɑ


18.其中,
ɑ

为空调器本体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
ɑ

为新风组件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h

为空调器本体的安装高度,h

为新风组件的安装高度,
ɑ

为修正角度。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连接部和活动出风部组成由室外环境向室内环境输送新鲜空气的新风通道,通过活动出风部和固定连接部的可转动连接来实现对活动出风部上出风口角度的调节,从而实现对新风送风角度的调节;本实用新型中的新风组件可安装在空调器上配合空调器的出风进行新风送风,同时也可单独安装在室内从不同方位进行新风送风,从而实现室内的全方位立体送风,为用户带来更好的风感体验。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空调器与一个新风组件装配后的示意图;
23.图4为空调器与两个新风组件装配后的示意图;
24.图5为空调器与新风组件在室内分开布局的示意图;
25.图中标记为:100-固定连接部、110-电源接口、120-固定部上壳、130-固定部下壳、140-滤网组件、200-活动出风部、210-出风口、220-风扇组件、230-出风部上壳、240-出风部下壳、300-新风支架、410-驱动电机、420-传动齿轮、430-转动环、500-压板、600-空调器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新风组件通过对结构进行特定的设计,使得新风组件的新风送风角度和范围可进行调节。如图1所示,新风组件由固定连接部100、活动出风部200和无线接收模块组成。固定连接部100作为新风组件的结构基础,用于连接活动出风部200,并且固定连接部100作为与室外环境的连通通道,在固定连接部100上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通过管道与室外环境连通,室外环境的新鲜空气通过固定连接部100上的进风口进入新风
组件中。活动出风部200与固定连接部100连通以在新风组件的内部形成风道腔体来进行新鲜空气的输送,活动出风部200与固定连接部100之间通过转动驱动机构采用可转动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出风口210设置在活动出风部200上,则通过活动出风部200的转动即可改变出风口210的出口朝向,从而改变出风口210处新风的出风角度。在活动出风部200内还设置有风扇组件220,风扇组件220一般由风扇和风扇电机组成,通过风扇组件220的工作在新风组件内部形成负压,从而将外界环境中的新鲜空气通过固定连接部100上的进风口抽入新风组件内,再在风扇组件220的作用下通过出风口210送入室内环境中;通过改变风扇组件220中风扇的转速可改变新风的送风大小,而从达到调节新风风量和送风范围的目的。
29.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组件通过设置无线接收模块来接收控制信号,同时在新风组件上设置电源接口110,通过电源接口110可向每个新风组件供电,使得新风组件可单独使用,用户可通过遥控器向新风组件发送控制指令,由新风组件中的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控制指令并下达控制信号。如图5所示,在使用新风组件时,可将多个新风组件分别安装在室内不同墙面上,同时可并采用不同的安装高度,也可将不同新风组件的出风口角度和风扇的转速调节为不同,则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高度以不同的风速进行新风送风,在室内达到全方位立体送风的效果,让新风在用户家中充分流动起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新风体验。
30.在对新风组件进行安装时,可通过紧固件直接将新风组件的固定连接部100固定在室内墙面上,但这种安装方式需要在固定连接部100上设置相应的安装孔或其他安装结构,无疑会增加生产成本,同时也可能影响新风组件的新风功能。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增加了新风支架300来进行新风组件的安装。如图1和图2所示,新风支架300与固定连接部100可拆卸连接,固定连接部100可通过磁吸、卡扣等方式安装在新风支架300上,新风支架300再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墙面上。新风支架300可采用“l”形的折弯板,能够同时覆盖固定连接部100的两个面,对新风组件起到保护效果,同时也能够便于进行不同新风组件之间的连接。
3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组件所采用的固定连接部100的具体结构由固定部上壳120、固定部下壳130和滤网组件140组成,固定部上壳120和固定部下壳130通过卡扣类结构或者紧固件进行可拆卸连接以组成可容纳滤网组件140的壳体结构;通过在进风口上连接进风管道以将新风组件的内部腔体与外界环境连通;固定部上壳120与活动出风部200连通以使进入固定连接部100内的外界新鲜空气能够通过固定连接部100内的风道进入活动出风部200中。滤网组件140安装在固定部上壳120和固定部下壳130连接组成的壳体结构中,通过滤网组件140能够对进入固定连接部100内的外界空气进行过滤和净化,还可在滤网组件140上增加加香等空气处理功能,使过滤后的空气中带有香气,为用户带来更佳的使用体验。
32.为了便于进行滤网组件140的安装和更换,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插入的方式来进行滤网组件140的安装固定。具体方式为,在固定部上壳120和固定部下壳130的顶部都开设开口,在固定部上壳120的固定部下壳130顶部的开口相对设置并相互匹配,当固定部上壳120和固定部下壳130连接后,固定部上壳120的固定部下壳130顶部的开口对接组成滤网安装口,滤网安装口的长度和宽度尺寸都与滤网组件140相匹配。在安装滤网组件140时,直接将滤网组件140对准滤网安装口后将滤网组件140垂直插入固定连接部100中即可。滤网组件140以垂直于气流方向的角度插入,从而在固定连接部100的腔体内形成完整的隔断,确保无过滤死角,对空气的过滤无遗漏。
3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组件所采用的活动出风部200的具体结构除开风扇组件220外,还包括出风部上壳230和出风部下壳240,出风部上壳230和出风部下壳240通过卡扣类结构或者紧固件进行可拆卸连接以组成带有内腔的壳体结构,风扇组件220即安装在出风部上壳230和出风部下壳240所组成的壳体结构内;出风部上壳230和出风部下壳240组成的壳体结构与固定部上壳120和固定部下壳130组成的壳体结构相连通。
34.本实用新型中固定连接部100和活动出风部200之间的可转动连接依靠转动驱动机构来实现,如图1所示,转动驱动机构由驱动电机410、传动齿轮420和转动环430组成,驱动电机410固定在固定连接部100的固定部上壳120上,传动齿轮420固定在驱动电机410的输出端,转动环430固定在出风部下壳240上并与出风部下壳240同轴设置,转动环430上设有与传动齿轮420相啮合的齿形。驱动电机410工作即可带动传动齿轮420转动,传动齿轮420转动又带动与其相啮合的转动环430转动,从而通过传动齿轮420和转动环430的组成的齿轮传动结构来带动活动出风部200转动,实现对活动出风部200上出风口210出风角度的调节。转动驱动机构的工作依靠无线接收模块所接收的控制指令进行启闭,同时可由电源接口110接上电源为转动驱动机构提供电力。另外,在固定部上壳120和出风部下壳240之间还可增加压板500来进行轴向限位。
35.如图1所示,在活动出风部200的出风口210上可覆盖格栅或网格类结构来对新风组件的内部结构进行保护;格栅或网格可与出风口210可拆卸连接,也可与活动出风部200的壳体一体成型。
36.本实用新型中的新风组件除开单独使用外,还可安装在常规的空调器上与空调器联动使用,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如图2至图4所示,在空调器本体600上安装上述内容所述的新风组件,空调器本体600内设有无线发射模块与新风组件内的无线接收模块配合使用,在新风组件与空调器联动使用时,通过无线发射模块向新风组件内的无线接收模块输出包括电机启动、转动角度、转动速度等工作参数。
37.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空调器上新风组件的设置数量,例如如图3所示,在空调器本体600的其中一端的端头处安装一组新风组件,也可如图4所示,在空调器本体600的其中一端的端头处同时安装两组新风组件,从而实现多组新风组件的并联扩展。新风组件与空调器本体600之间以及不同的新风组件之间都可通过磁吸、卡扣等方式进行连接;在空调器本体600上的相应位置处也设置电源接口为安装的新风组件供电。还可在新风组件内设置位置传感器,对新风组件与空调器本体600之间的距离和高度差进行监控。
38.为了达到更好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对空调器本体600的出风角度与新风组件的出风角度进行了限定,使空调器本体600的出风角度与新风组件的出风角度满足以下关系:
39.当h
空-h

<0,且
ɑ

≥5
°
时,
ɑ

=-5
°

40.当h
空-h

<0,且
ɑ

<5
°
时,
ɑ

=-5
°

41.当h
空-h

>0时,
ɑ

=(h
空-h

)+tg
ɑ

+
ɑ


42.其中,
ɑ

为空调器本体600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
ɑ

为新风组件送风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h

为空调器本体600的安装高度,h

为新风组件的安装高度,
ɑ

为修正角度。
43.采用上述角度的配合关系,能够使用户在同时使用空调器与新风组件时进入联动
模式,新风组件的新风出风角度与空调器的送风范围保持联动,用户能够得到更佳的使用体验。
44.本实用新型中可通过对空调器本体和新风组件的送风速度划分档位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空调器本体的送风速度可划分为1至7共七个档位,新风组件的送风速度可划分为大、中、小共三个档位;在联动模式中,新风组件的送风速度与空调器本体的送风速度对应关系设定为:新风组件的小档位对应空调器本体1、2这两个档位;新风组件的中档位对应空调器本体3、4、5这三个档位;新风组件的大档位对应空调器本体6、7这两个档位。
45.本实用新型中新风组件与空调器进行联动工作时,当空调器本体开机或用户下载的控制app启动/刷新时,自动检测附近的新风组件的数量并接入信号,对新风组件进行识别、管理和控制。
46.新风组件启动后,自动进入联动模式,新风组件内的无线接收模块接收空调器本体内无线发射模块输出的指令,并根据空调器本体的出风角度和出风风速来设置新风组件的出风角度和出风风速;联动模式时,新风组件的出风角度与空调器本体的出风角度成正比关系或类似正比的关系,并根据新风组件和空调器本体的高度差进行修正,新风组件中驱动电机的转速也与空调器本体的电机转速成正比关系或类似正比关系。
47.当新风组件接收到用户通过app或遥控器下达的非联动指令后,新风组件进入单体模式,即新风组件按照app或遥控器的指令进行角度和速度的调整,此时不再对空调器本体的指令进行响应。
48.当新风组件接收到空调器本体、用户通过app或遥控器下达的联动指令后,新风组件重新进入与空调器本体的联动模式中。
49.作为优选方案之一,空调本体送风速度分为1-7共7档,新风组件模块的送风速度分为大、中、小共3档,则在联动模式时,新风组件模块的送风速度与空调本体送风速度的对应关系为:小——1、2档,中——3、4、5档,大——6、7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