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62738发布日期:2022-10-12 03:28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湿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湿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除湿机,壳体在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一般设置有除湿内腔,在除湿内腔中设置有制冷部件以及换热组件,制冷部件对换热组件制冷,进入除湿内腔的湿润的空气,经过换热组件的壁面时受冷,空气中的水分冷凝成水珠,从而达到对空气除湿的效果。
3.然而,湿润的空气从进风口进入除湿内腔,流向比较杂乱,部分空气可能稍微接触换热组件的部分壁面后就从出风口流出,导致除湿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除湿器,提高除湿效果。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除湿器,包括:壳体,设置有除湿内腔,所述壳体设置有均与所述除湿内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一换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并且位于所述除湿内腔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设置有多条第一导风槽;制冷部件,设置在所述壳体,所述制冷部件用于对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制冷;导风结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之间,所述导风结构具有聚风出口,所述聚风出口与至少两条所述第一导风槽对应。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除湿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7.本实用新型除湿器,风流从进风口进入除湿内腔,经过导风结构导向,从聚风出口导向第一换热组件的多条第一导风槽中,风流再沿第一导风槽有序地流动,充分地与第一换热组件的壁面接触,风流受冷,同时使得风流中的水分受冷在第一换热组件的壁面凝结成水珠,风流再从出风口流出,实现对空气除湿的效果,本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了除湿效果,进一步地也能够缩小除湿器的体积。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隔板,所述隔板位于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之间,所述聚风出口设置于所述隔板。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盘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盘上的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包括多块第一换热翅片,两两所述第一换热翅片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导风槽。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呈锥形,所述聚风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锥形顶部对应。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条所述第一导风槽在所述第一换热盘上呈放射状排列。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并且位于所述除湿内腔中的第二换热组件,所述制冷部件包括半导体制冷件,所述半导体制冷件的制冷端与所述第
一换热组件接触,所述半导体制冷件的发热端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接触,所述第一换热组件、所述半导体制冷件以及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自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方向依次设置。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设置有多条第二导风槽,所述壳体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与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之间具有间隔空间。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呈柱状,所述进风口有多个,多个所述进风口沿所述壳体的侧壁周向设置。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内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下方设置有储水槽。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可拆卸地设置有储水壳,所述储水槽设置于所述储水壳。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除湿器其中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除湿器其中一种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除湿器其中一种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
22.图4为第一换热组件、制冷部件以及第二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壳体100;进风口110;出风口120;第一换热组件200;第一换热盘210;第一换热单元220;第一换热翅片221;第一导风槽222;制冷部件300;第二换热组件400;第二导风槽410;导风结构500;聚风出口510;隔板520;储水壳600;风机700;间隔空间800。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
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8.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除湿器,包括壳体100、第一换热组件200、制冷部件300以及导风结构500,壳体100设置有除湿内腔,壳体100设置有均与除湿内腔连通的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20,第一换热组件200设置在壳体100并且位于除湿内腔中,第一换热组件200设置有多条第一导风槽222,制冷部件300设置在壳体100,制冷部件300用于对第一换热组件200制冷,导风结构500设置在壳体100内并且位于进风口110与第一换热组件200之间,导风结构500具有聚风出口510,聚风出口510与至少两条第一导风槽222对应。
30.其中,壳体100可以呈柱状,具体可以为圆柱形、椭圆柱形、长方体等形状,进风口110设置在壳体100的一端,出风口120设置在壳体100的另一端。
31.第一换热组件200可以采用金属等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制成,从而使得制冷部件300能够更好地对空气以及水分制冷,水分能够在第一换热组件200表面形成水珠。
3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10有多个,多个进风口110沿壳体100的侧壁周向设置,使得除湿器周围的空气能够均匀地流入除湿内腔中。
3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内在第一换热组件200的下方设置有储水槽,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在第一换热组件200的水珠可以滴落至储水槽中并且进行存储,防止泄漏,使用方便。
3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00可拆卸地设置有储水壳600,储水槽设置于储水壳600,当储水槽接近满载,用户可以将储水壳600从壳体100中拆卸下来,对储水进行倾倒,使用简单方便,具体地,储水壳600可以通过螺纹结构或者卡扣结构等与壳体100连接。
3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上也可以设置有与储水槽连通的排水口以及能够打开或者封堵排水口的遮盖。
36.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00一般设置有风机700,风机700可以引导风流从进风口110进入除湿内腔,而后从出风口120排出,其中,风机700可以位于除湿内腔中,也可以镶嵌于出风口120。
37.本实用新型除湿器,风流从进风口110进入除湿内腔,经过导风结构500导向,从聚风出口510导向第一换热组件200的多条第一导风槽222中,风流再沿第一导风槽222有序地流动,充分地与第一换热组件200的壁面接触,风流受冷,同时使得风流中的水分受冷在第一换热组件200的壁面凝结成水珠,风流再从出风口120流出,实现对空气除湿的效果,本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了除湿效果,进一步地也能够缩小除湿器的体积。
3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风结构500包括设置在壳体100内的隔板520,隔板520位于进风口110与第一换热组件200之间,聚风出口510设置于隔板520,隔板将进风口110与第一换热组件200进行分隔,从进风口110进入的风流仅能在聚风出口510
中通过,从而起到将风流汇聚导向的作用,而风流从聚风出口510流出后,直接吹向第一换热组件200与聚风出口510正对的位置。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换热组件200包括第一换热盘210以及设置在第一换热盘210上的第一换热单元220,第一换热单元220包括多块第一换热翅片221,两两第一换热翅片221之间形成第一导风槽222。
40.其中,制冷部件300对第一换热盘210制冷,第一换热盘210和第一换热单元220可以呈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第一换热盘210和第一换热单元220能够相互传导热量,风流吹至多个第一导风槽222,并且能够沿第一导风槽222流动,可以接触较长的时间,再从第一导风槽222中流出,从而与第一换热翅片221充分换热。
4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第一换热单元220呈锥形,聚风出口510与第一换热单元220的锥形顶部对应,风流可以吹向锥形顶部,并且从锥形顶部沿着第一换热单元220的侧壁朝向边沿流动,充分地与第一换热单元220的侧壁上的第一换热翅片221接触,提高换热效果。
4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多条第一导风槽222在第一换热盘210上呈放射状排列,从而风流可以从第一换热盘210的局部沿各条第一导风槽222朝边沿流动,扩散到各个位置,提高换热效果。
43.具体地,部分第一导风槽222的一端位于锥形顶部,而第一导风槽222的另一端则延伸至第一换热盘210的边沿,从而有利于风流进入到第一导风槽222后,从锥形顶部沿着第一换热单元220的侧壁朝向边沿流动,风流可以经过多条第一导风槽222接触到第一换热组件200包的各个位置,从而提高换热效果。
4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00并且位于除湿内腔中的第二换热组件400,制冷部件300包括半导体制冷件,半导体制冷件的制冷端与第一换热组件200接触,半导体制冷件的发热端与第二换热组件400接触,第一换热组件200、半导体制冷件以及第二换热组件400自进风口110至出风口120方向依次设置。
45.第二换热组件400能够对半导体制冷件进行散热,使得半导体制冷件运行稳定。
46.而风流经过第一换热组件200后,风流温度相对较低,同时也已经进行了除湿,风流可以经过第二换热组件400,并且与第二换热组件400的表面接触,风流对第二换热组件400进行散热,而后风流再从出风口120排至外界,提高散热效果。
47.具体地,第二换热组件400也可以采用金属等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制成,提高换热效率。
4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换热组件400设置有多条第二导风槽410,风机700位于第二换热组件400与出风口120之间,风机700与第二换热组件400之间具有间隔空间800。
49.风机700的抽风具有汇聚效果,使得周向的风流向中部汇聚,风机700与第二换热组件400之间具有间隔空间800,使得风流能够在间隔空间800中汇聚,从而使得从第一换热组件200的边沿通过并到达第二换热组件400的风流,可以沿第二换热组件400的壁面趋向中部汇聚,风流可以与第二换热组件400充分接触,提高对第二换热组件400的散热效果。
50.具体地,第二换热组件400包括第二换热盘以及设置在第二换热盘上的第二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包括多块第二换热翅片,两两第二换热翅片之间形成第二导风槽410。
51.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