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接头、连接结构、换热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98228发布日期:2022-11-08 22:01阅读:42来源:国知局
管接头、连接结构、换热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接头、连接结构、换热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2.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技术又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3.电池通常包括电池单体、液冷系统等,液冷系统用于给电池单体降温。现有液冷系统一般包括液冷板和液冷管,液冷板设置在电池单体上,液冷板之间通过液冷管连接。现有液冷板与液冷管在装配时容易出现因接口位置度误差而安装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管接头、连接结构、换热系统、电池及用电装置,能够缓解液冷板与液冷管在装配时容易出现因接口位置度误差而安装困难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接头,用于连接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管接头包括内管件、外管件和浮动件。内管件沿预设轴向贯通设置,且套接于第一管体外。外管件绕预设轴向围设在内管件外,并与内管件之间形成有浮动空间,外管件套接于第二管体内。浮动件设于浮动空间,并浮动连接于内管件和外管件之间。
6.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浮动件浮动连接内管件和外管件,可以吸收套接内管件的第一管体和套接外管件的第二管体的相对位置公差,即使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轴线存在位置偏差,也能够通过浮动件在浮动空间内的形变来调整适应,最终实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密封连接。同时,可以避免密封界面因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的位置度误差而产生应力,保证密封可靠性。另外,由于管接头套接在第二管体内其可以不占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外的空间,即使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的间隙很小,也能够实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密封连接。
7.在一些实施例中,浮动件包括多个,全部浮动件绕预设轴向间隔布设于浮动空间内。此时,全部浮动件间隔布设在浮动空间内,从多个方向支撑连接内管件和外管件,对内管件和外管件的支撑效果好,可有效避免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晃动。
8.在一些实施例中,浮动件在与预设轴向垂直的径向上的两端侧面中的一者连接内管件并从内管件在预设轴向上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另一者连接外管件并从外管件在预设轴向上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此时,浮动件与内管件和外管件的接触面较大,可对内管件和外管件形成有力支撑,保证内管件和外管件的连接可靠性。
9.在一些实施例中,浮动件包括柔性浮动件,柔性浮动件沿与预设轴向垂直的径向上浮动连接在内管件与外管件之间。此时,浮动件的制备成本较低且能够对内管件和外管件进行有效支撑。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管接头还包括封堵件,封堵件密封连接在外管件和内管件之间,并跟随内管件和外管件在与预设轴向垂直的径向上产生相对位移时同步形变。此时,封堵件密封连接在外管件和内管件之间,实现了浮动空间的封堵,避免浮动空间与第二管体连通,进而避免了换热介质从第二管体经浮动空间泄漏而出。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封堵件为柔性封堵环,柔性封堵环的环内壁同轴连接在内管件的外壁,柔性封堵环的环外壁同轴连接在外管件的内壁。此时,封堵件结构简单,方便制造。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封堵件布置于内管件和外管件在预设轴向上的相同一端。当封堵件布置在内管件和外管件的同一端时,不会与浮动件产生干涉,方便浮动件的布置。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管件与第一管体过盈密封,和/或,外管件与第二管体过盈密封。当内管件与第一管体过盈密封时,不仅密封连接可靠,而且成本较低。当外管件与第二管体过盈密封时,不仅密封连接可靠,而且成本较低。
1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及上述实施例中的管接头,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经由管接头相连通。其中,第一管体配置于换热体,第二管体配置为连通至换热介质供给源,连接结构用于连通换热体及换热介质供给源。
15.上述连接结构,通过管接头连接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管接头可以吸收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相对位置公差,即使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轴线存在位置偏差,也能够通过浮动件在浮动空间内的形变来调整适应。同时,可以避免密封界面因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的位置度误差而产生应力,保证密封可靠性。另外,由于管接头套接在第二管体内其可以不占用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外的空间,即使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的间隙很小,也能够实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密封连接。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管接头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在预设轴向上相背设置。第一管体具有位于内管件之外的第一抵接面,第一端面与第一抵接面相抵,第二管体内构造有第二抵接面,第二端面与第二抵接面相抵。此时,通过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的设置,方便安装人员获知管接头是否安装到位,可加快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装配。
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体包括管本体和接头,管本体还具有沿与预设轴向相交的方向贯通设置的流路,接头沿预设轴向设置于管本体上并与流路连通,外管件套接于接头内。此时,第二管体通过接头套接管接头,并通过管本体连通至换热介质供给源,方便通过管本体进行管路的扩展和灵活设置。
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体包括多个,全部第二管体的管本体沿流路的贯通方向并排连接。此时,沿流路的贯通方向并排连接的全部第二管体是连通的,如此可将经由各个第二管体的接头将多个换热体连通到同一液冷回路上。
19.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体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管接头,管接头和第一管体均包括两个,两个第一管体配置于两个换热体上。其中,两个管接头沿预设轴向同轴连接,其中之一管接头的内管件套接于其中之一第一管体内,其中另一管接头的内管件套接于其中另一第一管体内。此时,连接结构能够在很小的空间内连接两个换热体。
20.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换热介质供给源、换热体及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
21.第五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其包括电池单体及上述实施例中的换热系统,换热体用于与电池单体换热。
22.第六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23.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24.通过阅读对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25.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电池的分解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电池单体的分解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管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图4所示的管接头的剖视图;
30.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图6所示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32.图8为图6所示的连接结构的分解图;
33.图9为图6所示的连接结构中第二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图6所示的连接结构中第一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36.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37.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38.1000、车辆;100、电池;200、控制器;300、马达;10、箱体;11、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20、电池单体;21、端盖;21a、电极端子;22、壳体;23、电芯组件;30、管接头;31、内管件;32、外管件;33、浮动件;33a、柔性浮动件;34、封堵件;34a、柔性封堵环;k、浮动空间;40、第一管体; s1、第一抵接面;50、第二管体;s2、第二抵接面;51、管本体;w、流路;52、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4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4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
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2.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4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4.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4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4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7.电池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电池通常配置有为其内电池单体降温的液冷板,液冷板通过液冷管连通液换热介质供给源。
48.本技术人注意到,液冷板与液冷管直连时,由于液冷板的接口位置往往存在径向上的位置度误差,液冷板的接口与液冷管很难对接上,两者装配十分困难,这样对液冷板的接口位置精度要求很高。
49.为了解决液冷板与液冷管在装配时容易出现因接口位置度误差而安装困难的问题,申请人研究发现,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液冷板和液冷管的前提下,设计一种容错的管接头来连接液冷板和液冷管,利用管接头包容液冷板的接口的径向位置度误差,通过管接头顺利连接液冷板和液冷管,降低对液冷板的接口的位置精度要求。
50.基于以上考虑,为了解决液冷板与液冷管在装配时容易出现因接口位置度误差而安装困难的问题,申请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管接头,包括内管件、外管件和浮动件,外管件用于与液冷板的接口和液冷管其中之一套接,内管件用于与液冷板的接口和液冷管其中另一套接,浮动件浮动连接内管件和外管件,在与其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浮动连接内管件和外管件。通过浮动件允许内管件和外管件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具有位置偏差,进而在液冷板的接口存在位置偏差时也能够与液冷管顺利对接。
5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管接头,可以应用于连接电池内的液冷板和液冷管,也可以
应用于其他需要连接两个管道,其具体应用场景在本技术中仅作示例,并不是对其应用的限定。
52.本技术提供的换热体是指能够流通换热介质以对外部降温/加热的板状、块状、管状等等形式的构件,可以但不限于为本技术提及的液冷板,还可以是加热板等等。换热体的换热介质可以是加热介质也可以是冷却介质,具体地,换热介质可以呈气态和/或液态。
5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池可以但不限用于车辆、船舶或飞行器等用电装置中。可以使用具备本技术公开电池等组成该用电装置的电源系统。
5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电池作为电源的用电装置,用电装置可以为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等等。其中,电动玩具可以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航天器可以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
55.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用电装置为车辆 1000为例进行说明。
56.请参照图1,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1000的结构示意图。车辆1000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车辆1000的内部设置有电池100,电池100可以设置在车辆1000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电池100可以用于车辆 1000的供电,例如,电池100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车辆10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200和马达300,控制器200用来控制电池100为马达300 供电,例如,用于车辆1000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
57.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0不仅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驱动电源,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 1000提供驱动动力。
58.请参照图2,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100的爆炸图。电池 100包括箱体10和电池单体20,电池单体20容纳于箱体10内。其中,箱体10用于为电池单体20提供容纳空间,箱体10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相互盖合,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电池单体 20的容纳空间。第二部分12可以为一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部分11可以为板状结构,第一部分11盖合于第二部分12的开口侧,以使第一部分11 与第二部分12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也可以是均为一侧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部分11的开口侧盖合于第二部分12的开口侧。当然,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形成的箱体10可以是多种形状,比如,圆柱体、长方体等。
59.在电池100中,电池单体20可以是多个,多个电池单体20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20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20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20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箱体10内;当然,电池100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20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形式,多个电池模块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10内。电池100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该电池100 还可以包括汇流部件,用于实现多个电池单体20之间的电连接。
60.其中,每个电池单体20可以为二次电池或一次电池;还可以是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但不局限于此。电池单体20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
61.请参照图3,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2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电池
单体20是指组成电池的最小单元。如图3,电池单体20包括有端盖21、壳体22、电芯组件23以及其他的功能性部件。
62.端盖21是指盖合于壳体22的开口处以将电池单体20的内部环境隔绝于外部环境的部件。不限地,端盖21的形状可以与壳体22的形状相适应以配合壳体22。可选地,端盖21可以由具有一定硬度和强度的材质(如铝合金)制成,这样,端盖21在受挤压碰撞时就不易发生形变,使电池单体20能够具备更高的结构强度,安全性能也可以有所提高。端盖21上可以设置有如电极端子21a 等的功能性部件。电极端子21a可以用于与电芯组件23电连接,以用于输出或输入电池单体20的电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端盖21上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在电池单体20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泄放内部压力的泄压机构。端盖21的材质也可以是多种的,比如,铜、铁、铝、不锈钢、铝合金、塑胶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端盖21的内侧还可以设置有绝缘件,绝缘件可以用于隔离壳体22内的电连接部件与端盖21,以降低短路的风险。示例性的,绝缘件可以是塑料、橡胶等。
63.壳体22是用于配合端盖21以形成电池单体20的内部环境的组件,其中,形成的内部环境可以用于容纳电芯组件23、电解液以及其他部件。壳体 22和端盖21可以是独立的部件,可以于壳体22上设置开口,通过在开口处使端盖21盖合开口以形成电池单体20的内部环境。不限地,也可以使端盖 21和壳体22一体化,具体地,端盖21和壳体22可以在其他部件入壳前先形成一个共同的连接面,当需要封装壳体22的内部时,再使端盖21盖合壳体22。壳体22可以是多种形状和多种尺寸的,例如长方体形、圆柱体形、六棱柱形等。具体地,壳体22的形状可以根据电芯组件23的具体形状和尺寸大小来确定。壳体22的材质可以是多种,比如,铜、铁、铝、不锈钢、铝合金、塑胶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制。
64.电芯组件23是电池单体100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壳体22内可以包含一个或更多个电芯组件23。电芯组件23主要由正极片和负极片卷绕或层叠放置形成,并且通常在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设有隔膜。正极片和负极片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构成电芯组件的主体部,正极片和负极片不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各自构成极耳。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可以共同位于主体部的一端或是分别位于主体部的两端。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与电解液发生反应,极耳连接电极端子以形成电流回路。
6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请参照图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管接头30,用于连接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管接头30包括内管件31、外管件32和浮动件33。内管件31沿预设轴向贯通设置,且套接于第一管体40外。外管件32 绕预设轴向围设在内管件31外,并与内管件31之间形成有浮动空间k,外管件 32套接于第二管体50内。浮动件33设于浮动空间k,且在与预设轴向垂直的径向上浮动连接于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之间。
66.第一管体40是能够流通换热介质的管件,可以是直管、弯管等形式,可以是硬质管道也可以是软质管道,具体不限定。第二管体50是能够换热介质的管件,以是直管、弯管等形式,可以是硬质管道也可以是软质管道,具体不限定。管接头30用于连接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并连通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 50,以使得换热介质能够在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之间流动。内管件31是其内壁能够与第一管体40套接的管件,外管件32是围设在内管件31外并与内管件31不直接接触,且其外壁能够与第二管体50套接的管件。浮动空间k是在形成于外管件32的内壁与内管件31的外壁之间的空间,随着外管件32和内管件31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而改变。浮动件33是可在与预设轴向垂直的径向上发生形变以浮动连接内管件
31和外管件32,使得内管件31与外管件32的相对位置能够发生变化的构件。具体地,浮动件33可以是柔性浮动件33a(如硅胶件、橡胶件、软塑料件),浮动件33也可以是弹簧、弹片等弹性浮动件33。
67.预设轴向与内管件31的轴向相对应,内管件31沿预设轴向贯通设置是指内管件31具有沿自身轴向贯通的套接孔,内管件31通过其套接孔套接在第一管体40外。内管件31位于外管件32的内部,且外管件32的外壁套接在第二管体50内。第一管体40与第二管体50均套接在管接头30上时,内管件31上的套接孔连通第一管体40与第二管体50。可理解地,第一管体40的外径小于第二管体50的内径。
68.内管件31的套接孔与第一管体40的形状适配以密封套接于第一管体40外,外管件32的外壁与第二管体50的形状适配以密封套接于第二管体50内,内管件31套接孔的横截面形状、外壁横截面形状可以但不限于为圆形、椭圆形、异型等,只要能够分别实现与第一管体40的密封套接及与第二管体50的密封套接即可。至于内管件31的外壁的形状以及外管件32的内壁的形状可以但不限定为分别与内管件31的内壁和外管件32的外壁形状相同。可选地,内管件31 和外管件32均为回转体。
69.内管件31套在外管件32的内部,并与外管件32的内壁间隔以与外管件32 之间形成浮动空间k。可理解地,在管接头30连接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 后,管接头30至少部分位于第二管体50内,第一管体40通过内管件31的套接孔与第二管体50连通,至于浮动空间k与第二管体50是否相连通,在此不进行限定,只要能够满足第二管体50和第一管体40内的换热介质不会泄漏即可。浮动空间k可以设置为封闭第二管体50和外部,此时可保证换热介质不会泄漏。浮动空间k也可设置为开放式(即浮动空间k贯通外管件32在预设轴向上的两侧),此时可以通过设置额外的结构截断浮动空间k和第二管体50,保证换热介质不会泄漏。
70.浮动件33在与预设轴向垂直的径向上浮动连接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是指浮动件33在与预设轴向垂直的径向上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内管件31和外管件 32,并允许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在与预设轴向垂直的径向上发生位移。
71.正常情况下,第一管体40与第二管体50沿预设轴向同轴连接,内管件31 与外管件32沿预设轴向同轴。当第一管体40相对第二管体50在与预设轴向垂直的径向存在位置度误差时两者不同轴,则内管件31与第一管体40套接后相对外管件32不同轴,两者的轴线在与预设轴向垂直的径向上存在位置偏差,此时浮动件33在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的作用下在浮动空间k内形变以匹配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之间的位置偏差,顺利连接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
72.上述管接头30,通过浮动件33浮动连接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可以吸收套接内管件31的第一管体40和套接外管件32的第二管体50的相对位置公差,即使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轴线存在位置偏差,也能够通过浮动件33在浮动空间k内的形变来调整适应,最终实现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的密封连接。同时,可以避免密封界面因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之间的位置度误差而产生应力,保证密封可靠性。另外,由于管接头30套接在第二管体50内其可以不占用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之外的空间,即使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之间的间隙很小,也能够实现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的密封连接。
73.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浮动件33包括多个,全部浮动件33绕预设轴向间隔布设于浮动空间k内。多个是指至少两个。此时,全部浮动件33间隔布设在浮动空间k内,从
多个方向支撑连接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对内管件 31和外管件32的支撑效果好,可有效避免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晃动。
74.具体到实施例中,多个浮动件33相对预设轴向轴对称布置,各浮动件33 受力更加均匀。
75.具体到实施例中,各浮动件33沿内管件31的径向布置。也就是说,浮动件33分别连接外管件32和内管件31的两端沿内管件31的径向相对设置。由于各浮动件33均沿内管件31的径向布置,内管件31与外管件32在各个方向上发生位移的难以程度较为一致,可适应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置偏差,两者装配更加顺畅。
76.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各浮动件33也可以沿同一方向连接在内管件31 和外管件32之间,或者沿与内管件31相切的方向连接在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 之间,具体在此不限定。
7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浮动件33在与预设轴向垂直的径向上的两端侧面中的一者连接内管件31并从内管件31在预设轴向上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另一者连接外管件32并从外管件32在预设轴向上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78.定义浮动件33与内管件31连接的一端侧面为内侧面,定义浮动件33与外管件32连接的一侧侧面为外侧面,内侧面和外侧面在与预设轴向垂直的径向上相对设置。内侧面从内管件31在预设轴向上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时内侧面与内管件31的连接面积较大,外侧面从外管件32在预设轴向上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时外侧面与外管件32的连接面积较大。
79.此时,浮动件33与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的接触面较大,可对内管件31 和外管件32形成有力支撑,保证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的连接可靠性。
80.在一些实施例中,浮动件33包括柔性浮动件33a,柔性浮动件33a沿与预设轴向垂直的径向浮动连接在内管件31与外管件32之间。柔性浮动件33a可以由橡胶、硅胶、软塑料等制成,成本较低且能够对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进行有效支撑。
81.具体到实施例中,柔性浮动件33a、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呈一体式连接。在实际作业时,可通过诸如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方便制造且三者连接更加可靠。
82.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管接头30还包括封堵件34,封堵件34密封连接在外管件32和内管件31之间,并跟随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在与预设轴向垂直的径向上产生相对位移时同步形变。
83.封堵件34具有密封连接外管件32的第一环形端和密封连接内管件31的第二环形端。在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产生相对位移时,第一环形端和第二环形端也发生相对位移。也就是说,封堵件34的构造只要能够允许自身的第一环形端和第二环形端发生相对位移即可。示例地,封堵件34具有连接于第一环形端和第二环形端之间的波纹部,波纹部可跟随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在与预设轴向垂直的径向上产生相对位移时同步伸缩,以支持第一环形端和第二环形端发生相对位置,波纹部可以位于浮动空间k内也可以位于浮动空间k外。
84.此时,封堵件34密封连接在外管件32和内管件31之间,实现了浮动空间 k的封堵,避免浮动空间k与第二管体50连通,进而避免了换热介质从第二管体50经浮动空间k泄漏而出。
85.在一些实施例中,封堵件34为柔性封堵环34a,柔性封堵环34a的环内壁同轴连接在内管件31的外壁,柔性封堵环34a的环外壁同轴连接在外管件32 的内壁。
86.具体地,柔性封堵环34a可以由橡胶、硅胶或软塑料(包括聚碳酸酯塑料、聚氨酯塑料、聚四氟乙烯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等制成。
87.此时,封堵件34为柔性封堵环34a,结构简单,方便制造。
88.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浮动空间k的封堵,也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二管体50上封堵台与管接头30的端部配合来实现。
89.在一些实施例中,封堵件34布置于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在预设轴向上的相同一端。具体地,封堵件34可布置在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靠近第二管体50 的一端,也可以布置在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靠近第一管体40的一端。
90.当封堵件34布置在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的同一端时,不会与浮动件33 产生干涉,方便浮动件33的布置。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管件31与第一管体40过盈密封,和/或,外管件32 与第二管体50过盈密封。当内管件31与第一管体40过盈密封时,不仅密封连接可靠,而且成本较低。当外管件32与第二管体50过盈密封时,不仅密封连接可靠,而且成本较低。
9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内管件31与第一管体40之间以及外管件32与第二管体50之间也可以通过密封件实现密封连接。
93.在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管接头30包括内管件31、外管件32和多个柔性浮动件33a,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同轴布置且两者之间形成浮动空间k,多个柔性浮动件33a位于浮动空间k且绕内管件31的轴向间隔布置,各柔性浮动件33a沿内管件31的径向连接内管件31和外管件32。管接头30还包括柔性封堵环34a,柔性封堵环34a布设在管接头30的轴向一端并密封连接外管件32 和内管件31。此时,管接头30通过柔性浮动件33a可支持内管件31与外管件 32在径向上的位移,以吸收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的相对位置公差。同时柔性封堵环34a截断浮动空间k和第二管体50,保证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 50的密封连接。
94.另一方面,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请参照图6至图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体40、第二管体50及上述实施例中的管接头30,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经由管接头30相连通。其中,第一管体40配置于换热体,第二管体50配置为连通至换热介质供给源,连接结构用于连通换热体和换热介质供给源。
95.换热介质供给源是提供换热介质的部件,可以包括蒸汽炉、热水箱、冷却箱、冷却泵、制冷部(如半导体制冷片)、风机等,具体不限定。换热介质可以是液态换热介质和气体换热介质,只要能够在换热体和换热介质供给源之间流动并能够对外部降温即可,具体地,换热介质可以是热水、冷水、气态冷媒 (如气态氟利昂)、液态冷媒(如液态氟利昂)、热蒸汽等。换热体用于安装在被换热对象上,其内具有流通换热介质的流道,当换热介质流经其内部流道时,可以经换热体带走被换热对象(可以但不限于电池单体20)的热量,实现对被换热对象的降温/加热。
96.第一管体40配置于换热体上,与换热体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固定连接。一个换热体至少配置有两个第一管体40,一个作为入口一个作为出口。第二管体 50可以直接连接换热体上的第一管体40和换热介质供给源,也可以连接在相邻两个换热体上的第一管体40之间,只要最终连通至换热介质供给源即可,具体连接方式不限定。
97.上述连接结构,通过管接头30连接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管接头30 可以吸收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的相对位置公差,即使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轴线存在位置偏
差,也能够通过浮动件33在浮动空间k内的形变来调整适应。同时,可以避免密封界面因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之间的位置度误差而产生应力,保证密封可靠性。另外,由于管接头30套接在第二管体50 内其可以不占用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之外的空间,即使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之间的间隙很小,也能够实现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的密封连接。
98.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9和图10,管接头30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在预设轴向上相背设置。第一管体40具有位于内管件31 之外的第一抵接面s1,第一端面与第一抵接面s1相抵,第二管体50内构造有第二抵接面s2,第二端面与第二抵接面s2相抵。
99.在安装连接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时,向将第一管体40套接在管接头 30的内管件31内,当第一管体40的第一抵接面s1与内管件31的第一端面相抵时安装到位。而后将管接头30套接在第二管体50内,当管接头30的第二端面与第二抵接面s2相抵时安装到位。
100.此时,通过第一抵接面s1和第二抵接面s2的设置,方便安装人员获知管接头30是否安装到位,可加快第一管体40和第二管体50的装配。
10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9,第二管体50包括管本体51和接头52,管本体51还具有沿与预设轴向相交的延伸方向贯通设置的流路w,接头52沿预设轴向设置于管本体51上并与流路w连通,外管件32套接于接头52内。
102.管本体51用于连通至换热介质供给源,并沿与预设轴向相交的方向延伸设置,流路w可以是沿管本体51的延伸方向贯通管本体51两端的管路,且其通过接头52与管接头30连通,进而使第二管体50与第一管体40相连通。其中,管本体51的延伸方向可以沿一直线设置,也可以沿曲线等形状设置,具体不限定。
103.第二管体50通过接头52套接管接头30,并通过管本体51连通至换热介质供给源,方便通过管本体51进行管路的扩展和灵活设置。
104.可选地,流路w的贯通方向可与预设轴向垂直,此时接头52垂直管本体51,接头52与管本体51之间具有较为充足的安装空间,方便工作人员装配接头52 和管接头30。
105.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1,第二管体50包括多个,全部第二管体50 的管本体51沿流路w的贯通方向并排连接。
106.多个第二管体50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管体50,各第二管体50的管本体51沿流路w的贯通方向依次连接。
107.沿流路w的贯通方向并排连接的全部第二管体50是连通的,如此可将经由各个第二管体50的接头52将多个换热体连通到同一液冷回路上。
108.另外,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请参照图12,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体40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管接头30,管接头30和第一管体40 均包括两个,两个第一管体40配置于两个换热体上。其中,两个管接头30沿预设轴向同轴连接,其中之一管接头30的内管件31套接于其中之一第一管体 40内,其中另一管接头30的内管件31套接于其中另一第一管体40内。
109.第一管体40是配置于换热体上的,当两个换热体之间的距离非常小,不能经过第二管体50连通。此时,通过将连通的两个管接头30直接实现两个换热体上第一管体40的连接。
110.具体可以是,两个管接头30的外管件32固接(如焊接、粘接),或者其中一个管接头
30的内管件31与另一管接头30的外管件32固接(如焊接、粘接),又或者两个管接头30通过封堵部固接。
111.当两个管接头30固接时,由于其内管件31相对与外管件32仍然能够发生浮动,在两个第一管体40的轴线存在位置偏差时,仍然能够通过各管接头30 的内管件31相对于自身的外管件32的位移来吸收和弥补两个第一管体40的相对位置公差,实现两个第一管体40的顺利连接。
112.此时,连接结构能够在很小的空间内连接两个换热体。
113.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换热介质供给源、换热体及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其具备上述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赘述。
114.换热系统可以但不局限于应用在对电池单体20的冷却/加热,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任何需要冷却/加热的场景下。当对电池单体20进行冷却/加热,换热体可以直接设置在电池单体20上,以对电池单体20进行直接冷却/加热。还可以设置在电池100中容纳电池单体20的箱体10上,以实现对电池单体20进行间接冷却/加热。
115.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池100,包括电池单体20及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系统,换热体用于与电池单体20换热。其具备上述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赘述。
116.换热体可以粘贴于电池单体20上,可以固接在电池单体20上。一个换热体可能同时覆盖多个电池单体20,以对多个电池单体20同时进行降温。(此时多个电池单体20构成电池模组,也就是说换热体可以对电池模组进行降温)
117.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电池100,电池100用于提供电能。其具备上述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赘述。
118.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1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