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声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82364发布日期:2022-11-05 07:54阅读:43来源:国知局
吸声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吸声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的吸声装置通常布置在通风环境中,吸声装置能够通过吸收振动的方式来降低风燥,但是,当风速发生变化,相关技术中的吸声装置的吸声降噪效果不同,吸声装置只能吸收一定范围内的风速所产生的风燥,难以在不同的风速下达到最佳的降噪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吸声装置,该吸声装置能够根据风速调节吸声装置的固有频率和吸声频率,降噪效果更好。
4.根据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吸声装置的空调器。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吸声装置,包括:壳体;运动框架,所述运动框架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受力件,所述受力件与所述运动框架连接,所述受力件用于承受气流,以推动所述运动框架相对所述壳体滑动;弹性膜,所述弹性膜安装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运动框架接触,所述受力件和所述弹性膜设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所述运动框架相对所述壳体滑动,以调节所述弹性膜的张紧程度。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能够根据风速调节吸声装置的固有频率和吸声频率,降噪效果更好。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声装置还包括:质量块,所述质量块与所述弹性膜连接,且所述质量块分别与所述壳体、所述运动框架间隔设置;其中,所述质量块位于所述弹性膜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和/或所述质量块位于所述弹性膜的宽度方向的中心。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外框架,所述外框架具有底壁和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连接,所述侧壁位于所述底壁的厚度方向的一侧且沿所述底壁的周向延伸;内框架,所述内框架连接于所述底壁的厚度方向的所述一侧,所述侧壁环绕所述内框架且与所述内框架间隔设置,所述运动框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侧壁和所述内框架之间,且所述运动框架沿所述底壁的厚度方向滑动。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膜的周缘连接于所述侧壁的背向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侧壁环绕所述弹性膜;所述内框架的背向所述底壁的一侧不超出所述侧壁的背向所述底壁的一侧。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框架在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沿所述底壁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运动框架包括第一导向梁,所述第一导向梁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梁沿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延伸方向滑动。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框架在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沿所述底壁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运动框架包括第二导向梁,所述第二导向梁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梁沿所述第二导向槽的延伸方向滑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导向梁的中心处和所述第二导向梁的中心处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梁和所述第二导向梁垂直。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运动框架还包括:第一止挡板,所述第一止挡板设于所述外框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导向梁的一端连接;第二止挡板,所述第二止挡板设于所述外框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导向梁的另一端连接;第三止挡板,所述第三止挡板设于所述外框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导向梁的一端连接;第四止挡板,所述第四止挡板设于所述外框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导向梁的另一端连接。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向梁包括第一横向段、第一纵向段和第二纵向段,所述第一横向段平行于所述底壁且伸入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纵向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向段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止挡板连接,所述第二纵向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向段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止挡板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梁包括第二横向段、第三纵向段和第四纵向段,所述第二横向段平行于所述底壁且伸入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三纵向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横向段的一端和所述第三止挡板连接,所述第四纵向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横向段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止挡板连接。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壁设有贯穿其的导向孔,所述运动框架的朝向所述底壁的一侧构造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插入所述导向孔,所述受力件与所述导向柱连接。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受力件包括: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运动框架;迎风部,所述迎风部连接于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所述迎风部的横截面为环形,所述迎风部的内径向远离所述连接柱的方向逐渐增大。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迎风部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的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迎风部的周向间隔设置,和/或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迎风部的径向间隔设置。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迎风部包括沿所述迎风部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迎风片;所述受力件还包括:限位套,所述限位套包括连接段和限位段,所述连接段套设于所述连接柱,所述限位段连接于所述连接段的靠近所述迎风部的一侧,所述限位段的横截面为环形,所述限位段的内径向远离所述连接段的方向逐渐增大,用于限制所述迎风片的张开角度。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通风管道;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吸声装置,所述吸声装置设于所述通风管道。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吸声装置,能够根据风速调节吸声装置的固有频率和吸声频率,降噪效果更好。
20.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1.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2.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的剖视图。
24.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的另一剖视图。
25.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的壳体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的壳体的剖视图。
28.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的运动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的运动框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0.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的运动框架的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的运动框架的剖视图。
32.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的受力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的受力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的受力件的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吸声装置的受力件的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
37.吸声装置1、
38.壳体100、外框架110、底壁111、侧壁112、导向孔113、内框架120、第一导向槽121、第二导向槽122、
39.运动框架200、第一导向梁210、第一横向段211、第一纵向段212、第二纵向段213、第二导向梁220、第二横向段221、第三纵向段222、第四纵向段223、第一止挡板230、第二止挡板240、第三止挡板250、第四止挡板260、导向柱270、
40.受力件300、连接柱310、迎风部320、通孔321、迎风片322、限位套330、连接段331、限位段332、
41.弹性膜400、质量块500。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
征。
4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多个。
46.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1。
47.如图1-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1包括壳体100、运动框架200、受力件300和弹性膜400。
48.运动框架200可滑动地安装于壳体100,受力件300与运动框架200连接,受力件300用于承受气流,以推动运动框架200相对壳体100滑动,弹性膜400安装于壳体100且与运动框架200接触,受力件300和弹性膜400设于壳体100的相对两侧,运动框架200相对壳体100滑动,以调节弹性膜400的张紧程度。
49.其中,壳体100的形状以及尺寸可以根据安装的场景的空间进行设计,壳体100的形状可以为矩形、菱形或者三角形等便于组合和周期排布的形状,以便于将多个吸声装置1组合排布安装到一起,降噪效果更好。其中,弹性膜400可以粘接到壳体100上。
5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1,通过将运动框架200可滑动地安装于壳体100,壳体100可以支撑运动框架200,且限定吸声装置1的整体形状以及尺寸大小,且通过固定壳体100即可将吸声装置1固定,便于安装。
51.另外,受力件300与运动框架200连接,受力件300用于承受气流,以推动运动框架200相对壳体100滑动,也就是说,受力件300可以将风压转化为轴向力并传递给运动框架200,气流的会推动受力件300移动,进而推动运动框架200相对于壳体100滑动,气流流速较小时,受力件300的受到的推力较小,运动框架200受到的推力也较小,而气流的流速增大时,受力件300的受到的推力力也会随之增大,运动框架200受到的推力也会增大。
52.此外,弹性膜400安装于壳体100且与运动框架200接触,受力件300和弹性膜400设于壳体100的相对两侧,运动框架200相对壳体100滑动,以调节弹性膜400的张紧程度,具体地,受力件300受到气流推动后,受力件300会带动运动框架200向靠近弹性膜400的方向移动,而弹性膜400会发生弹性形变并阻挡运动框架200继续移动,此时弹性膜400逐渐张紧,气流流速越大时,运动框架200受到的推力越大,运动框架200的移动距离也就更大,运动框架200推动弹性膜400形变,使弹性膜400的张紧程度逐渐增大。
53.可以理解的是,弹性膜400的张紧程度越大,弹性膜400的刚度也就越大,并且,弹性膜400的固有频率也会逐渐增大,风速越高时,风噪的频率也就越高。这样设置,弹性膜400的固有频率可以与风噪的频率相匹配并产生共振,进而通过弹性膜400的振动消耗风噪的声能量,从而降低噪音,降噪效果更好。
54.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1能够根据风速调节吸声装置1的固有频率和吸声频率,降噪效果更好。
5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吸声装置1还包括质量块500,质量块500与弹性膜400连接,且质量块500分别与壳体100、运动框架200间隔设置,通过设置质量块500,可以增大弹性膜400和质量块500的固有频率,使吸声装置1在风速较大时仍能够较有效地吸收风噪,进一步提高吸声装置1的降噪效果,而且可以避免质量块500与壳体100或者运动框架200发生位置干涉,通过弹性膜400的张紧程度改变,可以改变弹性膜400对质量块500的拉紧程度,进而可以调节质量块500和弹性膜400的共振频率。
56.其中,质量块500位于弹性膜40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和/或,质量块500位于弹性膜40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
57.举例而言,质量块500可以设于弹性膜40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且设于弹性膜40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这样,质量块500与壳体100的周向的间隔距离可以相同,质量块500的周向被弹性膜400拉紧的程度也可以相近,避免质量块500偏向壳体100的一侧,吸声装置1的吸声降噪效果更好。
58.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通过调节弹性膜400的厚度、材质以及改变质量块500的质量的方式来调节弹性膜400和质量块500的共振频率,以使吸声装置1能够应用于不同风速的场景中,应用范围更广。
5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壳体100包括外框架110和内框架120。
60.外框架110具有底壁111和侧壁112,底壁111和侧壁112连接,侧壁112位于底壁111的厚度方向的一侧且沿底壁111的周向延伸,内框架120连接于底壁111的厚度方向的一侧,侧壁112环绕内框架120且与内框架120间隔设置,运动框架20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侧壁112和内框架120之间,且运动框架200沿底壁111的厚度方向滑动。
61.其中,运动框架200沿底壁111的厚度方向移动,即是沿靠近或远离弹性膜400的方向移动,通过将壳体100设置成间隔的内框架120和外框架110,可以将运动框架200的一部分夹持在内框架120和外框架110之间,进而可以在外框架110的径向方向上对运动框架200进行限位,避免运动框架200沿其径向发生位置偏移或者晃动,同时可以对运动框架200进行导向,使其只沿底壁111的厚度方向靠近或者远离弹性膜400,从而可以将气流的风压更好地反馈到弹性膜400上,以使弹性膜400和质量块500的共振频率能够与风噪的频率相匹配,降噪效果更好。
62.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弹性膜400的周缘连接于侧壁112的背向底壁111的一侧,侧壁112环绕弹性膜400,也就是说,弹性膜400的周向都与侧壁112连接,弹性膜400封盖外框架110的背向底壁111的一端,弹性膜400与侧壁112的连接面积更大,弹性膜400的连接可靠性更高,即便风速较大时,运动框架200受到的推力较大,且运动框架200对弹性膜400的推力较大,弹性膜400也不会脱离壳体100,进而保证了吸声装置1的结构强度。
63.并且,内框架120的背向底壁111的一侧不超出侧壁112的背向底壁111的一侧,具体地,内框架120的背向底壁111的一侧可以与侧壁112的背向底壁111的一侧平齐,或者,侧壁112的背向底壁111的一侧可以超出内框架120的背向底壁111的一侧,这样,内框架120不会与弹性膜400发生位置干涉,便于弹性膜400与外框架110的侧壁112之间的连接固定。
6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内框架120在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设有第一导向槽121,第一导向槽121沿底壁111的厚度方向延伸,运动框架200包括第一导向梁210,第一导向梁210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第一导向槽121,第一导向梁210沿第一导向槽121的延伸方向滑动。
65.其中,第一方向为垂直于侧壁112的延伸方向,第一导向梁210可以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导向槽121可以沿第一方向贯穿侧壁112,第一导向梁210可以穿过第一导向槽121与其配合。
66.通过第一导向槽121和第一导向梁210配合,不仅可以利用第一导向槽121为运动
框架200的移动进行导向,而且第一导向槽121也可以对运动框架200的移动进行限位,使运动框架200只可以沿第一导向槽121的延伸方向自由滑动,并限制其他方向自由度,使其只能沿底壁111的厚度方向远离或者靠近弹性膜400,避免运动框架200发生偏移,另外,第一导向梁210与第一导向槽121的接触面积可以较小,进而可以减小运动框架200与内框架120的接触面积,以降低运动框架200的移动阻力,使运动框架200的移动更加轻松。
67.进一步地,如图4-图6所示,内框架120在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设有第二导向槽122,第二导向槽122沿底壁111的厚度方向延伸,运动框架200包括第二导向梁220,第二导向梁220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第二导向槽122,第二导向梁220沿第二导向槽122的延伸方向滑动。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第二方向为垂直于侧壁112的延伸方向。
68.也就是说,第一导向槽121和第二导向槽122沿内框架120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导向梁210和第二导向梁220沿运动框架200的周向间隔设置,通过多个导向槽与多个导向梁一一对应地配合,不仅可以提高内框架120对运动框架200的移动导向效果,使运动框架200移动更加轻松,而且使运动框架200在壳体100内的定位更加稳定,避免了运动框架200在壳体100内出现倾斜的情况。
69.并且,第一导向梁210的中心处和第二导向梁220的中心处连接,这样受力件300可以连接于第一导向梁210的中心处和第二导向梁220的中心处,受力件300推动运动框架200时,运动框架200的受力点可以在第一导向梁210的中心处和第二导向梁220的中心处,避免了运动框架200的受力点偏向运动框架200的一侧,进而避免了运动框架200发生倾斜,以使运动框架200能够均匀挤压弹性膜400,使弹性膜400均匀变形。
70.其中,第一导向梁210和第二导向梁220可以一体成型,第一导向梁210和第二导向梁220垂直,这样有利于提高运动框架200的结构强度,使其不易损坏,有利于延长吸声装置1的使用寿命。
7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图10所示,运动框架200还包括第一止挡板230、第二止挡板240、第三止挡板250和第四止挡板260。
72.第一止挡板230设于外框架110和内框架120之间且与第一导向梁210的一端连接,第二止挡板240设于外框架110和内框架120之间且与第一导向梁210的另一端连接,第三止挡板250设于外框架110和内框架120之间且与第二导向梁220的一端连接,第四止挡板260设于外框架110和内框架120之间且与第二导向梁220的另一端连接。
73.具体地,第一止挡板230、第三止挡板250、第二止挡板240和第四止挡板260可以沿侧壁112的周向延伸,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大运动框架200与弹性膜400的接触面积,第一止挡板230、第三止挡板250、第二止挡板240和第四止挡板260可以对弹性膜400的周向施加垂直于弹性膜400表面的压力,使运动框架200能够均匀推动弹性膜400变形而调节弹性膜400的张紧程度,避免弹性膜400破损,另一方面第一止挡板230、第二止挡板240第三止挡板250和第四止挡板260可以止抵于内框架120的朝向外框架110的侧壁112的一侧,避免第一导向梁210脱离第一导向槽121,以及避免第二导向梁220脱离第二导向槽122。
74.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止挡板230、第二止挡板240、第三止挡板250和第四止挡板260沿运动框架200的周向依次排布,第一止挡板230、第二止挡板240、第三止挡板250和第四止挡板260可以间隔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止挡板230、第二止挡板240、第三止挡板250和第四止挡板260彼此之间不连接到一起。
75.这样,运动框架200在第一导向梁210和第二导向梁220处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使第一止挡板230、第二止挡板240、第三止挡板250和第四止挡板260彼此之间的距离能够增大或者减小,从而可以改变运动框架200的径向尺寸,使其能够轻松地安装到内框架120和外框架110之间,即便运动框架200或者壳体100存在加工误差,也能够将运动框架200和壳体100装配到一起。
7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图10所示,第一导向梁210包括第一横向段211、第一纵向段212和第二纵向段213,第一横向段211平行于底壁111且伸入两个第一导向槽121,第一纵向段2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横向段211的一端和第一止挡板230连接,第二纵向段2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横向段211的另一端和第二止挡板240连接。
77.第二导向梁220包括第二横向段221、第三纵向段222和第四纵向段223,第二横向段221平行于底壁111且伸入两个第二导向槽122,第三纵向段22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横向段221的一端和第三止挡板250连接,第四纵向段22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横向段221的另一端和第四止挡板260连接。
78.也就是说,第一横向段211和第二横向段221可以与底壁111贴合,第一纵向段212、第二纵向段213第三纵向段222和第四纵向段223可以与侧壁112贴合,以使运动框架200的形状可以和壳体100的形状相匹配,避免运动框架200和壳体100发生位置干涉,装配更加方便。
79.并且,通过设置第一纵向段212和第二纵向段213,第一止挡板230和第二止挡板240沿底壁111的厚度方向的延伸尺寸可以较小,第一纵向段212可以连接第一止挡板230和第一横向段211,以及第二纵向段213可以连接第二止挡板240和第一横向段211,从而可以减少运动框架200的加工材料,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可以减轻运动框架200的重量,受力件300更易推动运动框架200移动,运动框架200能够更好地将气流的推力反馈到弹性膜400上,进而更精准地改变弹性膜400的张紧程度,进一步提高吸声装置1的降噪效果。
80.同理,通过设置第三纵向段222和第四纵向段223,第三止挡板250和第四止挡板260沿底壁111的厚度方向的延伸尺寸可以较小,第三纵向段222可以连接第三止挡板250和第二横向段221,以及第四纵向段223可以连接第四止挡板260和第二横向段221,从而可以减少运动框架200的加工材料,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可以减轻运动框架200的重量,受力件300更易推动运动框架200移动,运动框架200能够更好地将气流的推力反馈到弹性膜400上,进而更精准地改变弹性膜400的张紧程度,进一步提高吸声装置1的降噪效果。
8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底壁111设有贯穿其的导向孔113,运动框架200的朝向底壁111的一侧构造有导向柱270,导向柱270插入导向孔113,受力件300与导向柱270连接。其中,导向柱270可以和受力件300过盈连接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82.具体地,导向孔113可以设于底壁11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以及宽度方向的中心,导向柱270可以连接于第一导向梁210的中心和第二导向梁220的中心,通过导向柱270与导向孔113配合,可以进一步对运动框架200的移动进行导向和限位,使运动框架200能够稳定地沿底壁111的厚度方向移动,且避免运动框架200发生倾斜,运动框架200能够均匀地推动弹性膜400变形,进而改变弹性膜400的张紧程度。
8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1-图14所示,受力件300包括连接柱310
和迎风部320。
84.连接柱310的一端连接于运动框架200,迎风部320连接于连接柱310的另一端,迎风部320的横截面为环形,迎风部320的内径向远离连接柱310的方向逐渐增大。
85.这样,迎风部320可以增大受力件300的迎风面积,气流可以聚集到迎风部320的中心部位,进而使气流对受力件300的推力更大,受力件300能够推动运动框架200移动,并通过运动框架200的移动以导致弹性膜400的张紧程度发生变化,从而使质量块500和弹性膜400的共振频率与当下风速对应噪声频率相匹配,从而达到最佳降噪效果。
8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1-图13所示,迎风部320设有沿其厚度方向贯穿的多个通孔321,多个通孔321沿迎风部320的周向间隔设置,和/或,多个通孔321沿迎风部320的径向间隔设置。
87.通过在迎风部320上设置多个通孔321,气流可以由通孔321穿过迎风部320,因此可以通过改变通孔321的数量以及位置,进而可以改变迎风部320的受力大小,使受力件300可以将气流的流速通过风压的形式反馈至运动框架200和弹性膜400,并改变弹性膜400的张紧程度,从而使弹性膜400和质量块500的共振频率能够与风噪的频率更加精准地匹配,吸声装置1的降噪效果更好。
8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迎风部320包括沿迎风部32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迎风片322,受力件300还包括限位套330,限位套330包括连接段331和限位段332,连接段331套设于连接柱310,限位段332连接于连接段331的靠近迎风部320的一侧,限位段332的横截面为环形,限位段332的内径向远离连接段331的方向逐渐增大,用于限制迎风片322的张开角度。
89.举例而言,每个迎风片322连接于连接柱310,迎风部320的多个迎风片322可以发生弹性形变,即迎风片322可以相对于连接柱310发生弹性形变,进而可以改变迎风部320的张角范围,即改变迎风片322和连接柱31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
90.气流可以由通孔321穿过相邻迎风片322的间隙,通过改变迎风片322的数量以及相邻迎风片322之间的角度,从而可以改变迎风部320的受力大小,使受力件300可以将气流的流速通过风压的形式反馈至运动框架200和弹性膜400,从而使弹性膜400和质量块500的共振频率能够与风噪的频率更加精准地匹配,吸声装置1的降噪效果更好。
91.另外,限位段332的最大的横截面积需大于导向孔113的横截面积,限位套330可以套设于连接柱310并与连接柱310固定,通过设置限位套330,一方面可以避免风速过大而推动迎风部320完全进入导向孔113,进而避免了受力件300完全进入到壳体100内,结构设置更加合理,以使运动框架200可以在靠近和远离弹性膜400的方向来回移动,弹性膜400和质量块500的共振频率能够跟随风速的变化而进行调节,降噪效果更好,另一方面限位段332能够限定迎风片322和连接柱310的中心轴线之间的最大夹角,从而避免迎风片322的张开角度过大而损坏。
92.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空调器包括通风管道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吸声装置1,吸声装置1设于通风管道。其中,通风管道可以为进风管道等。
9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吸声装置1,能够根据风速调节吸声装置1的固有频率和吸声频率,降噪效果更好。
94.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吸声装置1可以安装于除湿机中。
95.下面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吸声装置1的设计步骤:
96.首先,需确定通风管道内的噪声频率范围,先测量通风管道内的最高风速和最低风速,以及测量通风管道内在最高风速和最低风速下a计权噪声频谱,并从1/3倍的频程图中找出最低风速所对应的噪声最大值频带和最高风速所对应的噪声最大值频带,在1/3倍频程中确定的频带内,再通过fft窄带谱(频率分辨率小于5hz)筛选最大值,确定通风管道内的噪声精准频率,最低风速对应的频率为f1,最高风速对应的频率为f2;
97.若在1/3倍频程图中,最低风速对应的噪声最大值频率和最高风速对应的噪声最大值频率相同,则更换为1/6倍频程;若在1/6倍频程图中,最低风速对应的噪声最大值频率和最高风速对应的噪声最大值频率仍相同,则更换为1/12倍频程;若在1/12倍频程图中,最低风速对应的噪声最大值频率和最高风速对应的噪声最大值频率仍相同,则更换为1/24倍频程;
98.然后,确定弹性膜400和质量块500的共振频率的范围,最低风速下,弹性膜400和质量块500的固有频率应为f1,最高风速下,弹性膜400和质量块500的固有频率应为f2;
99.接下来,对弹性膜400和质量块500的结构进行设计,(其中,弹性膜400和质量块500的固有频率参照单自由度无阻尼系统固有频率计算公式:2nf=√(k/m),其中,f为频率,k为刚度,m为质量),先通过调整影响刚度k的参数(例如,弹性膜400的材料、弹性膜400的厚度和弹性膜400的外形尺寸)和质量块500的质量m,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使弹性膜400和质量块500的固有频率f0《f1;
100.最后,对受力件300的结构进行设计,调节受力件300的垂直弹性膜400的平面的迎风面积s,使在最小风速v1下,施加沿受力件300的轴向的轴向力fmin=v1
×
s1(最低风速下受力件300的垂直弹性膜400的平面的迎风面积),弹性膜400和质量块500的固有频率fmin=f1;以及在最大风速v2下,施加沿受力件300的轴向的轴向力fmax=v2
×
s2(最高风速下受力件300的垂直弹性膜400的平面的迎风面积),弹性膜400和质量块500的固有频率fmax=f2。
10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声装置1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102.本技术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103.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104.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105.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10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具体实施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10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