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磁炉散热结构及智能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22061发布日期:2022-10-14 23:21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电磁炉散热结构及智能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磁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电磁炉散热结构及智能电磁炉。


背景技术:

2.电磁炉的散热结构一般包括进风口、出风口以及散热风扇。电磁炉运行过程中,散热风扇通过进风口将新风吸入电磁炉内部,新风经过电磁炉内部的主板等发热元件后,从出风口排出,形成风循环,从而达到散热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一般的做法是增大散热风扇的转速,或设置多个(一般设置两个)散热风扇加快电磁炉内部的风循环速度,从而提高散热效果。虽然以上方式均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但在电磁炉运行时会导致噪声过大,影响用户体验,并且对电磁炉的散热效果并未得到明显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电磁炉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有效提升电磁炉的散热效果,并噪声低,提升用户体验。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上述散热结构的智能电磁炉。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智能电磁炉散热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新风入口、热风出口以及风机;至少两个新风入口包括第一新风入口和第二新风入口,所述第一新风入口设置在所述风机的下方,所述第二新风入口设置在所述风机的一侧,所述风机上方设有进风腔;所述热风出口设置在电磁炉的主板结构的后方。
7.作为优选,还包括用于阻挡热风回流的挡风罩,所述挡风罩设置在所述风机的上方。
8.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新风入口倾斜设置;电磁炉外部的新风通过所述第二新风入口倾斜进入电磁炉内部。
9.作为优选,所述挡风罩包括汇流部和隔断部;所述汇流部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新风入口的上方;所述隔断部对应设置在所述风机的上方。
10.作为优选,所述风机的出风口的两侧均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一端与电磁炉的底盖边缘连接,所述分隔板的另一端向内延伸至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边缘处;所述分隔板和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将电磁炉内腔分隔为新风区和散热区,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新风区中,所述电磁炉的主板结构设置在所述散热区中。
11.作为优选,所述热风出口设置在电磁炉的底盖上,且所述热风出口环绕分布在所述主板结构的外侧。
12.作为优选,还包括散热元件,所述散热元件设置在电磁炉的主板结构上。
13.作为优选,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水平延伸设置,且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电磁炉的主板结构对应。
14.作为优选,所述风机的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段和第二出风段,所述第一出风段与所述主板结构上的散热元件对应,所述第二出风段与所述主板结构上的电器元件对应。
15.一种智能电磁炉,包括上盖、底盖、发热盘、主板结构以及所述智能电磁炉散热结构。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至少两个新风入口,有效增加新风吸入量,从而有利于增加风机吹向电磁炉主板结构的风量,增强散热效果;与此同时,本实用新型在保持风机转速不变的条件下,在增加新风量后散热效果得以提高,并且运行时的噪声不高,提升用户使用体验。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的新风可通过第一新风入口和第二新风入口从不同方向进入电磁炉内部,结合风机上方的进风腔,形成风机的上方和下方同时入风,有利于增加电磁炉内部的风向流动,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电磁炉散热结构的第一视角立体图(挡风罩与风机展开示意)。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电磁炉散热结构的第二视角立体图(图中的挡风罩与风机展开示意,图中箭头表示新风的流动方向)。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电磁炉散热结构的第二视角立体图(图中粗实线表示为分区线)。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电磁炉散热结构的立体剖视图(图中箭头表示新风的流动方向)。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电磁炉散热结构的立体剖视图(图中箭头表示热量的传递方向)。
24.其中:
25.1-风机,2-挡风罩,3-第一新风入口,4-底盖,5-分隔板,6-主板结构,7-散热元件,8-热风出口,9-第二新风入口,10-隔断部,11-挡板,12-安装块,13-汇流部,14-第一出风段,15-第二出风段,16-上盖,17-微晶板,18-发热盘,19-新风区,20-散热区,21-分区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8.实施例1
29.参见图1-图5,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智能电磁炉散热结构,包括两个新风入口、热风出口8以及风机1;两个新风入口为第一新风入口3和第二新风入口9,第一新风入口3设置在风机1的下方,第二新风入口9设置在风机1的一侧,风机1上方设有进风腔;热风出口8设置在电磁炉的主板结构6的后方。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新风入口9倾斜设置,第二新风入口9和第一新风入口3呈一定角度设置(可参见图4),电磁炉外部的新风通过第二新风入口9倾斜朝上进入电磁炉内部。按照用户正对电磁炉的显示面板使用电磁炉的朝向,第二新风入口9设置在电磁炉的底盖4的前侧,热风出口8则设置在电磁炉的底盖4的后侧,因此热风出口8位于电磁炉的主板结构6的后方。
30.作为另一个实施例,第二新风入口9可竖直设置在电磁炉的底盖4上,例如,第二新风入口9竖向延伸设置;或者,可将第二新风入口9设置为向前弯曲且呈波浪形;当然,也可根据电磁炉以及底盖4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设置不同形式的第二新风入口9。
31.参见图1-图5,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散热结构中,还包括用于阻挡热风回流的挡风罩2,挡风罩2设置在风机1的上方。优选地,挡风罩2包括汇流部13和隔断部10;汇流部13倾斜设置,且汇流部13对应设置在第二新风入口9的上方;隔断部10水平设置,且隔断部10对应设置在风机1的上方。
32.参见图1-图5,本实施例中,汇流部13较高的一端与隔断部10连接,汇流部13和隔断部10的两侧均设有挡板11以及用于与电磁炉底盖4连接的安装块12。通过挡板11的设置,使得整个挡风罩2形成一个罩体结构,有利于新风进入电磁炉内部后充分被风机1吸入,并吹向主板结构6一侧。通过挡风罩2的设置,一方面,有效阻挡热风回流,避免热风重新被风机1吸入,确保风机1排向主板结构6中的均为新风;并且在电磁炉工作运行过程中,锅底被磁场加热,热量传递到微晶板17上,并向下传递到线盘,此时通过挡风罩2的隔断部10能够阻隔热量进一步向下传递,避免热量被风机1吸入,从而有利于提高新风的质量,提高散热效果。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风机1与挡风罩2之间的间隙构成进风腔,从第二新风入口9进入的电磁炉内部的新风,在倾斜设置的汇流部13的导向作用下,以便风机1从上方的进风腔吸入,结合从第一新风入口3进入的新风,形成风机1的上方和下方同时入风,新风量有效增加,从而能够向主板结构6排入大量的新风,明显提升散热效果。
33.参见图1-图3,风机1的出风口的两侧均设有分隔板5;分隔板5的一端与电磁炉的底盖4边缘连接,分隔板5的另一端向内延伸至风机1的出风口边缘处。通过分隔板5的设置,与风机1的出风口配合形成分区线21,该分区线21的一侧为新风区19,风机1、第一新风入口3和第二新风入口9均设置在新风区19中;分区线21的另一侧为散热区20,电磁炉的主板结构6和热风出口8均设置在散热区20中。此外。分隔板5将风机1的出风口两侧的空隙阻挡起来,进一步防止热风回流至新风区19,从而避免风机1吸入热风,确保持续向散热区20供给新风,有利于提高电磁炉的散热效果。
34.参见图1-图3,热风出口8设置在电磁炉的底盖4上,且热风出口8环绕分布在主板结构6的外侧,即热风出口8环绕设置在本实施例的散热区20的外边缘。本实施例中的电磁
炉底盖4呈类圆形,散热区20的边缘呈圆弧状,热风出口8在散热区20的边缘处;具体地,热风出口8包括多个热风通孔,热风通孔呈长圆形,多个热风通孔沿着散热区20的圆弧边缘排列设置,使得散热区20的各个方向均能排出热风,有利于加快热风散走,提升散热效果。
35.参见图1-图3,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新风入口3包括多个长圆形的通孔,多个长圆形的通孔呈圆形排列设置。本实施例的第二新风入口9也包括多个长圆形的通孔,该多个通孔沿直线排列设置。
36.参见图1-图3,还包括散热元件7,散热元件7设置在电磁炉的主板结构6上。本实施例中,散热元件7为散热铝板,且设置有多个,多个散热铝板等间距排列设置在主板结构6上。通过散热元件7的设置,结合风循环带走热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电磁炉的散热效果。
37.参见图1-图3,风机1的出风口水平延伸设置,且风机1的出风口与电磁炉的主板结构6对应。进一步地,风机1的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段14和第二出风段15,第一出风段14与第二出风段15弯折设置,第一出风段14与主板结构6上的散热元件7对应,第二出风段15与主板结构6上的电器元件对应。这样,本实施例中的风机1的第一出风段14直接与主板结构6上的散热铝板对应,有利于新风与散热铝板配合散热,提升散热效果;风机1的第二出风段15则与主板结构6上的电器元件对应,通过第一出风段14和第二出风段15的弯折设置(呈一定角度设置),让新风从风机1排出时具有分流效果,有利于让新风全方位地在主板结构6上流动,充分带走热量并排出。
38.参见图1-图5,本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智能电磁炉,包括上盖16、底盖4、发热盘18、主板结构6以及本实施例的智能电磁炉散热结构,上盖16上设有微晶板17。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底盖4和上盖16均包括圆形部和操控部,发热盘18设置在上盖16底部,风机1和主板结构6均设置在发热盘18下方且各位于一侧。底盖4的圆形部和操控部边缘均倾斜向上设置,使得底盖4的底部边缘均与支撑面分离;热风出口8设置在底盖4圆形部的边缘倾斜处,第二新风入口9设置在底盖4操控部的边缘倾斜处。
39.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这样的底盖4,以便第二新风入口9和热风出口8的设置,以便新风进入电磁炉内部以及热风顺利快速排出,有利于与本实施例的智能电磁炉散热结构配合,加快对电磁炉的散热。
4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