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外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36757发布日期:2022-11-18 21:26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外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外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市面上的部分空调器在室外机内配置多个换热器及对应的多个风机,将一部分换热器用于化霜,另一部分换热器用于制热运行,两者相互切换,使得空调器可以同时运行制热与化霜模式。为了避免串风,需要配置分隔件将不同的换热器与不同的风机分别分隔在不同的风道内。
3.但是,分隔件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囤积冷凝水,囤积的冷凝水在冻结后将对空调器的换热性能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室外机配置的用于分隔不同风道的分隔件会囤积冷凝水。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外机,其能够防止分隔件囤积冷凝水,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性能。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
7.一种室外机,包括机体及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于所述机体上,并将所述机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风机及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风道内分别设置有第二风机及第二换热器,所述分隔件上设置有排水渠,所述排水渠用于汇集所述分隔件上的冷凝水,并引导汇集后的冷凝水流出所述分隔件。
8.分隔件上设置的排水渠,在实际应用中,引导分隔件上的冷凝水汇集,并将汇集后的冷凝水排出分隔件,避免冷凝水在分隔件上囤积。
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风道处于所述第二风道的竖直上方,所述分隔件的上侧壁与所述机体的内侧壁围成所述第一风道,所述分隔件的下侧壁与所述机体的内侧壁围成所述第二风道,所述排水渠设置于所述分隔件的上侧壁。
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隔件的周缘立设有挡水环垣,所述挡水环垣的一边开设有排水缺口,所述排水渠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排水缺口。
11.挡水环垣开设排水缺口,排水缺供排水渠内的冷凝水流出分隔件。
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机体内还设置有风机支架,所述风机支架的一端处于所述第一风道内与所述第一风机连接,所述风机支架的另一端竖直向下延伸至所述第二风道内与所述第二风机连接;
13.所述分隔件上对应所述排水缺口的位置设置有卡口,所述风机支架嵌入所述卡口内,用于承接所述排水缺口流出的冷凝水。
14.风机支架嵌入卡口内,承接排水缺口流出的冷凝水,并将承接到的冷凝水导向外机底部。
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口的底边设置有导水片,所述风机支架嵌入所述卡口的部分凹设有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排水槽,所述导水片远离所述卡口的一端倾斜向下延伸至与所述排水槽的底壁连接。
16.导水片由卡口倾斜向下延伸至风机支架上设置的排水槽的底壁上,引导排水缺口的冷凝水流至排水槽的底壁上,从而保证冷凝水能够沿排水槽的底壁流动,避免冷凝水在卡口与风机支架的间隙处泄漏。
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水渠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排水渠包括第一排水渠及第二排水渠;
18.所述分隔件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及第三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轨迹限定出所述第一排水渠,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轨迹限定出所述第二排水渠。
1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板体与第一水平方向呈第一预设夹角,并与第二水平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垂直;
20.所述第二板体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三板体连接,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三板体均与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呈第二预设夹角。
21.第二板体与第一水平方向呈第一预设夹角,因此,第一排水槽与第二排水槽分别与第一水平方向呈夹角,能够引导沿第一水平方向流动。而第一板体与第三板体均与第二水平方向呈第二预设夹角,从而在第一板体上的冷凝水有向第二水平方向流入第一排水渠的趋势,第三板体上的冷凝水有向第二水平方向流入第二排水渠的趋势,从而实现对冷凝水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汇集,并沿第一水平方向流出。
2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板体的上侧壁凸设有分水凸起,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所述分水凸起处于所述第一排水渠与所述第二排水渠之间,所述分水凸起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导流斜面及第二导流斜面,所述第一导流斜面用于引导冷凝水流向所述第一排水渠,所述第二导流斜面用于引导冷凝水流向所述第二排水渠。
23.分水凸起将第二板体上的冷凝水沿第二水平方向分流引导至第一排水渠及第二排水渠,结合第一板体与第三板体汇入第一排水渠及第二排水渠的冷凝水共同排出。
2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隔件上还设置有加热装置,用于加热蒸发所述分隔件上的冷凝水。
25.加热装置能够实现对分隔件上的冷凝水的快速蒸发,进一步避免分隔件上囤积冷凝水。
2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的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机体及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设置于所述机体上,并将所述机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风机及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风道内分别设置有第二风机及第二换热器,所述分隔件上设置有排水渠,所述排水渠用于汇集所述分隔件上的冷凝水,并引导汇集后的冷凝水流出所述分隔件。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图1中分隔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图;
30.图4为图2中b-b的剖视图;
31.图5为图1中分隔件与风机支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图5中c-c的剖视图;
33.图7为图6中d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34.图8为图1中分隔件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00-室外机;110-机体;111-第一风道;112-第二风道;120-分隔件;121-挡水环垣;1211-第一排水缺口;1212-第二排水缺口;122-第一排水渠;123-第二排水渠;124-第一板体;125-第二板体;1251-第一卡口;1252-第二卡口;1253-第一导水片;1254-第二导水片;126-第三板体;127-分水凸起;1271-第一导流斜面;1272-第二导流斜面;130-第一风机;140-第一换热器;150-第二风机;160-第二换热器;170-风机支架;171-第一排水槽;172-第二排水槽;180-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8.请结合参阅图1及图2,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机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中分隔件120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9.本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机100,包括机体110及分隔件120,分隔件120设置于机体110上,并将机体11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风道111与第二风道112,第一风道111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风机130及第一换热器140,第二风道112内分别设置有第二风机150及第二换热器160。
40.由于受到分隔件120的分隔作用,第一风道111与第二风道112相互独立,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风机130运行时,第一风道111内的气流无法进入第二风道112内,不会对第二换热器160的运行效果产生影响,保证了第一换热器140与第二换热器160的正常运行。
41.分隔件120上设置有多个排水渠,包括第一排水渠122与第二排水渠123,第一排水渠122与第二排水渠123均用于汇集分隔件120上的冷凝水,并将汇集后的冷凝水流出分隔件120,避免冷凝水在分隔件120上囤积。
42.实际上,本实施例中,分隔件120大致水平设置在机体110内部,将机体110的内部空间风格为上下两部分,即第一风道111与第二风道112。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11处于第二风道112的竖直上方,分隔件120的上侧壁与机体110的内侧壁围成第一风道111,分隔件120的下侧壁与机体110的内侧壁围成第二风道112。
43.第一排水渠122与第二排水渠123均成型于分隔件120的上侧壁,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换热器140或第二换热器160在除霜模式下运行时,分隔件120的上侧壁会产生冷凝水,并且,第一风机130的扇叶上的凝露也会掉落在分隔件120的上侧壁,导致分隔件120的上侧壁囤积较多的冷凝水。这部分冷凝水在第一排水渠122与第二排水渠123的作用下汇集,并快速排出。
44.本实施例中,分隔件120的周缘立设有挡水环垣121,挡水环垣121用于限制分隔件
120上囤积的冷凝水无规律外泄。挡水环垣121的一边开设有排水缺口,排水缺口的数量对应于排水渠的数量,包括第一排水缺口1211与第二排水缺口1212,第一排水渠122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排水缺口1211,第二排水渠123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排水缺口1212,以将汇集的冷凝水分别通过第一排水缺口1211与第二排水缺口1212排出分隔件120。
45.请结合参阅图3及图4,图3所示为图2中a-a的剖视图,图4所示为图2中b-b的剖视图。
46.本实施例中,分隔件120包括第一板体124、第二板体125及第三板体126,第一板体124与第三板体126分别与第二板体125呈夹角连接,第一板体124与第二板体125的连接轨迹限定出第一排水渠122,第三板体126与第二板体125的连接轨迹限定出第二排水渠123。
47.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分隔件120上的冷凝水能够成功汇集在第一排水渠122与第二排水渠123内,则需要保证第一板体124、第二板体125及第三板体126均与水平面呈一定夹角,凝结在第一板体124、第二板体125及第三板体126上的冷凝水才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汇入第一排水渠122与第二排水渠123。并且,要保证第一排水渠122与第二排水渠123能够将汇集的冷凝水快速排出,需要保证第一排水渠122与第二排水渠123均与水平面呈一定夹角。
48.本实施例中,限定第一水平方向为图2中y箭头所指方向,第二水平方向为图2中x箭头所指方向。第二板体125与第一水平方向呈第一预设夹角α,且第二板体125与第二水平方向平行,第一水平方向与第二水平方向垂直。第二板体125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两边分别与第一板体124及第三板体126连接,第一板体124及第三板体126均与第二水平方向呈第二预设夹角б。
49.因此,由于第一板体124相对第二板体125倾斜设置,第一板体124上的冷凝水存在朝向第一排水渠122流动的运动趋势,因此第一板体124上的冷凝水能够自行汇集在第一排水渠122内。同样的,由于第三板体126相对第二板体125倾斜设置,第三板体126上的冷凝水存在朝向第二排水渠123流动的运动趋势,因此第三板体126上的冷凝水能够自行汇集在第二排水渠123内。
50.而由于第一板体124与第二板体125连接轨迹限定出的第一排水渠122,以及第三板体126与第二板体125连接轨迹限定出的第二排水渠123均与水平面呈夹角,且第一排水缺口1211处于第一排水渠122在竖直方向上更低的一端,第二排水缺口1212处于第二排水渠123在竖直方向上更低的一端,因此,第一排水渠122内汇集的冷凝水能够快速的由第一排水缺口1211流出,第二排水渠123内汇集的冷凝水能够快速的由第二排水缺口1212流出。
51.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夹角α与第二预设夹角б相等,均为优选值3
°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夹角α与第二预设夹角б各自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条件选取其他角度数值。
52.请继续参阅图2,为了进一步引导第二板体125上的冷凝水自行流入第一排水渠122与第二排水渠123,本实施例中,第二板体125的上侧壁凸设有分水凸起127,在第二水平方向上,分水凸起127处于第一排水渠122与第二排水渠123之间,分水凸起127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导流斜面1271及第二导流斜面1272,第一导流斜面1271用于引导冷凝水流向第一排水渠122,第二导流斜面1272用于引导冷凝水流向第二排水渠123。
53.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机100,其机体110内还设置有风机支架170,风机支架170的一端处于第一风道111内与第一风机130连接,风机支架170的另一端竖直向下延伸至
第二风道112内与第二风机150连接。
54.请结合参阅图5、图6及图7,图5所示为分隔件120与风机支架17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c-c的剖视图,图7所示为图6中d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55.实际上,风机支架170处于第一板体124在竖直方向上更低的一边,即对应第一排水缺口1211第二排水缺口1212所在的一边。第一板体124上对应第一排水缺口1211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卡口1251,第一板体124上对应第二排水缺口121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卡口1252,风机支架170分别嵌入第一卡口1251与第二卡口1252内,用于承接第一排水缺口1211与第二排水缺口1212流出的冷凝水。
56.为了防止冷凝水在风机支架170上无序流淌,本实施例中,风机支架170嵌入第一卡口1251的部分凹设有第一排水槽171,嵌入第二卡口1252的部分凹设有第二排水槽172,第一排水槽171与第二排水槽172均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57.并且,为了更好的引导冷凝水进入第一排水槽171与第二排水槽172,本实施例中,第一卡口1251的底边设置有第一导水片1253,第二卡口1252的底边设置有第二导水片1254,第一导水片1253远离卡口的一端倾斜向下延伸至与第一排水槽171的底壁连接,第二导水片1254远离卡口的一端倾斜向下延伸至与第二排水槽172的底壁连接。
58.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排水渠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条件进行调整,对应的调整分隔件120与风机支架170的结构即可。例如,当只需要一条排水渠时,将分隔件120调整为由两个板体连接形成的结构,并且挡水环垣121仅开设一个排水缺口,对应的风机支架170仅设置一个排水槽。
59.另外,请参阅图8,图8所示为分隔件120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60.为了进一步防止分隔件120上囤积冷凝水,本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机100还包括加热装置180,该加热装置180设置于分隔件120的下侧壁上,用于对分隔件120进行加热,以快速蒸发分隔件120上的冷凝水。
61.实际上,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80为连通冷媒通道的一端管路,利用空调冷媒对分隔件120进行换热。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80还可以采用形式加热,例如电加热等。
62.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机100,能够防止分隔件120囤积冷凝水,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性能。
63.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配置有前述的室外机100。因此,该空调器具有换热性能更好的特点。
64.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