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体及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10485发布日期:2023-03-01 00:49阅读:40来源:国知局
加热体及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热水制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体及热水器。


背景技术:

2.即热式电热水器是一种可以通过电子加热元器件来快速加热流水,并且能通过电路控制水温、流速、功率等,使水温达到适合人体洗浴的温度的热水器。
3.在相关技术中,即热式电热水器包括加热体以及控制板,加热体设置有冷水进管和热水出管,控制板用于控制即热式电热水器的工作状态。但是,由于冷水进管内的水温比较低,在热水器内部温度的作用下,产生冷凝水,冷凝水流入到接线端子、控制板等电器元件上,容易导致短路、腐蚀生锈的问题,影响热水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即热式电热水器的冷水进管产生的冷凝水,容易导致短路、腐蚀生锈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热体及热水器。
5.所述加热体包括:加热主体、水管组件、出水管以及阀门组件,所述水管组件包括进水管以及旁通管,所述旁通管分别与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加热主体内形成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进水管的至少部分贴附在所述加热主体的外表面,或者,所述进水管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加热体的外表面具有预设间隙;所述阀门组件被配置为在所述加热主体工作时控制所述进水管导通、所述旁通管关闭,在所述加热主体关闭制热时控制所述进水管关闭、所述旁通管打开。
6.在上述加热体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水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以及贴附管段,所述贴附管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连通,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在所述加热主体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加热主体的外部,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加热腔连通,所述第二管段、所述第三管段以及所述旁通管段连通;所述贴附管段贴附在所述加热主体的外表面,或者,所述贴附管段与所述加热主体的外表面具有预设间隙。
7.在上述加热体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贴附管段设置有贴附平面,所述贴附平面贴附于所述加热主体的外表面。
8.在上述加热体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贴附平面通过导热胶贴附于所述加热主体的外表面。
9.在上述加热体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具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以及第三端口,所述旁通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管段连通,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旁通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三管段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被配置为在所述加热主体工作时控制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导通,以使所述进水管导通、所述旁通管关闭;所述第一控制阀还被配置为在所述加热主体关闭制热时控制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导通,以使所述进水管关闭、所述旁通管导通。
10.在上述加热体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所述阀门组件包括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安装于所述第二管段上,所述第三控制阀安装于所述旁通管上;所述第二控制阀被配置在所述加热主体工作时打开,以使所述第二管段导通;在所述加热主体关闭制热时关闭,以使所述第二管段关闭;所述第三控制阀被配置为在所述加热主体工作时关闭,以使所述旁通管关闭;在所述加热主体关闭制热时打开,以使所述旁通管导通。
11.在上述加热体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水管包括第四管段和第五管段,所述第四管段与所述加热腔连通,所述第五管段用于连通用水设备;所述加热体还包括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旁通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四管段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五管段连通。
12.在上述加热体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四管段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被构造为使得所述第四管段内的水单向流向所述第五管段。
13.在上述加热体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出水管设置于所述加热主体的第一端端面,所述进水管设置于所述加热主体的第二端的侧面;所述加热主体第二端的端面设置有接线端子。
14.在上述加热体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加热主体包括加热管、发热件以及壳体,所述加热管和所述发热件均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加热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加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发热件的布置在所述加热管的外侧;所述进水管的至少部分贴附于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或者,所述进水管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具有预设间隙。
15.所述热水器包括:外壳体以及上述的加热体,所述加热体和所述控制板均安装于所述外壳体内部,所述加热体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均穿出至所述外壳体的外侧;所述加热体安装于所述外壳体内部,所述加热体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均穿出至所述外壳体的外侧;所述加热体的阀门组件安装于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或者,所述加热体的阀门组件安装于所述外壳体的外部。
16.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技术热水器的加热体包括加热主体、水管组件、阀门组件以及出水管,水管组件包括进水管以及旁通管,旁通管分别与进水管和出水管连通;加热主体内形成有加热腔,加热腔相对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和出水管连通,如此从进水管进入的冷水,从加热腔的一端流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被加热,然后从出水管流出热水。阀门组件被配置为控制加热主体工作时控制进水管导通、旁通管关闭,如此进水管内的水经由加热主体加热后,从出水管排出,在该过程中,由于进水管的至少部分贴附在加热主体的外表面,或者,进水管的至少部分与加热主体的外表面具有预设间隙。如此,加热主体的热量可以传递至进水管上,从而提高进水管内水的温度,不仅可以避免产生冷凝水的问题,进而避免冷凝水侵蚀热水器内的元器件;而且可以提前预设进水管内的水,利于提高加热效率,还可以回收加热主体辐射的热量。阀门组件还被配置为在加热主体关闭制热时,控制进水管关闭、旁通管打开,如此,冷水直接经由旁通管流向出水管,并不会进入加热主体,进而可以避免冷水进入进水管而产生冷凝水。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进水管的部分管段贴附于加热主体的表面,或者,将进水管的部分管段与加热主体的表面具有预设距离,使得加热主体的热量能够辐射至进水管内,从而加热进水管内的水,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能够提高热水器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7.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加热体及热水器的可选实施方式。附图为:
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加热体的主视图;
2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加热体的左视图;
2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加热体的主视图;
2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中:100:加热体;110:加热主体;111:接线端子;112:第一连接导线;120:进水管;121:第一管段;122:第二管段;123:贴附管段;124:第三管段;130:出水管;131:第四管段;132:第五管段;140:旁通管;150:第一控制阀;151:第一端口;152:第二端口;153:第三端口;160:三通接头;170:第二控制阀;180:第三控制阀;200:外壳体;300:控制板;310:电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24.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25.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26.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7.即热式电热水器是一种可以通过电子加热元器件来快速加热流水,并且能通过电路控制水温、流速、功率等,使水温达到适合人体洗浴的温度的热水器。在相关技术中,即热式电热水器包括加热体以及控制板,加热体设置有冷水进管和热水出管,控制板用于控制即热式电热水器的工作状态。
28.研究人员发现,冷水进管上会产生冷凝水,冷凝水流入到接线端子、控制板等电器元件上,容易导致短路、腐蚀生锈的问题,影响热水器的使用寿命。研究人员对此进行研究,在即热热水器的使用过程中,冷水进管内的水温比较低,而即热式电热水器所处的空间,例如,浴室、厨房等,通常温度和湿度比较大,使得即热式电热水器的内部温度和湿度比较大。在空气中所含的气态水达到饱和,且温度达到露点温度时,气态水凝结成液态水滴附着在温度较低的冷水进管上,而形成冷凝水。
29.研究人员从冷凝水的形成条件考虑避免冷凝水产生的方案,其中,即热式电热水器的内部温度和湿度受即热式电热水器所处的空间内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很难改变。研究人员又考虑到在冷水进管上包覆隔热棉或者类似的结构外壳;但是,如此不仅会增加整机的体积,还会导致成本增加,随着使用时间的正常,仍然存在控制板或者接线端子等被水侵
蚀的问题。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可以改变冷水进管的水温,以避免产生冷凝水。
30.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水器,其进水管贴附在加热体上,利用加热体的热量,预热进水管内的水,不仅可以避免产生冷凝水,还可以起到热量回收的作用,也不会过大的增加整机的体积。
31.研究人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即热式电热水器不仅能够应用于热水场景,而且存在冷水的使用场景,即热水器的加热功能未开启,冷水流经加热体内部后再流出。在该过程中,仍然存在冷水进管产生冷凝水的问题。
32.进一步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热水器,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设置旁通管,旁通管和进水管连接有第一控制阀,通过第一控制阀控制冷水流向进水管或者旁通管,如此,在热水器使用冷水时,冷水直接通过旁通管流向出水管,并不会流向进水管,如此可以避免进水管上产生冷凝水;出水管靠近热水器的壳体,产生冷凝水的可能性比较小,即使出水管上产生少量的冷凝水,由于出水管远离热水器的元器件,并不会影响热水器内的元器件。
33.或者,在进水管和旁通管上分别安装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通过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闭控制进水管的关闭和导通,通过控制第三控制阀的开闭控制出水管的关闭和导通,从而使得在加热主体关闭时,进水管关闭而旁通管导通,如此冷水经由旁通管进入到出水管排出,进水管上不会因为通入冷水而产生冷凝水,进一步避免冷凝水的产生。
34.下面结合附图阐述本技术实施例的加热体及热水器的可选技术方案。
3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加热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加热体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加热体的左视图。
36.结合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体100,其包括:加热主体110、水管组件、阀门组件以及出水管130,其中,加热主体110起到加热作用,用于加热冷水;水管组件用于连通家用冷水管道,为加热主体110提供冷水;出水管130用于连通用水设备,例如,水龙头、花洒等,以排出热水。
37.水管组件包括进水管120以及旁通管140,旁通管140分别与进水管120和出水管130连通。
38.加热主体110内形成有加热腔,加热腔相对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120和出水管130连通,如此从进水管120进入的冷水,从加热腔的一端流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被加热,然后从出水管130流出热水。
39.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加热主体110包括加热管、发热件以及壳体,加热管和发热件均安装于壳体的内部;加热管的一端与进水管连通,加热管的另一端与出水管连通;加热管内形成加热腔;发热件的布置在加热管的外侧,发热件发热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加热管内,从而加热加热管内的水。其中,壳体可以是铸铝壳体等。
40.当然,这并不是对加热主体110结构的限定,例如,在某些实现方式中,加热主体包括发热管、水流通道以及填充在发热管和水流通道之间的金属填充物,金属填充物可以是铝钛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此时,水流通道内的水与发热管内的发热元件隔离,实现水电分离,利于提高加热主体110的安全性。
41.本技术实施例的加热主体110大致呈长方体型,但这并不是对加热主体110形状的限定,例如,加热主体110还可以是圆柱状。
42.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水管120的至少部分贴附在加热主体110的外表面,或者,进水
管120的至少部分与加热主体110的外表面具有预设间隙。其中,预设间隙可以小于20mm,例如,预设间隙为10mm,本技术实施例对预设间隙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具体的,进水管120的至少部分贴附于在加热主体110的壳体的外表面,或者,进水管120的至少部分与加热主体110的壳体的外表面具有预设间隙。
43.如此,加热主体110的热量可以传递至进水管120上,从而提高进水管120内水的温度,不仅可以避免产生冷凝水的问题,而且可以提前预设进水管120内的水,利于提高加热效率,还可以回收加热主体110辐射的热量。
4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进水管120的部分管段贴附于加热主体110的表面,或者,将进水管120的部分管段与加热主体110的表面具有预设距离,使得加热主体110的热量能够辐射至进水管120内,从而加热进水管120内的水,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能够提高热水器的安全性。
45.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图1和图2,进水管120包括第一管段121、第二管段122、第三管段124以及贴附管段123,贴附管段1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段121和第二管段122连通,贴附管段123与第一管段121、第二管段122均为独立管道,贴附管段123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法兰连接等与第一管段121和第二管段122连通,如此设置,各管段的加工方便;或者,贴附管段123、第一管段121以及第二管段122均为一体成型的一根管道,如此可以避免连接处的漏水问题。
46.其中,第一管段121和第二管段122在加热主体110上的投影位于加热主体110的外部,第一管段121与加热腔连通,第二管段122、第三管段124以及旁通管140连通;贴附管段123贴附在加热主体110的外表面,或者,贴附管段123与加热主体110的外表面具有预设间隙。如此,贴附管段123在加热主体110上的投影位于加热主体110内部,加热主体110的热量可以辐射至贴附管段123,从而加热贴附管段123内的水,提高贴附管段123和第一管段121内水的温度,避免产生冷凝水侵蚀热水器内的元器件。
47.为了提高贴附管段123与加热主体110相对面的面积,在一些实施例中,贴附管段123设置有贴附平面,贴附平面贴附于加热主体110的外表面,如此设置不仅使得贴附管段123与加热主体110的贴附操作简单,而且使得贴附管段123与加热主体110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利于提高热量的传递。
48.当然,在贴附管段123与加热主体110的外表面具有预设间隙时,贴附平面利于提高贴附管段123与加热主体110的相对面积,从而利于提高热量的传递。
49.结合图1和图2,贴附管段123沿加热主体110外表面的长度方向延伸,使得与加热主体110相对的贴附管段123具有较长的长度,利于提高贴附管段123内水吸收的热量。当然,这并不是对贴附管段123延伸方式的限定,例如,贴附管段123还可以螺旋缠绕在加热主体110的外表面。
50.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贴附平面通过导热胶贴附于加热主体110的外表面,不仅可以将贴附管段123固定于加热主体110的表面,而且导热胶还可以提高热量的传输。
51.当然,这并不是对贴附管段123与加热主体110连接方式的限定,例如,贴附管段123还可以与加热主体110的壳体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利于热量的传输。
52.本技术实施例的阀门组件被配置为在加热主体110工作时控制进水管120导通、旁
通管140关闭,如此进水管120内的水经由加热主体110加热后,从出水管130排出,在该过程中,由于主体110的热量可以传递至进水管120上,从而提高进水管120内水的温度,不仅可以避免产生冷凝水的问题,进而避免冷凝水侵蚀热水器内的元器件;而且可以提前预设进水管120内的水,利于提高加热效率,还可以回收加热主体110辐射的热量。
53.本技术实施例的阀门组件还被配置为在加热主体110关闭制热时,控制进水管120关闭、旁通管140打开,如此,冷水直接经由旁通管流向出水管,并不会进入加热主体110,进而可以避免冷水进入进水管120而产生冷凝水。
54.继续参照图1至图3,在其中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150,第一控制阀150具有第一端口151、第二端口152以及第三端口153,旁通管140的第一端与出水管130连通。
55.第一端口151与第二管段122连通,第一端口151与第二管段122可以螺纹连接、法兰连接等;第二端口152与旁通管140的第二端连通,第二端口152与旁通管140的第二端通过螺纹连接、法兰连接等;第三端口153与第三管段124连通,第三端口153与第三管段124通过螺纹连接、法兰连接等。第一端口151与第二管段122的连接方式、第二端口152与旁通管140第二端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三端口153与第三管段124的连接方式相同,利于提高组装的便利性和效率。
56.第一控制阀150可以是电磁转换阀等,在此不做限定。第一控制阀150可以与热水器的控制板电性连接,在控制板的控制下切换相连通的端口。
57.第一控制阀150被配置为在加热主体110工作时控制第一端口151与第三端口153导通,如此,以使第三管段124内的冷水经由第三端口153、第一端口151进入第二管段122内,然后经由贴附管段123和第一管段121进入加热主体110的加热腔内。此时,第二端口152封闭。
58.第一控制阀150还被配置为在加热主体110关闭制热时控制第三端口153与第二端口152导通,以使进水管120关闭而旁通管140导通,第三管段124内的冷水经由第三端口153、第二端口152进入出水管130,并直接排出,并未进入贴附管段123以及加热腔内,如此可以避免在贴附管段123产生冷凝水。此时,第一端口151封闭。
59.结合图4,其中,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加热体的主视图。在另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阀门组件包括第二控制阀170和第三控制阀180,第二控制阀170安装于第二管段122上,第三控制阀180安装于旁通管140上。第二控制阀170和第三控制阀180均为电磁控制阀。
60.第二控制阀170被配置为在加热主体110工作时打开,以使第二管段122导通,第三控制阀180倍配置为在加热主体110工作时关闭,以使旁通管140关闭;如此第三管段124内的冷水经由第二管段122、贴附管段123以及第一管段121进入加热主体110加热,加热后的热水经由出水管130排出。第二控制阀170还被配置为在加热主体110关闭制热时关闭,以使第二管段122关闭;第三控制阀180还被配置为在加热主体110关闭时打开,以使旁通管140导通;如此第三管段124内的冷水经由旁通管140进入出水管130直接排出,无需进入加热主体110内。
61.如此,在加热主体110关闭制热时,冷水直接有旁通管140和出水管130排出,不会进入贴附管段123以及加热主体110内,避免产生冷凝水。
62.继续参照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出水管130包括第四管段131和第五管段132,第四管段131与加热腔连通,第五管段132用于连通用水设备,例如水龙头、花洒等。
63.本技术实施例的加热体100还包括三通接头160,三通接头160具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第一接口与旁通管140的第一端连通,第一接口与旁通管140的第一端螺纹连接、法兰连接等;第二接口与第四管段131连通,第二接口与第四管段131螺纹连接、法兰连接等;第三接口与第五管段132连通,第三接口与第五管段132螺纹连接、法兰连接等。可选的,第一接口与旁通管140的连接方式、第二接口与第四管段131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三接口与第五管段132的连接方式均相同,利于提高组装的便利性。
64.在某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四管段131上设置有单向阀,单向阀被构造为使得第四管段131内的水单向流向第五管段132,如此设置可以避免第五管段132内的水反向流动至第四管段131内。
65.继续参照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加热主体11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例如,在附图2中示出的方向中,加热主体110的顶端为第一端,加热主体110的底端为第二端。
66.出水管130与加热腔连通的位置位于加热主体110的第一端额端面,进水管120与加热腔连通的位置位于加热主体110的第二端的侧面,例如,进水管120加热腔连通的位置位于加热主体110的第二端的左侧,再例如,进水管120加热腔连通的位置位于加热主体110的第二端的右侧。如此设置,使得进水管120和出水管130具有较远的间隔,方便在加热主体110内形成较长距离的加热腔进行加热。
67.加热主体110第二端的端面设置有接线端子111,用于为加热主体110内的发热件供电。本技术实施例的接线端子111靠近进水管120,相对于出水管130处,进水管120处的温度较低,从而可以保证接线端子111处的温度更低,避免加热主体110的温度影响接线端子111。
6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69.结合图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热水器,其包括:外壳体200以及加热体100,加热体100安装于外壳体200内部,加热体100的进水管120和出水管130均穿出至外壳体200的外侧。
70.其中,加热体100的结构、功能和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71.本技术实施例的热水器还包括控制板300,控制板300与加热体100的加热主体110电性连接,用于控制加热主体110的工作状态。控制板300上设置有电连接座310,电连接座310通过第一连接导线112与接线端子111电性连接,从而实现控制板300与加热主体110的发热件的电性连接。
72.当然,控制板300还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与加热体100的第一控制阀150电性连接,以根据加热主体110的工作状态调节第一控制阀150端口的导通状态。
73.加热体100的阀门组件可以安装于外壳体200的内部,如此使得热水器外观比较规整,利于保护阀门组件。
74.或者,加热体100的阀门组件还可以安装于外壳体200的外部,如此设置方便阀门组件的安装以及维护。
75.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的热水器的加热体100包括加热主体110、水管组件、阀门
组件以及出水管130,水管组件包括进水管120以及旁通管140,旁通管140分别与进水管120和出水管130连通;加热主体110内形成有加热腔,加热腔相对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120和出水管130连通,如此从进水管120进入的冷水,从加热腔的一端流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被加热,然后从出水管130流出热水。进水管120的至少部分贴附在加热主体110的外表面,或者,进水管120的至少部分与加热主体110的外表面具有预设间隙。阀门组件被配置为控制加热主体110工作时控制进120水管导通、旁通管140关闭,如此进水管120内的水经由加热主体110加热后,从出水管130排出,在该过程中,由于加热主体110的热量可以传递至进水管120上,从而提高进水管120内水的温度,不仅可以避免产生冷凝水的问题,进而避免冷凝水侵蚀热水器内的元器件;而且可以提前预设进水管120内的水,利于提高加热效率,还可以回收加热主体110辐射的热量。阀门组件还被配置为在加热主体110关闭制热时,控制进水管120关闭、旁通管140打开,如此,冷水直接经由旁通管140流向出水管130,并不会进入加热主体110,进而可以避免冷水进入进水管120而产生冷凝水。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进水管120的部分管段贴附于加热主体110的表面,或者,将进水管120的部分管段与加热主体110的表面具有预设距离,使得加热主体110的热量能够辐射至进水管120内,从而加热进水管120内的水,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能够提高热水器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76.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技术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