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流动介质加热的石墨烯模块化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56215发布日期:2023-02-21 17:17阅读:30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流动介质加热的石墨烯模块化机组。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对于水等流动介质的加热效果一般都是通过电加热棒、电磁感应等方式完成,其中,对于电加热棒的加热方式不仅仅存在漏电的安全风险,同时需要配备一定体积的储水箱,整体的投入比较高;对于电磁感应即热型的热水器一般需要配备电控面板,同时还需要消除磁感应对其它组件的影响,当然也会存在一定的漏电安全风险。同时,现有技术中的电加热方式能耗较高,对于电能的消耗也比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流动介质加热的石墨烯模块化机组,利用较低能耗的石墨烯加热组件实现流体介质的即热效果。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用于流动介质加热的石墨烯模块化机组,包括机组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组本体包括集水器、分水器和若干组管状加热组件,所述管状加热组件设置在集水器、分水器之间,并用于连通集水器和分水器,管状加热组件的外壁上设有包裹在其表面的加热层。
6.所述集水器的出水管位置和分水器的进水管位置分别安装有与其连接的温度传感器。
7.所述分水器的进水管位置上还安装有y型过滤器和输送水泵。
8.所述管状加热组件包括容器、进水口和出水口;
9.所述容器内部具有第一腔室和包裹在第一腔室外侧的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的侧壁上设有用于相互连通的若干通孔;
10.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容器通过进水口与分水器连通;
11.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容器通过出水口与集水器连通。
12.所述容器为圆柱体结构,所述第一腔室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腔室的截面为环形,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容器的两端端面上。
13.所述通孔均匀分布在所述侧壁上。
14.所述容器包括内管体和外管体,且内管体和外管体外侧分别设有与各自连接的盖体,内管体和外管体彼此之间通过各自的盖体相互连接。
15.所述容器的外壁内侧表面还设有位于第二腔室内部的散热筋。
16.所述加热层采用石墨烯电加热膜。
17.所述加热层的内侧通过导热绝缘层与容器连接。
18.所述加热层的外侧包裹有绝缘保温层。
19.所述容器采用不锈钢材质。
20.所述容器的内壁上具有防水垢涂层。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采用容器的特有结构使其在外侧产生了厚度薄、表面积大的第二腔室,同时利用较低能耗的石墨烯加热组件实现流体介质的即热效果,具有加热效率高的优势,利用这种结构进行模块化组装,可以获得高效节能的石墨烯模块化机组。
附图说明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3.图1为管状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3为管状加热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图3中“a-a”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加热层、导热绝缘层和绝缘保温层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中:100外管体、101第二腔室、102散热筋、201进水口、202出水口、 203盖体、300内管体、301第一腔室、302通孔、400加热层、401导热绝缘层、402石墨烯电加热膜、403绝缘保温层、500管状加热组件、600集水器、601y 型过滤器、602输送水泵、700分水器、800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30.根据图6所示:一种用于流动介质加热的石墨烯模块化机组,包括机组本体,所述机组本体包括集水器600、分水器700和若干组管状加热组件500,管状加热组件500采用模块化组装,根据客户需要的功率可以选择各组件的型号以及管状加热组件500的数量,在装配结构中,所述管状加热组件500设置在集水器600、分水器700之间,并用于连通集水器600和分水器700,集水器 600和分水器700可以采用管状结构或者内部为空腔的面板结构,管状加热组件500的外壁上设有包裹在其表面的加热层400,使得集水器600和分水器700 之间的介质通过管状加热组件500进行流通,同时利用加热层400实现对管状加热组件500内部的介质即热效果;
31.为了保障上述组件的温度可控,在所述集水器600的出水管位置和分水器 700的进水管位置分别安装有与其连接的温度传感器800,这样的话,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800获取温度信号,并利用温控器实现对石墨烯模块化机组加热效果的控制。
32.在所述分水器700的进水管位置上还安装有y型过滤器601和输送水泵 602,y型过滤器601位于输送水泵602外侧,这样使得石墨烯模块化机组本身具备介质过滤、介质输送两种功能,通过设置合适的外壳进行装配,使其可以作为单一的产品进行销售。
33.根据图1至图5所示:所述管状加热组件500包括容器、进水口201、出水口202和加热层400,容器采用不锈钢材质,加热层400包裹在容器外部,进水口201、出水口202分别与容器内部连通,具体为:
34.所述容器为圆柱体结构,容器包括内管体300和外管体100,其中:
35.所述内管体300直径较小设置,内管体300的左侧端部为密闭结构,内管体300的右侧端部为敞口结构,且敞口边缘与盖体203密闭连接,内管体300 的侧壁表面设有若干通孔302,通孔302根据内管体300的具体尺寸采用对应知直径的微孔结构,使其密集型分布在内管体300表面,可以让内管体300内部的水通过每个微孔通道流出,从而实现均匀的布水效果;
36.所述外管体100的两端均为敞口结构,外管体100左侧的敞口边缘与一盖体203密闭连接;
37.在容器装配时,内管体300的盖体203与外管体100的右侧端部螺纹密闭连接,内管体300置于外管体100内部,基于此结构基础,内管体300的内部构成第一腔室301,内管体300和外管体100之间构成第二腔室101,第一腔室301和第二腔室101之间通过通孔302连通;
38.所述进水口201与内管体300的盖体203连接固定,进水口201还与分水器700连通,使其与第一腔室301连通,所述出水口202与于外管体100的盖体203连接固定,使其与第二腔室101连通,出水口202还与集水器600连通,这样的话,容器内部形成了内进外出的介质流通通道,即介质自进水口201进入第一腔室301,通过通孔302进入第二腔室101,再通过出水口202离开第二腔室101,同时容器的内壁上具有防水垢涂层,防水垢涂层采用铁氟龙涂层,需要预先对组件进行表面处理,减少水垢的产生,保障换热效率,在该结构及介质流通过程中,通过控制第二腔室101的厚度,可以控制介质的容量,使其与外部的加热层400功率得到配合,实现即热的加热效果;
39.所述加热层400包裹在所述容器的外壁上,即外管体100的外侧表面,加热层400采用石墨烯电加热膜402,所述加热层400的内侧通过导热绝缘层401 与所述容器连接,导热绝缘层401采用绝缘导热胶,所述加热层400的外侧包裹有绝缘保温层403,绝缘保温层403采用绝缘保温材料,石墨烯电加热膜402 本身具有加热效果快、能耗低的技术优势,通过在整体包裹的方式,使其热量可以有效的传递给容器内的介质,从而实现即热效果。
40.根据图3、4所示:进一步地,在上述结构中,为了提高换热效果,在所述容器的外管体100内侧表面还设有位于第二腔室101内部的散热筋102,散热筋102与外管体100为一体结构,整体轴向分布,使其增加了外管体100的内壁面积,从而热传递效果更好,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即热效果。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