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顶用线性多功能取暖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86651发布日期:2023-02-24 22:44阅读:46来源:国知局
吊顶用线性多功能取暖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吊顶用线性多功能取暖电器。


背景技术:

2.目前,为了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通常会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采用取暖器进行取暖,取暖器可以直接把电能或其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通过辐射、对流接触等方式传递热量,使得用户在合适的温度环境下活动。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取暖器开始与吊顶进行结合,通过加热,来增加提高室内温度,为使用者在相应的环境如进食或者进行沐浴时提供舒适的环境温度。
3.目前,取暖器的一般结构包括箱体和安装于箱体中的增压腔、风轮组件、发热组件。该结构中,风轮组件将风带入增压腔后,直接风其推送至室内,导致取暖器的风力较小;其次,增压腔与箱体之间为分体式结构,需通过后期的工序使两者组装在一起,因此,不但增加劳动力,而且很容易在增压腔与箱体之间产生漏缝,导致增压腔漏风,降低增压腔出风量。因此,该结构的取暖电器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吊顶用线性多功能取暖电器,具有增压功能,以显著提升出风风力。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吊顶用线性多功能取暖电器,其特征是:包括箱体、风轮组件、发热组件、出风栅格和盖板;
7.所述箱体的底壁上具有相互衔接的风道和增压腔,所述增压腔沿箱体长度方向延伸以狭长型结构,以及增压腔的宽度小于风道的宽度;
8.所述盖板盖合于箱体上,并且在盖板上具有与风道对应的进风口和与增压腔对应的出风口;
9.所述发热组件与出风栅格设置于出风口处,所述风轮组件安装于风道中。
10.优选的,所述发热组件包括ptc发热块和发热块底盒,所述ptc发热块通过发热块底盒安装于增压腔的腔口上。
11.优选的,所述风道与增压腔沿箱体的长度方向排列。
12.优选的,所述风道具有与增压腔衔接的出风段,所述出风段的宽度从风道一端至增压腔一端逐渐变小。
13.优选的,所述出风段对应风进入一侧的侧壁向外倾斜设置,出风段的另一侧壁与增压腔的侧壁平齐。
14.优选的,所述箱体、风道以及增压腔为一体式成型。
15.优选的,所述出风栅格同时安装在出风口和增压腔的腔口上。
16.优选的,所述风轮组件包括电机和安装于电机转轴上的风轮,所述电机为正反转
电机。
17.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
18.1、风道、出风段以及增压腔之间的配合结构,能够对进入增压腔的气流增压,使增压腔中的气压显著大于出风口外部的气压,以显著提升取暖器的风力;
19.2、箱体、增压腔以及风道之间为一体式成型结构,因此相互之间无漏缝,避免在箱体、增压腔以及风道之间漏风问题,能够增加出风量以及风力。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吊顶用线性多功能取暖电器的爆炸图;
21.图2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取暖电器在吹风时的风向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取暖电器在换气时的风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吊顶用线性多功能取暖电器作进一步的说明。
24.一种吊顶用线性多功能取暖电器,其特征是:包括箱体1、风轮组件5、发热组件6、出风栅格7和盖板8。
25.所述箱体1的底壁上具有相互衔接的风道2和增压腔3;所述增压腔3沿箱体1长度方向延伸以形成狭长型结构,以及增压腔3的宽度小于风道的宽度,以形成增压式结构;同时增压腔3在箱体1的宽度方向上居中设置,既能提升美观性,又能使取暖器居中且细长式出风;所述箱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风道2连通的风口11;所述盖板8盖合于箱体1上,并且在盖板8上具有与风道2进口对应的进风口81和与增压腔3腔口对应的出风口82;所述发热组件6与出风栅格7设置于出风口82处,所述风轮组件5安装于风道2中。
26.具体的,所述发热组件6包括ptc发热块61和发热块底盒62,所述ptc发热块61通过发热块底盒62安装于增压腔3的腔口上。该安装结构使ptc发热块61远离电机52与风轮51,提升使用安全性。
27.风轮组件5包括电机52以及风轮51,风轮51安装于电机52的转轴上,并且通过电机52安装于风道2中。电机52为正反转电机,通过电机52的正反转实现取暖器的吹风、换气功能。换气时,风轮通过增压腔3对室内抽气,然后通过箱体1侧壁上的风口将气排出;吹风时,风轮通过进风口81进气,然后通过增压腔3将风吹出;当需要取暖时,只需在吹风基础上开启发热组件6即可。
28.所述风道2与增压腔3沿箱体1的长度方向排列。该排列方式能够减小整个取暖电器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使取暖电器形成紧凑的线性结构,便于本实用新型在吊顶上的线性安装、使用。
29.所述风道2与增压腔3之间具有出风段4,所述出风段4的宽度从风道2一端至增压腔3一端逐渐变小,以及出风段4对应增压腔3一端的宽度与增压腔3的宽度相同。该结构下,能够便于将气流压入增压腔中,进入增压腔3中的气流形成增压效果,以提升风力。
30.如图2,3所示,所述出风段4对应风进入一侧的侧壁41向外倾斜设置,使出风段4的侧壁41与圆形的风道2的侧壁相切或接近相切,以便于风轮51逆时针转动时将气流压入出风段4以及增压腔3中,实现增压吹风效果;同时当风轮顺时针转动时,便于增压腔3中的风
进入风道2中,实现换气效果;出风段4的另一侧壁42与增压腔3的侧壁平齐,对进入出风段4的风起到导向作用,便于气流压入增压腔3;同时,出风段4的另一侧壁42朝向风轮一端靠近风轮,以减小与风轮之间的间隙,以更有效的将气流引入出风段4、增压腔3中。
31.所述箱体1、风道2以及增压腔3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式注塑成型,既能便于生产,又能提升相互之间的密封性,以提升出风效果。
32.所述出风栅格7同时安装在出风口82和增压腔3的腔口上,以提升出风效果。
33.在具体使用时,通过电机52的正反转以及发热组件6的启闭,能够实现吹风、换气以及取暖功能。
34.风道2、出风段4以及增压腔3之间的配合结构,能够对进入增压腔的气流增压,使增压腔中的气压显著大于出风口82外部的气压,以显著提升取暖器的风力。
35.箱体1、增压腔3以及风道2之间为一体式成型结构,因此相互之间无漏缝,避免在箱体1、增压腔3以及风道2之间漏风问题,能进一步增加风力;
36.如无特殊说明,本实用新型中,若有术语“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描述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附图,并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7.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实用新型中,若有术语“设置”、“相连”及“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