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86643发布日期:2023-02-24 22:44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背景技术:

2.空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器设备,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随着工业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工艺、新材料和新造型在空调上的运用,不仅对空调室内机的外观进行了改进,而且对空调自身也进行了相应的结构优化。
3.例如,在现有的空调设备使用过程中,空调器室内机通过其出风口向外吹冷风或热风来向室内提供冷量或热量,但是冷风或热风往往直接从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吹出,若直接吹到用户身上会使人感觉过冷或过热,非常不舒服,使用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如何改善空调室内机出风效果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结构、风道、导风门、零风组件,壳体结构包括前面板,前面板设置多个出风孔,前面板的内侧设置辅助出风风道,辅助出风风道与风道连通,出风孔能够排出辅助出风风道中的气流,所述零风组件包括柔性件,所述柔性件包括两层柔性层,所述柔性层设置微孔结构,所述前面板被设置在两层柔性层之间,或者所述前面板的外侧壁依次设置两层柔性层;至少一层柔性层能够相对于前面板移动。从而通过在带孔的前面板内侧设置辅助出风风道,同时设置两层具有微孔的柔性层,使得前面板的外侧能够设置至少一层柔性层,一方面遮盖了前面板外侧,并能够通过柔性层进行装饰,提高空调外观上的美感,另一方面在导风门闭合时,导风门对出风口进行封堵,气流从风道进入辅助出风风道,并通过前面板和两层柔性层,对气流进行阻拦、降速,同时,气流能够被出风孔、微孔结构打散并流入室内,形成分散均匀且低速的出风,实现空调室内机的零风感出风状态以及零风感出风效果,有利于显著改善现有空调中的出风效果,避免风吹人的情况,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至少一层柔性层能够相对于前面板移动,使得柔性层与出风孔之间能够产生错位,可以调整二者之间对应的面积以及距离,对出风的拦截效果以及方向引导都可以进行多种调节,实现对多种出风效果的调节。
7.进一步的,所述零风组件包括第一辊轴、第二辊轴,所述第一辊轴、第二辊轴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壳体结构连接,将两层柔性层分别记为内层、外层,所述内层、外层首尾依次连接形成柔性件,所述柔性件呈环状,并套设在第一辊轴、第二辊轴外。从而随着第一辊轴、第二辊轴的转动,柔性件能够沿着环形进行循环移动,使得内层、外层均能够相对于前面板移动,且内层相对于前面板的移动方向与外层相对于前面板的移动方向相反。
8.进一步的,所述柔性件具有内腔,所述前面板的至少部分板体结构被设置在内腔中;或者所述柔性件被设置在前面板的外侧,使得前面板的外侧能够设置至少一层柔性层,
一方面遮盖了前面板外侧,并能够通过柔性层进行装饰,提高空调外观上的美感,另一方面在导风门闭合时,导风门对出风口进行封堵,气流从风道进入辅助出风风道,并通过前面板和两层柔性层,对气流进行阻拦、降速,同时,气流能够被出风孔、微孔结构打散并流入室内,形成分散均匀且低速的出风,实现空调室内机的零风感出风状态以及零风感出风效果,有利于显著改善现有空调中的出风效果,避免风吹人的情况,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9.进一步的,所述辅助出风风道具有出风腔,所述壳体结构设置装配槽,所述装配槽与出风腔连通,所述第一辊轴、第二辊轴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设置在装配槽中,所述内层位于出风腔中,所述外层位于前面板的外侧,所述前面板的至少部分板体结构位于内层、外层之间。优选的,所述壳体结构设置第一槽体、第二槽体,所述第一辊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一槽体连接,所述第二辊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二槽体连接,所述第一槽体、第二槽体均与出风腔连通。从而在导风门闭合时,导风门对出风口进行封堵,气流从风道进入辅助出风风道,并依次流经内层、前面板、外层,对气流进行阻拦、降速,同时,气流能够被出风孔、微孔结构打散并流入室内,形成分散均匀且低速的出风,实现空调室内机的零风感出风状态以及零风感出风效果,有利于显著改善现有空调中的出风效果,避免风吹人的情况,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0.进一步的,所述内层与前面板的内侧面贴合,和/或所述外层与前面板的外侧面贴合,从而使得在一个较近的距离上,柔性层与出风孔之间能够产生错位,可以调整二者之间对应的面积以及距离,对出风的拦截效果以及方向引导都可以进行多种调节,以达到多种出风效果,甚至可以通过内层或外层直接对出风孔进行阻挡,进一步降低空调的出风量,使得空调具有良好的零风感效果。
11.进一步的,所述零风组件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被设置在装配槽中,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辊轴和/或第二辊轴连接。从而随着电机的转动,带动第一辊轴和/或第二辊轴转动,相应的,便可以更为便捷地使柔性层相当于前面板发生移动。
12.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结构的外壁设置固定件,第一辊轴、第二辊轴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固定件连接。从而可以将柔性件以及零风组件设置在前面板的外侧,使得内层、外层均被设置在前面板的外侧。从而在导风门闭合时,导风门对出风口进行封堵,气流从风道进入辅助出风风道,并依次流经前面板、内层、外层,对气流进行阻拦、降速,同时,气流能够被出风孔、微孔结构打散并流入室内,形成分散均匀且低速的出风,实现空调室内机的零风感出风状态以及零风感出风效果,有利于显著改善现有空调中的出风效果,避免风吹人的情况,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13.进一步的,所述柔性件包括至少两个微孔区,分别记为第一微孔区、第二微孔区,所述第一微孔区所设置微孔结构的孔径大于第二微孔区所设置微孔结构的孔径,或者所述第一微孔区的孔密度大于第二微孔区的孔密度。从而使得柔性层在相对于前面板移动过程中,微孔结构与出风孔之间能够产生多种错位效果,微孔结构与出风孔之间对应的面积、距离也可以存在多种情况,对出风的拦截效果以及方向引导能够进行多种样式的调节,以达到多种出风效果,满足不同用户的出风要求。
14.一种空调,包括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具有以下优势:
1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从而通过在带孔的前面板内侧设置辅
助出风风道,同时设置两层具有微孔的柔性层,使得前面板的外侧能够设置至少一层柔性层,一方面遮盖了前面板外侧,并能够通过柔性层进行装饰,提高空调外观上的美感,另一方面在导风门闭合时,导风门对出风口进行封堵,气流从风道进入辅助出风风道,并通过前面板和两层柔性层,对气流进行阻拦、降速,同时,气流能够被出风孔、微孔结构打散并流入室内,形成分散均匀且低速的出风,实现空调室内机的零风感出风状态以及零风感出风效果,有利于显著改善现有空调中的出风效果,避免风吹人的情况,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至少一层柔性层能够相对于前面板移动,使得柔性层与出风孔之间能够产生错位,可以调整二者之间对应的面积以及距离,对出风的拦截效果以及方向引导都可以进行多种调节,实现对多种出风效果的调节。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零风感出风状态下的结构简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零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零风组件中柔性层展开后的结构简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壳体结构;11、前面板;12、装配槽;121、第一槽体;122、第二槽体;13、出风孔;14、风道;15、辅助出风风道;16、出风腔;17、出风口;2、导风门;3、零风组件;30、柔性件;31、柔性层;311、内层;312、外层;313、微孔结构;314、第一微孔区;315、第二微孔区;316、第三微孔区;317、内腔;32、第一辊轴;33、第二辊轴;34、连接孔;35、连接轴;36、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文将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向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传达他们工作的实质所通常使用的术语来描述本公开的实用新型概念。然而,这些实用新型概念可体现为许多不同的形式,因而不应视为限于本文中所述的实施例。
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技术附图2中箭头为气流流向的示意。
27.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8.在现有的空调设备使用过程中,空调器室内机通过其出风口向外吹冷风或热风来向室内提供冷量或热量,但是冷风或热风往往直接从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吹出,若直接吹到用户身上会使人感觉过冷或过热,非常不舒服,使用体验较差。
29.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如何改善空调室内机出风效果的问题,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如附图1-5所示,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结构1、风道14、导风门2、零风组件3,风道14连通出风口17,壳体结构1包括前面板11,前面板11设置多个出风孔13,前面板11
的内侧设置辅助出风风道15,辅助出风风道15与风道14连通,出风孔13能够排出辅助出风风道15中的气流,零风组件3包括柔性件30,柔性件30包括两层柔性层31,所述柔性层31设置微孔结构313,所述前面板11被设置在两层柔性层31之间,或者所述前面板11的外侧壁依次设置两层柔性层31;至少一层柔性层31能够相对于前面板11移动。
30.其中,本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相关部件的设置,与常规壁挂式空调相近,例如,壳体结构1的顶部可以视为前面板11的顶部或上方,前面板11的下方设置出风口17,出风口17中设置导风门2,鉴于其为常规的空调结构,不做赘述。
31.本实施例中,前面板11的内侧设置辅助出风风道15,并且前面板11开孔,虽然能增加出风面积,提高柔风效果,但与此同时,前面板的外观产生较大变化,开孔面积大,可能会引起使用者对密集小孔外观的不适,从而本技术在前面板11的外侧设置至少一层柔性层31,遮盖了前面板外侧,使整体空调外观更简洁。
32.从而本技术通过在带孔的前面板11内侧设置辅助出风风道15,同时设置两层具有微孔的柔性层31,使得前面板11的外侧能够设置至少一层柔性层31,一方面遮盖了前面板外侧,并能够通过柔性层31进行装饰,提高空调外观上的美感,另一方面在导风门2闭合时(如附图2所示),导风门2对出风口17进行封堵,气流从风道14进入辅助出风风道15,并通过前面板11和两层柔性层31(气流流经的顺序为:柔性层-前面板-柔性层,或者前面板-柔性层-柔性层),对气流进行阻拦、降速,同时,气流能够被出风孔13、微孔结构313打散并流入室内,形成分散均匀且低速的出风,实现空调室内机的零风感出风状态以及零风感出风效果,有利于显著改善现有空调中的出风效果,避免风吹人的情况,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至少一层柔性层31能够相对于前面板11移动,使得柔性层31与出风孔13之间能够产生错位,可以调整二者之间对应的面积以及距离,对出风的拦截效果以及方向引导都可以进行多种调节,以达到多种出风效果。所述出风孔13的孔径为4mm至8mm,优选为5mm。此外,若需要空调正常出风,则开启导风门2,使得风道14中的气流通过空调的出风口17流出即可。
33.对于辅助出风风道15而言,可以在其顶部设置密封板,或者辅助出风风道15的顶部直接与壳体结构1的上侧板进行密封连接,使得辅助出风风道15中形成出风腔16,风道14中的气流进入出风腔16中,由于辅助出风风道15的顶部的封堵,气流便会从前面板11的出风孔13向空调外部流动。
34.对于柔性层31的装配以及相对于前面板11的移动,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式。同时,为了便于介绍,将两层柔性层31分别记为内层311、外层312,均以常规空调认知中的内外来区别,外层312较内层311更靠近空调外部空间。
35.方式一
36.前面板11位于内层311、外层312之间。前面板11的内侧壁设置收纳卷轴,内层311的一端与收纳卷轴连接,能够通过收纳卷轴进行收卷、伸展,使得内层311能够相对于前面板11移动。
37.当然,前面板11的外侧壁也可以设置收纳卷轴,对外层312进行收卷或伸展。
38.方式二
39.前面板11的外侧依次设置内层311、外层312。前面板11的外侧壁设置第一收纳卷轴,内层311的一端与收纳卷轴连接,能够通过收纳卷轴进行收卷、伸展,使得内层311能够相对于前面板11移动。
40.当然,前面板11的外侧壁也可以设置第二收纳卷轴,对外层312进行收卷或伸展。
41.方式三
42.零风组件3包括第一辊轴32、第二辊轴33,所述第一辊轴32、第二辊轴33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壳体结构1连接,内层311、外层312首尾依次连接形成环状的柔性件30,从而柔性件30具有内腔317,所述内腔317的一侧设置第一辊轴32,另一侧设置第二辊轴33,使得柔性件30套设在第一辊轴32、第二辊轴33外。
43.随着第一辊轴32、第二辊轴33的转动,柔性件30能够沿着环形进行循环移动,从而使得内层311、外层312均能够相对于前面板11移动,且内层311相对于前面板11的移动方向与外层312相对于前面板11的移动方向相反。为了避免引起理解错误,在这种结构形式下,“内层”、“外层”的命名仅是以相对位置关系为基准,随着柔性件30的循环移动,内层311的结构能够移动至外层312的位置处,外层312的结构也能够相应地移动至内层311的位置处,此时,原来的“内层311”变为外层312,原来的“外层312”变为内层311。
44.在方式三中,前面板11位于内层311、外层312之间。具体的,所述壳体结构1设置装配槽12,所述装配槽12与出风腔16连通,所述第一辊轴32、第二辊轴33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设置在装配槽12中,所述内层311位于出风腔16中,所述外层312位于前面板11的外侧,所述前面板11的至少部分板体结构被设置在内腔317中。可以参考附图2-3,需要说明的是,附图3中内层311、外层312与前面板11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仅仅是便于图示,实际上,内层311、外层312与前面板11之间可以存在空间(不接触),也可以内层311与前面板11的内侧面贴合,和/或外层312与前面板11的外侧面贴合。
45.优选的,所述壳体结构1设置第一槽体121、第二槽体122,所述第一辊轴3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一槽体121连接,第二辊轴3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二槽体122连接,所述第一槽体121、第二槽体122均与出风腔16连通。
46.对于第一槽体121、第二槽体122在壳体结构1的开设位置,可以根据实际生产设计需要来实施。例如:所述第一槽体121可以设置在前面板11上侧,相应地,第二槽体122设置在前面板11下侧;所述第一槽体121可以设置在前面板11左侧,第二槽体122设置在前面板11的右侧。
47.方式四
48.方式四中的零风组件3与方式三完全相同,均为第一辊轴32、第二辊轴33、环状的柔性件30,不做赘述。
49.区别在于,在方式四中,前面板11的外侧依次设置内层311、外层312。相应的,壳体结构1不设置装配槽12,柔性件30被设置在前面板11的外侧。
50.具体的,壳体结构1的外壁具有固定件,第一辊轴32、第二辊轴33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固定件连接。对于固定件的设置而言,可以根据空调的生产设计需要来具体实施,例如:固定件可以是延长板体或支架等结构形式,可以将壳体结构1的左侧板、右侧板向空调前侧延长作为固定件,也可以在前面板11外侧壁的左侧-右侧(或上侧-下侧)设置延长板体或支架等结构,均可以实现对第一辊轴32、第二辊轴33的连接。
51.本技术仅以示例的方式提出以上四种实施方式,但并不局限于这四种方式。
52.此外,所述零风组件3包括电机36,在方式一、二中,电机36的输出轴可以与收纳卷轴连接,带动收纳卷轴转动。在方式三中,电机36被设置在装配槽12中,电机36的输出轴与
第一辊轴32和/或第二辊轴33连接,带动辊轴结构转动。例如,第一辊轴32设置连接孔34,连接孔34与电机36的输出轴连接,使得第一辊轴32作为主动轴,第二辊轴33设置与装配槽12连接的连接轴35,在第一辊轴32、环状柔性件30的带动下,第二辊轴33作为从动轴进行转动。当然,也可以设置两个电机36,分别与第一辊轴32、第二辊轴33对应连接,使得第一辊轴32、第二辊轴33可以作为同步同向转动的主动轴。在方式四中,电机36与固定件连接,对于电机36与零风组件3的连接情况,可以采用方式三的形式。从而通过设置电机36,使得柔性层31能够更为便捷地相对于前面板11发生移动。
53.在本技术中,柔性层31可以是由布料、皮、毛、塑料等材料制成,具有柔性的特点。本技术中柔性层31优选为布料层,由于布料在编织过程中,其自身均带有一定的微孔结构,从而可以利用布料来直接作为柔性层31来使用,无需额外开孔。当然,考虑到出风阻力,也可以在布料上开孔,或者采用编织密度较低的布料,例如棉麻布料等。
54.相应的,所述内层311的微孔孔径可以与外层312的微孔孔径相同或不同,内层311的孔密度可以与外层312孔密度相同或不同,可以根据实际生产设计情况来具体实施。相应的,随着柔性层31能够相对于前面板11移动,微孔结构313与出风孔13之间能够产生多种错位效果,微孔结构313与出风孔13之间对应的面积、距离也可以存在多种情况,对出风的拦截效果以及方向引导能够进行多种样式的调节,以达到多种出风效果,满足不同用户的出风要求。本技术中的孔密度均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有效开孔的个数。
55.以方式三、四中的环状柔性件30为例,将环状柔性件30展开后(如附图5),所述环状柔性件30包括第一微孔区314、第二微孔区315、第三微孔区316,对于第一微孔区314、第二微孔区315、第三微孔区316而言,三者的微孔结构、孔密度各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随着环状柔性件30的循环移动,可以根据实际出风需要,来调节各个微孔区所在的位置。例如:将第一微孔区314作为外层312,或者将第二微孔区315作为内层311,或者将第二微孔区315的部分区域与第三微孔区316的部分区域同时作为外层312。鉴于随着环状柔性件30的移动,能够形成“微孔区-外层(或内层)”的多种组合方式,在此不逐一赘述。附图5中的波浪线表示对部分长度的柔性层31省略,以及对部分长度微孔区域进行省略。
56.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于任意空调而言,可以包括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且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相关结构及装配关系的基础上,所述空调还包括换热盘管、风机、底座等结构在内的室内机常规构件;同样的,所述空调还包括空调室外机以及相关部件;鉴于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
5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