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14596发布日期:2023-02-10 22:30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空调器一般采用下出风的方式送风,送风时只能通过单一百叶来控制风向,即可调节的出风角度较为局限;在实现快速制冷时,会有冷风直接吹到人体,进而导致部分人群会出现不适;为解决克服上述不适,部分空调器具有无风感模式,即空调进入该模式后自行将风页调节至不会对人体直吹的角度,并将出风量调节至最小,而空调器在该模式下,风量较小难以使室内温度保持恒定。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扩大出风角度可调节范围。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空气调节器,包括壳体和两个调节组件;
6.所述壳体内具有出风通道,所述壳体的出风侧开设有两个均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出风口,且两个所述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相邻设置;
7.所述调节组件的固定端位于所述出风通道内,所述调节组件的活动端可转动地盖设于所述出风口上;
8.所述调节组件的活动端与所述壳体的出风侧之间具有角度为0
°
~180
°
的第一夹角,且两个所述调节组件的活动端之间形成角度为0
°
~180
°
的第二夹角。
9.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导流板;
10.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第二连杆相互垂直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出风通道的内壁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导流板的一端铰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导流板的连接点至所述导流板的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
12.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间距的二分之一。
13.进一步地,当所述导流板盖设于所述出风口时,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导流板相互平行。
14.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出风侧设置有凹槽,且所述出风口竖直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有凹槽,所述导流板竖直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能够嵌设于所述凹槽内的延伸部。
15.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导流板和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推杆;
16.当所述导流板盖设于所述出风口时,所述推杆与所述导流板相互垂直;
17.所述推杆的固定端位于所述出风通道内,所述导流板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推杆的活动端铰接。
18.进一步地,所述出风通道内具有两个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出风口连通的上风道和下
风道;
19.所述上风道的内壁具有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流面沿出风方向逐渐上抬;
20.所述下风道的内壁具有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二导流面沿出风方向逐渐下沉。
21.进一步地,还包括蒸发器和贯流风轮;
22.所述壳体内还具有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的空气处理腔;
23.所述蒸发器装设于所述空气处理腔内,所述贯流风轮装设于所述出风通道的进风端。
24.进一步地,还包括过滤器;
25.所述过滤器装设于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出风通道的进风端连通。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双出风口和双调节组件,用于对两个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行独立调节,扩大气流方向的可调节范围,当两个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交汇时,气流方向被改变,既能够确保出风量也能够实现防直吹。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空气调节器的剖视图一;
28.图2为图1中a-a面的剖视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空气调节器的剖视图二;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空气调节器的剖视图三;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空气调节器的剖视图四;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空气调节器的剖视图五;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空气调节器的剖视图。
34.标号说明:
35.1、壳体;11、出风通道;111、上风道;112、第一导流面;113、下风道;114、第二导流面;12、出风口;13、凹槽;14、延伸部;15、空气处理腔;
36.2、调节组件;21、第一连杆;211、第一步进电机;22、第二连杆;221、第二步进电机;23、导流板;24、推杆;
37.3、蒸发器;4、贯流风轮;5、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39.请参照图1-图6,一种空气调节器,包括壳体和两个调节组件;
40.壳体内具有出风通道,壳体的出风侧开设有两个均与出风通道连通的出风口,且两个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相邻设置;
41.调节组件的固定端位于出风通道内,调节组件的活动端可转动地盖设于出风口上;
42.调节组件的活动端与壳体的出风侧之间具有角度为0
°
~180
°
的第一夹角,且两个调节组件的活动端之间形成角度为0
°
~180
°
的第二夹角。
43.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双出风口和双调节组件,用于
对两个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行独立调节,使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不同,扩大气流方向的可调节范围,既能够确保出风量也能够避免对人体直吹。
44.进一步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导流板;
45.导流板与第二连杆相互垂直地连接,第一连杆的一端与出风通道的内壁铰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远离导流板的一端铰接。
46.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两根连杆的配合,对导流板进行角度调节,相比于传统的单连杆调节结构而言,能够扩大角度调节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改变出风方向。
47.进一步地,第二连杆与导流板的连接点至导流板的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
48.第一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二间距的二分之一。
49.由上述描述可知,对第二连杆与导流板的连接点进行位置限定,以扩大导流板的可转动范围。
50.进一步地,当导流板盖设于出风口时,第一连杆与导流板相互平行。
51.由上述描述可知,当导流板盖设于出风口时,第一连杆与导流板相互平行,使第一连杆长度在允许范围内最大化,扩大导流板的转动范围。
52.进一步地,壳体的进风侧设置有凹槽,且出风口竖直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有凹槽,导流板竖直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能够嵌设于凹槽内的延伸部。
53.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延伸部和凹槽的配合,用于当导流板盖设于出风口时,提高导流板与出风口之间的密封性。
54.进一步地,调节组件包括导流板和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推杆;
55.当导流板盖设于出风口时,推杆与导流板相互垂直;
56.推杆的固定端位于出风通道内,导流板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一推杆的活动端铰接。
57.由上述描述可知,推杆的设置,用于对导流板的两端分别控制,使导流板具有两个铰接点,进一步扩大导流板的可调节范围。
58.进一步地,出风通道内具有两个分别与对应的出风口连通的上风道和下风道;
59.上风道的内壁具有第一导流面,第一导流面沿出风方向逐渐上抬;
60.下风道的内壁具有第二导流面,第二导流面沿出风方向逐渐下沉。
61.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的设置,用于对分流后的空气进行导向,使两个出风口的出风量更加均匀。
62.进一步地,还包括蒸发器和贯流风轮;
63.壳体内还具有与出风通道连通的空气处理腔;
64.蒸发器装设于空气处理腔内,贯流风轮装设于出风通道的进风端。
65.由上述描述可知,蒸发器用于对进入空气处理腔的空气进行温度调节,并通过贯流风轮送出出风通道,实现空气循环以及温度调节。
66.进一步地,还包括过滤器;
67.过滤器装设于壳体上并与出风通道的进风端连通。
68.由上述描述可知,过滤器的设置用于对进入壳体内的空气进行过滤,改善空气质量。
69.请参照图1-图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70.一种空气调节器,包括壳体1和两个调节组件2;壳体1内具有出风通道11,壳体1的出风侧开设有两个均与出风通道11连通的出风口12,且两个出风口12在竖直方向上相邻设置;调节组件2的固定端位于出风通道11内,调节组件2的活动端可转动地盖设于出风口12上,且两个调节组件2的活动端之间可相对转动;调节组件2的活动端与壳体1的出风侧之间具有角度为0
°
~180
°
的第一夹角α,且两个调节组件2的活动端之间形成角度为0
°
~180
°
的第二夹角β。
71.在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2包括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和导流板23;导流板23与第二连杆22相互垂直地连接,第一连杆21的一端与出风通道11的内壁铰接,第一连杆2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22远离导流板23的一端铰接。具体的,第一夹角α由导流板23与壳体1的出风侧形成,第二夹角β由两个导流板23形成,当两个导流板23均盖设于对应的出风口12时,第一夹角α为0
°
,第二夹角β为180
°
;当两个导流板23相互平行时,第一夹角α在0
°
~180
°
之间变化,而第二夹角β为0
°
;而当两个导流板23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不同,第二夹角β在0
°
~180
°
之间变化,同时两个导流板23与壳体1的出风侧之间所形成的第一夹角α的角度也不同。具体的,还包括第一步进电机211和第二步进电机221,第一步进电机211和第二步进电机221分别装设于第一连杆21的两端,而第一步进电机211与第一连杆21传动连接,用于驱动第一连杆21转动,第二步进电机221与第二连杆22传动连接,用于驱动第二连杆22转动。
7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杆22与导流板23的连接点至导流板23的竖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间距和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二间距的二分之一。优选的,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的比例为0.48。
73.在本实施例中,当导流板23盖设于出风口12时,第一连杆21与导流板23相互平行。
74.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进风侧设置有凹槽13,且出风口12竖直方向上的两侧均设置有凹槽13,导流板23竖直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能够嵌设于凹槽13内的延伸部14。
75.在本实施例中,出风通道11内具有两个分别与对应的出风口12连通的上风道111和下风道113;上风道111的内壁具有第一导流面112,第一导流面112沿出风方向逐渐上抬;下风道113的内壁具有第二导流面114,第二导流面114沿出风方向逐渐下沉。
76.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蒸发器3和贯流风轮4;壳体1内还具有与出风通道11连通的空气处理腔15;蒸发器3装设于空气处理腔15内,贯流风轮4装设于出风通道11的进风端。
77.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过滤器5;过滤器5装设于壳体1上并与出风通道11的进风端连通。具体的,过滤器5装设于空气处理腔15的进风口。其中,蒸发器3、贯流风轮4和过滤器5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78.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79.空气在贯流风轮4的带动下,经过过滤器5进入空气处理腔15,经过蒸发器3换热后,进入出风通道11,并从出风口12排出,当其中一个导流板23盖设于出风口12,而另一个导流板23将出风口12打开时,则空气仅从一个出风口12出风;当两个导流板23均将出风口12打开时,则空气从两个出风口12出风,两个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由两个导流板23独立控制;
80.参照图7,当两个导流板23朝不同方向倾斜,且两个导流板23的第一夹角α互补,以
及两个出风口12吹出的气流交汇时,交汇后的气流朝水平流动,在该状态下既能够保证出风量也不会对人体直吹。
81.请参照图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为:
8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调节组件2和出风通道11的具体结构不同。
83.在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2包括导流板23和至少两根相互平行的推杆24;当导流板23盖设于出风口12时,推杆24与导流板23相互垂直;推杆24的固定端位于出风口12,导流板23的上下两端连接分别与一推杆24的活动端铰接。优选的,推杆24设置有两根。在本实施例中,出风通道11分别与两个出风口12连通。
84.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85.控制其中一个推杆24伸出,另一个推杆24保持不动,则导流板23以不动的推杆24为支点转动,使导流板23倾斜实现角度调节;
86.若两个推杆24同时伸出,则通过使两个推杆24具有不同行程,使导流板23倾斜,实现角度调节。
8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