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69890发布日期:2023-01-25 10:14阅读:62来源:国知局
风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扇。


背景技术:

2.传统的风扇有上下摇头和左右摇头,能够为用户多角度送风,但是单一的吹风会使空气越来越干燥。
3.为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冷风扇,现有的一些冷风扇常常是通过雾化器加湿,但是使用时间长会形成白色粉末,使空气带有颗粒粉尘,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4.还有一些冷风扇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浸湿加湿体,使得风经过加湿体,进而利用加湿体上的水蒸发吸热的原理,进而达到降低风的温度的目的,进而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
5.而现有技术中设置有加湿体的冷风扇,加湿体通常会随风扇头一起摇头,加湿体在运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漏水。


技术实现要素:

6.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冷风扇的风扇头在摇头时会导致加湿体漏水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现多方向摇头的同时防止加湿体漏水的风扇。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扇,包括:支撑座;机头,包括支撑架、外壳及加湿组件,所述支撑架配接于所述支撑座,所述外壳设于所述支撑架且具有加湿通道,所述加湿组件设于所述支撑架并位于所述加湿通道内气流的流动路径上;第一驱动件,配接于所述支撑架,并与所述外壳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被构造为用于驱动所述外壳相对所述支撑架绕第一旋转轴线旋转,所述外壳上设有通槽,所述通槽沿所述外壳绕所述第一旋转轴线的旋转方向延伸,所述加湿组件穿过所述通槽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第二驱动件,配接于所述支撑座,并与所述支撑架传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被构造为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架相对所述支撑座绕第二旋转轴线旋转,所述第一旋转轴线与所述第二旋转轴线相交。
8.可选地,所述外壳包括风道及设置在所述风道一端的进风格栅结构,所述风道内设置有风机,所述加湿组件倾斜设置在所述进风格栅结构与所述风道之间。
9.可选地,所述加湿组件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e,0
°
<e<80
°

10.可选地,e为45
°

11.可选地,所述加湿组件包括加湿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加湿支架上的加湿体,所述加湿支架包括:主框体,其内具有用于收容加湿体的容置腔及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集水槽,其上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输入口;以及
12.挡水部,配接于所述主框体开设所述输入口的一侧,至少所述挡水部的下端在重
力方向上的投影落入至所述集水槽内。
13.可选地,所述挡水部在重力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落入至所述集水槽内。
14.可选地,所述主框体包括支撑部及集水部,所述集水部沿重力方向凹陷并形成所述集水槽,所述支撑部架设于所述集水部的上方并与所述集水槽的槽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所述输入口。
15.可选地,所述支撑部相对重力方向为倾斜设置,且所述支撑部在重力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落入至所述集水槽内。
16.可选地,所述挡水部为至少两个,全部所述挡水部沿所述支撑部的倾斜方向间隔设置。
17.可选地,所述挡水部包括挡水板及设于所述挡水板两端的密封板,所述密封板远离所述挡水板的一侧与所述主框体连接,每个所述密封板密封所述挡水板与所述主框体之间的间隙。
18.可选地,所述挡水板具有相对的顶端及底端,所述挡水板的顶端位于所述主框体外,所述挡水板的底端从所述输入口伸入所述容置腔内。
19.可选地,所述支撑座上设有储水件,所述加湿支架还包括加湿管,所述加湿管配接于所述主框体,所述加湿支架上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加湿管的内部与所述容置腔之间的加湿孔,所述加湿管与所述储水件通过输水管相连。
20.可选地,所述加湿支架还包括排水部,所述排水部配接于所述主框体上,并连通于所述集水槽与储水件之间。
2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扇,第一驱动件驱动外壳绕第一旋转轴线旋转,第二驱动件驱动支撑架绕第二旋转轴线旋转,而外壳设置在支撑架上,因此该风扇的机头能实现多方向的摇头,通过在外壳上设置通槽,通槽沿外壳绕第一旋转轴线的旋转方向延伸,加湿组件穿过通槽固定设置在支撑架上,因此在外壳绕第一旋转轴线旋转时,加湿组件的位置固定,加湿组件不易漏水。因此,该风扇能够在实现多方向摇头的同时防止加湿组件漏水。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所示的风扇外壳相对支撑架上摆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1所示的风扇的侧视剖面图;
27.图4为图3所示的风扇去掉支撑座及部分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图4所示的风扇旋转90
°
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图4所示的风扇旋转180
°
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图1所示的风扇的正视剖面图;
31.图8为图1所示的风扇中机头去掉外壳及风机后的结构示意图;
32.图9为图1所示的风扇中加湿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0为图9所示的加湿支架的侧视图;
34.图11为图9所示的加湿支架的俯视图;
35.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机头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3为图12的爆炸图;
37.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机头的风道组件的爆炸图;
38.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机头的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机头的加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7为图16的爆炸图;
41.图18为图16的加湿组件安装在支撑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9为图12中的进风格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3.图20为图12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44.图21为图12的侧视剖视图;
45.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机头的另一个角度处时结构示意图;
46.图23为图22的局部放大图;
47.图24为进风格栅结构和风叶在与主电机的轴线相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视图;
48.图25为图24的c处的放大图;
49.图26为图24的d处的放大图;
50.图27为进风格栅结构的侧视图;
51.图28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风扇的加湿系统的剖视图;
52.图29为图28所示的储水件的箱体的剖视图;
53.图30为图28所示的水泵的剖视图;
54.图31为图28所示的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55.图32为图28所示的支撑架的剖视图;
56.图33为图28的加湿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57.附图标记说明:
58.100、风扇;10、支撑座;11、底座;12、支撑杆;13、顶盖;14、固定轴套;142、固定孔;20、机头;21、支撑架;212、限位孔;22、外壳;222、加湿通道;23、风机;24、加湿组件;241、加湿支架;2412、输入口;2413、输出口;2414、主框体;24141、支撑部;24143、容置腔;24145、集水部;24147、集水槽;2415、挡水部;24151、挡水板;24153、密封板;2416、加湿管;24161、管体;24163、密封塞;24164、第一管段;24165、第二管段;2417、加湿孔;2418、排水部;24182、排水通道;2419、阻挡体;243、加湿体;25、转动轴;30、第一驱动件;31、第一驱动主体;33、第一转轴;40、第二驱动件;41、第二驱动主体;43、第二转轴;50、定位柱;60、储水件;70、输水管;
59.1、进风格栅结构;101、弧形筋条;102、后壳;1021、圆盘;1022、圆形连接架;1023、通槽;103、后网;1031、第一半圆形支架;1032、第二半圆形支架;104、连接盘;105、连接端;2、风道;201、电机安装座;3、主电机;4、风叶;401、叶片;4011、前缘;4012、后缘;501、旋转安装部;701、电机本体;702、输出轴;8、电机护套;9、旋转护套;2001、上壳;2002、下壳;2003、导风轮;15、电机盖;16、旋钮;
60.6001、箱体;6002、出水口;6003、水尺;6004、本体部;6005、出水凹槽;6006、安装通道;6007、前盖;6008、后盖;6009、提手;6010、密封圈;6011、回水口;6012、环形安装槽;6013、引流筋;6014、倾斜面;6015、竖直面;6016、排水口;80、水泵;8001、进水嘴;8002、出水嘴;90、连接管;1000、配重块;213、下水孔;2420、进水口;1010、下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6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6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4.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65.实施例1
66.请一并参阅图1、图3、图4及图7,本技术提供一种风扇100,风扇100包括支撑座10、机头20、第一驱动件30和第二驱动件40,较优地,风扇100同时包括支撑座10、机头20、第一驱动件30及第二驱动件40。支撑座10支撑于例如地面、桌面等表面,且机头20包括支撑架21、外壳22、风机23及加湿组件24,支撑架21配接于支撑座10,外壳22设于支撑架21且具有加湿通道222,风机23配接于外壳22,并位于加湿通道222内,风机23用于驱动外部气流经加湿通道222后流出(如图3中箭头a所示),加湿组件24设于支撑架21并位于加湿通道222内气流的流动路径上,加湿组件24用于对流经其的气流进行加湿及制冷,加湿组件24具体包括加湿支架241及加湿体243,加湿支架241配接于支撑架21上,第一驱动件30配接于支撑架21,并与外壳22传动连接,第一驱动件30被构造为用于驱动外壳22相对支撑架21绕第一旋转轴线(如图7中虚线c所示)旋转,所述外壳22上设有通槽1023,所述通槽1023沿所述外壳绕所述第一旋转轴线的旋转方向延伸,所述加湿支架241穿过所述通槽1023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架21上,第二驱动件40配接于支撑座10,并与支撑架21传动连接,第二驱动件40被构造为用于驱动支撑架21相对支撑座10绕第二旋转轴线(如图7中虚线b所示)旋转,其中,第一旋转轴线与第二旋转轴线相交。
67.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加湿组件24可以是一体结构,此时加湿组件24穿过通槽1023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架21上。
68.具体地,加湿体243为湿帘,水浸湿湿帘后,当空气经过湿帘会携带湿帘上的水分,利用水蒸发吸热的原理对空气降温加湿。
69.可选地,第一旋转轴线与第二旋转轴线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0
°
,60
°
,90
°
,120
°
等等,以下实施例均以图1中的风扇100支撑于水平地面时,第一旋转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旋转轴线沿重力方向延伸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当支撑座10安装的表面发生变化时,第一旋转轴线的方向及第二旋转轴线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
70.请一并参阅图2,风扇100工作时,第一驱动件30驱动外壳22带动风机23相对支撑架21上下摆动,使得风扇100能够实现上下送风,第二驱动件40驱动支撑架21带动外壳22及风机23相对支撑座10左右摆动,使得风扇100能够实现左右送风。值得一提的是,在风扇100进行上下送风的过程中,加湿组件24及支撑架21相对支撑座10是静止的,且通过设置通槽1023,风扇100在进行上下送风摇头的过程中加湿支架241不会干涉外壳22的摆动,在风扇100进行左右送风的过程中,加湿组件24跟随支撑架21同步相对支撑座10左右摆动。
71.具体地,结合图8、图10、图11和图16,加湿支架241包括排水部2418,排水部2418穿过通槽1023插接在支撑架21上,通槽1023用于避让排水部2418的下端,机头20上下摇头时,通槽1023相对排水部2418的下端上下摆动。排水部2418既可以收集从加湿体243底部流出的水,并且同时可以将加湿支架241固定在支撑架21上。
72.上述风扇100,由于第一驱动件30可驱动外壳22相对支撑架21绕第一旋转轴线旋转,第二驱动件40可驱动支撑架21相对支撑座10绕第二旋转轴线旋转,因此,风扇100可实现多角度送风;此外,由于加湿组件24是设于支撑架21并位于加湿通道222内气流的流动路径上的,因此,在气流流经加湿组件24的过程中,加湿组件24还可对气流进行加湿并制冷,从而使得风扇100能够实现加湿送风及低温送风。由此可见,上述风扇100具有多功能化的特点。
73.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风扇100可进行多角度送风,因此,用户可根据需要对风扇100的送风角度进行设置,以使得风扇100能够朝向用户送风或者避开用户进行送风。例如,在炎热的夏季,用户可设定风扇100朝向自身送风,加湿及制冷后的气流能够降低用户体表的温度,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舒适感,而在寒冷的冬季,用户可设定风扇100避开用户进行送风,加湿及制冷后的气流无法吹向用户以防止用户感冒,而且,加湿及制冷后的气流还可湿润室内干燥的空气,以便于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74.具体地,第一驱动件30及第二驱动件40可以分别为驱动电机,或者,也可以分别为伸缩气缸等等。较优地,风扇100包括第一驱动件30及第二驱动件40,且第一驱动件30及第二驱动件40均为驱动电机,第一驱动件30包括第一驱动主体31及具有第一旋转轴线的第一转轴33,第一驱动主体31配接于支撑架21,第一转轴33传动连接于第一驱动主体31与外壳22之间,第一驱动主体31通过第一转轴33驱动外壳22绕第一旋转轴线旋转;和/或第二驱动件40包括第二驱动主体41及具有第二旋转轴线的第二转轴43,第二驱动主体41固接于支撑架21,第二转轴43固接于支撑座10并与第二驱动主体41传动连接。具体地,第一旋转轴线即为第一转轴33的中心轴线,第二旋转轴线即为第二转轴43的中心轴线,第一驱动主体31驱动第一转轴33带动外壳22相对支撑架21绕第一旋转轴线旋转,以便于实现风扇100的上下送风,第二驱动主体41带动整个机头20相对支撑座10绕第二旋转轴线旋转,以便于实现风扇100的左右送风。
75.请再次参与图3及图7,更具体地,支撑座10包括底座11、支撑杆12及顶盖13,支撑杆12配接于底座11上,顶盖13配接于支撑杆12远离底座11的一端,支撑座10还包括固定轴套14,固定轴套14固定并穿设于顶盖13,固定轴套14具有固定孔142,第二转轴43穿设并固定于固定孔142内,第二驱动主体41与支撑架21固接并与第二转轴43传动连接。第二驱动件40启动后,由于第二转轴43是固定的,则第二驱动主体41相对第二转轴43及支撑座10绕第二旋转轴线旋转,以带动机头20旋转并实现左右送风。此外,支撑杆12还可相对底座11伸缩,以调整机头20相对支撑座10的高度,使得风扇100能够在不同的高度进行送风。
76.更具体地,第一驱动主体31设于支撑架21内,第一转轴33穿设于外壳22的侧壁,第二驱动主体41设于支撑架21内,第二转轴43部分穿设于固定轴套14内,其余部分穿设于支撑架21内,如此,使得第一驱动件30及第二驱动件40均能够被隐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风扇100的美观性,还可防止第一驱动件30及第二驱动件40与外部环境接触,从而便于延长第一驱动件30及第二驱动件40的使用寿命。
77.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进一步地,机头20还包括转动轴25,转动轴25沿第一方向穿设于支撑架21及外壳22,外壳22相对支撑架21旋转时,亦绕转动轴25旋转。具体地,第一方向为图5中的水平方向,转动轴25及第一转轴33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且均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旋转轴线沿第一方向穿过转动轴25,且第一旋转轴线与转动轴25的中心轴线重合。通过设置转动轴25,转动轴25与第一转轴33共同配合并从外壳22的两侧同时对外壳22及支撑架21进行连接,且在第一驱动主体31的作用下,外壳22可同时绕第一旋转轴线及转动轴25的中心轴线旋转,从而使得外壳22与支撑架21具有较佳的连接牢靠性及摆动稳定性。
78.具体地,外壳22包括风道2及设置在风道2一端的进风格栅结构,风道内设置有主电机、与主电机相连的风叶,加湿支架241倾斜设置在进风格栅结构1与风道之间。其中,风道以及主电机、风叶构成风道组件,将加湿支架241倾斜设置在进风格栅结构1与风道之间,能够避免加湿支架241与机头内部在摇头时一起运动的机构发生干涉,同时可增加加湿体243的面积,提高降温效果,可以确保机头20上下摇头到极限位置时风仍能经过加湿组件,起到加湿作用。
79.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架21包括两个相对的旋转安装部501,风道2能够旋转地设置在旋转安装部501之间,两个旋转安装部501的中心连线与第一旋转轴线共线。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风道2能够旋转地设置在两个旋转安装部501之间,因此可调节风道2的角度,从而满足不同角度的出风需求。
80.具体的,第一驱动件30与风道2相连,能够驱动风道2绕两个旋转安装部501的连接轴线摆动。
81.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其中一个旋转安装部501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33,第一驱动主体31设置在风道2内,第一驱动主体31包括电机本体701及输出轴702,输出轴702与第一转轴33相连,电机本体701与风道2固定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主体31工作时,驱动第一转轴33,由于第一转轴33固定连接在支撑架21的旋转安装部501上,支撑架21固定不动,因此迫使电机本体701带动风道2绕第一旋转轴线摆动,实现摇头的功能。该实施方式将第一驱动主体31固定在风道2的内侧,结构紧凑,外观美观。在其他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第一驱动主体31固定在支撑架21上,使第一驱动主体31的输出轴702与风道2固定连接。
8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1,第一驱动件30还包括电机护套8,电机护套8环绕在电机本体701及部分第一转轴33外,电机护套8与电机本体701及风道2固定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电机护套8能够对第一驱动主体31进行防护,且同时便于和风道2固定连接。
83.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其中另一个旋转安装部501固定连接有旋转护套9,旋转护套9穿过风道2,风道2能够相对旋转护套9转动,为加湿组件24供水的输水管70穿过旋转护套9。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旋转护套9,并将输水管70穿过旋转护套9,当机头摇头时,不会对输水管70造成拉扯,保护输水管70不受损坏,且通过在进风格栅结构1与风道组件之间设置加湿组件24,与进风格栅结构1的球状和弧形筋条101的线形配合,由于风量风速性能增加,可确保加湿组件24的水冷蒸发量,降温效果较好。
84.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架21上设有适于输水管70嵌入的固定槽。具体的,固定槽设在支撑架21的外壁上,能够对输水管70进行固定隐藏,外观美观。
85.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架21为圆弧形,固定槽由支撑架21的底部延伸至旋转护套9处。在该实施方式中,支撑架21的形状与风道的外形截面相适配,可以使风扇头外观更加美观,且固定槽由支撑架21的底部延伸至旋转护套处,输水管70位于支撑架21外侧的部分均能够被隐藏,外观美观。
86.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加湿支架241的一端与旋转护套9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架21固定连接。
87.具体地,加湿支架241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e,0
°
<e<80
°

88.更具体地,e为45
°
。当机头20上下摇头时的极限位置分别是水平位置和竖直位置时,加湿支架241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45
°
,可以确保机头20上下摇头到极限位置时风仍能经过加湿组件,起到加湿作用。
89.具体地,通槽1023的宽度小于13mm。在该实施方式中,通槽的宽度不会太大,对应的,加湿支架穿过通槽1023部分的宽度小于13mm,可使整个机头的外观更加美观。同时,通槽1023的宽度小于13mm可防止人手塞入机头内造成安全隐患。
90.具体地,结合图19,进风格栅结构1包括与风道组件相连的连接端104,通槽1023的两端与连接端104的圆心的连线的夹角大于风道2的摆动角度。通过使通槽1023的两端与连接端104的圆心的连线的夹角大于风道2的摆动角度,可以确保机头上下摆动到极限位置时通槽1023的两端均不会与加湿支架241发生碰撞干涉。具体地,结合图27,通槽1023的两端与连接端104的圆心的连线的夹角为d,d大于风道2的摆动角度。
91.具体地,进风格栅结构包括连接盘105、位于连接盘与连接端104之间的多个呈辐射状分布的弧形筋条101,连接盘105与连接端所在端面平行,通槽1023的底端延伸至连接端处,通槽1023的顶端延伸至靠近连接盘105的顶端处。通槽1023具有足够的长度,可保机头上下摆动到极限位置时均不会与加湿支架发生碰撞干涉。
92.请再次参阅图4、图5及图6,并同时参阅图11,加湿组件24包括加湿支架241及加湿体243,加湿支架241配接于支撑架21上,且具有收容加湿体243的容置腔24143,加湿体243设于容置腔24143内。
93.请一并参阅图9、图10及图11,具体地,加湿支架241包括主框体2414及挡水部
2415,主框体2414内具有用于收容加湿体243的容置腔24143及与容置腔24143连通的集水槽24147,主框体2414上沿加湿通道222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输入口2412及输出口2413,且输入口2412及输出口2413均与与容置腔24143连通。挡水部2415配接于主框体2414开设输入口2412的一侧,至少挡水部2415的下端在重力方向上的投影落入至集水槽24147内。
94.更具体地,加湿通道222具有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进风口及出风口,输入口2412靠近进风口设置,输出口2413靠近出风口设置,风机23启动时,外部气流依次经进风口、输入口2412、容置腔24143、输出口2413及出风口流出至外部。
95.更具体地,结合图10,集水槽24147位于主框体2414位于重力方向的底部,且容置腔24143的底部的空间与集水槽24147内的部分空间重合并连通,加湿体243收容于容置腔24143内时,加湿体243的底部亦伸入至集水槽24147与容置腔24143重合的部分中。集水槽24147在重力方向的最低位置低于容置腔24143的最低位置,且集水槽24147在重力方向的最低位置位于输入口2412及输出口2413的下方,从而使得加湿体243上滴落的水滴可汇聚于集水槽24147内,并能通过排水部2418向下流动,最终流回储水件60中。
96.在本技术中,由于挡水部2415是配接于主框体2414上,且至少挡水部2415的下端在重力方向上的投影是落入至集水槽24147内的,因此,当加湿体243放置于主框体2414的容置腔24143内时,加湿体243上滴落的水滴可顺着挡水部2415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至集水槽24147内进行收集,从而可防止加湿组件24漏水,因而可降低风扇100漏电的风险。
97.请一并参与图8,具体地,加湿支架241可通过螺钉,定位柱50与定位孔配合的方式与支撑架21可拆卸地连接,当排水部2418或者是当支撑架21上的限位孔212出现堵塞时,可拆卸加湿支架241,对排水部2418或限位孔212清理疏通,并将集水槽24147内的水倾倒至回收处即可。
98.进一步地,挡水部2415在重力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落入至集水槽24147内。因此,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加湿体243上滴落的水滴可顺着挡水部2415全部落入至集水槽24147,以使得加湿组件24具有较佳的防漏水功能。
99.进一步地,主框体2414包括支撑部24141及集水部24145,集水部24145沿重力方向凹陷并形成集水槽24147,支撑部24141架设于集水部24145的上方并与集水槽24147的槽壁共同围设形成容置腔24143,支撑部24141上开设有输入口2412。具体地,支撑部24141为u形,支撑部24141上开口的一端架设于集水槽24147的槽口处,且支撑部24141的内壁与集水槽24147的槽壁共同围设形成容置腔24143,位于支撑部24141两侧的开口分别形成输入口2412及输出口2413。通过设置支撑部24141及集水部24145,使得集水部24145的成型方式更简单。
100.进一步地,支撑部24141相对重力方向为倾斜设置,且支撑部24141在重力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落入至集水槽24147内。因此,可有效防止从加湿体243上滴落的水滴经输入口或者输出口2413流出至外部,从而使得加湿组件24具有较佳的防漏水功能。
101.进一步地,挡水部2415为至少两个,全部挡水部2415沿支撑部24141的倾斜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至少两个挡水部2415,一方面,全部挡水部2415可分别对加湿体243的不同位置进行支撑,以使得加湿体243具有较佳的安装可靠性,另一方面,从加湿体243不同位置滴落的水可在与之位置对应的挡水部2415的引导下最终汇集于集水槽24147内,以防止
风扇100漏水。此外,全部挡水部2415沿支撑部24141的倾斜方向间隔设置,因此,流入至加湿通道222内的气流能够快速从任意相邻的两个挡水部2415之间的间隙经输入口2412流入至容置腔24143内,从而使得风扇100能够对气流进行快速加湿及制冷。
102.具体地,挡水部2415包括挡水板24151及设于挡水板24151两端的密封板24153,密封板24153远离挡水板24151的一侧与主框体2414连接,每个密封板24153密封挡水板24151与主框体2414之间的间隙。通过设置密封板24153,一方面,密封板24153可从挡水板24151的两端进行密封,则容置腔24143内的水无法从挡水板24151的两端流出至容置腔24143外,从而可防止风扇100漏水,另一方面,密封板24153的设置,还可拉大挡水板24151与主框体2414之间的间距,从而更有利于气流流入至容置腔24143内。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挡水部2415也可以仅包括一个挡水板24151,挡水板24151相对的两端分别与主框体2414连接。
103.更进一步地,挡水板24151具有相对的顶端及底端,挡水板24151的顶端位于主框体2414外,挡水板24151的底端从输入口2412伸入容置腔24143内。则加湿体243容置于容置腔24143内时,仅与每个挡水板24151的底端接触,而每个挡水板24151除其底端之外的其他部分与加湿体243是间隔设置的,因此,在保障加湿体243具有较佳的安装稳定性的同时,还能减少加湿体243与加湿支架241的接触面积,对应地,加湿体243与从输入口2412流入的气流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便于加湿体243对气流进行加湿及制冷。
104.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每个挡水板24151相对主框体2414为平行设置。但在该种实施例下,加湿体243与每个挡水板24151的接触面积较大,气流能够与加湿体243接触的面积较小。
105.加湿支架241还包括加湿管2416,加湿管2416配接于主框体2414,加湿支架241上开设有连通于加湿管2416的内部与容置腔24143之间的加湿孔2417。具体地,风扇100还包括储水件60,储水件60配接于支撑座10上并被构造为用于向加湿管2416内供水。风扇100还包括输水管70,输水管70连通于储水件60与加湿管2416之间,风扇100工作时,储水件60通过输水管70向加湿管2416内供水,加湿管2416内的水可经加湿孔2417流入至容置腔24143内并浸润加湿体243,使得加湿体243能够对气流进行加湿。通过设置加湿管2416及加湿孔2417,在风扇100工作的过程中,未经加湿孔2417流入至容置腔24143内的水能够被很好的保存于加湿管2416内,从而可防止加湿管2416内的水四处溅射而导致风扇100内的用电元件故障,从而具有较佳的工作可靠性。
106.具体地,加湿管2416可围绕主框体2414中的支撑部24141的周向设置,也可以沿支撑部24141的一支撑边设置,加湿支架241上可开设多个加湿孔2417,全部加湿孔2417沿加湿管2416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便于提升加湿管2416的输水效率。如图17所示,加湿管2416包括位于主框体2414一侧的第一管段24164以及与第一管段24164相连且位于主框体2414顶部的第二管段24165,第一管段24164的端部构成进水口2420,第二管段24165上设有各个加湿孔2417,第二管段24165除加湿孔2417以外的区域封闭设置。在该实施方式中,水在主框体2414的一侧自下至上流入第二管段24165中,经第二管段24165上的加湿孔2417流出,由于第二管段24165除加湿孔2417以外的区域封闭设置,可以进一步防止加湿体243漏水。
107.可选地,加湿管2416可以为两端封闭的中空结构,或者加湿管2416也可以包括管
体24161及两个密封塞24163,管体24161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且管体24161沿第一方向延伸,两个密封塞24163分别密封于管体24161两端的开口以形成两端封闭的加湿管2416。
108.加湿支架241还包括排水部2418,排水部2418配接于主框体2414上,并连通于集水槽24147与储水件60之间。具体地,排水部2418具有排水通道24182,储水件60具有储水腔,排水通道24182连通于集水槽24147的底部与储水腔之间。因此,从加湿体243上滴落的水均可在重力的作用下经排水通道24182重新回流至储水件60内并实现循环利用。此外,由于排水部2418是连通于集水槽24147的底部与储水件60之间的,因此,流入至集水槽24147的水能够及时从容置腔24143内排出,从而可进一步防止风扇100漏水。具体地,支撑架21上开设有限位孔212,排水部2418穿设于限位孔212内进行定位,结合图32,限位孔212的底部为下水孔213,且通过下水管1010回收至储水件60内,加湿体243上的水可通过排水通道24182流到支撑架21的限位孔212中,并通过下水孔213流到下水管1010中,最终流回储水件60内,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109.加湿支架241还包括阻挡体2419,阻挡体2419阻挡于加湿体243开设有输出口2413的一侧。通过设置阻挡体2419,可防止加湿体243从输出口2413处脱落至容置腔24143外,从而使得风扇100具有较佳的工作可靠性。具体地,阻挡体2419与主框体2414可通过卡扣、螺钉等方式与主框体2414可拆卸地连接,如图9所示,阻挡体2419的下端具有两个间隔开的支脚,主框体2414具有卡孔,可通过挤压两个支脚使阻挡体进入并卡在卡孔中。当加湿体243由于长时间使用霉变或者损坏时,可将阻挡体2419拆卸,以方便对加湿体243进行更换,当加湿体243更换完成后,将阻挡体2419重新安装,即可实现阻挡体2419的固定。
110.上述风扇100、加湿组件24及加湿支架241,由于挡水部2415是配接于主框体2414,且至少挡水部2415的下端在重力方向上的投影是落入至集水槽24147内的,因此,当加湿体243放置于主框体2414的容置腔24143内时,加湿体243上滴落的水滴可顺着挡水部2415流入至集水槽24147内进行收集,从而可防止加湿组件24漏水,因而可降低风扇100漏电的风险。
111.具体地,进风格栅结构1呈半球形,风叶4包括安装在主电机3的电机轴上的轮毂以及安装在轮毂上的多个叶片401。如图24至图26所示,在与主电机3的轴线相垂直的投影面上,叶片401的前缘4011与弧形筋条101的交叉点在叶片401的前缘4011处的切线和在弧形筋条101处的切线的夹角为α,由叶片401的根部至端部,α逐渐减小。需要说明的是,叶片401的前缘4011指风叶4转动时先与气流接触的一侧,叶片401的后缘4012指风叶4转动时后与气流接触的一侧。
11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进风格栅结构1呈半球形,增大了进风面积,且通过使在与主电机3的轴线相垂直的投影面上,叶片401的前缘4011与弧形筋条101的交叉点在叶片401的前缘4011处的切线和在弧形筋条101处的切线的夹角为α,由叶片401的根部至端部,α逐渐减小,使得进风效率更优,提高了风量、风速性能,因此风量、风速性能较好。
113.优选地,至少部分进风格栅结构1与风道2可拆卸连接,用户可通过将至少部分进风格栅结构1从风道2上拆卸下来,便于更换或安装加湿体243。
114.具体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进风格栅结构1包括后壳102和后网103,如图13所示,后壳102上设有下半部分格栅,后网103包括上半部分格栅,后壳102与后网103能够通过螺钉
连接后网103安装在后壳102上后形成半球形。后壳102包括位于一端处的圆盘1021以及位于另一端处的圆形连接架1022,后壳102上的弧形筋条101的一端与圆盘1021连接,另一端与圆形连接架1022相连,圆形连接架1022能够与风道2固定连接;后网103包括位于一端处的第一半圆形支架1031以及位于另一端处的第二半圆形支架1032,后网103上的弧形筋条101的一端与第一半圆形支架103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半圆形支架1032连接。具体地,可以使后壳102与风道2可拆卸连接,也可以使后网103与风道2可拆卸连接,或者是后壳102、后网103同时与风道2可拆卸连接,便于更换或安装加湿体243。
115.进一步参考图12和图19,通槽1023具体设在后壳102上。
116.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与主电机3的电机轴相垂直的投影面上,叶片401的后缘4012与弧形筋条101的交叉点在叶片401的后缘4012处的切线和在弧形筋条101处的切线的夹角为β,由叶片401的根部至端部,β逐渐增大。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叶片401的后缘4012与弧形筋条101的交叉点在叶片401的后缘4012处的切线和在弧形筋条101处的切线的夹角为β,由叶片401的根部至端部,β逐渐增大,进一步提高了风量、风速性能。
117.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α的最小值为90
°
,也即αmin为90
°
,α的最大值为115
°
,也即αmax为115
°
;和/或,β的最小值为65
°
,也即βmin为65
°
,β的最大值为90
°
,也即βmax为90
°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α的最小值为90
°
,α的最大值为115
°
,β的最小值为65
°
,β的最大值为90
°
。在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仅使α的最小值为90
°
,α的最大值为115
°
,而β的最小值小于65
°
,最大值大于90
°
。在另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仅使β的最小值为65
°
,β的最大值为90
°
,而α的最小值小于90
°
,α的最大值大于115
°

118.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弧形筋条101的α差值为a,3
°
≤a≤8
°
;和/或,相邻两个弧形筋条101的β差值为b,3
°
≤b≤8
°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同时满足3
°
≤a≤8
°
,3
°
≤b≤8
°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叶片401的根部至端部,α和β呈规律变化,α由最大的115
°
开始,以3
°
-8
°
的幅度逐渐减小,到叶片401的端部处,α达到最小为90
°
,β由最小的65
°
开始,以3
°
-8
°
的幅度逐渐增加,到叶片401的端部处,β达到最大为90
°
。在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仅满足3
°
≤a≤8
°
。在另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仅满足3
°
≤b≤8
°

119.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a为5
°
,和/或,b为5
°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a为5
°
,b为5
°
,在该实施方式中,结合图,在与主电机3的轴线相垂直的投影面上,一个叶片401的前缘4011与进风格栅结构1的六根弧形筋条101形成有六个重合点,由叶片401的根部至端部,α由最大的115
°
开始,以5
°
的幅度逐渐减小,到叶片401的端部处,e达到最小为90
°
,β由最小的65
°
开始,以5
°
的幅度逐渐增加,到叶片401的端部处,β达到最大为90
°

120.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机头还包括:上壳2001,固定连接在风道2的上侧;下壳2002,固定连接在风道2的下侧;导风轮2003,固定连接在风道2的远离进风格栅结构1的一侧。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实施方式中,上壳2001和下壳2002将风道2包围在其中,使得该机头的外观美观,导风轮2003可以将风导直,防止外界物体例如手指伸入风道2内而损伤运转中的风叶4。
121.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风道2内设有电机安装座
201,主电机3固定设置在电机安装座201上,主电机3的电机轴穿过电机安装座201与风叶4连接,主电机3及加湿组件24设在电机安装座201的同一侧,风叶4设在电机安装座201的另一侧,主电机3上还设有电机盖15。在该实施方式中,电机盖15的设置可以防止水进入主电机3中。
122.如图14和图15所示,主电机3的电机轴的一端设有旋钮16,旋钮16可将风叶4固定连接在电机轴上,防止风叶4脱出。
123.现有市场的冷风扇水泵通常使用自吸水泵或潜水泵,自吸水泵噪音大且容易堵塞,而冷风扇多用于环境较差区域,因此不适合冷风扇使用。而冷风扇潜水泵通常放置于水箱内部,整个水泵泡在水中。
124.蒸发式冷风扇国标《gb/t 23333-2009》中,模拟倾斜试验中要求冷风扇加水到最高水位,向各方向倾斜10
°
,不可漏水。使用潜水泵的水箱,水泵通常放置于水箱内部,走管和走线难以密封,因此上端必须开口用于走线走管。为了保证倾斜10
°
不漏水,必须要把水箱高度加高,使得水箱最高水位倾斜10
°
后,液面仍不超过水箱。因此,此类潜水泵放置水箱内,水箱必须加高,导致水箱外观加高,重量加大,成本增加。
125.为此,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冷风扇的加湿系统,该加湿系统能够在满足模拟倾斜试验要求的基础上减少水箱的高度,降低水箱的重量及成本。
12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8至图33所示,冷风扇的加湿系统包括储水件60和水泵80。其中,储水件60包括箱体6001及密封连接在箱体6001上的盖体,箱体6001具有出水口6002;水泵80设在储水件60外,水泵80的进水嘴8001与出水口6002相连,水泵80的出水嘴8002适于连接输水管70。
127.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水泵80设在储水件60的外部,水泵80的线以及输水管70无需经过储水件60内部,从而使得储水件60可以通过盖体密封,确保当该储水件60应用在冷风扇中时,当冷风扇整体倾斜10
°
时储水件60不漏水,且与现有技术相比,可降低储水件60的高度,重量轻,可节省成本,整体外观轻薄,外观美观,用户体验好。
128.储水件60具体为水箱。支撑杆12的下端固定在水箱的中部,支撑杆12为中空结构,输水管70和下水管1010均位于支撑杆12内且在上下方向穿过支撑杆12,水箱底部的各元器件配线依次穿过支撑杆12、第二驱动件40、支撑架21、第一驱动件30和风道2后,与安装在风道2上的控制器连接。支撑杆将输水管70、下水管1010和配线隐藏,外观更加整齐美观。
129.具体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盖体包括前盖6007和后盖6008,前盖6007和后盖6008上均预紧有密封圈6010,能够和箱体6001之间实现密封连接,当整机倾斜10
°
时不会漏水,储水件60的高度只需要略高于最高水位,外观美观、重量轻薄、成本较低。当需要对储水件60内部加水时,将前盖6007或后盖6008向上抬,从而将箱体6001的上端开口露出,进行加水。在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盖体为一体结构。在另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盖体可以包括左盖和右盖。
130.如图28所示,为便于将盖体向上抬,后盖6008的边缘处设有提手6009。
131.如图29所示,为便于用户观察到储水件60内的水位,箱体6001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通孔,安装通孔处安装有透明的水尺6003,在储水件60的外侧可以通过水尺6003看到水位。
13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水泵80为潜水泵,箱体6001
的底部包括本体部6004以及设在本体部6004上的出水凹槽6005,出水凹槽6005的底壁低于本体部6004,出水口6002设在出水凹槽6005的侧壁或底壁上。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水泵80为潜水泵,噪音较小且不易堵塞,且通过在本体部6004上设置出水凹槽6005,使出水凹槽6005的底壁低于本体部6004,箱体6001内的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入出水凹槽6005并自动流到水泵80中。在其他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水泵80可采用自吸泵。
133.如图29所示,出水口6002设在出水凹槽6005的侧壁上,这样便于水泵80的进水嘴8001与出水口6002相连。
134.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进水嘴8001与出水口6002通过连接管90相连,连接管90为软管。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连接管90为软管,进行试验时,可通过在连接管90的外侧套设橡皮筋或者用绳子将连接管90扎紧,使得水不能通过连接管90进入水泵80中,从而可确保在试验时储水件60内的水不会通过出水口6002流出。在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连接管90上设置电磁阀,通过电磁阀控制连接管90的通断。在另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进水嘴8001直接与出水口6002相连。
135.具体的,连接管90的材质可以是橡胶或者硅胶。
136.如图31所示,连接管90呈l型,连接管90整体水平设置。
137.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箱体6001的中心处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安装通道6006,水泵80设在安装通道6006中。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水泵80设在箱体6001的中心处的安装通道6006中,便于水泵80为加湿体243供水,同时可使整个系统的受力平衡,以便于减少噪音。
138.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加湿系统还包括底座11,储水件60固定连接在底座11上,水泵80设于底座11上并位于安装通道6006的底部。在该实施方式中,底座11的设置将水泵80封闭在底座11与储水件60之间,能够将水泵80稳定的固定,便于进行模拟试验。
139.为确保该加湿系统的整体受力平衡,如图28所示,底座11上还设有配重块1000。
140.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加湿系统还包括支撑架21、加湿支架241、加湿体243。其中,支撑架21适于支撑安装机头;加湿支架241设置在支撑架21上,加湿支架241设有进水口2420及与进水口2420相连通的多个加湿孔2417,进水口2420与水泵的出水嘴8002通过输水管70相连;加湿体243设在加湿支架241中,且与加湿孔2417相对。在该实施方式中,加湿系统在工作时,储水件60内的水通过进水管流入水泵80的进水嘴8001中,并从水泵80的出水嘴8002流出,经过输水管70流入加湿体243支撑架21的进水口2420中,最终经加湿孔2417流出,落到加湿体243上,对加湿体243进行加湿,冷风扇工作时,空气流经加湿体243,能够携带加湿体243上的水分从而对空气加湿。
141.具体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加湿支架241包括架体及进水管,进水管包括位于架体一侧的第一管段以及与第一管段相连且位于架体顶部的第二管段,第一管段的端部构成进水口2420,第二管段上设有各个加湿孔2417,第二管段除加湿孔2417以外的区域封闭设置。在该实施方式中,水在架体的一侧自下至上流入第二管段中,经第二管段上的加湿孔2417流出,由于第二管段除加湿孔2417以外的区域封闭设置,可以进一步防止加湿体243漏水。
142.如图32所示,支撑架21包括形状与机头的外形相适配的半圆形支撑架,半圆形支撑架的下端能够固定连接在支撑杆12的上端,加湿支架241设置在半圆形支撑架的内侧。如
图33所示,加湿支架241包括有与进水口2420连通的管状结构,管状结构的管壁上形成有多个加湿孔2417。
143.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箱体6001还设有回水口6011,下水孔213与回水口6011通过下水管1010连通。在该实施方式中,加湿体243上的水可通过排水通道24182流到支撑架21的限位孔212中,并通过下水孔213流到下水管1010中,最终流回储水件60内,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144.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安装通道6006的顶端外侧形成有环形安装槽6012,环形安装槽6012支撑安装有支撑杆12,输水管70、下水管1010设在支撑杆12内,回水口6011设在环形安装槽6012中。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回水口6011设在环形安装槽6012中,能够将输水管70、下水管1010隐藏在支撑杆12内,而支撑杆12又可用于支撑安装支撑架21,结构紧凑,外观美观。当然,在其他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回水口6011设在盖体上。
145.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安装通道6006的外侧壁上位于回水口6011下侧的位置处设有引流筋6013。在该实施方式中,引流筋6013的设置可以引导水流回储水件60内,能够减少噪音,起到消音的作用。
146.如图29所示,引流筋6013包括与回水口6011的孔壁下端相接的倾斜面6014、连接在倾斜面6014下端的竖直面6015,其中,自上之下,倾斜面6014朝向远离安装通道6006的一侧倾斜。
147.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箱体6001的底部设有排水口6016。在该实施方式中,排水口6016的设置便于用户在清洗储水件60或者储存整机时,将废水排出。当然,在其他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可不设置排水口6016,需要将废水排出时,打开盖体,将箱体6001内的水倒出。
148.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