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重防护的低露点除湿机组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62419发布日期:2023-03-07 21:19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多重防护的低露点除湿机组安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机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重防护的低露点除湿机组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2.机组指一组机器,比如压缩机组,制冷机组,发电机组,等,一般由原动机驱动压缩机,还包括辅机组成的一套系统。
3.但是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机组部分支撑部分不佳,支撑支架部分通常都需要拥有较好的固定方式来对某个物体进行固定的,而机组部分中的冷凝器需要对其进行一个较好的固定,而目前的固定方式通常都是使用固定片随后使用螺栓直接固定的,而使用这种固定方式会使冷凝器无法更改方向,而在后续需要对冷凝器调整反向时就无法办到。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对于冷凝器的支架部分需要进行调整,目前的冷凝器支架通常都是使用固定片以及螺栓直接固定的,无法对其进行旋转方向。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多重防护的低露点除湿机组安装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表冷器、第一转轮、风机和第二表冷;还包括第二表冷、第二转轮、第三表冷器和后加热器,所述风机的外部连接有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再生连接管,所述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再生连接管的内部连接有冷凝器,所述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再生连接管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转轮再生加热器,所述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再生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有再生排风机。
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压缩机和膨胀阀,所述压缩机与膨胀阀相连接,所述压缩机连接有干燥器,所述压缩机通过膨胀阀连接有蒸发器,所述第一转轮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转轮再生加热。
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转轮来使整体可以正常且完整的运行。
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冷凝器的两侧外表面均设置有支架结构,所述支架结构包括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的内表面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靠近一端外表面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孔,且第二螺纹孔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板。
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螺纹孔来实现通过螺栓来对第一固定块的固定,并通过第一固定块来承受冷凝器一定的重量,但在此之前螺栓会通过第二螺纹孔延伸至第一螺纹孔中实现固定。
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底面靠近中心处焊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面靠近中心处焊接有第二固定板。
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第一固定板来实现时承受冷凝器部分的
重量,并且通过支撑板来将第一固定板的重量吸收并传输于底部的第二固定板。
1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底面靠近中心处焊接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的一侧外表面靠近底部处焊接有固定底板。
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第二固定板来承受支撑板给予的重量并传输于延伸板,并且延伸板会将受到的重量给予固定底板。
1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固定底板的一侧外表面焊接有固定柱,且固定柱的顶端焊接于冷凝器的底面中心处,所述固定柱的低端通过轴承连接有圆板。
1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固定底板来承受延伸块给予的重量,并将承受的重量给予固定柱,而固定柱会通过圆板来达到支撑并承受这份重量的效果。
1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圆板的底面焊接有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的顶面靠近四个边角处均开设有第三螺纹孔。
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技术效果是:通过设置圆板来分担固定柱部分的压力,并将这份压力传输于支撑底板,并通过支撑底板来扩散并支撑。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9.本实用新型,正常使用中通过支架结构来对冷凝器的支撑,而支架结构中第一固定板以及第二固定板设置于冷凝器的两侧外表面,并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来承受冷凝器的重量,并通过支撑板以及延伸板来传输这份重量,最后会将这份重量给予到底部的支撑柱,并通过支撑柱来给予到支撑底板来进行扩散支撑的效果,并且通过固定柱低端是设置有轴承的,所以在需要时可以通过手动转动的方式来转动冷凝器,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冷凝器设置一个合适的反向进行工作。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多重防护的低露点除湿机组安装支架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多重防护的低露点除湿机组安装支架的二级转轮分区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多重防护的低露点除湿机组安装支架的俯视支架结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多重防护的低露点除湿机组安装支架的仰视支架结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例说明:
25.1、第一表冷器;2、第一转轮;3、风机;4、第二表冷;5、第二转轮;6、第三表冷器;7、后加热器;8、第二转轮再生加热器;9、第一转轮再生加热;10、再生排风机;11、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再生连接管;12、支架结构;
26.21、压缩机;22、冷凝器;23、干燥器;24、膨胀阀;25、蒸发器;
27.1201、第一固定板;1202、第一螺纹孔;1203、螺栓;1204、第二螺纹孔;1205、第二固定板;1206、支撑板;1207、延伸板;1208、固定底板;1209、固定柱;1210、圆板;1211、支撑底板;1212、第三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实施例1
30.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多重防护的低露点除湿机组安装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表冷器1、第一转轮2、风机3和第二表冷4;还包括第二表冷4、第二转轮5、第三表冷器6和后加热器7,风机3的外部连接有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再生连接管11,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再生连接管11的内部连接有冷凝器22,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再生连接管11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转轮再生加热器8,第一转轮和第二转轮再生连接管11的一端连接有再生排风机10,还包括压缩机21和膨胀阀24,压缩机21与膨胀阀24相连接,压缩机21连接有干燥器23,压缩机21通过膨胀阀24连接有蒸发器25,第一转轮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转轮再生加热9,第一转轮2主要包含低温转轮、常温转轮、中温转轮和高温转轮,相同的,第二转轮5也包含上述构造,第三表冷器6与后加热器7均具有补偿调温的功能。
31.实施例2
32.如图1-图4所示,冷凝器22的两侧外表面均设置有支架结构12,支架结构12包括有第一螺纹孔1202,第一螺纹孔1202的内表面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栓1203,螺栓1203靠近一端外表面通过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孔1204,且第二螺纹孔1204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板1201,第一固定板1201的底面靠近中心处焊接有支撑板1206,支撑板1206的底面靠近中心处焊接有第二固定板1205,第二固定板1205的底面靠近中心处焊接有延伸板1207,延伸板1207的一侧外表面靠近底部处焊接有固定底板1208,固定底板1208的一侧外表面焊接有固定柱1209,且固定柱1209的顶端焊接于冷凝器22的底面中心处,固定柱1209的低端通过轴承连接有圆板1210,圆板1210的底面焊接有支撑底板1211,支撑底板1211的顶面靠近四个边角处均开设有第三螺纹孔1212,首先通过第一螺纹孔1202来实现通过螺栓1203来对第一固定块的固定,并且第一固定块来承受冷凝器22一定的重量,但在此之前螺栓1203会通过第二螺纹孔1204延伸至第一螺纹孔1202中实现固定,而第一固定板1201来实现时承受冷凝器22部分的重量,并且支撑板1206来将第一固定板1201的重量吸收并传输于底部的第二固定板1205。
33.工作原理:
34.如图1-图4所示,使用过程中,回风将率先经过第一表冷器1,随后经过第一转轮2,回风在经过第一转轮2后将会与风机3接触并继续流通,流通状态下的回风将会进行分流处理,分流后的回风共计两部分;
35.其中,一部分回风进入第一转轮与第二转轮再生连接管11,这部分回风将会顺着第一转轮与第二转轮再生连接管11的内壁与冷凝器22相接触,而冷凝器22对其进行处理后,将会把这部分回风引导至第二转轮再生加热器8处,在其经过第二转轮再生加热器8后,剩余回风将会来到另一冷凝器22处,冷凝器22对其进行处理后将会带动回风与第一转轮再生加热9相接触并处理,而在冷凝器22对其进行处理后将会经过再生排风机10,随后部分回风将会通过再生排风机10排出;
36.而另一部分回风将会通过蒸发器25,并与第二转轮2相接触,在其与第二转轮2相接触后,将会把这部分回风送至第三表冷器6处,在回风经过第三表冷器6后将会与后加热器7相接触,后加热器7将会其进行加热处理,随后这部分回风将会排出,此时整体机组便完成对回风的处理;
37.同时,需要使用支架结构12对冷凝器22固定,首先需要将支架结构12整体从冷凝器22底部套设并通过第一固定板1201延伸至冷凝器22外表面的第一螺纹孔1202,并通过顺时针转动螺栓1203使螺栓1203旋转进第二螺纹孔1204,并通过第二螺纹孔1204延伸至第一螺纹孔1202当中,实现固定第一固定板1201的效果,并通过上述描述的操作方式来对第二固定板1205进行固定,即可完成对支架的固定,冷凝器22会通过第一固定板1201以及第二固定板1205得到支撑的效果,至于重量的分摊,首先第一固定板1201分到的部分重量会通过支撑板1206给予第二固定板1205,而第二固定板1205也会受到部分的重量,而第二固定板1205会将所受到的重量给予延伸板1207而延伸板1207会将重量给予固定底板1208,并通过固定底板1208给予给固定柱1209,并通过固定柱1209将重量转移给支撑底板1211,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柱可以通过轴承来调整所需要的反向,并且位于最底部的支撑底板1211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三螺纹孔1212,在需要时可以通过第三螺纹孔1212来对支架做一个固定的效果。
3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