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39284发布日期:2023-03-14 22:01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


背景技术:

2.空气源热泵模块机组是以空气为冷(热)介质,作为冷(热)源兼用型的一体化中央空调设备,以其高效、低噪音、结构合理、操作简便、运行安全、安装维护方便等优点,在进行暖通工程设计中受到广泛青睐。根据安装现场的场地特点,可由多台独立小容量机组并联使用,充分满足不同空调需求。
3.部分负荷工况下,现有空气源热泵中的风侧换热器和水侧换热器使用不平衡,换热面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尤其在冬季运行时,会造成风侧换热器结霜不均匀,影响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部分负荷工况下,现有空气源热泵中的风侧换热器和水侧换热器使用不平衡,换热面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尤其在冬季运行时,会造成风侧换热器结霜不均匀,影响正常运行的问题。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包括水侧换热器、第一制冷系统以及第二制冷系统,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均与所述水侧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四通换向阀、第一风侧换热器、第一循环风机、第一电子膨胀阀以及第一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二制冷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第二四通换向阀、第二风侧换热器、第二循环风机、第二电子膨胀阀以及第二气液分离器,其中,所述水侧换热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四通换向阀和第二四通换向阀连接,所述第一四通换向阀分别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第一气液分离器、第一风侧换热器以及第二风侧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二四通换向阀分别与所述第二压缩机、第二气液分离器、第一风侧换热器以及第二风侧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和第二风侧换热器连通后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与所述水侧换热器连接,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和第二风侧换热器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循环风机和第二循环风机,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与所述第一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与所述第二压缩机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平衡罐,所述第一平衡罐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所述水侧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
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平衡罐,所述第二平衡罐设置在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和所述水侧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和第二风侧换热器交叉并联,形成共循环风结构。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空气源热泵具有以下优点:在部分负荷制冷工况运行时,制冷系统只有一个系统运行,因风侧换热器并联结构设计,增加风侧换热器的换热面积,降
低冷凝温度,有效降低制冷运行耗电量;因水侧换热器水路共用设计,水流量增加1倍,提升蒸发温度,有效增加运行制冷量。在部分负荷制热工况运行时,制冷系统只有一个系统运行,因风侧换热器并联结构设计,增加风侧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提升蒸发温度,有效增加运行制热量,同时避免了传统的结构设计,当只有一个制冷系统运行时带来的结霜不均匀现象;因水侧换热器水路共用设计,水流量增加1倍,降低冷凝温度,有效降低制热运行耗电量。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免无效混水导致水温品质下降现象。
附图说明
10.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空气源热泵的结构示意图。
12.图中:1-水侧换热器;21-第一压缩机;22-第二压缩机;31-第一四通换向阀;32-第二四通换向阀;41-第一风侧换热器;42-第二风侧换热器;51-第一循环风机;52-第二循环风机;61-第一电子膨胀阀;62-第二电子膨胀阀;71-第一平衡罐;72-第二平衡罐;81-第一气液分离器;82-第二气液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1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14.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括,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16.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如图1所示,包括水侧换热器1、第一制冷系统以及第二制冷系统,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均与所述水侧换热器1连接,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21、第一四通换向阀31、第一风侧换热器41、第一循环风机51、第一电子膨胀阀61以及第一气液分离器81,所述第二制冷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22、第二四通换向阀32、第二风侧换热器42、第二循环风机52、第二电子膨胀阀62以及第二气液分离器82,其中,所述水侧换热器1分别与所述第一四通换向阀31和第二四通换向阀32连接,所述第一四通换向阀31分别与所述第一压缩机21、第一气液分离器81、第一风侧换热器41以及第二风侧换热器42连接,所述第二四通换向阀32分别与所述第二压缩机22、第二气液分离器82、第一风侧换热器41以及第二风侧换热器42连接,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41和第二
风侧换热器42连通后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62与所述水侧换热器1连接,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41和第二风侧换热器42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循环风机51和第二循环风机52,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81与所述第一压缩机21连接,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82与所述第二压缩机22连接。
17.优选地,所述第一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平衡罐71,所述第一平衡罐71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61和所述水侧换热器1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平衡罐72,所述第二平衡罐72设置在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62和所述水侧换热器1之间的管路上;用于缓冲制冷系统中因环境工况变化产生的多余制冷剂。
18.优选地,所述第一风侧换热器41和第二风侧换热器42交叉并联,形成共循环风结构。
1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气源热泵包括两个独立的制冷系统。
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侧换热器1为两个制冷系统交叉并联,共水路结构;进入水侧换热器1中的制冷剂通过吸收水侧换热器1中水的热量,使水侧换热器1中的水的温度降低,达到换热需求。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空气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压缩机21和2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分别经四通换向阀31和32进入风侧换热器41和42,循环风机51和52引入的空气将风侧换热器41和42冷却降温,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通过风侧换热器41和42变为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低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分别通过电子膨胀阀61和62节流降压后形成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通过水侧换热器1蒸发吸热,将水侧换热器1中水的温度降低,蒸发后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四通换向阀31和32分别进入气液分离器81和82,然后经气液分离器81和82气液分离后重新回流到压缩机21和22,这样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空气源热泵,在部分负荷制冷工况运行时,制冷系统只有一个系统运行,因风侧换热器并联结构设计,增加风侧换热器的换热面积,降低冷凝温度,有效降低制冷运行耗电量;因水侧换热器水路共用设计,水流量增加1倍,提升蒸发温度,有效增加运行制冷量。在部分负荷制热工况运行时,制冷系统只有一个系统运行,因风侧换热器并联结构设计,增加风侧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提升蒸发温度,有效增加运行制热量,同时避免了传统的结构设计,当只有一个制冷系统运行时带来的结霜不均匀现象;因水侧换热器水路共用设计,水流量增加1倍,降低冷凝温度,有效降低制热运行耗电量。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免无效混水导致水温品质下降现象。
23.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