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进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96713发布日期:2023-03-24 21:41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面进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双面进风装置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抽油烟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面进风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的风机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电机组件支撑座安装于蜗壳组件的一侧,因为电机组件支撑座的面积过大,挡住了这一侧的进风,所以这一侧进风很少甚至没有风,而另一侧就是用于大量进风,但只是另一侧用于进风对于风机来说进风效果是很差的,所以现在急需一种进风效果更好的进风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面进风装置,以解决传统风机进风效果不好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如下方案:
5.一种双面进风装置,包括蜗壳组件,所述蜗壳组件内侧设有风轮和用于驱动所述风轮转动且设于所述蜗壳组件内侧的电机组件,所述蜗壳组件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风轮轴向两侧相对应的蜗壳进风口,所述电机组件驱动所述风轮转动,以通过两侧所述蜗壳进风口向所述蜗壳组件内侧进风。
6.如上所述的一种双面进风装置,所述风轮包括与所述电机组件连接且设于所述蜗壳组件中部的连接转盘,所述连接转盘两侧分别连接有与两侧所述蜗壳进风口对应设置的单面旋转轮,所述电机组件驱动所述连接转盘转动,以带动所述单面旋转轮转动。
7.如上所述的一种双面进风装置,所述风轮周侧和所述蜗壳组件内侧面之间形成的间隙为抽吸风道,所述蜗壳进风口和所述抽吸风道通过所述单面旋转轮分隔开。
8.如上所述的一种双面进风装置,所述单面旋转轮周向设有沿同一角度弯曲设置的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同时转动,以通过所述蜗壳进风口向所述抽吸风道进风。
9.如上所述的一种双面进风装置,所述蜗壳组件上开设有与所述抽吸风道连通的出风风道口。
10.如上所述的一种双面进风装置,所述蜗壳进风口环设有用于导风至所述抽吸风道的导风圈,所述导风圈与所述风轮内侧之间形成导风间隙,所述导风圈的外圈固定在所述蜗壳进风口上,其内圈延伸入所述蜗壳进风口内。
11.如上所述的一种双面进风装置,所述蜗壳组件的两侧设有与所述蜗壳进风口对应设置的固定架,所述电机组件轴向两端分别架设于两个所述固定架上。
12.如上所述的一种双面进风装置,所述固定架包括三个互相连接的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一端与所述蜗壳组件连接,另一端与相邻的另外两个所述连接支架连接。
13.如上所述的一种双面进风装置,所述连接支架远离蜗壳组件的一端设有圆弧板,三个所述圆弧板之间首尾相连,以形成一个与所述电机组件配合连接的固定通孔。
14.如上所述的一种双面进风装置,所述圆弧板远离所述电机组件一侧设有向所述固定通孔侧凹陷的定位凹部。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如下优点:
16.本实用新型通过蜗壳组件两侧相对设有两个蜗壳进风口,且与风轮轴向两侧相对应,设于蜗壳组件内侧的电机组件驱动风轮转动,可同时从两侧的蜗壳进风口进风,且电机组件设于所述蜗壳组件内侧中部,不会对进风有堵塞的影响,进风效果良好,解决了传统风机进风效果不好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8.图1是本实施例中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19.图2是本实施例中图1整体结构的仰视图;
20.图3是本实施例中沿图2的b-b方向截面的剖面图;
21.图4是本实施例中图1整体结构的右视图;
22.图5是本实施例中沿图4的a-a方向截面的剖面图;
23.图6是本实施例中本装置整体沿风轮轴向分解的爆炸图;
24.图7是本实施例中隐藏掉蜗壳组件和风轮后的立体图;
25.图8是本实施例中以图7整体结构为基础沿固定杆轴向分解的爆炸图;
26.图9是本实施例中电机组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8.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时,除非根据上下文其确实表达顺序之意,应当理解为仅仅是起区分之用。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如图1-9所示,一种双面进风装置,包括蜗壳组件1,所述蜗壳组件1内侧设有风轮2和用于驱动所述风轮2转动且设于所述蜗壳组件1内侧的电机组件5,所述蜗壳组件1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风轮2轴向两侧相对应的蜗壳进风口11,所述电机组件5驱动所述风轮2转动,以通过两侧所述蜗壳进风口11向所述蜗壳组件1内侧进风。
30.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通过蜗壳组件1两侧相对设有两个蜗壳进风口11,且与风轮2轴向两侧相对应,设于蜗壳组件1内侧中部的电机组件5驱动风轮转动,可同时从两侧的蜗壳进风口11进风,且电机组件5设于所述蜗壳组件11内侧,不会对进风有堵塞的影响,进风效果良好,解决了传统风机进风效果不好的问题。
31.进一步地,所述风轮2包括与所述电机组件5连接且设于所述蜗壳组件1中部的连接转盘22,所述连接转盘22两侧分别连接有与两侧所述蜗壳进风口11对应设置的单面旋转
轮23,所述电机组件5驱动所述连接转盘22转动,以带动所述单面旋转轮23转动。
32.在本实施例中,电机组件5位于蜗壳组件1内侧的中部,风轮2也同样位于蜗壳组件1内侧的中部,电机组件5与风轮2连接,所以连接转盘22两侧到相对应的蜗壳进风口11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是一个等量进风的结构,从而使风轮受力均匀,更加有效的在蜗壳组件1内转动,所述风轮2周侧和所述蜗壳组件1内侧面之间形成的间隙为抽吸风道3,而单面旋转轮23带动蜗壳进风口11附近的空气形成空气流体往抽吸通道3内送风。
33.进一步地,所述风轮2周侧和所述蜗壳组件1内侧面之间形成的间隙为抽吸风道3,所述蜗壳进风口11和所述抽吸风道3通过所述单面旋转轮23分隔开,以便于当所述单面旋转轮23转动时,可自所述蜗壳进风口11向所述抽吸风道3进风。
34.进一步地,所述抽吸风道3包括宽度在不断扩张的曲线通道31,所述单面旋转轮23周向设有沿同一角度弯曲设置的多个叶片21,使所述叶片21具有良好的压力面及吸力面型,有效避免风道中流体产生的流动分离引起的噪音,合理的解决了风量、静压与噪音之间的矛盾关系,所述电机组件5带动所述叶片21的旋转方向与所述曲线风道31的扩张方向相同,以便于空气流体沿着所述曲线风道31的扩张方向排出至出风风道口33外。
35.进一步地,所述蜗壳组件1上开设有与所述抽吸风道3连通的出风风道口33,用于排风,将所述抽吸风道3内的空气流体排出。
36.进一步地,所述蜗壳进风口11环设有用于导风至所述抽吸风道3的导风圈4,具有良好的导风效果,提升了抽吸风道3的静压,所述导风圈4与所述风轮2内侧之间形成导风间隙,使风轮向抽吸风道3进风的效果更好,所述导风圈4的外圈固定在所述蜗壳进风口11上,其内圈延伸入所述蜗壳进风口11内,使导风圈在导风的过程中更加稳定。
3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圈4内圈靠近所述风轮2的外侧面为倒圆角设置,以便于和风轮2内侧之间形成导风间隙,使导风圈4的导风效果更好。
38.进一步地,所述蜗壳组件1的两侧设有与所述蜗壳进风口11对应设置的固定架6,所述电机组件5轴向两端分别架设于两个所述固定架6上。
39.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电机组件5和风轮2设于蜗壳组件1内侧的中部,这就导致风轮2在转动时是需要以某个结构件为旋转基点的,而所述电机组件5轴向两端分别架设于与所述蜗壳进风口11对应设置的固定架6上,这就使风轮5可以相对蜗壳组件1进行转动。
40.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6包括三个互相连接的连接支架61,所述连接支架61一端与所述蜗壳组件1连接,另一端与相邻的另外两个所述连接支架61连接。
41.在本实施例中,每相邻两个的连接支架61之间的角度为120
°
,使固定架6与蜗壳组件1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加稳定。
42.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支架61远离蜗壳组件1的一端设有圆弧板611,三个所述圆弧板611之间首尾相连,以形成一个与所述电机组件5配合连接的固定通孔612。
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组件5包括固定杆511,所述固定杆511的轴向两端架设在两个所述固定架6上,固定通孔612的设置使固定架6和固定杆51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44.进一步地,所述圆弧板611远离所述电机组件5一侧设有向所述固定通孔612侧凹陷的定位凹部613。
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组件5包括轴向两端架设于所述两个固定架6上的固定杆511,所述定位凹部613与定位凹槽71的配合安装使所述固定杆511定位,防止其从所述固定
通孔612中脱落,原因是所述固定杆511还会受到转子组件52转动时所产生的晃动影响,使其易脱落。
4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组件5包括定子组件51和转动设置在所述定子组件51外侧的转子组件52,风轮的转速越大,产生的噪音也会越大,可以通过加大风轮的直径来使风轮的转速降低,但是要保持大风量就必须加大电机组件的扭矩,而通过设置在风轮内侧且与风轮连接的转子组件转动设置在定子组件的外侧上就是可以加大电机组件的扭矩,在保持风量一样大的同时也达到了低噪音的效果。
4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48.本实用新型通过蜗壳组件1两侧相对设有两个蜗壳进风口11,且与风轮2轴向两侧相对应,设于蜗壳组件1内侧中部的电机组件5驱动风轮转动,可同时从两侧的蜗壳进风口11进风,且电机组件5设于所述蜗壳组件11内侧,不会对进风有堵塞的影响,进风效果良好,解决了传统风机进风效果不好的问题;同时电机组件5位于蜗壳组件1内侧的中部,风轮2也同样位于蜗壳组件1内侧的中部,电机组件5与风轮2连接,所以连接转盘22两侧到相对应的蜗壳进风口11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是一个等量进风的结构,所述风轮2周侧和所述蜗壳组件1内侧面之间形成的间隙为抽吸风道3,而单面旋转轮23带动蜗壳进风口11附近的空气形成空气流体往抽吸通道3内送风。
49.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技术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技术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