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风框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19661发布日期:2023-03-22 06:25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出风框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出风框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市场上大多数圆筒柜机空调长时间运行时存在前出风框吹水现象,特别是炎热的夏天,从导风口吹晒掉落在柜机前方的水滴不仅容易引起细菌滋生不卫生,溅落到人身上还会降低客户使用体验。研究发现,导风口吹出的水滴来自于出风框上方挂着的水滴。
3.因此,现有技术存在出风框吹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风框及空调器,其能够减少聚集在出风框上的水滴,从而避免出风框吹水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风框,其包括:
7.框体;以及
8.横梁,横梁连接于框体,横梁设置有背风面,横梁贯穿设置有导流孔,导流孔的第一导流端位于背风面,出风框的内侧形成有出风腔,导流孔的第二导流端与出风腔连通。
9.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横梁内设置导流孔,使得出风腔吹出的部分气流经过第二导流端进入导流孔再由第一导流端吹出,吹散附着在背风面的水滴,减少冷凝水在出风框中心位置的凝露吹出,从而避免发生出风框吹水的问题。
10.可选地,框体设置有与横梁连接的安装部,安装部贯穿设置有引流孔,引流孔的第一引流端连通出风腔,引流孔的第二引流端与第二导流端连通。
11.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安装部内设置引流孔,并使引流孔与导流孔连通,使得出风腔吹出的部分气流先进入引流孔再流由导流孔吹出。
12.可选地,安装部上远离横梁的一侧设置有迎风面,第一引流端位于迎风面。
13.上述技术方案中,将第一引流端设置于迎风面,方便出风腔吹出至迎风面的部分气流通过第一引流端进入到引流孔中。
14.可选地,安装部的下侧壁设置有第一导风面,第一引流端位于第一导风面。
15.上述技术方案中,将第一引流端设置于第一导风面,方便出风腔吹出至第一导风面下侧的部分气流通过第一引流端进入到引流孔中。并使得停止吹风时混入引流孔内部的水滴可在重力作用下自行流出,减少引流孔内部的冷凝水残留。
16.可选地,横梁的下侧壁设置有第二导风面,第二导流端位于第二导风面。
17.上述技术方案中,将第二导流端设置于第二导风面,方便出风腔吹出至第二导风面下侧的部分气流经过第二导流端进入到导流孔中。并且使得停止吹风时混入导流孔内部的水滴可在重力作用下自行流出,减少导流孔内部的冷凝水残留。
18.可选地,出风框还包括定位部,定位部连接于背风面并与第一导流端间隔设置,定
位部用于安装导风叶片。
19.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定位部用于对导风叶片和横梁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
20.可选地,横梁的上侧壁凸设有挡水筋,挡水筋的外侧壁与背风面平齐,挡水筋的内侧壁和横梁的上侧壁之间形成有接水腔。
21.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挡水筋用于对接水腔内的冷凝水起到止挡作用,避免冷凝水在出风气流的作用下向外吹出。
22.可选地,横梁设置有排水口,排水口与接水腔连通。
23.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排水口用于将接水腔内聚集残留的冷凝水进行统一排出。
2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出风框。
25.可选地,空调器还包括前面板和后围板,出风框连接于前面板,前面板、后围板以及出风框围合形成出风腔,出风腔内设置有风机和换热器。
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出风框及空调器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27.该出风框包括相连接的框体和横梁,横梁连接于框体,横梁设置有背风面,横梁贯穿设置有导流孔,导流孔的第一导流端位于背风面,出风框的内侧形成有出风腔,导流孔的第二导流端与出风腔连通。该出风框在工作时,可使出风腔吹出的部分气流经过第二导流端进入导流孔再由第一导流端吹出,吹散附着在背风面的水滴,减少冷凝水在出风框中心位置的凝露吹出,从而避免发生出风框吹水的问题。
28.该空调器包括该出风框,其能实现该出风框的全部功能。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图1中iii的局部放大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图2中iv的局部放大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导流孔的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35.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导流孔的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36.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图3中vii的局部放大图。
37.图标:1000-空调器;100-出风框;110-框体;111-安装部;1111-迎风面;1112-第一导风面;112-引流孔;1121-第一引流端;1122-第二引流端;114-出风格栅;116-出风通道;130-横梁;1301-背风面;1302-第二导风面;132-导流孔;1321-第一导流端;1322-第二导流端;134-挡水筋;136-排水口;150-定位部;151-卡槽;170-接水腔;400-出风腔。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
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9.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2.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44.市场上大多数圆筒柜机空调长时间运行时存在前出风框吹水现象,特别是炎热的夏天,从导风口吹晒掉落在柜机前方的水滴不仅容易引起细菌滋生不卫生,溅落到人身上还会降低客户使用体验。研究发现,导风口吹出的水滴来自于出风框上方挂着的水滴。因此,现有技术存在出风框吹水的问题。
4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出风框及空调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46.请参考图1-图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风框100及空调器1000,接下来将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
47.参考图1和图2,一种空调器1000包括出风框100、前面板、后围板,出风框100连接于前面板,前面板、后围板以及出风框100围合形成出风腔400,出风腔400内设置有风机和换热器。风机用于产生负压,以带动空气流动形成进、出风气流,换热器用于对气流进行换热,以使出风气流制热或者制冷,出风气流在风机的作用下依次穿过出风框100和前面板,且向室内吹出,以实现调控室内气温的功能。
48.该空调器1000包括出风框100,其能实现该出风框100的全部功能。
49.参考图3,框体110还设置有出风格栅114,通过出风格栅114形成有多个出风通道116,出风腔400产生的出风气流经出风通道116传导至外部环境,从而对外部环境实现换热。
50.参考图3和图4,横梁130设置有背风面1301,背风面1301位于横梁130上远离出风腔400的一侧。横梁130贯穿设置有导流孔132,导流孔132的第一导流端1321位于背风面1301,出风框100的内侧形成有出风腔400,导流孔132的第二导流端1322与出风腔400连通。
51.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横梁130内设置导流孔132,使得出风腔400吹出的部分气流经过第二导流端1322进入导流孔132再由第一导流端1321吹出,吹散附着在背风面1301的水滴,减少冷凝水在出风框100中心位置的凝露吹出,从而避免发生出风框100吹水的问
题,并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52.值得注意的是,横梁130的设置数目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具体数量不作限定。当横梁130设置为至少两个时,横梁130从上至下排列。
53.参考图3和图4,框体110设置有与横梁130连接的安装部111,安装部111贯穿设置有引流孔112,引流孔112的第一引流端1121连通出风腔400,引流孔112的第二引流端1122与第二导流端1322连通。
54.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安装部111内设置引流孔112,并使引流孔112与导流孔132连通,以便出风腔400吹出的部分气流先进入引流孔112再流由导流孔132吹出。
55.并且,安装部111可以是与框体110一体成型的,安装部111也可以与框体110是分体式结构,通过焊接或其他连接方式进行连接的。
56.参考图4,安装部111上远离横梁130的一侧设置有迎风面1111,第一引流端1121位于迎风面1111。
57.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出风腔400吹出出风气流的过程中,会存在部分气流撞击在迎风面1111上。将第一引流端1121设置于迎风面1111,方便出风腔400吹出至迎风面1111的部分气流通过第一引流端1121进入到引流孔112中。
58.参考图5,安装部111的下侧壁设置有第一导风面1112,第一引流端1121位于第一导风面1112。
59.上述技术方案中,将第一引流端1121设置于第一导风面1112,方便出风腔400吹出至第一导风面1112下侧的部分气流通过第一引流端1121进入到引流孔112中。并使得停止吹风时混入引流孔112内部的水滴可在重力作用下自行流出,减少引流孔112内部的冷凝水残留。
60.并且,可使横梁130内的导流孔132与安装部111内的引流孔112均倾斜设置,并且二者的倾斜孔心线相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孔内的冷凝水排出效率。
61.具体的,导流孔132以及引流孔112的孔心线与第一导风面1112所在平面之间倾斜角为20
°
,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倾斜角还可以是30
°
、40
°
、50
°
、60
°
、70
°
等。
62.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引流孔112的第一引流端1121位于安装部111的上侧面,并防止冷凝水通过引流孔112流出。
63.导流孔132以及引流孔112的截面呈圆形,呈圆形的孔截面具备方便加工的特点,从而降低出风框100的制造难度和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导流孔132以及引流孔112的截面形状还可以是三角形、矩形、菱形、星形以及五边形等,其具体的截面形状在此不作赘述。
64.参考图6,横梁130的下侧壁设置有第二导风面1302,第二导流端1322位于第二导风面1302。
65.上述技术方案中,将第二导流端1322设置于第二导风面1302,方便出风腔400吹出至第二导风面1302下侧的部分气流经过第二导流端1322进入到导流孔132中。并且使得停止吹风时混入导流孔132内部的水滴可在重力作用下自行流出,减少导流孔132内部的冷凝水残留。
66.值得注意的是,该种情况下无需对安装部111进行开孔,可以减少工艺流程,从而提高整体出风框100的制造效率。
67.参考图4至图7,出风框100还包括定位部150,定位部150连接于背风面1301并与第
一导流端1321间隔设置,定位部150用于安装导风叶片(图未示)。并且,导风叶片竖直设置,可转动地安装于定位部150内,以实现调整出风气流的出风方向的功能。
68.参考图4至图7,定位部150设置有用于连接导风叶片的卡槽151,卡槽151的内壁呈圆弧形,方便降低转动摩擦力。当定位部150为至少两个时,每个定位部150均设置有卡槽151,并且所有卡槽151的开口朝向一致,方便同时插入或者取出多个移动导风叶片。卡槽151的槽底尺寸大于槽口尺寸,从而避免导风叶片轻易从卡槽151中取出。通过设置定位部150对导风叶片进行限位,防止竖直导风叶片脱离横梁130,保证导风功能稳定可靠。
69.参考图4至图7,横梁130的上侧壁凸设有挡水筋134,挡水筋134与定位部150连接,并且挡水筋134的外侧壁与背风面1301平齐。挡水筋134的内侧壁和横梁130的上侧壁之间形成有接水腔170,挡水筋134以及定位部150可以对接水腔170的边缘起到限定作用,方便接受容置冷凝水。挡水筋134呈弧形结构,挡水筋134的端部向定位部150延伸。
70.上述技术方案中,横梁130的上侧形成有用于容置冷凝水的接水腔17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少量冷凝水聚集在接水腔170内,挡水筋134则用于对横梁130上的冷凝水起到止挡作用,形避免冷凝水在出风气流的作用下向外吹出。
71.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横梁130上的定位部150的数量为五个,挡水筋134的数量为六根,定位部150与挡水筋134相邻设置,并且定位部150的顶端高于横梁130的顶面,使得定位部150在起到安装固定导风叶片作用的同时也能对存在吹出趋势的冷凝水起到止挡作用。
72.并且,相邻的两个定位部150之间存在两个导流孔132的第一导流端1321,但是导流孔132的具体数量以及分布位置不作限定。通过设置多个导流孔132,可以使得流出的气流形成多道循环风流道屏障,可以消除单一的冷热交替气流道,从而减少室内湿热空气到达框体110中心位置,减少冷凝水滴在框体110中心位置的凝露吹出。
73.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定位部150的数量还可以是二、三、四、六、七、八以及更多个。对应的挡水筋134的数量还可以是三、四、五、七、八以及更多根,定位部150以及挡水筋134的具体数量在此不作限定。
74.此外,横梁130上方靠近挡水筋134的位置低于远离挡水筋134的位置。
75.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对横梁130的不同位置的高度进行限定,使得冷凝水方便聚集在横梁130上靠近挡水筋134的位置。
76.值得注意的是,还可以使横梁130或者安装部111上靠近出风腔400的位置也设置有挡水筋134,并且处于该位置的挡水筋134的顶端可以高于靠近背风面1301的挡水筋134的顶端,此位置的挡水筋134可以对出风框100的内侧流出的出风气流起到阻挡作用,避免出风气流过大反而将接水腔170中的冷凝水吹出。
77.参考图3,横梁130设置有排水口136,排水口136与接水腔170连通。
78.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排水口136用于将接水腔170内聚集残留的冷凝水进行统一排出。值得注意的是,可以将排水口136设置于横梁130顶面的最低处,方便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流动至排水口136。值得注意的是,排水口136还可以用于连接排水管(图未示)或者排水通道(图未示),方便将冷凝水统一排出至下方的接水盘300中。
79.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出风框100,出风框100的工作原理如下:
80.该出风框100包括相连接的框体110和横梁130,横梁130连接于框体110,横梁130设置有背风面1301,横梁130贯穿设置有导流孔132,导流孔132的第一导流端1321位于背风
面1301,出风框100的内侧形成有出风腔400,导流孔132的第二导流端1322与出风腔400连通。该出风框100在工作时,可使出风腔400吹出的部分气流经过第二导流端1322进入导流孔132再由第一导流端1321吹出,吹散附着在背风面1301的水滴,减少冷凝水在出风框100中心位置的凝露吹出,从而避免发生出风框100吹水的问题。
8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出风框10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其能够减少聚集在出风框100上的水滴,从而避免出风框100吹水的问题。
8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