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管组件及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91492发布日期:2023-08-10 02:46阅读: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管组件及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换热,具体涉及一种集管组件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1、二氧化碳(r744)是天然工质,其临界压力较高(7.38mpa),跨临界制冷循环的工作压力较传统的亚临界两相制冷循环的工作压力高出很多,约为传统制冷工质cfc或hcfc系统压力的6-8倍。因此当二氧化碳作为冷媒时其对换热器,尤其是对换热器的集流管耐压性能有着很高的要求。相关技术中换热器的集流管的多为圆管状结构,这样的集流管内腔空间大,耐压能力差,分配均匀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集管组件,该集管组件能够在耐高压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分配性能。

2、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具有第一方面所述集管组件的换热器,该换热器具有更好的换热效果。

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集管组件,该集管组件具体包括:第一件,所述第一件包括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主体部和至少一个集管部,所述第一主体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集管部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所述第二表面;

4、所述集管部包括管壁,所述管壁围合形成了所述集管部的管腔,所述第一主体部的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孔,所述第一孔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并连通于所述管腔;

5、第二件和第一板,所述第一板位于所述第一件和所述第二件之间,所述第一板设置有多个第二孔,所述第二孔沿所述第一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板;

6、所述第二件设置有多个第三孔,所述第三孔沿所述第二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件,一个所述第二孔连通一个所述第一孔和一个所述第三孔。

7、在一种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二孔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孔的流通截面积,所述第二孔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孔的流通截面积。

8、在一种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二件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部沿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安装部弯折于所述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至少部分接触于所述第一件和所述第一板;

9、所述第三孔位于所述第二件的所述第二主体部。

10、在一种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安装部还包括多个翻边,多个所述翻边沿所述第一安装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翻边至少部分接触于所述第二表面。

11、在一种可选的方案中,所述集管部的数量为两个,

12、多个所述第一孔包括多个第一子孔和多个第二子孔,多个所述第二孔包括多个第三子孔和多个第四子孔,多个所述第三孔包括多个第五子孔和多个第六子孔,所述第一子孔、所述第三子孔和所述第五子孔连通于一个所述集管部的所述管腔;所述第二子孔、所述第四子孔和所述第六子孔连通于另一个所述集管部的所述管腔。

13、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集管组件,该集管组件包括第一件、第二件和第一板,第一板位于第一件和第二件之间,第一件包括第一主体部和至少一个集管部。第一件上的第一孔可以对进入集管部的冷媒进行分配,以提高冷媒分配的均匀性,同时集管部与第一主体部的一体结构也可以提高整个第一件的耐高压性能;在换热管插入到第二件的第三孔后,冷媒进入集管部后依次通过第一孔和第二孔,然后进入换热管内,第二孔可以对冷媒起到缓冲作用。整个集管组件在满足耐高压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分配性能。

14、根据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的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第一集管组件、第二集管组件和换热管,所述第一集管组件为第一方面所述的集管组件;

15、所述换热管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和多个第二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沿所述第一集管组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换热管沿长度方向的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三孔的所述第一子孔,所述第一换热管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二集管组件;

16、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沿所述第一集管组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换热管沿长度方向的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三孔的所述第二子孔,所述第二换热管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二集管组件。

17、在一种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流通截面积。

18、在一种可选的方案中,定义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厚度为t1,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为w1,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厚度为t2,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宽度为w2;

19、则t1和t2满足:t1= t2,w1和w2满足:w1>w2。

20、在一种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二集管组件包括:第二板和第三板,所述第三板设置有多个第四孔,所述第四孔沿所述第三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三板;

21、第三件,所述第三件设置有多个第五孔和多个第六孔,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六孔沿所述第三件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三件,一个所述第五孔和一个所述第六孔与一个所述第三孔连通;

22、所述第三板位于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件之间;所述第一换热管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五孔,所述第二换热管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第六孔。

23、在一种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三件包括第三主体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三主体部沿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安装部弯折于所述第二主体部,所述安装部至少部分接触于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板;

24、所述第五孔和所述第六孔位于所述第三件的所述第三主体部。

25、在一种可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具有多个通道,多个所述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集管组件和所述第二集管组件,所述通道的流通截面为圆形。

26、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换热器包括第一集管组件、第二集管组件和换热管,其中,由于第一集管组件为第一方面所述的集管组件,因此整个换热器在满足耐高压性能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换热性能;此外,换热管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和多个第二换热管,因此整个换热器的保证换热性能的同时结构也更加紧凑。

27、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技术特征:

1.一种集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孔的流通截面积,所述第二孔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孔的流通截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件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部沿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一安装部弯折于所述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至少部分接触于所述第一件和所述第一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还包括多个翻边,多个所述翻边沿所述第一安装部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翻边至少部分接触于所述第二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集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管部的数量为两个,

6.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管组件、第二集管组件和换热管,所述第一集管组件为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管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流通截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厚度为t1,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宽度为w1,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厚度为t2,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宽度为w2;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管组件包括:第二板和第三板,所述第三板设置有多个第四孔,所述第四孔沿所述第三板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三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件包括第三主体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三主体部沿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安装部弯折于所述第二主体部,所述安装部至少部分接触于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板;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具有多个通道,多个所述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集管组件和所述第二集管组件,所述通道的流通截面为圆形。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集管组件及换热器,其中集管组件包括第一件,第一件包括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主体部和至少一个集管部,第一主体部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集管部位于第一主体部的第二表面;集管部包括管壁,管壁围合形成了集管部的管腔,第一主体部的第一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孔,第一孔贯穿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并连通于管腔;第二件和第一板,第一板位于第一件和第二件之间,第一板设置有多个第二孔,第二孔沿第一板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板;第二件设置有多个第三孔,第三孔沿第二件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二件,一个第二孔连通一个第一孔和一个第三孔。该集管组件能够在耐高压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分配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蒋建龙,王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31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