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系统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7351774发布日期:2024-03-18 18:32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系统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空调,具体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系统和存储介质,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的电子膨胀阀解耦合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系统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电子膨胀阀具有调节范围宽、调节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热泵空调系统。现有热泵空调系统的电子膨胀阀控制策略通常根据压缩机吸气或排气过热度进行反馈调节,该方法主要适应于常规单级系统单个电子膨胀阀控制。当系统出现多个电子膨胀阀耦合控制时,常规控制策略不再适用。

2、相关方案中采用并行压缩系统,通过并行补气压缩机降低蒸发器入口比焓,提高单位质量制冷量,但是该系统中两个电子膨胀阀的耦合较强,导致系统运行控制复杂、难度大。

3、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系统和存储介质,以解决相关方案中并行压缩系统中两个电子膨胀阀耦合较强,导致系统运行控制复杂、难度大的问题,达到通过预设的计算方法,按照不同的控制逻辑分别对两个电子膨胀阀进行控制,实现了电子膨胀阀的解耦合,降低了空调系统控制的复杂度,提高了空调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的效果。

2、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并行压缩机、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和闪发器;所述并行压缩机包括压缩机主缸和压缩机辅缸;所述四通阀分别与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压缩机主缸的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相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与所述闪发器连接;所述闪发器的出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辅缸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空调系统运行于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获取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记为第一参数;根据所述第一参数和预设计算方法,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之后,在设定时间后,再次获取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记为第二参数;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所述第二参数和预设计算方法,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和所述第二参数,包括:所述并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所述并行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所述第一换热器处的温度、所述第二换热器处的温度、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口温度、以及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温度;所述预设计算方法,包括:在制冷模式下,根据所述并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所述并行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所述第一换热器处的温度、所述第二换热器处的温度、以及所述第一换热器出口温度,计算出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根据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的大小,计算出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流量;根据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流量,分别计算出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和/或,在制热模式下,根据所述并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所述并行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所述第一换热器处的温度、所述第二换热器处的温度、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进口温度,计算出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根据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的大小,计算出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流量;根据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流量,分别计算出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

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一参数和预设计算方法,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包括:将所述第一参数带入至所述预设计算方法,得到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根据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所述第二参数和预设计算方法,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包括:在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参数计算出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判断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是否处于设定范围内;若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不处于设定范围内,则根据所述第二参数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之后,将所述空调系统当前的运行参数带入至所述预设计算方法,得到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根据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所述第二参数和预设计算方法,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还包括:在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参数计算出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判断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是否处于设定范围内;若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不处于设定范围内,则根据所述第二参数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之后,将所述空调系统当前的运行参数带入至所述预设计算方法,得到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根据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7、与上述方法相匹配,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并行压缩机、四通阀、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和闪发器;所述并行压缩机包括压缩机主缸和压缩机辅缸;所述四通阀分别与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出口、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压缩机主缸的入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相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与所述闪发器连接;所述闪发器的出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辅缸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所述装置,包括:获取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空调系统运行于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获取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记为第一参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参数和预设计算方法,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之后,所述获取单元,还被配置为在设定时间后,再次获取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记为第二参数;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所述第二参数和预设计算方法,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参数和所述第二参数,包括:所述并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所述并行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所述第一换热器处的温度、所述第二换热器处的温度、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进口温度、以及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温度;所述预设计算方法,包括:在制冷模式下,根据所述并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所述并行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所述第一换热器处的温度、所述第二换热器处的温度、以及所述第一换热器出口温度,计算出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根据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的大小,计算出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流量;根据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流量,分别计算出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和/或,在制热模式下,根据所述并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所述并行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所述第一换热器处的温度、所述第二换热器处的温度、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进口温度,计算出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根据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的大小,计算出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流量;根据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流量,分别计算出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参数和预设计算方法,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包括:将所述第一参数带入至所述预设计算方法,得到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根据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所述第二参数和预设计算方法,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包括:在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参数计算出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判断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是否处于设定范围内;若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不处于设定范围内,则根据所述第二参数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之后将所述空调系统当前的运行参数带入至所述预设计算方法,得到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根据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所述第二参数和预设计算方法,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还包括:在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根据所述第二参数计算出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判断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是否处于设定范围内;若所述并行压缩机的吸气干度不处于设定范围内,则根据所述第二参数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之后,将所述空调系统当前的运行参数带入至所述预设计算方法,得到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根据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值,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12、与上述装置相匹配,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以上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

13、与上述方法相匹配,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以上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14、本发明的方案,在所述空调系统运行于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时,根据不同时刻的运行参数和预设计算方法,分别对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实现了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控制的解耦合,降低了空调系统的复杂度,提高了空调系统的控制响应速度和运行可靠性。

15、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

16、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