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管及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09380发布日期:2024-04-01 14:16阅读: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管及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特别涉及一种换热管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1、为了提高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热交换效率,通常在换热管的表面通过喷涂、烧结等方式在换热管表面形成多孔结构来提高换热效率。

2、但是喷涂通常会出现喷涂厚度不均匀,喷涂区域不完整的情况,且烧结的时间较长,长时间使用后烧结层会出现脱落的情况,烧结层脱落既会导致换热管的换热效率降低,又会成为杂质。因此,当前的换热管存在烧结层易脱落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管,旨在解决当前的换热管存在的烧结层易脱落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换热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外表面开设有换热圆槽,所述换热圆槽设置有两种,分别为第一圆槽与第二圆槽,所述第一圆槽的直径与所述第二圆槽的直径不同且所述第一圆槽与所述第二圆槽沿所述管体的轴线方向错排分布。

3、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槽的直径为φ0.5mm。

4、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圆槽的直径为φ1mm。

5、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槽和/或所述第二圆槽倾斜预定角度开设。

6、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槽和/或所述第二圆槽的倾斜角度为20°。

7、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槽和/或所述第二圆槽最短侧壁的深度为0.2~1mm。

8、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槽在所述管体的圆周方向上节距分布角度为4°~5°。

9、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圆槽在所述管体的圆周方向上节距分布角度为6°~7°。

10、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槽与所述第二圆槽局部分布在所述管体的表面。

1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如上描述的换热管。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能够实现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管体表面开设换热圆槽,且开设两种直径不同的换热圆槽,两种直径不同的换热圆槽沿管体的轴线错排分布。开设有换热圆槽的换热管在沸腾传热时,气泡在换热管表面的换热圆槽中形成,由于换热圆槽内的气泡处于四周受热状态,气泡会迅速膨大充满换热圆槽,持续的受热会使气泡内的压力快速增大,促使气泡在换热圆槽中急速喷出。气泡在喷出时会带有较大的冲刷力量,并且能够产生一定的局部负压,使得换热圆槽周围的低温度液体涌入换热圆槽内,形成持续不断的沸腾,从而使得工质在过热度很小的工况下产生大量的气泡,显著提高沸腾换热的效率。另外,第一圆槽与第二圆槽的直径不同且错排分布,使得换热管表面凹凸不平极具颗粒感,能够对换热介质在流过管体表面时产生扰流效果,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相较于烧结多孔层换热管,此换热管直接在管体表面开设换热凹槽,不存在烧结多孔层脱落的技术问题,且其换热效率与烧结多孔层换热管相比并未降低。



技术特征:

1.一种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槽的直径为φ0.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槽的直径为φ1mm。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槽和/或所述第二圆槽倾斜预定角度开设。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槽和/或所述第二圆槽的倾斜角度为2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槽和/或所述第二圆槽的最短侧壁深度为0.2~1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槽在所述管体的圆周方向上节距分布角度为4°~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槽在所述管体的圆周方向上节距分布角度为6°~7°。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槽与所述第二圆槽局部分布在所述管体的表面。

10.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管。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管及换热器,属于换热器领域。换热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外表面开设有换热圆槽,所述换热圆槽设置有两种,分别为第一圆槽与第二圆槽,所述第一圆槽的直径与所述第二圆槽的直径不同且所述第一圆槽与所述第二圆槽沿所述管体的轴线方向错排分布。解决当前的换热管存在的烧结层易脱落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张承贺,马士恒,刘超,舒高贵,杨珂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京博装备制造安装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07
技术公布日:2024/3/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