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93150发布日期:2024-03-22 10:49阅读: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舱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方舱的,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方舱。


背景技术:

1、方舱通常会分隔为不同的舱室,各个舱室的功能不同所需要的环境温度就不同。例如方舱分隔为人员舱室和设备舱室,在外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人员舱室需要提高温度以保证人体维持在舒适环境中,避免冻伤或者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而设备运行工作时,由于其功耗高,会释放大量热量,若未把控所处环境温度,以及对设备散热不及时,而一昧的使其温度升高,易造成设备内元器件的损坏,所以设备舱室需要降低温度,保证设备的散热良好。

2、因此,需要一种方舱,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在实用新型的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2、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舱,包括:

3、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方舱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沿所述方舱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

4、第一温度调节设备,所述第一温度调节设备设置于所述方舱沿所述长度方向靠近所述第一舱室的外侧;

5、第二温度调节设备,所述第二温度调节设备设置于所述方舱沿所述长度方向靠近所述第一舱室的外侧;

6、风道隔腔,所述风道隔腔设置于所述方舱沿所述长度方向靠近所述第一舱室的端部,且位于所述第一舱室和温度调节设备之间,所述风道隔腔具有外蒙板,用于分隔所述第一舱室和所述风道隔腔,所述风道隔腔包括彼此分隔的第一隔腔和第二隔腔,所述第一隔腔具有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一送风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隔腔和所述第一温度调节设备的出风口,所述第二隔腔具有第二送风口,所述第二送风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二隔腔和所述第二温度调节设备的出风口;

7、第一送风风道,所述第一送风风道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送风风道与所述第一舱室连通且与所述第一隔腔连通;

8、第二送风风道,所述第二送风风道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送风风道与所述第二舱室连通且与所述第二隔腔连通。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舱,利用风道隔腔从送风的源头将空气分流,分别送进不同的舱室,以使得不同的舱室可以根据需要分别调节温度。

10、优选地,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包括:

11、竖直送风风道,所述竖直送风风道从所述第一隔腔沿所述方舱的高度方向向所述方舱的底部延伸,所述竖直送风风道与所述第一隔腔连通;

12、底部送风风道,所述底部送风风道设置于所述风道隔腔的底部且沿所述方舱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底部送风风道与所述竖直送风风道连通;

13、第一侧壁送风风道,所述第一侧壁送风风道设置于所述第一舱室沿所述宽度方向远离所述竖直送风风道的侧壁,所述第一侧壁送风风道与所述底部送风风道连通且与所述第一舱室连通。

14、优选地,所述第一送风风道还包括第二侧壁送风风道,所述第二侧壁送风风道设置于所述第一舱室与所述第一侧壁送风风道相对的侧壁,所述第二侧壁送风风道与所述竖直送风风道连通且与所述第一舱室连通。

15、优选地,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包括顶部送风风道,所述顶部送风风道设置于所述方舱的顶部,且从所述第二隔腔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舱室,所述顶部送风风道与所述第二隔腔连通且与所述第二舱室连通。

16、优选地,所述顶部送风风道包括第一顶部风道和第二顶部风道,所述第一顶部风道和所述第二顶部风道分别设置于所述方舱沿所述方舱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17、优选地,所述方舱还包括第一回风风道和第二回风风道,所述第一回风风道设置于所述第一舱室沿所述宽度方向远离所述竖直送风风道的侧壁,所述第一回风风道与所述第二舱室连通,所述第二回风风道设置于所述风道隔腔内,所述第一隔腔、所述第二隔腔和所述第二回风风道彼此分隔,所述第二回风风道与所述第一回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回风风道具有第三回风口,所述第三回风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二回风风道和所述第二温度调节设备的回风口。

18、优选地,所述第一回风风道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送风风道上方,所述方舱还包括分隔组件,所述分隔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回风风道和所述第一侧壁送风风道之间,用于分隔所述第一回风风道和所述第一侧壁送风风道。

19、优选地,所述隔板设置有第一回风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二舱室和所述第一回风风道。

20、优选地,所述风道隔腔包括第三隔腔,所述第一隔腔、所述第二隔腔和所述第三隔腔彼此分隔,所述风道隔腔的所述外蒙板设置有第二回风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舱室和所述第三隔腔,所述第三隔腔具有第四回风口,所述第四回风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三隔腔和所述第一温度调节设备的回风口。

21、优选地,所述方舱还包括消声组件,所述消声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隔腔内且与所述第二回风口对应。



技术特征:

1.一种方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还包括第二侧壁送风风道,所述第二侧壁送风风道设置于所述第一舱室与所述第一侧壁送风风道相对的侧壁,所述第二侧壁送风风道与所述竖直送风风道连通且与所述第一舱室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包括顶部送风风道,所述顶部送风风道设置于所述方舱的顶部,且从所述第二隔腔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舱室,所述顶部送风风道与所述第二隔腔连通且与所述第二舱室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送风风道包括第一顶部风道和第二顶部风道,所述第一顶部风道和所述第二顶部风道分别设置于所述方舱沿所述方舱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方舱还包括第一回风风道和第二回风风道,所述第一回风风道设置于所述第一舱室沿所述宽度方向远离所述竖直送风风道的侧壁,所述第一回风风道与所述第二舱室连通,所述第二回风风道设置于所述风道隔腔内,所述第一隔腔、所述第二隔腔和所述第二回风风道彼此分隔,所述第二回风风道与所述第一回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回风风道具有第三回风口,所述第三回风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二回风风道和所述第二温度调节设备的回风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风风道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送风风道上方,所述方舱还包括分隔组件,所述分隔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回风风道和所述第一侧壁送风风道之间,用于分隔所述第一回风风道和所述第一侧壁送风风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设置有第一回风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二舱室和所述第一回风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隔腔包括第三隔腔,所述第一隔腔、所述第二隔腔和所述第三隔腔彼此分隔,所述风道隔腔的所述外蒙板设置有第二回风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舱室和所述第三隔腔,所述第三隔腔具有第四回风口,所述第四回风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三隔腔和所述第一温度调节设备的回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方舱还包括消声组件,所述消声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隔腔内且与所述第二回风口对应。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方舱。方舱包括隔板、风道隔腔、第一送风风道和第二送风风道。隔板将方舱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沿方舱的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舱室和第二舱室。风道隔腔设置于方舱沿长度方向靠近第一舱室的端部,风道隔腔包括彼此分隔的第一隔腔和第二隔腔。第一送风风道沿长度方向延伸,第一送风风道与第一舱室连通且与第一隔腔连通。第二送风风道沿长度方向延伸,第二送风风道与第二舱室连通且与第二隔腔连通。根据本技术的方舱,利用风道隔腔从送风的源头将空气分流,分别送进不同的舱室,以使得不同的舱室可以根据需要分别调节温度。

技术研发人员:杨淦全,孙伟,陆金星,林尧,孙熠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扬州泰利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15
技术公布日:2024/3/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