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26287发布日期:2024-04-08 11:15阅读:6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空调,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1、挂壁式空调器应用较为广泛,由于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通常安装于固定的位置,为了使室内温度均匀,需要对室内不同区域进行送风,通常在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的位置设置有导风板,利用导风板的摆动引导送风。

2、空调器例如运行制冷功能时,为避免冷风直吹,通过在中框位置设置挡风板,通过调节挡风板在中框上移动以改变其对出风口吹出至室内环境的出风的阻挡作用,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3、但是,相关技术中存在以下至少一个问题:现有空调器中的起到挡风作用的挡风板为设置在面板前侧,使得尽管能够限制风从出风口朝向前侧方向的出风,但是,无法对空调器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侧向出风进行限制,使得挡风效果不佳,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空调器中的起到挡风作用的挡风板为设置在面板前侧,使得尽管能够限制风从出风口朝向前侧方向的出风,但是,无法对空调器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侧向出风进行限制,使得挡风效果不佳,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机,包括:中框壳体,中框壳体的底端设有出风口;第一挡风件,第一挡风件活动连接至中框壳体的前端面以朝向靠近或远离出风口的方向移动;第二挡风件,第二挡风件活动连接至中框壳体的侧端面以朝向靠近出风口的方向伸出或回缩;其中,通过调节第一挡风件和/或第二挡风件相对出风口的位置以改变由出风口吹出的出风方向。

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当调节第一挡风件朝向靠近出风口的方向位置,以使得第一挡风件的至少部分结构伸出中框壳体,进而使其位于导风板将出风导入室内环境的出风路径中,从而实现缩短其对室内机从前侧方向出风的出风距离,也即起到前侧防止冷风直吹的效果;此外,在使得第二挡风件的至少部分结构伸出中框壳体时,能够起到对出风方向在横向方向的止挡作用。结合挂壁式室内机的实际安装情况,使得由出风口吹出的冷风的出风区域被有效限制在以墙壁、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组合为边界的出风范围内,从而使得减弱了出风口与上述提及的出风范围之外的区域的热交换效率,也即相较出风范围内的风力受到大大减小,进而提高了位于该出风范围之外的用户的无风感体验。

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当室内机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围设于出风口的周向,以使出风方向为朝向室内机的挂壁侧和/或朝向竖向向下;和/或,当室内机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裸露出风口。

5、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的协同配合能够对室内机在在前侧和横向方向的出风起到良好的止挡作用,从而相较单一的挡风板设置,进一步提高了避免冷风直吹的效果。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一挡风件和/或第二挡风件与中框壳体滑动连接。

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举例来说,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与中框壳体之间分别为滑动连接,使得移动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更加便捷和便于操作。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包括:滑轨组件,滑轨组件设于中框壳体,用于与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配合以限制其从中框壳体脱出;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安装至中框壳体,与滑轨组件分别夹持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其中,驱动组件分别驱动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在中框壳体上运动。

9、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一方面,通过驱动组件带动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在中框壳体上运动,替代了人工调节,提高了调节上述二者移动的调节效率,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对驱动组件的遮挡作用,有效避免了驱动组件暴露至用户视线而降低室内机的外观美感,同时使得室内机从外观来看更加简洁。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驱动组件包括设于前端面的第一驱动电机以及与第一驱动电机配合的第一传动齿轮,第一传动齿轮的至少部分结构伸出设于中框壳体表面的第一安装开口;第一挡风件靠近第一传动齿轮的一侧设有与其啮合的第一啮合齿条;和/或,驱动组件包括设于侧端面的第二驱动电机以及与第二驱动电机配合的第二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的至少部分结构伸出设于中框壳体表面的第二安装开口;第二挡风件靠近第二传动齿轮的一侧设有与其啮合的第二啮合齿条。

11、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使得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一齿条啮合的方式移动第一挡风件,和使得第二传动齿轮和第二齿条啮合的方式移动第二挡风件提高了移动的稳定性,有效避免了传动过程中发生打滑的情况出现,同时降低了二者在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滑轨组件包括设于前端面的第一滑轨和设于侧端面的第二滑轨,第一挡风件与第一滑轨配合,第二挡风件与第二滑轨配合;第一滑轨靠近第一挡风件的一侧设有第一滑轮组,和/或,第二滑轨靠近第二挡风件的一侧设有第二滑轮组。

1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具体的说,通过设置第一滑轮组和第二滑轮组有效避免了因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分别与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相互挤压以面与面的配合方式所产生的摩擦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确保了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移动过程中保持相对安静的状态。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滑轨组件的滑轨轨迹与中框壳体相应的表面曲线适配。

15、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一方面,减小了因滑轨组件的轨迹与中框壳体的表面曲线之间偏离过大,导致移动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的过程中,导致其与中框壳体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使得增大室内机的空间占用率;另一方面,以使得移动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的过程中,室内机的外观变化程度较小,有效维持了室内机的外观美感。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中框壳体的顶端设置有进风口;中框壳体还包括:第三滑轨,第三滑轨布设至顶端,且第三滑轨与第一滑轨配合以使第一挡风件在二者中滑动;其中,当第一挡风件滑动至第三滑轨时,第一挡风件封盖进风口。

17、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第一挡风件封盖进风口,确保了室内机处于待机状态时,防止灰尘进入进风口。

1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驱动组件通讯连接,以控制驱动组件带动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分别在中框壳体上移动。

19、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便于用户通过控制器遥控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分别对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的位置进行调节。

20、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实例中的室内机。

21、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能够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22、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23、(1)当调节第一挡风件朝向靠近出风口的方向位置,以使得第一挡风件的至少部分结构伸出中框壳体,进而使其位于导风板将出风导入室内环境的出风路径中,从而实现缩短其对室内机从前侧方向出风的出风距离,也即起到前侧防止冷风直吹的效果;此外,在使得第二挡风件的至少部分结构伸出中框壳体时,能够起到对出风方向在横向方向的止挡作用。结合挂壁式室内机的实际安装情况,使得由出风口吹出的冷风的出风区域被有效限制在以墙壁、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组合为边界的出风范围内,从而使得减弱了出风口与上述提及的出风范围之外的区域的热交换效率,也即相较出风范围内的风力受到大大减小,进而提高了位于该出风范围之外的用户的无风感体验;

24、(2)一方面,通过驱动组件带动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在中框壳体上运动,替代了人工调节,提高了调节上述二者移动的调节效率,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第一挡风件和第二挡风件对驱动组件的遮挡作用,有效避免了驱动组件暴露至用户视线而降低室内机的外观美感,同时使得室内机从外观来看更加简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