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659456发布日期:2024-04-18 20:33阅读: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建筑通风系统的,尤其是涉及一种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1、通风系统是一套装置,它包括进风口、排风口、送风管道、风机、降温及采暖、过滤器、控制系统以及其他附属设备。

2、通风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用室外的新鲜空气更新室内由于居住及生活过程而污染了的空气,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洁净度;增加体内散热及防止由皮肤潮湿引起的不舒适,此类通风可称为热舒适通风;当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气温时,使建筑构件降温,此类通风名为建筑的降温通风。

3、目前,存在一种通风系统会在通风口出设置调节机构,而调节机构主要包括主动风扇和加热器,其中加热器主要是通过热交换的方式实现空气的加热或冷却,从而配合主动风扇,使得通风口能够吹出更加舒适的空气。

4、但是,为了保证送风和换热效果,往往主动风扇和加热器直接封堵整个通风口,依靠扇叶之间的间隙以及加热器内部间隙,实现空气的流通。

5、这就使得在不需要加热器接入工作时,例如:春秋两季,空气温度合适。加热器的设置,就无疑会降低通风口的送风效果,此时只能够加大主动风扇的功率才能够满足正常需求。

6、而且在建筑外部风力较大时,本来风力就能够将空气直接通过通风口吹入室内,但是由于主动风扇的阻挡,导致吹出室内的空气较少,此时就只能开启主动风扇增加通风口出入室内的空气。

7、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由于加热器以及主动风扇的阻挡,在不需要主动风扇与加热器进行工作时,为了保证通风口有足够的空气送入,主动风扇就必须要继续工作,也就造成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通风系统,其目的是降低通风系统之中的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通风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通风系统,包括主进气管,所述主进气管侧壁上设置有若干通风管,所述通风管与所述主进气管连通,所述通风管内设置有调节机构;

3、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主动风扇和加热器,所述主动风扇以及所述加热器均与所述通风管内侧壁转动连接,所述主动风扇与所述加热器沿所述通风管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通风管内壁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主动风扇以及所述加热器转动的让位驱动机构。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主进气管能够用于连通建筑内外空气,从而通过主进气管导入的新鲜空气能够通过通风管送入对应的室内环境之中,实现通风效果。

5、其次,调节机构中主动风扇能够加速空气流通速度,增大通风管的出气量或进气量,而加热器则能够将空气加热,满足通风系统的要求。

6、而主动风扇与加热器均与通风管内壁转动连接,因此,在让位驱动机构的驱动下,主动风扇与加热器均具有两种状态,第一种,工作状态,即主动风扇和加热器能够封堵通风管,此时,只能够通过主动风扇工作才能够将空气吹入室内;第二种,停止状态,即主动风扇与加热器转动至开启通风管,使得通风管之中的空气能够直接吹入室内。

7、所以,在建筑外部风力较大时,通过让位驱动机构,将主动风扇与加热器转动至开启通风管后,新鲜空气能够直接从通风管送入室内,因此,不需要使用主动风扇,能够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8、可选的,所述通风管内设置有第一安装座与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以及所述第二安装座均与所述通风管对应的内侧壁转动连接;

9、所述让位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长度方向沿所述通风管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安装座以及所述第二安装座均与所述驱动杆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杆上设置有驱动所述驱动杆沿自身长度方向运动的直线驱动源;

10、所述主动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所述加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安装座的设置,实现了主动风扇与通风管的转动连接;同理,第二安装座的设置,则实现了加热器与通风管的转动连接。

12、让位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杆,驱动杆同时与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组转动连接,因此,在直线驱动源的驱动下,驱动杆能够带动第一安装座以及第二安装座同步转动,进而带动主动风扇与加热器同步转动,同步的实现主动风扇与加热器状态切换。

13、可选的,所述驱动杆上开设有第一让位竖槽与第二让位竖槽;

14、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一驱动轴和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通风管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一转动轴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让位竖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驱动杆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一让位竖槽插接配合,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第一让位竖槽内壁转动连接,并且所述第一转动轴沿第一让位竖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让位竖槽的内壁滑动连接;

15、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二驱动轴和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通风管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轴与所述第二转动轴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让位竖槽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驱动杆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驱动轴与所述第二让位竖槽插接配合,所述第二驱动轴与所述第二让位竖槽内壁转动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转动轴沿第二让位竖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让位竖槽的内壁滑动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第一安装座上第一转动轴的设置,能够实现第一安装座与通风管之间的转动连接。其次,第一驱动轴的设置,而驱动杆上开设有第一让位竖槽,而第一驱动轴与第一让位竖槽插接配合,所以在驱动杆沿自身轴向运动时,第一驱动轴也必然同步运动。但,由于第一转动轴与第一驱动轴之间的距离固定,所以第一驱动轴会沿着第一让位竖槽滑动,进而使得安装座以第一转动轴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综上,能够实现驱动杆对第一安装座转动的驱动功能。同理,能够实现驱动杆对于第二安装座转动的驱动功能。

17、第一让位竖槽与第一驱动轴的配合设置,在驱动杆沿自身长度方向运动时,驱动杆会带动第一驱动轴同步运动,而由于第一驱动轴会以及第一安装座的转动中轴线为圆心进行转动,所以设置第一让位竖槽,能够让第一驱动轴相对于驱动杆进行移动,消除第一驱动轴与驱动杆之间的力,同时,这样设置也能够让第一安装座的转动角度更大,让通风管的开启面积更大,通风效果更好。

18、可选的,所述驱动杆包括第一杆与第二杆,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二杆均沿所述通风管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一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杆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转动连接;

19、所述第一杆一端与所述直线驱动源连接,所述第一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之间设置有自动连接组件,所述自动连接组件包括吸合电磁铁,所述吸合电磁铁设置在所述第一杆朝向所述第二杆的一侧;

20、当所述吸合电磁铁通电时,所述吸合电磁铁吸合所述第二杆。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杆与第一安装座连接,第二杆与第二安装座连接,所以第一杆用于驱动第一安装座转动,第二杆用于驱动第二安装座转动。

22、由于在第一杆上设置有吸合电磁铁,并且吸合电磁铁通电时,吸合电磁铁能够吸合第二杆。所以,在吸合电磁铁通电时,直线驱动源能够同时驱动第一杆与第二杆,此时主动风扇和加热器均能够实现状态切换。而在吸合电磁铁断电时,第一杆与第二杆分离,直线驱动源仅能驱动第一杆,此时,仅主动风扇能够实现状态切换。

23、因此,通过第一杆、第二杆以及吸合电磁铁的配合设置,既能够同时控制主动风扇和加热器状态切换;又能够独立实现主动风扇的状态切换。

24、可选的,所述第二杆沿自身长度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杆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套筒,所述第一杆与所述连接套筒插接配合,并且所述第一杆与所述连接套筒的内壁滑动连接。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套筒的设置,实现了第一杆与第二杆之间的连接,同时对第一杆与第二杆之间的运动进行导向,防止第一杆与第二杆完全分离。

26、可选的,所述连接套筒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工位电磁铁与第二工位电磁铁,所述第一工位电磁铁与所述第二工位电磁铁沿所述连接套筒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连接套筒内设置第一工位电磁铁与第二工位电磁铁,所以在吸合电磁铁、第一工位电磁铁与第二工位电磁铁均不通电时,直线驱动源只能够驱动第一杆运动。

28、而在吸合电磁铁通电,并且第一工位电磁铁或第二工位电磁铁通电时,吸合电磁铁会与对应的第一工位电磁铁或第二工位电磁铁吸合,此时第一杆与第二杆相互连接,实现第一杆与第二杆形成一个整体,能够同步运动。

29、这样设置,也能够对第一杆与第二杆之间的滑动距离进行限位,防止第一杆从连接套筒之中滑出。

30、可选的,所述直线驱动源与所述第一杆之间设置有衔接组件,所述衔接组件包括衔接套筒,所述衔接套筒与所述直线驱动源连接,所述衔接套筒套设在所述第一杆上,所述第一杆与所述衔接套筒内壁滑动连接;

31、所述衔接套筒内壁上设置有驱动电磁铁;

32、当所述驱动电磁铁通电时,所述驱动电磁铁吸合所述第一杆。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衔接组件之中的衔接套筒套设在第一杆的外侧,并且第一杆能够沿自身长度方向与衔接套筒内壁滑动连接。

34、而衔接套筒内壁设置有驱动电磁铁,而驱动电磁铁通电时,所述驱动电磁铁吸合第一杆。

35、因此,在驱动电磁铁通电时,第一杆与衔接套筒连接,直线驱动源能够驱动第一杆运动;而在驱动电磁铁断电时,衔接套筒与第一杆分离,此时直线驱动源能够复位,而第一杆的位置不变。

36、基于上述原理,即使在第一杆与第二杆分离之后,通过直线驱动源的多次驱动,能够让第一杆与第二杆复位。同时,也便于更换新的第一杆,从而便于维修。

37、可选的,所述第一杆上设置有第三工位电磁铁与第四工位电磁铁,所述第三工位电磁铁与第四工位电磁铁沿所述第一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3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电磁铁、第三工位电磁铁与第四工位电磁铁的配合,使得驱动电磁铁吸合第三工位电磁铁之后,第一杆能够朝第二安装座的方向运动一次,在衔接套筒复位以后,驱动电磁铁能够复位并与第四工位电磁铁吸合,此时第一杆能够继续朝向第二安装座的方向再运动一次。使得第一杆能够沿自身长度方向朝同一侧连续运动两次,并且每次都是满行程的运动,所以在直线驱动源采用气缸时,也能够满足第一杆高精度的驱动。

39、这样的设置,在直线驱动源采用气缸或直线推杆的情况下,第一杆具有四个位置,能够满足第一杆与第二杆驱动要求。

40、可选的,所述通风管内壁设置有加固件,所述加固件包括加固挡块,所述通风管内侧壁开设有加固槽,所述加固槽沿所述通风管的轴向位于所述主动风扇与所述加热器之间;

41、所述加固挡块与所述加固槽插接配合,并且所述加固挡块沿所述加固槽的深度方向与所述加固槽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加固挡块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加固挡块沿所述加固槽深度方向移动的加固驱动件。

4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挡块与加固槽的配合设置,使得主动风扇处于封闭通风管的状态时,加固挡块在加固驱动件的驱动下,能够伸出加固槽。

43、所以,当主动风扇处于封堵安装套管的状态时,加固挡块伸出加固槽,并且加固挡块沿安装套管的轴向与主动风扇抵触。因此,加固挡块增加主动风扇处于封堵安装套管的状态时,主动风扇与安装套管之间固定的稳定性。

44、可选的,所述加固件还包括加固弹簧,所述加固弹簧沿所述通风管的轴向位于所述主动风扇与所述加热器之间,所述加固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动风扇以及所述通风管道的内壁连接。

4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主动风扇封堵通气管时,加固弹簧具有将主动风扇翻转至主动风扇开启通风管的力。因此,配合加固挡块,能够让主动风扇抵触加固挡块,从而能够提高主动风扇固定的稳定性。

4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47、1.本技术通过设置让位驱动机构的设置,能够让主动风扇和加热器在封堵通风管和开启通风管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即保证了正常的通风,也能够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48、2.本技术通过自动连接组件和衔接组件的配合,使得主动风扇和加热器的状态切换相互配合,从而提高切换速度。

49、3.本技术通过加固件的设置,能够增加主动风扇和加热器安装的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