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233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燃气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结合可卸燃气容器,并对储存于该燃气容器中的燃气进行点火使用的便携式燃气灶。
背景技术
便携式燃气灶作为可携带使用的燃气点火装置,随着近来一周五天上班制的定型化,野外活动增加,被越来越广泛使用。
图I示出了这种便携式燃气灶的一实施例。参考图1,便携式燃气灶其结构包括外壳(10’)、与外壳(10’ )结合,并在喷射燃气后进行点火的燃烧器(11’)、与外壳相结合的可旋转式调节旋钮(30 ‘)、与燃气容器相结合并通过调节旋钮的旋转进行联动而调节燃气供应量的燃气调节器(40’)。然后,将燃气容器插入到外壳内,燃气容器通过对控制杆(3’)的操作进行联动,使固定托架(50’)直线移动,与燃气调节器(40’)进行连接或与燃气调节器(40’ )进行分离。另外,在燃气容器与燃气调节器(40’ )连接的状态下,旋转调节旋钮(30’),就会通过调节旋钮(30’ )的压电陶瓷(33’ )启动点火开关(2’),实现燃烧器(11’ )点火;而且通过调节旋钮(30’ )的旋转程度,可调节燃气调节器(40’ )所供应的燃气量。
虚线编号51’是指有关将固定托架(50’ )回归原位的牵引盘管形弹簧。
但是,在上述燃气灶上,存在着在点火时需按序启动控制杆(3’ )及调节旋钮(30’)的缺陷。而且为了防止燃气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在使用完毕后顺序启动调节旋钮(30’ )及控制杆(3’),才能将燃气容器从燃气调节器中分离出来。
因此,需要出台一种通过一次性简便的操作就能完成点火的便携式燃气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研制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过结构改善提高使用方便性的便携式燃气灶,该便携式燃气灶通过一次性操作便可使燃气容器中的燃气连接到燃气调节器上,以实现点火操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燃气灶,其特征在于该燃气灶包括外壳;与上述外壳结合,并可对上述外壳进行旋转的调节旋钮;与上述外壳结合,通过上述调节旋钮的旋转进行联动,以调节燃气吐出量,并与上述调节旋钮相连接的燃气调节器;支撑上述可储存燃气的容器,并结合于上述外壳中,使之可在有关连接上述燃气容器与上述燃气调节器的连接位置及有关解除上述燃气容器与上述燃气调节器连接的连接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燃气容器装卸件;与上述外壳结合,使上述外壳能够进行旋转,并与上述调节旋钮相连接,使之通过上述调节旋钮的旋转进行联动的卷曲部件;以及与上述卷曲部件及燃气容器装卸件分别进行结合,通过上述卷曲部件的旋转进行联动,并由可在上述卷曲部件进行缠绕或从上述卷曲部件中进行解开的弹性材料所形成,通过上述缠绕或解开进行联动,将上述燃气容器装卸件向上述连接位置进行运转的弹性件。[0009]一种便携式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调节旋钮、燃气调节器、燃气容器装卸件、卷曲部件、弹性件;所述调节旋钮与所述外壳结合,并可对所述外壳进行旋转;所述燃气调节器与所述外壳结合,并与所述调节旋钮相连接,使与所述调节旋钮联动旋转,以调节燃气吐出量;所述燃气容器装卸件支撑所述可储存燃气的燃气容器,并与所述外壳结合,使之可在连接所述燃气容器与所述燃气调节器的连接位置及解除所述燃气容器与所述燃气调节器连接的连接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所述卷曲部件与所述外壳结合,使所述卷曲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进行旋转,并与所述调节旋钮相连接,从而与所述调节旋钮联动旋转;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卷曲部件及燃气容器装卸件结合,与所述卷曲部件联动旋转,并由可在所述卷曲部件进行缠绕或从所述卷曲部件解开的弹性材料所形成,而且与所述缠绕或解开进行联动,将所述燃气容器装卸件向所述连接位置进行运转。
该燃气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挂钩件、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对所述直线移动部件进行弹性偏置,从而使所述装卸件从所述连接位置移向连接解除位置;
所述挂构件与所述外壳结合,使在为防止所述卷曲部件的旋转而挂在卷曲部件上的挂钩位置与为了使所述装卸件移至所述连接解除位置而对所述卷曲部件的挂钩状态进行解除的挂钩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所述第二弹性件使所述挂钩件与所述卷曲部件进行接触,并对所述挂钩件进行弹性偏置,以致使所述挂钩件从所述挂钩解除位置移向挂钩位置。
所述挂钩件连接于所述调节旋钮,使与所述调节旋钮联动旋转,并从所述挂钩位置移至挂钩解除位置。
所述挂钩件与所述外壳结合为可旋转状态;
在所述挂钩件及卷曲部件中的任一项中形成挂钩部;
在所述挂钩件及卷曲部件中的另一项中,形成用来插入所述挂钩部的插入槽;
在所述挂钩件及调节旋钮中的任一项中,形成从所述调节旋钮的旋转中心轴分隔而配置的加压部;
在所述挂钩件及调节旋钮中的另一项中,形成被所述加压部进行加压的被加压部,使所述调节旋钮进行旋转时,所述挂钩件旋转至所述挂钩解除位置。
所述装卸件,可在所述连接位置及连接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直线移动。
所述弹性件为金属丝,且结合于所述外壳上,并且还包括可形成
用来插入可旋转的所述卷曲部件的插入空间、
插入所述金属丝的第一槽部、
形成用作插入所述挂钩件的第二槽部的托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燃气灶,可通过一次性的操作,就能对燃气容器与燃气调节器进行连接或分离,因此进一步提高了燃气灶在使用上的方便性。
另外,调节旋钮及装卸配件之间的可联动结构比较简单,因此制造容易,而且耐久性较强,从而可长期使用。


图I是示出根据现有一例的便携式燃气灶的概略性透视图。[0027]图2a、图2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燃气灶的平面图,其显示各燃气容器与燃气调节器连接及阻绝的状态。
图3是图2a、图2b中所示主要构成因素的概略性分离透视图。
图4及图5是说明燃气容器与燃气调节器连接的过程的概略性截面图。
图6是图3所示的卷取配件的背面透视图。
图7是图2a、图2b所示的便携式燃气灶的正面图,是将调节旋钮分离出来以后的燃气灶的正面图。
图8及图9是从不同方向查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的便携式燃气灶的重点部位的概略性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a、图2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燃气灶的平面图,其显示了各燃气容器与燃气调节器连接及阻断状态,图3是图2a、图2b所示的主要构成因素的概略性分离透视图,图4及图5是说明燃气容器与燃气调节器连接的过程的概略性截面图,图6是图3所示的卷取配件的背面透视图,图7是图2a、图2b所示的便携式燃气灶的正面图,是将调节旋钮分离出来以后的燃气灶的正面图。
参考图2a、图2b至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燃气灶(100)包括外壳(10)、托架(20)、调节旋钮(30)、燃气调节器(40)、燃气容器装卸配件(50)、卷取配件(60)、弹性件(70)、挂钩件(80)。
外壳(10)整体上形成四方形形状,并构成该便携式燃气灶的外形。外壳(10)由金属性材料所形成。外壳(10)中装有可在燃气被喷射后形成点火的燃烧器(11)。在外壳中还形成插入燃气用的安装空间部(101)。作为参考,图I是示出了用来开放及闭合安装空间部(101)的盖子被省略以后的形状。另外,外壳(10)中还装有用来分离燃烧器(11)和安装空间部(101)的隔壁(12),并与外壳形成一体。该隔壁(12)中还形成了导槽(121)。
托架(20)通过螺栓与外壳(10)结合。托架(20)中形成了插入空间部(21)、第一槽部(22)及第二槽部(23)。
调节旋钮(30)结合于外壳(10)中,使之可进行旋转。调节旋钮(30)具有在原有技术中所说明的同等功能,即,完成有关在燃烧器(11)中进行燃气点火及火力调节的功能,以及同时完成在原有技术中所提及的控制杆的功能,即,将燃气容器(I)与燃气调节器
(40)进行结合及分离的功能。因此,当旋转调节旋钮(30)时,可对插入在安装空间部(101)的燃气容器(I)与燃气调节器(40)进行连接的同时,还启动点火开关(未图示),以将燃气点燃,并在使用之后可断开燃气供应的同时,还将燃气容器(I)由燃气调节器(40)分离。另外,在调节旋钮(30)形成插入部(31)及加压部(32)。插入部(31)及加压部(32),应置于与调节旋钮(30)的旋转中心轴分离的位置。而且加压部(32)及调节旋钮(30)的旋转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应大于插入部(31)及调节旋钮(30)的旋转中心轴之间的距离。
燃气调节器(40)应与外壳(10)结合。燃气调节器(40)直接与调节旋钮(30)咬合使与调节旋钮(30)联动旋转,并根据调节旋钮(30)的旋转程度,对供应于燃烧器(11)的燃气吐出量进行控制。
通过燃气容器装卸件(50),在燃气调节器(40)中结合可卸燃气容器(I)。装卸件(50)与外壳结合(10),使之在图2a所示的连接位置及图2b所示的连接解除位置之间,可向箭头方向直线移动。在连接位置,被装卸件(50)所支撑的燃气容器(I)可与燃气调节器(40)进行连接,并向燃烧器(11)提供燃气。而在连接解除位置,燃气容器(I)从燃气调节器(40)中分离出来,使燃气无法供应到燃烧器(11)上。另外,装卸件(50)通过第一弹性件(51),即通过牵引盘管形弹簧可置于从连接位置偏向连接解除位置的弹性偏置状态。在这里,牵引盘管形弹簧(51)的一端固定在隔墙外壳(10)上,而其牵引盘管形弹簧(51)的另一端固定在装卸件(50)上。另外,在燃气容器装卸件上还结合有螺栓(B),该螺栓(B)被插入到隔墙的导槽(121)内,从而引导燃气容器装卸件(50)的直线移动。
卷曲部件¢0)通过调节旋钮(30)的旋转进行联动旋转,其被插入到托架的插入空间部(21)后即可进行旋转。卷曲部件¢0)与调节旋钮(30)同轴装配。在卷曲部件(60)中形成收纳部(61)。在收纳部(61)中,插入调节旋钮的插入部(31)。收纳部(61)的大小大于插入部(31)的大小,尤其是收纳部(61)使插入部(31)在收纳部(61)内的一定范围内 接触不到收纳部(61)的内侧面。如图4及图5所示,收纳部(61)可将插入部(31)的形状向圆周方向延长一定程度而形成。如图4所示,在调节旋钮(30)尚未进行旋转的状态下,即燃气容器(I)位于连接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将调节旋钮(30)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就会使调节旋钮的插入部(31)对收纳部¢1)的内侧壁进行加压,从而使卷曲部件¢0)也同调节旋钮(30) —同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另外,如图5所示,在燃烧器(11)上形成点火的状态下,对调节旋钮(30)进行顺时针旋转,就无法使调节旋钮的插入部(31)向收纳部(61)的内侧面进行加压,仅可在收纳部(61)内进行相对旋转,而在到达图5中虚线所示位置的瞬间,才能与收纳部(61)的内侧面进行接触,并在此状态下,进一步旋转调节旋钮(30),就会对收纳部¢1)的内侧面进行加压,从而使调节旋钮(30)及卷曲部件¢0)共同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另外,在卷曲部件(60)中形成插入槽部(62)及安装槽部(63)。插入槽部(62)在卷曲部件(60)的外侧面上凹陷形成,而安装槽部(63)形成于卷曲部件(60)的背面,即托架(20)的相对面。
弹性件(70)由易曲性(flexibility)材料形成,而在本实施例中则由金属丝构成。弹性件(70)的一端固定于燃气容器装卸件(50)上,另一端则固定于卷曲部件(60)上。尤其是,在弹性件(70)的另一端固定大于弹性件(70)的直径并由金属性材料形成的固定件(71),其固定件(71)被插入到卷曲部件的安装槽部(63)内。固定件(71)及安装槽部
(63)的大小大致相同。弹性件(70)的一部分插入到托架的第一槽部(22)中,从而引导弹性件(70)进行移动。弹性件(70)随着卷曲部件¢0)的旋转,在卷曲部件¢0)中进行缠绕或解开。在燃气容器装卸件(50)位于连接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弹性件(70)进行缠绕,就会使燃气容器装卸件(50)胜过第一弹性件(51)的弹力而置于连接位置,而在燃气容器装卸件(50)位于连接位置的状态下,弹性件(70)进行解开,就会使燃气容器装卸件(50)通过第一弹性件(51)的弹力回归到连接解除位置上。
挂钩件(80)在燃气容器(I)位于连接位置的状态下,可防止卷曲部件出0)通过第一弹性件(51)的弹力进行旋转的现象,因此即使放下调节旋钮(30),也能完成燃气容器
(I)继续处于连接位置的功能。挂钩件(80)结合于托架上,使之能够旋转,其具有挂钩部(81)及被加压部(82)。[0044]挂钩部(81)形成于挂钩件(80)的一端,并与卷曲部件¢0)的位置无关,始终插入到托架的第二槽部(23)内。挂钩部(81)可在挂钩位置及挂钩解除位置之间进行旋转。如图5所示,当挂钩部(81)位于挂钩位置时,挂钩部(81)将插入到卷曲部件的插入槽内
(62),使插入槽部¢2)的内侧面挂钩于挂钩部(81)上,从而可防止卷曲部件¢0)的旋转。因此,在燃气容器(I)置于连接位置的状态下,放下调节旋钮,也能防止卷曲部件¢0)通过第一弹性件(51)的弹力而进行旋转。另外,挂钩部(81)除了位于挂钩位置的情况以外,总是会位于挂钩解除位置。例如,如图4所示,在燃气容器(I)置于连接解除位置的状态下,挂钩部(81)将脱离卷曲部件的插入槽部出2)。而且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一直到挂钩部
(81)置于图5中所示的挂钩位置为止,旋转调解旋钮(30),缠绕卷曲部件¢0)以后,再放下调节旋钮(30),就会通过第一弹性件(51)的弹力,使卷曲部件¢0)进行反方向旋转,这时燃气容器装卸件(50)将移动到原位,即连接解除位置。
被加压部(82)用于将挂钩部(81)从挂钩位置旋转到挂钩解除位置的配件,它形 成于挂钩件(80)的另一端。被加压部(82)在挂钩件(80)处于挂钩位置的状态下,将置于调节旋钮加压部(32)的旋转路径上。在挂钩件(80)处于挂钩位置的状态下,将调节旋钮
(30)进行顺时针旋转时,被加压部(82)就会通过调节旋钮的加压部(32)进行加压,使挂钩件(80)进行旋转,挂钩部(81)也会随之脱离插入槽部出2)。因此,卷曲部件¢0)将通过第一弹性件(51)的弹力进行旋转,燃气容器装卸件(50)也随之回归到连接解除位置。就这样,挂钩件(80)连接于调节旋钮(30)上,在调节旋钮(30)进行旋转式,从挂钩位置移动到挂钩解除位置。另外,如图7所示,在外壳(10)的前部随着被加压部(82)的旋转路径可贯穿形成一槽(102)。
另外,挂钩件的中心轴(83)置于挂钩部(81)及被加压部(82)之间,中心轴(83)结合于挂钩件(80)及托架(20)上。挂钩件(80)以中心轴(83)作为中心进行旋转,而挂钩件(80)的旋转中心轴与调节旋钮(30)的旋转中心轴平行存在。这里的中心轴(83)由螺栓构成。
另外,挂钩件(80)通过第二弹性件(90)可向挂钩部(81)插入到插入槽部(62)的方向弹性偏置。而第二弹性件(90)由扭力弹簧构成,其第二弹性件(90)的一端与托架
(20)进行接触支撑,另一端与挂钩件的挂钩钳口(84)进行接触支撑。挂钩件(80)在挂钩件(80)处于挂钩解除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第二弹性件(90)的弹力,始终维持与卷曲部件(60)的外侧面相接触的状态,而当挂钩件(80)处于挂钩位置时,就会通过第二弹性件(90)的弹力进行旋转,并使之处于挂钩位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燃气灶(100)中,将燃气容器(I)插入安装空间部(101)后,只要将调节旋钮(30)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就会使调节旋钮(30)和卷曲部件
(60)共同向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使卷曲部件¢0)缠绕。这样,当卷曲部件¢0)被缠绕时,就会使燃气容器装卸件(50)向燃气调节器方向移动,并如图5所示,在挂钩件的挂钩部(81)被插入到卷曲部件的插入槽部¢2)的一瞬间,燃气容器(I)将连接到燃气调节器(40)的同时,点火开关(未图示)被调节旋钮(30)受击而开始启动。此时,从燃气调节器(30)喷出的燃气量为最大量,并在燃烧器(11)中实现点火。而且,在被点燃的状态下,即使放下调节旋钮(30),也会保持挂钩部(81)在插入槽部¢2)内被插入的状态,使卷曲部件(60)无法旋转,从而持续维持燃气容器(I)的连接状态。[0049]另外,在被点燃的状态下,将调节旋钮(30)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就能调节从燃气调节器(40)中喷出的燃气量。
另外,为了将燃气容器(I)从燃气调节器(40)分离,只要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将调节旋钮(30)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就能在调节旋钮插入部(31)置于图5中虚线所示的位置之前,使调节旋钮的加压部(32)对挂钩件的被加压部(82)进行加压,从而使挂钩件(80)进行旋转,并使挂钩件的挂钩部(81)随之脱离卷曲部件的插入槽部出2)。另外,当挂钩部(81)脱离插入槽部¢2)的一瞬间,卷曲部件¢0)通过第一弹性件(51)的弹力进行 旋转,并使燃气容器装卸件(50)随之向连接解除位置进行移动。从而,可轻松地将燃气容器(I)从燃气调节器(40)上分离出来。
如此可见,在本实施例中,只要旋转调节旋钮(30)就能使燃气容器与燃气调节器进行连接或分离,因此进一步提高了燃气灶的使用方便性。而且,还能自然地实现燃气容器的分离,因此可从根本上防止因任由燃气容器与燃气调节器连接而导致的安全事故。
另外,其优势还在于使调节旋钮(30)及装卸件(50)之间进行联动的构成因素,即卷曲部件¢0)、第一弹性件(51)、弹性件(70)、挂钩件(80)及第二弹性件(90)等均由单纯的结构而结合,因此其制作简易,且耐久性优越,从而可长久使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燃气容器装卸件的构成可使其直线运转,但是也能如图8及图9所示,形成可旋转运转的构成。为了将附图简略化,图8中对不必要的构成因素省略了相关图不。
参考图8及图9,在本实施例中,燃气容器装卸件(50a)结合于连接件(91)。连接件(91)通过螺栓与隔墙(12a)结合,从而可使连接件(91)以螺栓(BI)为中心对隔墙(12a)进行旋转。另外,连接件(91)通过螺栓与装卸件(50a)结合,从而使装卸件(50a)与连接件(91)共同进行运转。尤其是,在隔墙(IOa)中插入用来结合装卸件(50a)及连接件(91)的螺栓(B2),并适当形成贯穿孔(121a),使之在连接件(91)进行旋转时,使螺栓(B2)的旋转不受阻碍,可引导螺栓(B2)的旋转。S卩,在连接件(91)进行旋转时,螺栓(B2)的连杆可与贯穿孔(121a)的内侧面进行接触,以引导其旋转,并使螺栓(B2)的旋转运动不受阻碍。
另外,弹性件(70)可固定于装卸件(50a)或连接件(91)上,而在本实施例中则固定于连接件(91)上。另外,弹性件(70)应在连接件(91)中尽可能固定于离螺栓(BI)结合部分较远的位置为宜。这样安排弹性件(70)的位置,可在连接件(91)通过调节旋钮(30)的旋转进行旋转时,产生更多以螺栓(BI)为中心的回转力矩,因此用户可更轻松移动装卸件(50a)。
以上,以通过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具有本领域通常知识者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领域内可进行各种诸多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式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调节旋钮、燃气调节器、燃气容器装卸件、卷曲部件、弾性件;所述调节旋钮与所述外壳结合,并可对所述外壳进行旋转;所述燃气调节器与所述外壳结合,并与所述调节旋钮相连接,使与所述调节旋钮联动旋转,以调节燃气吐出量;所述燃气容器装卸件支撑所述可储存燃气的燃气容器,并与所述外壳结合,使之可在连接所述燃气容器与所述燃气调节器的连接位置及解除所述燃气容器与所述燃气调节器连接的连接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所述卷曲部件与所述外壳结合,使所述卷曲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进行旋转,并与所述调节旋钮相连接,从而与所述调节旋钮联动旋转;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卷曲部件及燃气容器装卸件结合,与所述卷曲部件联动旋转,并由可在所述卷曲部件进行缠绕或从所述卷曲部件解开的弹性材料所形成,而且与所述缠绕或解开进行联动,将所述燃气容器装卸件向所述连接位置进行运转。
2.如权利要求
I所述的便携式燃气灶,其特征在于该燃气灶还包括第一弾性件、挂钩件、第二弾性件;所述第一弾性件对所述直线移动部件进行弹性偏置,从而使所述装卸件从所述连接位置移向连接解除位置; 所述挂构件与所述外壳结合,使在为防止所述卷曲部件的旋转而挂在卷曲部件上的挂钩位置与为了使所述装卸件移至所述连接解除位置而对所述卷曲部件的挂钩状态进行解除的挂钩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所述第二弾性件使所述挂钩件与所述卷曲部件进行接触,并对所述挂钩件进行弹性偏置,以致使所述挂钩件从所述挂钩解除位置移向挂钩位置。
3.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便携式燃气灶,其特征在干 所述挂钩件连接于所述调节旋钮,使与所述调节旋钮联动旋转,并从所述挂钩位置移至挂钩解除位置。
4.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便携式燃气灶,其特征在干 所述挂钩件与所述外壳结合为可旋转状态; 在所述挂钩件及卷曲部件中的任ー项中形成挂钩部; 在所述挂钩件及卷曲部件中的另ー项中,形成用来插入所述挂钩部的插入槽; 在所述挂钩件及调节旋钮中的任ー项中,形成从所述调节旋钮的旋转中心轴分隔而配置的加压部; 在所述挂钩件及调节旋钮中的另ー项中,形成被所述加压部进行加压的被加压部,使所述调节旋钮进行旋转时,所述挂钩件旋转至所述挂钩解除位置。
5.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便携式燃气灶,其特征在干 所述装卸件,可在所述连接位置及连接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直线移动。
6.如权利要求
3至5之一所述的便携式燃气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为金属丝,且结合于所述外売上,并且还包括可形成 用来插入可旋转的所述卷曲部件的插入空间、 插入所述金属丝的第一槽部、 形成用作插入所述挂钩件的第二槽部的托架。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便携式燃气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燃气灶包括外壳;与外壳结合并可对外壳进行旋转的调节旋钮;与外壳结合,通过调节旋钮的旋转进行联动,以调节燃气吐出量,并与调节旋钮相连接的燃气调节器;支撑可储存燃气的燃气容器,并结合于外壳中,使之可在有关连接燃气容器与燃气调节器的连接位置及有关解除燃气容器与燃气调节器连接的连接解除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燃气容器装卸件;与外壳结合,使外壳能够进行旋转,并与调节旋钮相连接,使之通过调节旋钮的旋转进行联动的卷曲部件;以及与卷曲部件及燃气容器装卸件分别进行结合,通过卷曲部件的旋转进行联动,并由可在卷曲部件进行缠绕或从卷曲部件中进行解开的弹性材料所形成,通过缠绕或解开进行联动,将燃气容器装卸件向连接位置进行运转的弹性件。根据本实用新型,可通过一次性操作,就能使燃气容器内的燃气连接于燃气调节器上,并使之点燃,因此提高了使用方便性。
文档编号F24C3/12GKCN202419726 U发布类型授权 专利申请号CN 200990100611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3日
发明者柳和成 申请人:一触株式会社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