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195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器和热交换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微通道热交换器的层叠板歧管。
背景技术
本部分陈述仅提供涉及本教导的背景和概要信息,可以不构成现有技术。
微通道热交换器可以用于在于热交换器外部流动的诸如空气的流体与流经热交换器的诸如冷却剂的流体之间进行传热。此应用的一种是用在计算机/电子设备中。随着计算机/电子设备功率密度的增加,将诸如热交换器的冷却部件设置在尽可能接近热源的位置变得有利。在空冷应用中,这可能意味将空气-制冷剂热交换器设置在计算机机架内插件底板之间用作“内冷器”。然而,当热交换器很接近热源时,电子设备上的热点可导致在任意坐标方向上热交换器的非均勻温度分布。
通常的微通道热交换器设计是单通构造,其中所有管中的冷却剂都在相同方向上流动。通常,会有一定量的超额供给,从而使冷却剂不完全相变为蒸汽,但在高负荷(热点) 区域中,一些管中的冷却剂有可能相变为仅为蒸汽。除了冷却剂相变的点,热通过管仅传递给气相。相比于液相或两相区,在任何仅为气相的区域内,每单位的传热会有更大的温升。 由于在目前的单通热交换器中冷却剂仅在一个方向上流动,因此这些仅为气相的区域由于热负荷而经历迅速温升,从而成为线圈中的热点。线圈中的热点限制接收更多热负荷的能力,从而在待冷却的外部气流中产生了热点,并进一步在下游气体路径中的电子器件中产生了热点。
在高压应用中,歧管通常是环形或圆形管,其中切出有用于接收微通道管的槽。但是,使用圆管可能需要微道管侵入圆管内的室相当的量。微通道管延伸进入圆管内室中的程度妨碍沿圆管的流。此外,大的侵入可以限制如此形成为限定于有限空间内的热交换器的有用热交换面积。因此,由于减少的热交换面积和/或对歧管内流的阻碍,而导致更少的传热。
此外,通过圆管歧管,端盖通常在圆管端插入到圆管的室中。端盖伸入内室,从而进一步限制可用于附连微通道管的空间。结果,热交换的可用面积减少和/或歧管的尺寸增加。
在一些应用中,可能期望提供冗余热交换器,在其一失效的情况下,另一个仍然可用。使用多个热交换器可能消耗大量空间,在使用热交换器的应用中可能空间非常有限。多个热交换器均包括它们自己的歧管以对通过其中的冷却流体进行引导。使用单独的歧管增加了热交换器的尺寸,从而增加了将两个热交换器装入给定的应用区域中所需的空间。[0010]在一些应用中,可能期望使热交换器相对于气流成一个角度延伸。但是在具有圆管歧管的通常的热交换器中,由于与以在不是垂直方向的任意方向上形成插入槽相关联的困难,微通道管布置成垂直于管的轴线。因此,穿过热交换器的气流可能需要至少改变一次方向,从而增加了气侧压降。增加的气侧压降可能会降低热交换器的效率,或增加用来维持通过热交换器的期望气流率所需的风扇或鼓风机功率。
通常的热交换器可能具有有限的能力用于在其上包括允许将热交换器安装在期望位置的安装部。使用圆管歧管提供包括附连特征的受限选择。因此,通常的热交换器可能难以安装在期望位置和/或具有与在其上设置安装部相关联的增加的组装步骤或成本。
根据本公开的微通道热交换器可以具有包括多个层叠板的歧管。所述板可以通过允许层叠板限定各单独管的冷却剂流的方向来允许定制热交换器。本设计可以允许到达高负荷区域的更优化的冷却剂流,从而使整个热交换器上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勻或有意地不均勻。此外,层叠板可以允许在热交换器中使用多个回路,从而使其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冷却剂,并且保持彼此分隔开。

发明内容
根据本教导的热交换器可以包括具有其间延伸至少一个流动路径的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多个管。管可以彼此相邻。多个散热片可以与管为传热关系。第一歧管与管的第一端流体连通。第二歧管可以与管的第二端流体连通。各歧管包括具有穿透其的一个或多个开口的多个板。板层叠在一起,使得各板中的开口与其他板中的开口对齐以形成流过歧管、与管内至少一个流动路径流体连通的流通路。流通路允许流体在第一歧管、第一组管和第二歧管之间流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只使用单个歧管。管的两端均从单个歧管延伸,使得通过其中的流源于并返回单个歧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管是仅侵入歧管有限距离的微通道管。有限的侵入可以增加有限封装空间的传热面积或在减少的空间中提供给定的传热面积。侵入可以有利的由一组板的开口中的一个或多个凸出部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形成与两个热交换器芯的流通路。两个歧管可以提供通过两个芯的单个流体流,或提供通过过各芯的不混合的单独的流体流。使用单组歧管以提供与两个芯的流通路可以提供利用多个芯的更紧凑的热交换器。使用多个芯也可便于将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或冷凝器,芯中管的尺寸可以设计成容纳单相流和多相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安装部可以与一组板是一体的。一体的安装部可以便于将热交换器安装在期望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板中的开口尺寸不同以提供流限制。流限制可设计成提供通过不同管的不同流率,或提供通过管的基本均勻的流率。
根据本文提供的描述,将更清楚其他应用领域。应当理解,描述和具体示例仅用于说明目的而不意于限制本教导的范围。

[0020]本文描述的附图仅作说明使用,而非意于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教导的范围。
图1是根据本教导使用层叠板歧管的微通道热交换器的平面图;
图2是如图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3是沿图1中线3-3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4是沿图1中线4-4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5是形成用于如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歧管的制造步骤的图示;
图6是在如图1所示的歧管的第一部分中使用的示例板的平面图;
图7是在如图1所示的歧管的第二部分中使用的示例板的平面图;
图8是在如图1所示的歧管的第三部分中使用的示例板的平面图;
图9A和图9B是在如图1所示的歧管的第四部分中使用的示例板的平面图;
图10是在如图1所示的歧管的第五部分中使用的示例板的平面图;
图11是使用根据本教导的层叠板歧管来分隔回路的另一热交换器的平面图;
图12是另一根据本教导的层叠板歧管的立体组装图,该歧管被分隔开以提供通过其不同部分的不同的流;
图13A及1 是类似于图3和图4的示出根据本教导的层叠板歧管的第二部分的替代构造的横截面图;
图14A是根据本教导的层叠板歧管的横截面图,该歧管将两个单独的热交换器芯耦联在一起以提供蒸发器;
图14B是根据本教导的层叠板歧管的横截面图,该歧管将两个单独的热交换器芯耦联在一起以提供冷凝器;
图15是根据本教导的压叠板歧管的局部横截面图,该歧管将两个单独的热交换器芯耦联在一起以提供冗余散热;
图16A及16B是沿图1和图20中的线16A-16A及16B-16B的横截面图,分别示出了微通道管侵入根据本教导的层叠板歧管和根据现有技术的圆管歧管;
图17A和17B分别是沿图2和图20中的热交换器的线17A-17A和17B-17B的横截面图,示出了在现有技术的热交换器中失去的空间;
图18A及18B分别是沿图1和图20中的热交换器的线18A-18A及18B-18B线的部分横截面图,示出了歧管内死区的差异;
图19A及19B是对分别使用根据本教导的层叠板歧管与现有技术圆管歧管的倾斜热交换器的比较;
图19C是使用根据本教导的层叠板歧管的另一倾斜热交换器的表示;
图20是使用圆管歧管的现有技术热交换器的部分立体图;以及
图21A-C是使用根据本教导的单个层叠板歧管的其他示例性热交换器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仅作示例性描述而非拟限制本教导、应用或使用。应当理解,所有附图中相应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或相应的零件和特征(如20、120、220等)。此外,应当理解,本文所用术语“左”、“右”、“上”、“下”等均为相对术语,仅指附图上描绘的方向。
参照图1和图2,其中示出了使用根据本教导的歧管22、24的微通道热交换器20。热交换器20包括多个微通道管沈,所述微通道管沈在歧管22J4之间延伸并与所述歧管 22J4连通。多个散热片观设置在相邻的管沈之间并且与管沈为传热关系。供应管路 30和回流管路32连接至歧管22并与所述歧管22连通。供应管路30可以操作以将冷却剂流供给至热交换器20,而回流管路32可以操作以使冷却剂在流过热交换器20后从热交换器20回流。微通道管沈包括相对的主传热面41及在所述主传热面41之间延伸的相对的侧壁43 (图17A)。微通道管沈还包括多个沿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通道或流动路径45。
根据本教导的歧管22、M可以由多个单独的板形成,每个所述板上均具有提供通过歧管22、24的期望流动路径的特征/结构。所述板可以设置成多个部分,各部分中的板上具有类似特征。不同部分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以提供通过相关联歧管的期望流动路径。
现在参照图3和图4,其示出了歧管22的两个不同横截面图。歧管22包括连接至微通道管沈的板的第一部分或层40。板的第二部分或层42形成单独的管引入/引出室 44a、44b。板的第三部分或层46是形成通向板的第四部分或层48的供应/引入过渡端口或门47a、47b的过渡部分。第四部分48分别限定供应室50a、回流室50b。如下所述,第三部分46使来自供应室50a的流经由过渡供应端口 47a转移至引入室44a,也使来自引出室 44b的液流经由过渡回流端口 47b转移至回流室50b。板的第五部分或层52形成歧管22 的端部,并起作用以将歧管22连接至诸如供应管路30和回流管路32的外部部件。
现在参照图5,其示出了与制造板以及组装板以形成歧管相关联的步骤。制造过程从诸如板56的多个板开始。如下所述,板56可在其中具有所需特征或结构以提供所需功能。板56上的特征可以以各种方式形成在其中。例如,板56可以以非限制性示例方式进行冲压、蚀刻或激光切割。还可以通过非限制性示例的方式使用数控加工或其他材料去除加工。
板56中形成的特征或结构可以包括穿透所述板的多个开口,所述开口在对齐时形成所需的流动路径。板可额外地具有多个开口或网状结构,其作用是减重、限制或加强歧管内的传热、提高结构坚固性、形成对齐定位特征、安装部或不需执行流动通道或其边界的类似特征。板56可以是铝、包铜材料、镍、不锈钢、塑料或任何其他适于热交换器的材料。板能够气密地密封/粘合在一起。
在制造过程中,在板56中形成特定的特征或开口以执行所需功能。例如,多个板 60可以形成为产生第一部分40、多个板62形成为产生第二部分42、多个板64形成为产生第三部分46、多个板66形成为产生第四部分48,以及多个板68形成为产生第五部分52。 各多个板60、62、64、66、68堆叠在一起并对齐以形成具有所需尺寸的部分40、42、46、48、 52。各部分40、42、46、48、52中使用的板的确切数目可以根据由其形成的歧管所需的特性而改变,同样横跨歧管的部分的数量可根据所需特性的不同而变化。
通过将多个板60、62、64、66、68全部堆叠并对齐在一起,可以通过将各板60、62、 64、66、68结合在一起而产生最终的歧管22。结合过程可以是高温熔化过程,通过非限制性示例的方式诸如为钎焊,其中板60、62、64、66、68密封地结合在一起。可以预见,由多个板形成的歧管可以与热交换器20的诸如微通道管沈和散热片观的其余部件组装和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将使用适当的夹具和固定装置将歧管与热交换器的芯一起组装。在散热片上和在各板60、62、64、66、68上可以有镀层材料。因此,当组件移动通过钎焊炉时,微通道管沈将同时结合至散热片28和歧管,并且歧管结构也被结合。可替代地,歧管可以使用比热交换器其他部分温度高的钎焊/镀层方法而单独地进行钎焊或形成。歧管的单独形成可以简化热交换器在其钎焊过程中的固定和支撑。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些钎焊后整理步骤可能是必要的。可替代地,通过进一步的非限制性示例的方式,多个板可以通过扩散结合、超声波焊接或任何合适的结合工艺,用或不用适于所选材料的中间镀层、胶水、溶剂、钎焊、电镀等进行结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歧管22、对可以使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或直接激光烧结或“三维打印”来制造,其中歧管通过典型地使用金属粉末和液体或颗粒状聚合物(其他材料也是可能的)的添加工艺而逐层地构建起来。通过在由可能等同于已形成的板60、 62、64、66和68的薄板限定的区域中添加和结合材料,将新的层添加到已有层,不过各板在构建歧管时在原位形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多个单独板形成的歧管22、M可以与预组装的热交换器芯一起使用。具体地,微通道管26和散热片观可以预组装以形成热交换器芯。之后歧管22、 M可以组装并附连至热交换器芯以与其形成流体密封结合。歧管22J4可以使用比用于热交换器芯低的温度的钎焊/镀层。将在本文中所讨论的层叠板形成的歧管与容易得到的现成的热交换器芯一起使用,可能是有利的。这可能有利地允许单独歧管的定制从而允许普通的热交换器芯应用于不同的应用中。具体地,通过在如本文描述的堆叠和对齐在一起以形成歧管22、24的板内形成适当的特征,来实现在所有微通道管沈中的所需流动机制。使用容易得到的普通热交换器芯可以提供成本优势,因为可以实现热交换器芯的大规模生产。此外,使用预先制造的热交换器芯可以减少为形成用于各种应用的热交换器而在手头必须保持的热交换器芯的库存。
现在参照图6,其中示出了第一部分40中使用的板60的平面图。板60包括形成在其中并由网状结构74分隔的多个槽72a、72b。槽72a、72b构造成在其中容纳微通道管 26。当将板60对齐并堆叠在一起以形成第一部分40时,槽72a、72b彼此对齐并形成用于微通道管沈的容器。
现在参照图7,其示出了第二部分42中使用的板62的平面图。板62包括堆叠在一起以形成第二部分42时分别形成引入室4 和引出室44b的多个槽76a、76b。回流槽 76b可以比引入槽76a大。槽76b的较大尺寸可以减少与流过热交换器20的冷却剂相关联的压降。槽76a、76b与板60的槽72a、72b对齐。网状结构78使槽76a、76b彼此分隔。网状结构78结合在一起并在形成歧管22时结合至网状结构74,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流体密封连接,并防止冷却剂从相邻的槽之间泄漏。
现在参照图8,其示出了用于形成第三部分46的板64的平面图。板64包括多个供应开口 8 及回流开口 82b。当多个板64堆叠在一起以形成部分46时,供应开口 8 彼此对齐并形成过渡供应开口 47a,而回流开口 82b彼此对齐并形成过渡回流端口 47b。网状结构84在开口 8h、82b之间延伸并密封在一起并且密封抵靠网状结构78以提供流体密封连接,防止流体在供给开口 8 与回流开口 82b之间流动。回流开口 82b可以比供应开口 82a大,以减少流过热交换器20的流体的压降。
现在参照图9A,其示出了用于形成第四部分48的板66的平面图。板66包括供应开口 88a和回流开口 88b。当多个板66堆叠在一起时,供应开口 88a对齐并形成供应室 50a,而回流开口 88b对齐并形成回流室50b。网状结构90分隔供应开口 88a和回流开口 88b,并与相邻板66中的其他网状结构90结合、并且也与网状结构84结合,以形成流体密封。回流开口 88b可以大于供应开口 88a,以减少流过热交换器20的流体的压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供应室50a和回流室50b可以通过在形成第四部分48时将一个或更多板66'(如图9b所示)散布在板66中加强。板66'除了水平网状结构90之外,还包括多个竖直网状结构92。竖直网状结构92形成可以增加第四部分48和歧管22的结构完整性的柱。网状结构92的尺寸、位置和数量定成使得板66'在整个第四部分48中的散布不会明显扰乱通过其中的流。包含竖直网状结构92得到具有多个供应开口 88a及回流开口 88b的板66'。虽然网状结构的使用是在供应室和回流室的语境中限定的,但它们并不仅限于此层叠组件的这一部分,而是可以用在组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他板上。
现在参照图10,其示出了用于形成第五部分52的板68的平面图。板68是具有引入开口 96和引出开口 98的大部分实心体式结构。当板68堆叠在一起以形成第五部分52 时,引入开口 96对齐并可以容纳供应管路30,而引出开口 98对齐并可以容纳回流管路32。 供应管路30和回流管路32可以以流体密封方式分别附连于引入开口 96和引出开口 98,从而可以将冷却剂引导到热交换器20中以及使冷却剂从其中移除。引入开口 96与供应开口 88a连通,而引出开口 98与回流开口 88b连通。
如图3所示,冷却剂通过供应管路30被供给至歧管22。供应管路30中的冷却剂流过第五部分52中的引入开口 96并进入第四部分48的供应室50a。冷却剂从供应室50a 流过第三部分46的过渡供应端口 47a并进入第二部分42的引入室44a。引入室4 与引入槽7 连通,并将冷却剂引导到设置在引入槽72a中的微通道管沈中。
之后冷却剂流过微通道管沈并进入歧管M,在岐管M中冷却剂被引导到附连于引出槽72b的微通道管沈中。如图4所示,冷却剂流过这些微通道管沈,并流过第一部分 40的引出槽72b,进入第二部分42的引出室44b。冷却剂流入第三部分46中的过渡回流端口 47b。冷却剂从那里流入第四部分48中的回流室50b。然后,冷却剂通过第五部分52的引出开口 98流入回流管路32。
因此,各种板60、62、64、66、68在其上具有特征使得当对齐以形成歧管22时可以将冷却剂引导通过期望的那些微通道管26。形成各部分40、42、46、48、52的每个板的特定特征可以构造成使得产生通过热交换器20的期望流动路径。应当理解,虽然未示出歧管M 的细节,但是可以采用与针对歧管22示出的类似的板的布置和特征来将来自于一个微通道管沈的流体引导到期望的不同微管道管沈中。此外,虽然流动通道的特征已描绘成基本为具有圆角的长方形,但是也可以使用任何适当形状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三角形、方形、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封闭键槽等,而且给定板内的每个特征可依据成本、流体流动、结构坚固性或其他考虑因素而与一组板中或组件内的板内的相邻特征相比具有唯一的尺寸或形状。
现在参照图11,其示出了根据本教导的使用歧管122、1M的另一热交换器120。在热交换器120中,形成两个不同的回路以允许两个分隔开的冷却剂流从中通过而不彼此互混。在此构造中,歧管122、124由多个板56制成以形成引导流通过一些特定微通道管126 的部分。热交换器120包括与歧管122连通的第一供应管路131以及与歧管IM连通的第一回流管路133。第二供应管路135与歧管IM连通,而第二回流管路137与歧管122连
ο
在热交换器120中,第一冷却剂流由第一供应管路131提供,并通过第一回流管路133去除。同样,第二冷却剂流由第二供应管路135提供,并通过第二回流管路137去除。 第一冷却剂流和第二冷却剂流不在热交换器120内彼此混合。相反,歧管122、IM构造成提供保持第一冷却剂流和第二冷却剂流彼此分隔的流动路径。例如,歧管122、1M可以均类似于上文讨论的歧管22。歧管122、1M可以彼此互为镜像、并附连于热交换器120的相对端,使得通过第一供应管路131供应的冷却剂流过一半的微通道管126,并通过歧管IM 中的回流开口和第一回流管路133流出。同样,由第二供应管路135提供的第二冷却剂可以进入歧管124,流过另一半的微通道管126,并通过歧管122中的回流开口和第二回流管路137流出。以此方式,第一冷却剂流过一半的微通道管126,而第二冷却剂流过另一半的微通道126。在此构造中,其中流过的冷却剂是单通流,其中冷却剂从一端进入一个微通道管126,从相对端流出,而不再流回热交换器120。此构造中的冷却剂流体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成分,或同样地处于相同或不同的压力或操作条件下。
应当理解,S卩如果期望不同的流体流通过其中,歧管122、1M可以进行不同地构造。例如,形成歧管122、124的板56上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使得第一冷却剂流可以行进通过比一半的微通道管126多或少的微通道管126,而第二冷却剂流行进通过其余的微通道管126。此外,歧管122、1M可以布置成使得在其中通过的冷却剂流的一部分在流出之前通过热交换器120两次或更多次。这可以通过用形成歧管122、124的板56上的特征提供微通道管1 之间的期望流体连通路径来实现。
应当理解,歧管122、1M可以具有不同构造,使得回流管路137对应于供应管路 131,同样回流管路133对应于供应管路135,从而使来自各歧管的流体路径仍不混合,而是从相同的歧管进入和离开,其中流体从第一歧管进入、被引导通过微通道、进入第二歧管、 被第二歧管重新引导返回通过第二微通道、然后流出第一歧管。
在如图12所示另一示例中,歧管223可以构造成从热交换器的同一端接收和排出两个分隔开的冷却剂流。形成歧管223的板56可以构造成提供两个不同的部分225、227。 例如,与第二部分227相比,第一部分225可以与更少的微通道管连通。因此,热交换器各部分的流动面积可以不同,同样流速也可以不同。这可以通过歧管内适当的限制、或通过使用多个引入端口 ^6a、296b和引出端口 298aJ98b以及如有需要则使用在热交换器外部的流调节器来实现。无论使用哪种方式或方法来实现通过各部分的不同的冷却剂流和由此导致的冷却剂质量流量(每单位横截面积的质量流),可以使第一部分225中的质量流量大于通过第二部分227的质量流量。
包括具有不同冷却剂流率的部分的热交换器可以布置成使第一部分225(可以散去更多热量的部分)位于在传统热交换器中将出现热点的地方。这样,将这种热交换器定位在计算机/电子装置附近可以解决潜在热点,由此提供期望的冷却水平。此外,这种布置可以使得在与热点相关的部分中流动的冷却剂保持为液相或两相流,从而获得最大的冷却。第二部分227可以定位在需要较少冷却处,流过其中的冷却剂也保持为液相或两相流, 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现在参照图13A和13B,其示出了歧管322的可选构造。歧管322类似于上文讨论的歧管22。但是,在歧管322中,凸出特征334位于形成第二部分342的某些板62上。 凸出特征334可以相对于第一部分340设置在期望位置。凸出特征334减少第二部分342 中相关槽的尺寸,来限制微通道管26(以虚线示出)插入歧管322的距离。由此,凸出特征334可以减少微通道管过度插入歧管322中的可能。
现在参照图14A及图14B,其示出了使用歧管422、似4将两个热交换器芯434a、 434b耦联在一起。热交换器420可以包括两个尺寸不同(如图所示)或尺寸相同的芯 434a,434b0各热交换器芯43^、434b包括在所示视图的纸面上布置成彼此相邻的多个微通道管426a、^6b。上热交换器芯43 使用的微通道管426a的高度H1比下热交换器芯 434b使用的微通道管426b的高度吐大。具有不同高度Hp H2的结果是,通过热交换器芯 43如、434b的流速根据局部流体密度或相条件、相对横截面积等可以是不同的或相同的,并提供通过其而产生的不同压降。不同的压降可以有利地允许单相液体流和两相的汽液体流通过其中。芯43^、434b的微通道管426a、426b也可以不同,以容纳/优化各芯或其各部分的单相流或两相流及传热特性。
歧管422、似4可以由多个板56形成,所述板56在其上具有特征以提供通过热交换器43^、434b的期望流体流。具体地,如图14A所示,歧管422可以包括用于将供应管路430和回流管路432连接到岐管422的特征。供应管路430与供应室450a连通,供应室 450a与供应室447a连通,供应室447a与引入室44 连通,以供应流体至热交换器芯434b。 歧管4M也由其中具有期望特征的多个板56形成。具体地,歧管4M可以包括与两个热交换器芯43^、434b中的微通道管似6均连通的过渡室454。然后流体可以从第一热交换器芯434b流入上热交换器芯43 并返回至歧管422的流体进入引出室444b的位置。流体从引出室444b流过回流室447b、回流室450b,流入回流管路432。因此,在图14A示出的热交换器420中,流体在流过上热交换器芯43 之前流过下热交换器芯434b,从而完成了在同一竖直平面上的两次通过。
在图14A中示出的热交换器420可以有利地用作蒸发器,其中诸如制冷剂形式的流体可以以液体或两相的液汽混合物进入较小的热交换器芯434b,并可以以两相的液汽混合物或以过热蒸汽通过较大热交换器芯43 离开。上热交换器芯434b的较大尺寸便于处于两相的液汽状态的流体的流动,从而为液体制冷剂和两相的汽液制冷剂提供期望的压降考虑。应当理解,下热交换器芯434b中的各微通道管426b可以与上热交换器芯43 中的微通道管426a之一连通。但是,如果期望,各热交换器芯43^、434b中的多个微通道管 426a可以通过过渡室妨4彼此连通,从而在微通道管426a及42 之间形成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图14A所示热交换器420可以有利地用作蒸发器。
在图14B所示热交换器420中,供应管路430与上热交换器芯43 连通,而回流管路432与下热交换器芯434b连通。在此构造中,热交换器420可以有利地用作冷凝器,其中诸如制冷剂形式的流体以蒸汽进入,并在以液体离开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通过两次。同样,微通道管似6的不同尺寸HpH2可以提供通过上下热交换器芯43^、434b的期望的压降和传热特性,以以微通道管426a及426b之间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容纳流过其中的流体的汽相和液相。
当多个热交换器芯43^、434b与单个歧管422、似4 一起使用时,传热散热片4 可以附连于两个热交换器芯43^、434b中的微通道管似6并横跨两个热交换器芯43如、 434b中的微通道管似6延伸(如图14A及图14B左侧示出的)。可替代地,可以对各热交换器芯43^、434b分别使用单独的散热片428(如图14A及图14B右侧示出的)。因此,热交换器420可以制成具有单独的离散的热交换器芯,或制成为具有两组微通道管426的一体式热交换器芯,其中,当所述两组微通道管似6耦联在一起成为一体式单元时,散热片4 在两组之间延伸。
歧管422、424的柔性可以允许热交换器420构造成使得供应管路430和回流管路 432与右手侧歧管或与左手侧歧管(如虚线所示)连通。当与左手侧歧管连通时,则右手侧歧管将构造成包括过渡室454。但是,如果期望,通过各热交换器43^、434b的单独的流体流可以通过为歧管422、424中的各热交换器43^、434b提供单独的引入和引出而实现。
现在参照图15,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使用歧管522、5M的另一热交换器520。热交换器520可以包括分别耦联至在相对端的歧管522、524的上热交换器芯53 和下热交换器芯534b。歧管522、5M使热交换器芯53^、534b保持彼此分隔开,因此流体可以流过其中而不混合。歧管522、524由其上具有允许该功能的特征的各种板56形成。歧管522包括与下供应管路530b和下热交换器芯534b的微通道管526b连通的下供应室M9b。歧管 522还包括与回流管路53 和上热交换器芯53 的微通道管526a连通的上回流室551a。 歧管5 包括与下回流管路532b和下热交换器芯534b的微通道管526b连通的下回流室 551b。歧管5M还包括与上供应管路530a和上热交换器芯53 的微通道管526a连通的上供应室M9a。
上供应管路530a和上回流管路53 可以与第一冷却流体回路流体连通,同时下供应管路530b和回流管路532b可以与第二冷却流体回路流体连通。因此,在各回路中可能具有不同流体类型的两个不同的冷却流体回路可以提供两个不同的流体流,其中各流分别流入上热交换器芯53 与下热交换器芯534b之一。这两个热交换器芯534a、534b可以为位置与之相邻的同一组件提供冷却。从而热交换器520可以提供冗余冷却,其中如果冷却流体回路之一发生故障或无法操作,可以使用另一个冷却流体回路将冷却流体流提供至热交换器520。应当理解,虽然热交换器520示出为在各热交换器芯53^、534b中在相反的方向上提供流,但热交换器也可以布置成同向流动构造。此外,应当理解,各热交换器53如、 534b是单通或多通的热交换器。此外,散热片(未示出)可以是特用于单独的热交换器芯 534a,534b的,或可以是对两个热交换器芯5;Ma、534b是一体的,如上所述。
虽然参照图14A、图14B和图15示出和描述了多芯热交换器,但是应当理解,其中的多个热交换器芯彼此可以有所不同,对于具体的热交换器不需要是相同的。例如,可以在上、下水平上使用不同数量的微通道管,以及不同的微通道管设计,诸如穿过其中的流体流通道。此外,可以在上下水平上使用不同的间距(管与管之间的间隔)。另一示例是,上下管可以平面对齐或不对齐。此外,各热交换器芯可以是多通芯或单通芯,和/或可使用多歧管管道系统以在另一个热交换器芯上提供单歧管管道系统。此外,应当理解,根据期望的热交换器功能,可以使用这些功能的各种组合。
使用单个歧管以提供到多个热交换芯的流体连通可以有利地减小具有多个芯的热交换器的尺寸。例如,由于只需要一个分隔壁以分隔上、下热交换器芯上的管,因此避免了使用两个各自具有其自身歧管的单独的热交换器。
现在参照图16到图18和图20,由层叠在一起的多个板56构成的歧管可以有利地提供额外的空间节省或为给定有限空间增加热交换面积。首先参照图20,其示出了使用微通道管10 的通常的现有技术热交换器1020。在现有技术热交换器中,歧管1021由圆管形成。圆管中形成多个槽以接收微通道管10 的端部。使用端盖1031密封形成歧管1021的圆管的端部。管10 可以钎焊至与端部盖1031 —起形成歧管1021的圆管。
与由现有技术圆管歧管形成的热交换器相比,使用根据本教导的、其中多个板56 布置成具有特定特征并且层叠在一起的歧管,可以有利地为给定的封装区域提供较大的传热表面积和/或在提供相等传热面积的同时提供减小的封装面积。
现在参照图16A及图16B,其示出了微通道管侵入形成在本教导的歧管22、24中的内室与现有技术的歧管1021的比较。各歧管22、24、1021具有相同的高度H3。此外,在此示例中,热交换器20的歧管22、24的自由流动面积A1与热交换器1020的歧管1021内的自由流动面积A2相同。自由流动面积是歧管内在由管插入歧管的部分占据之外的面积。 此外,各热交换器20、1020的长度L相同。如图16A所示,微通道管沈的端部侵入歧管22、 24内室的距离为距离Dp对比而言,如图16B所示,微通道管10 侵入歧管1021内部的距离是距离D2。如图示出的,D2明显大于距离Dp因此,热交换器1020中的微通道管10 的总可用传热长度可能小于热交换器20中的微通道管沈的长度。距离D3表示微通道管 26在其耦联于歧管22J4所在的各端处可以用于热传导的与现有技术热交换器1020相比的增量。应当理解,D3仅为示例性的,而微通道管10 的在歧管1021外、但还在由D3指示的管内的部分,也将稍稍贡献于微通道管10 的有效传热面积,但其效果由于歧管1021侵入气流使气流受阻而受限。结果,可以使用的与微通道管26相关联的表面积的实际增加量略少于由附图标记D3表示的量。
由热交换器20实现的表面积增加是由于使用长方形形状的歧管22、24。歧管的长方形性质不要求微通道管沈侵入各歧管22、24内室与将圆管用于歧管时需要的那么多。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歧管22、对适于用在高压应用中,其中圆管歧管1021通常是优选的,因为用于圆管的材料的每单位壁几何强度是有利的。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高压”是指比外部压力大约1. 5倍的内部压力。使用多个层叠在一起的板56,由于能够在歧管内沿着板56 提供网状结构或柱以提供额外的强度的能力,而使该应用能够在高压应用中使用。此外,板 56中的开口可具有圆角,以减少应力集中。
现在参照图17A和17B,将根据本公开的歧管22的另一横截面图与使用圆管的歧管1021相比。可以看出,端盖1031侵入歧管1021内室,从而使第一微通道管10 与歧管 1021的端部隔开距离D4。使用层叠板56的歧管22的端部已经结合到板56中,从而使第一微通道管沈可以插入为更靠近歧管22的端部。因此,使用板56以形成歧管22不要求使用端盖,而微通道管26与歧管22的端部间隔距离D5。如图所示,距离D5可以明显小于距离D4。结果,在单独的微通道管10 之间的间隔相同的情况下,具有给定长度的歧管22 可以使用比具有相同长度的歧管1021更多的微通道管。
现在参照图18A及图18B,其分别示出了微通道管沈、10 侵入歧管22、1021的另一视图。图18A及18B类似于图16A及16B所示,但为俯视图。微通道管沈侵入歧管22 距离D1,而微通道管10 侵入歧管1021距离D2。同样,可以看出,微通道管10 侵入歧管 1021的距离明显大于微通道管沈侵入歧管22的距离。而且,到歧管1021内室中的侵入的增加导致更大容积的死区,在死区中冷却剂流再循环但不提供任何传热功能。例如,如图 18B所示,死区1039从相邻的微通道管126的端部延伸至歧管1021的内壁。对比而言,如图18A所示,由于微通道管沈更受限的侵入歧管22的内室,所以歧管22的死空间39明显更小。
13[0085]因此,根据本公开由板56制成的歧管可以有利地提供更有效的封装和空间保留。 因此,对于给定的封装尺寸,有效热传导表面积可比现有技术热交换器1020的增加了。可替代地,根据本教导使用歧管22的更小更紧凑的热交换器可以用于提供与现有技术热交换器1020相同的有效传热面积而以更小的空间实现,并可能包括额外的微通道管26。应当理解,可以进行传热表面积最大化与封装尺寸之间的平衡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热交换器的期望功能。
此外,因为根据本公开使用歧管的热交换器提供了更小的死区39,因此歧管22内具有更少的必定由冷却剂填充但却不提供有用功能的额外容积。此外,更小的死区39比歧管向流中引入更少的湍流,从而减少了歧管的压降,并对流的不当分布产生最小的影响。这与使用圆管歧管1021的现有技术热交换器120的更大的死区1039构成对比,在现有技术热交换器120中存在额外容积,该额外容积必定由冷却剂填充而却不提供任何有用功能并且还向歧管内的流中引入湍流,从而增加了压降,造成流的不当分布。
现在参照图19A及19B,在一些应用中可能期望使热交换器相对于气流倾斜。例如,根据本教导由多个板56形成的、具有歧管622的热交换器620可以布置成相对于穿过其的气流成一个角度。同样,如图19B所示,现有技术歧管1020也可以布置成相对于穿过其中的气流成一个角度。但是,现有技术热交换器1020使用圆管歧管1021,其要求微通道管10 垂直于歧管1021的轴线插入。这是由于与在歧管1021中形成除相对于歧管1021 轴线方向为垂直方向之外的方向上的插入槽相关联的困难。由于微通道管10 和槽的垂直性质,在成角度时,通过现有热交换器1020的气流需要气流在流过热交换器1020时至少改变一次方向。这在图19B中示出,其中气流在热交换器1021的左侧是水平的,在其于微通道管10 之间行进时向右上延伸,从而至少改变一次方向,并随后流出热交换器1020, 而且可能继续向上(未示出),或在热交换器1020下游恢复为大体水平的流。
对比而言,根据本公开使用歧管622的热交换器620不限于具有垂直于歧管622 轴线的微通道管626。而是,因为单独的板56用于形成歧管622,因此板56内的特征可以包括相对于板56的轴线成角度的槽,从而使微通道管6 可以大体平行于气流延伸。因此,通过热交换器620气流在其于微通道管6 之间流动时不需要改变方向。因此,穿过热交换器620的空气侧压降(airside pressure drop)少于使用现有技术热交换器1020时所经历的压降。使用单独的板56形成歧管622允许其中的槽以任意方向相对于板56成角度,从而提供或容纳热交换器620相对于外部气流的期望倾斜。
现在参照图19C,根据本教导使用由多个板56形成的歧管722的热交换器720可以布置成有意重新引导通过其中的气流。如图所示,歧管722可以大体垂直于气流,而微通道管7 可以相对于歧管722的轴线和气流方向成一个角度。使用单独的板56形成歧管 722便于形成板56上的特征,其中槽相对于板56的轴线成角度,从而使微通道管7 可以相对于气流方向倾斜。因此,流过热交换器720的气流将至少改变一次方向。以此方式,流出热交换器720的气流的方向可以有利的转角至期望方向,从而使其在热交换器720下游在期望的方向上流动。
根据本公开形成的、其中单独的板56层叠在一起的歧管,可以有利地包括减少流入微通道管沈的冷却流体的可能不当分布的特征。当各微通道管上的驱动流体压力不等时,通过其中的冷却流体的流也不等。歧管长度、引入和引出端口的位置以及热交换器表面上热负荷的均勻性均影响各歧管内的压力梯度。通过根据本教导的层叠板构造方法,歧管内的内横截面可以设计成沿歧管长度变化。这允许设计人员有能力调整与如下流相关联的压降(1)从供应引入至给定微通道连接的流;(2)从连接进入给定微通道的流;(3)从给定微通道出来到达引出通道的流;和(4)沿引出通道到达引出的流。这可以允许设计人员使多个微通道流动路径具有基本相同的压降总和,从而具有基本相同的通过其中的总流量,这对于基本均勻热负荷的热交换器线圈是有利的。如果压降明显不同,那么流将明显不同,会造成流体流的不当分布,结果,对于基本均勻受载的热交换器线圈,热交换器的最大可能热容量可减少。因此,可减少热交换器的最大可能热容量。
根据本教导由板56制成的歧管可以利用能力以在各板56中形成特定形状,从而为微通道管提供刚好在各引入上游的一列引入孔。例如,引入室4 和/或引出室44b可以构造成使得最靠近供应管路30的室中具有由更小的开口形成的流限制结构,而位置最远离供应管路30的室可以具有由较大开口形成的限制结构,由此降低穿过其的压降。结果, 可以平衡通过微通道管沈的流,使得获得通过其中的基本相同的流率,并且使冷却流体不当分布的可能最小。因此,从孔到最接近供应管路30的微通道管的压降可以说明当流从供应管路30至回流管路32行进时沿歧管22、24的长度的压降。
因此,给出热负荷分布以及供应管路30和回流管路32的位置,设计者可以控制或改变形成在板56中通向微通道管沈的孔的尺寸,由此平衡各微通道管沈上的驱动压降, 从而使冷却流不当分布的可能最小。当然,应当理解,可以使用相同的技术以引起流过其中的冷却流体的期望不当分布。例如,如果将由热交换器冷却的部件具有已知的热集中,则歧管22J4可以构造成使得通过与热点位置相关联的微通道管沈的冷却流体流具有比通过与热点无关的微通道管26的流更大的流。因此,可以通过设计通过热交换器的冷却流体的优选不当分布获得充足的散热。
参照图1、图2和图5,使用歧管22、24的热交换器20可以可选地包括便于将热交换器20安装在期望位置的安装部99 (以虚线示出)。例如,如图所示,板56可以包括向外延伸超出歧管22、对主侧边缘、并可以具有穿透其的开口的特征或凸出部。在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安装部99与第四部分48的板66是一体的。因此,当热交换器20由歧管22、 24形成时,安装部99可以用于将热交换器20安装在期望位置。应当理解,安装部99可以与其他板56是一体的,并可以从其沿不同的方向延伸以提供期望取向的安装部99,从而将安装部99安装于期望的应用中。此外,安装部99可以是内部特征。例如,如图18A所示, 安装部99可以为侧部中的孔或凹槽,其允许诸如螺丝钉的紧固件紧固到其上。安装部99 可以通过将板56的部分组合、随后钻孔或加工成歧管而提供。可替代地,安装部99可以由形成在板56上彼此对齐并可以在其中接收紧固件而无需加工或处理的多个开口形成。此外,应当理解,安装部99可以构造成沿歧管22、24的不同位置,以在使用热交换器20的应用中在期望方向上提供安装部99。因此,使用由多个层叠的板56形成的歧管可以有利地便于将安装部包括在其中,以允许在期望应用中热交换器20的便利固定。在期望的应用中也可以增加特征用于对抵靠相应定位引导结构的销或基准进行定位。与可能在典型的现有技术热交换器中的后线圈组件工艺中添加的定位特征相比,通过将定位特征包括在层压板56 中的定位特征更容易提供给定的位置精度。
现在参照图21A-C,其示出根据本教导利用由多个板56制成的单个歧管的热交换器820a-c。在热交换器820a-c中,多个微通道管826a_c的两端均与歧管82h_C流体连通。形成歧管82h-c的板56在其中包括特征,所述特征允许从供应管路830a-c通过微通道管826a-c进入回流管路83h-c的期望流体流。所述特征可以提供流体在流出进入回流管路83h-c之前流过各微通道管826a-c —次或流过多个微通道管826a_c。如图21A 所示,微通道管826a可以大体为U形。如图21B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微通道管826b可以具有从远离歧管822b至向歧管822b返回的、更似球形或钟形的过渡部分。如图21C所示,微通道管826c可以为蜿蜒形,并提供在返回歧管822c之前的四个或更多的通过。
在热交换器820a_c中,板56上的特征可以提供流通路,从而使冷却流体只流过微通道管826a-c之一或流过多个微通道管826a_c。因此,热交换器820a_c可以是多通热交换器,其中可以通过当流体流动远离、之后返回相关联的歧管82h-c时流动通过微通道管 826a-c中的一个来实现流体的多通。此外,如果期望,设计人员可以构造板56上的特征, 以通过提供多个微通道管826a-c之间的串联流体连通来允许冷却流体有更多次的通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设计人员可以构造板56上的特征,从而提供一些微通道管826a-c为彼此串联流动布置而其他微通道管826a-c为彼此并联流动布置以及它们的组合。此外,应当理解,虽然微通道管826a-c均示出为具有距离歧管82h-c的大体相同长度的延伸,但是单独的微通道管826a-c可以具有不同的长度以提供期望的传热表面积和定位用于特定应用。此外,使用由多个板56制成的歧管,由于使用单个歧管来提供每个微通道管826a-c的供应和回流通路,因而可以便于微通道管826a-c的长度变化。使用单个歧管822由于只需要提供单个歧管822而可以降低热交换器820的成本。此外,使用单个歧管822,由于不需要第二歧管,因此可以提高给定封装空间的可用传热面积或者对于给定传热面积可以提供更小的封装空间要求。与使用两个歧管的热交换器相比,没有第二歧管可以允许微通道管 826进一步延伸远离歧管822而不增加热交换器820的尺寸。
因此,使用根据本教导的歧管可以允许热交换器的设计者限定各微通道管中的冷却剂流的方向。液体冷却剂相可以更好地分布在热交换器中。在热交换器很靠近热源的情况下,液体冷却剂可集中到特定热点。多个回路可以将冷却剂提供至相同的热交换器,其中来自各热交换器的冷却剂在热交换器中均勻分布(提供某种程度的冗余)或集中在特定部分中。冷却剂流也可以在热交换器的部分中不均勻分布,以提供更多的流至某些区域(热点)而提供更少的流至其他区域。通过根据本教导的歧管提供给冷却剂流和分布的设计的灵活性,允许设计师容易地为特定应用定制(一个或多个)歧管。此外,使用层叠板56的歧管的设计的灵活性允许歧管提供流体流至多个热交换器芯。单独的热交换器芯可以保持分隔开从而使流过其中的流体不相混合,或者可以组合从而使流体流动通过热交换器芯之一、然后流动通过另一个热交换器芯。此能力通过为各热交换器使用共用歧管而减少了使用多个芯的热交换器的空间要求。此外,与使用圆管歧管的现有技术热交换器相比,使用根据本教导的歧管可以允许给定空间的传热表面积增加,或对于更小的空间却提供相等的传热表面积。此外,通过使用根据本教导的歧管导致微通道管的受限侵入,可以减少歧管内不起冷却功能的容积的不当分布和/或死点的可能。
虽然本文通过结合具体的示例和实施方式描述了歧管和热交换器,但是应当理解,可以对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修改和变更。例如,各种板中的槽/开口可以倒圆以增加结构完整性。歧管可以用在除微通道管之外的其他类型的传热管上,不过可能无法实现本发明的所有益处。例如,可以使用圆形传热管,其中圆形端部由歧管容纳,或端部被扁平化以提供可以接收在歧管内的大体为矩形的横截面。
此外,如果期望,可以通过使用板产生不同的流构造。此外,不同实施方式的各种部件和特征可以根据需要混合和匹配以实现期望功能。此外,也可以使用提供类似功能的其他机构或装置。此外,歧管不限于示出的组件方向,还可以将板组装成板相对于通过微通道的方向取向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以及其组合组合,以符合期望的引入和引出端口的位置、可用的板材尺寸、烤炉尺寸、堆叠/夹紧属性等。因此,本文公开的具体示例、图示和实施方式仅是代表性的,对示出的实施方式的变化及改型应认为在权利要求
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多个管,所述多个管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至少一个流动路径在所述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延伸,所述管布置成彼此相邻;多个散热片,所述多个散热片与所述管为传热关系;以及第一歧管,所述第一歧管与所述管的所述第一端流体连通,所述第一歧管包括多个具有穿透其的一个或多个开口的板,所述板层叠在一起使得各所述板上的所述开口与其他所述板上的开口对齐、以形成通过所述第一歧管的流通路,所述流通路与所述管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路径流体连通,所述流通路允许流体流入所述第一歧管并流过第一组所述管。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二歧管,所述第二歧管与所述管的所述第二端流体连通,所述第二歧管包括多个具有穿透其的一个或多个开口的板,所述板层叠在一起使得各所述板中的所述开口与其他所述板中的开口对齐以形成通过所述第二歧管的流通路,所述流通路与所述管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路径流体连通,所述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中的所述流通路允许所述流体流入所述第一歧管、流过第一组所述管并流入所述第二歧管。
3.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各所述管包括第一主传热面和第二主传热面, 在所述第一主传热面和第二主传热面之间延伸的一对辅助的侧壁,和多个微通道,所述多个微通道在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延伸并形成多个通过其中的流动路径。
4.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通路允许所述流体从所述第二歧管流过与所述第一组不同的第二组所述管并进入所述第一歧管。
5.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组管与第一热交换器芯相关联,所述第二组管与第二热交换器芯相关联,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和第二热交换器芯彼此相邻,使得单个外部流体流流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和第二热交换器芯两者。
6.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组中的所述管具有第一尺寸,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管具有第二尺寸,并且所述第一尺寸与所述第二尺寸不同。
7.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组中的所述管和第二组中的所述管具有基本相同的尺寸。
8.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组管与第一热交换器芯相关联,与所述第一组不同的第二组所述管与第二热交换器芯相关联,所述通路允许第一流体在所述第一歧管、所述第一组管以及所述第二歧管之间流动,并允许第二流体在所述第一歧管、所述第二组管以及所述第二歧管之间流动,并使所述第二流体保持与所述第一流体分隔开,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和第二热交换器芯彼此相邻,从而使单个外部流体流流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和第二热交换器芯两者。
9.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和第二热交换器芯基本相同。
10.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形成所述第一歧管的至少一组所述板包括安装部。
11.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安装部包括在所述至少一组中的各板上向外延伸超出相邻板的凸出部。
12.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安装部包括穿过外边缘延伸到所述至少一组板中的开口。
13.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中的接收所述管的所述端的所述通路包括阻止部,所述阻止部限制所述管能够插入所述第一歧管的距离。
14.如权利要求
1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阻止部包括在多个板上、延伸到所述板上的开口中的凸出部。
15.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一歧管具有纵轴线,所述管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从而使所述管从所述第一歧管的相向端面基本正交地延伸出去、并以相对于所述轴线的非正交角度对角地跨过所述相向端面。
16.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在所述第一歧管中的所述板上的所述开口具有不同的尺寸,从而所述流通路使得通过所述管的流体的流率是非均勻的。
17.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管的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从所述第一歧管延伸,从而使流过所述管的所述流体源于所述第一歧管并返回所述第一歧管。
18.一种热交换器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热交换器芯,所述热交换器芯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多个微通道管、多个在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延伸的微通道、以及多个与所述管导热接触的散热片;第一流体,所述第一流体流过所述管中的所述微通道;气流,所述气流与流过所述至少一个热交换器芯的所述第一流体为传热关系地流过所述至少一个热交换器芯的外部;以及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所述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分别附连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并与所述微通道流体连通,各所述歧管包括多个板,所述板具有一个或多个穿透其的开口,所述板层叠在一起使得各所述板中的所述开口与其他所述板中的开口对齐以形成通过所述歧管的流通路,所述流通路与所述至少一个热交换器芯的所述管中的所述微通道流体连通, 所述流通路允许所述第一流体从所述第一歧管流过所述至少一个热交换器芯中的第一组所述管、并流入所述第二歧管。
19.如权利要求
18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具有基本彼此平行的纵轴线,所述轴线非正交于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管相对于所述轴线倾斜,从而使所述管的相对的主传热面与所述气流的所述流动方向基本平行。
20.如权利要求
18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热交换器芯包括第一热交换器芯和第二热交换器芯,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和第二热交换器芯均具有与所述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中的流通路流体连通的微通道管,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流体能够在所述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歧管和第二歧管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芯之间的至少一个中流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和第二热交换器芯彼此相邻,从而使所述气流流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芯和第二热交换器芯两者。
21.如权利要求
18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所述板中的所述开口具有不同尺寸,从而使通过所述管的所述第一流体的流率不均勻。
22.如权利要求
18所述的热交换器系统,其中,所述板中的所述开口具有不同的尺寸, 从而使通过所述管的所述第一流体的流率基本均勻。
专利摘要
一种热交换器可以具有包括多个层叠板的歧管,所述多个层叠板允许定制热交换器。本设计可以允许到高负荷区域的更优化的冷却剂流,从而使整个热交换器上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或有意不均匀。此外,层叠板可以允许在热交换器中使用多个回路,从而可以在其中使用不同的冷却剂并保持彼此分隔开。管可以是微通道管。单组歧管可以与多个热交换器芯一起使用以提供更紧凑的热交换器。安装部可以与一组板是一体的。
文档编号H05K7/20GKCN202013133 U发布类型授权 专利申请号CN 200990100196
公开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8日
发明者扬·G·斯皮林, 蒂莫西·J·施拉德尔 申请人:利厄伯特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