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壁式节煤炉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37237阅读:9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壁式节煤炉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节煤炉圈,能与蜂窝煤炉,泥煤、块煤炉及煤球炉上配套使用,也适用于平底、尖底各式炊具使用。
现有煤灶炉圈,已公开CN2129896锅不黑节能炉圈及申请号88200685煤灶炉圈等,其不足之处,结构复杂,成本高,不易推广使用。
本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加工简单、成本低,适于平底、尖底各式炊具及蜂窝煤炉,泥煤炉、块煤炉及煤球炉上配套使用的节煤炉圈。
本发明目的是由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下面结合最佳实施例给出的
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壁式节煤炉圈实施例1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壁式节煤炉圈实施例1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壁式节煤炉圈实施例2主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双壁式节煤炉圈实施例2剖视图。
附图编号说明外壁(1)、内壁(2)、烟道(3)、支脚(4)、一次进风口(5)、二次进风口(6)、曲线档风集焰壁(7)、排烟口(8)、火焰口(9)、炉圈火口(10)。
本实用新型双壁式节煤炉圈,如图1-4所示,由外壁(1)和内壁(2)组成,外壁(1)高于内壁(2),外壁(1)和内壁(2)的下端连成整体,连接部分构成烟道(3),烟道(3)上设有二次进风口(6),底部设有支脚(4),烟道(3)的底部与支脚(4)构成一次进风口(5)。
外壁(1)外形呈梅花状曲线园环,设有曲线档风集焰壁(7)和排烟口(8),彼此间隔排列。
内壁(2)为园环形或方形构成炉圈火口(10),火口(10)的口径底部大于顶部。内壁(2)上设火焰口(9),火焰口(9)间隔排列。
内壁(2)上的火焰口(9)和外壁(1)上的曲线档风集焰壁(7)及烟道(3)上的二次进风口(6)一一对应排列。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炉圈内壁(2)的炉圈火口(10)的形状,可做成园环形或方形或其它形状,如图1-4所示。以与不同形状煤炉的炉口配套使用。如目前蜂窝煤有圆形、方形,故炉口有圆环形,方形炉口。使用时将炉圈火口(10)对准炉子炉口置放在炉面上。
炉圈的支脚(4)经大量试验结果,一般10mm最佳,支脚(4)太矮,一次进风口(5)不够大,一次进风量太少,不利于助燃。支脚(4)太高,煤炉的部分火焰会从一次进风口(5)跑出,煤炉的部分能量被浪费。
炉圈内壁(2)的炉圈火口(10)的口径底部大于顶部,使内壁(2)呈倒锥形,有利于拢集火焰。
炉圈外壁(1)上的曲线档风集焰壁(7)和内壁(2)上的火焰口(9)及烟道(3)上的二次进风口一一对应排列,有利于余热利用。当未燃尽的火焰从火焰口(9)出去,被外壁(1)上的曲线档风集焰壁(7)阻档,同时从烟道(3)的二次风口(6)进入的空气使未燃尽的火焰进一步助燃,从而使余热充分利用,锅底不黑,烟尘经烟道(3)从外壁(1)上的排烟口(8)排出炉外。
本双壁式节煤炉圈,按照图1-2实施例1已用生铁浇铸成10余只。其主要尺寸是炉圈外壁(1)外径200mm,外壁(1)上设6瓣曲线档风集焰壁(7),与排烟口(8)均匀间隔排列,曲线档风集焰壁(7)高24mm。内壁(2)为圆环形,底部直径为150mm,顶部直径为136mm;支脚(4)高10mm。本炉圈已在蜂窝煤上与普通三点支承式炉圈(在同等条件下)作了对比试验,试验平均数据如下
本实用新型炉圈的主要优点1、结构设计合理,能使燃料充分燃烧,余热得到充分利用,使锅底不黑,从而节约燃煤,减少环境污染。
2、加工简单,可用生铁浇铸成,成本低。
3、能与各种煤炉及平底、尖底炊具配套使用。因炉圈内壁(2)的火口(10)可做成圆环形,方形等形状,炉圈的外壁(1)高于内壁(2)等结构特征来实现。
权利要求1.双壁式节煤炉圈,其特征是由外壁和内壁组成,外壁高于内壁,外壁和内壁的下端连成整体,连接部分构成烟道,烟道上设有二次进风口,底部设有支脚,烟道底部与支脚构成一次进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壁式节煤炉圈,其特征在于外壁外形呈梅花状曲线园环,设有曲线档风集焰壁和排烟口,彼此间隔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壁式节煤炉圈,其特征在于内壁为园环形或方形构成炉圈火口,火口口径底部大于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壁式节煤炉圈,其特征在于内壁上设火焰口,火焰口间隔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双壁式节煤炉圈,其特征在于火焰口和曲线档风集焰壁及二次进风口对应排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节煤炉圈,由外壁和内壁组成,外壁高于内壁,外壁和内壁的下端连成整体,连接部分构成烟道,烟道上设二次进风口,底部设有支脚,烟道底部与支脚构成一次进风口,外壁上设有曲线挡风集焰壁和排烟口,内壁为圆环形或方形,设有火焰口,火焰口、曲线挡风集焰壁和二次进风口对应排列。本炉圈能充分助燃,余热得到充分利用,锅底不黑;加工简单、可用生铁浇铸成,成本低;能与各种煤炉及平底、尖底炊具配套使用等优点。
文档编号F24B1/192GK2268198SQ9521994
公开日1997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1995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1995年8月10日
发明者金志海, 王桂芝 申请人:金志海, 王桂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