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供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095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组合供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技术,具体地说是适用小型供热供暖系统中的供热装置。
现有的供热供暖系统,多数除了使用锅炉,还要用泵使水(气)才能循环。不适宜小型供热供暖,热能利用率较低,又缺乏应变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铸铁为基体的,体积小,有效收热面积大,自燃自流的,供热量可按需组合的组合供热器。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燃烧室(2),换热器(3)和次余热收热器(4)三步换热系统组成。入水管(5)和集热管(7)分别与底部的燃烧室(2),中部的换热器(3)和顶部的次余热收热器(4)的进、出水口相连。也就是说当燃料在燃烧室内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首先被燃烧室周围的横管(11)和竖管(12)中的水吸收,燃烧后的热气上升又被翼管换热器(9)中的水吸收一部分热量,然后再被次余热收热器(4)中的水吸收部分热量,然后再排出。通过这三步吸收换热过程,使燃料燃烧时的热能得到充分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系单级组合供热器的正视图。
图2系单级组合供热器的侧视图。
该装置的燃烧室(2)由若干根相连通的横管(11)和竖管(12),入、出水口(5、6)和炉门(1)组成。
本装置的二次换热系统,由若干个具有叶片的翼管换热器(9)通过联通件(10)串联而成。
而次余热收集器(4)由内壁为烟道(8)的水箱组成。
结合
一下本装置的使用过程。
本装置安装方法是在燃烧室下方放上炉篦子,然后将其两侧(横管(11)包在内)及炉门以下用砖砌封,燃烧室两侧只留一个入水口和一个出水口其余封死。冷水从入水管分别注入燃烧室(2)的管道中,换热器(3)和次余热收集器(4)的水箱中。燃料从炉门加入,在燃烧室内燃烧,利用空气自然流动实现自燃。首先燃烧室周围管中的水被加热,产生比重压差形成自循环动力,使水从出水口(6)输入集热管(7)而热燃气向上运动时被翼管换热器(9)的叶片梳成多股片状气流,同时有效地吸收了燃气中大量热能,并可吸附部分粉尘。翼管换热器管道中的水获得热量后由上方出水口(13)进入集热管(7),热燃气继续向上运动直接冲击次余热收热器(4)的内壁——烟道(8),使燃气中余热再一次得到利用后排出。加热后的水从出水口进入集热管(7)输送至需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可根据供热需要采用两级或多级组合成更大供热能力的组合集体,也可以在这样组合整体只启用一部分,以适应不同场合与温度需要的变化。在多级组合时,各级相对一侧的出、入水口相连接仅留一个入水口与一个出水口,其余均可封死。同时,相对一侧的烟道口相连接。
本装置主要技术参数项 目 单 级 多(n)级收热量(千卡/小时) 10,000 10,000×n燃烧量(千卡/日) 35 35×n热效率(%) 61 61递增1.5排烟浓度 So2<0.5No <0.5(毫克/米3)Co <6
取暖面积(平方米) 100 100×n重量(千克) 140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点是1.热效率高,节省燃料,并适用各种固体燃料。
2.基体材料为铸铁,对原材料要求低,造价低,比同发热量的其他设备低50~70%。
3.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安装维修方便,另件易更换和清垢。
4.利用比重压差作为动力自然循环,控制使用方便安全,可以组合多变,普及能力强。
权利要求
1.一种包括进、出水口的组合供热器,其特征在于由若干根连通的横管[11]和竖管[12]构成的燃烧室[2]、用连通件[10]串联多个翼管换热器[9]而成的换热器[3]和内壁为烟道[8]的次余热收热器[4]三步换热系统构成,入水管[5]和集热管[7]分别与底部的燃烧室[2]、中部的换热器[3]和顶部的次余热收热器[4]的进、出水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组合供热器,其特征在于基体材料为铸铁。
专利摘要
一种适用于小型供热供暖系统中使用的组合供热器主要由燃烧室、换热器和次余热收热器三步换热系统组成。按供暖的需求可以单级或多级组合使用。本实用新型利用水加热的比重压差实现自然循环,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热效能高。采用铸铁为基体材料,体积小,成本低廉。
文档编号F24D15/00GK86209911SQ86209911
公开日1987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1986年12月11日
发明者高原 申请人:高原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