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及区域旋转型窑栅对流式固体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75113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密封及区域旋转型窑栅对流式固体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一可控氛围中干燥和加热诸如煤炭、焦炭、谷物之类的颗粒物料的回转窑。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在多个不同气氛下连续处理颗粒物料的回转窑。
长期以来,采用密封型回转窑来干燥或热解各种物料,例如煤炭、焦炭或其它团料。在一种特殊的回转窑中,将在外部产生的热气体引入一下侧窑腔,气体随后上升并通过一旋转着的多孔的窑床,借以对窑床上承载的物料进行加热。
迄今为止,回转窑(rotary hearth furncace)的设计是只能利用一种热空气源来处理或加热窑床上的物料。如果需要利用一种以上的气体来处理物料,就需要将物料从一个回转窑取出并将其送入另一个回转窑。或者,清除窑中的一种气体,再将第二种气体引入其中。然而,最好是能利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气体来连续地处理窑床上的物料。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转窑,其中,窑床上的物料可以依次暴露于各种不同的气体。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防止各种气体在这样一种窑内发生混杂。
根据本发明,一种用于干燥和加热颗粒物料的窑包括一具有多个第一增压室的基座;一具有多个第二增压室的上腔;以及一位于基座和上腔之间并且可在其间转动的窑床。每个第一增压室具有一气体入口和一气体出口,每个第二增压室都是对准的,以便接收来自第一增压室之一的气体出口的气体。窑床包括一窑栅和多个位于窑栅和第一增压室之间的第三增压室。窑栅限定了每个第三增压室的排出口,所述多个第三增压室中至少两个相邻的增压室处在这样的位置上,即,可以接收来自第一增压室之一的气体出口的气体,并且可以通过排出口将气体排入第二增压室。
每一个第二增压室都是由垂直于窑栅移动方向的一对挡板限定。每个挡板的末端与窑栅隔开的距离足以让沉积在窑栅上的物料通过窑栅和挡板末端之间。较佳的是,第二增压室与第一增压室对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一种窑床可动的窑包括一具有一气体出口的第一下增压室;一具有一气体出口的第一上增压室;一位于第一下增压室和第一上增压室之间并且可在两者之间转动的窑床。窑床包括一窑栅,窑栅具有一用于支承受处理物料的表面以及位于窑栅和第一下增压室之间的一对相邻的增压室。所述窑栅限定了成对相邻的增压室中的每个增压室的用于排出气体的开口。成对相邻增压室中的每一个增压室的位置是这样的,即,可以接收来自第一下增压室的气体出口的气体,可以将接收到的气体通过窑栅内的开口引导至第一上增压室的气体入口。
该窑还包括一靠近所述第一下增压室的第二下增压室,以及一靠近所述第一上增压室的第二上增压室。第二下增压室具有一气体出口,而第二上增压室具有一气体入口。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一下增压室和第二下增压室之间。该挡板与第一和第二下增压室协作,当窑床的相邻增压室的每一个从与第一下增压室流体连通的状态移动至与第二下增压室的流体连通状态时,窑床的相邻增压室的每一个只能接收来自第一下增压室和第二下增压室之一的气体出口的气体。第一下增压室具有一用于接收第一气体的第一气体入口,而第二下增压室具有一用于接收第二气体的第二气体入口。第一上增压室具有一第一气体出口,而第二上增压室具有一第二气体出口。第一气体出口和第二气体出口连接于一排气总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一种回转窑包括一环形的进气总管,它具有第一对同心侧壁和多个沿进气总管的圆周分布并在第一对侧壁之间延伸的第一分隔室。多个第一分隔室和第一对侧壁分别限定了一个用于接收第一气体的第一弧形进入区域和一个用于接收第二气体的第二弧形进入区域。第一弧形进入区域具有一用于排出第一气体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弧形进入区域具有一用于排放第二气体的第二排气口。一环形的排气总管与进气总管同轴。该排气总管具有第二对同心侧壁和多个沿排气总管的圆周分布并在第二对侧壁之间延伸的第二分隔室。多个第二分隔室和第二对侧壁限定了一第一弧形排出区域和一第二弧形排出区域,它们分别具有用于接收第一和第二气体的入口。一环形窑床同轴地位于进气总管和环形排气总管之间,并能在两者间转动。该窑床包括第三对同心侧壁和多个沿窑床的圆周分布并在第三对侧壁之间延伸的第三分隔室。多个第三分隔室和第三对侧壁限定了多个中间弧形区域。每个中间弧形区域具有一气体入口,用以接收来自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之一的气体。窑床还包括一物料处理窑栅,它位于多个中间弧形区域和排气总管之间。该物料处理窑栅限定了多个中间弧形区域中的每一个的出口,以便将气体排放至第一弧形排出区域和第二弧形排出区域的入口。当窑床在进气总管和排气总管之间转动时,多个中间弧形区域使得第一气体在第一弧形进入区域和第一弧形排出区域之间连通,并使第二气体在第二弧形进入区域和第二弧形排出区域之间连通。
一挡板位于第一弧形进入区域和第二弧形进入区域之间。该挡板与多个弧形区域协作,以限制气体进入在第一弧形进入区域和第二弧形进入区域之间移动的各中间弧形区域内。第一弧形进入区域与第一弧形排出区域轴向对准,第二弧形进入区域与第二弧形排出区域轴向对准。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沉积在窑栅上的物料可以由两种或多种处理气体来进行连续的处理,不必将物料从窑栅上取下。
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可以使物料处理过程中的热气体混杂现象减至最低。
通过对下文详细描述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清楚地了解其它的优点。


图1是一回转窑的剖视图,其中,一基座限定了多个第一增压室,一上腔限定了多个第二增压室,一可转动的窑床限定了多个第三增压室;图2a是沿图1中的线Ⅱa-Ⅱa剖取的回转窑的平面图;图2b是沿图2a中的线Ⅱb-Ⅱb剖取的回转窑的平面图;图3a和3b是沿图1中的线Ⅲ-Ⅲ剖取的回转窑的两个不同实施例的平面图;图4是沿图1中的线Ⅳ-Ⅳ剖取的回转窑的剖视图;图5a-5d是图1所示之回转窑的剖视图,说明了窑床在固定的基座和固定的上腔之间的移动情况;图6是一回转窑的剖视图,该回转窑的基座的内径大于窑床的外径,该基座具有多个在窑床通风口和基座的弧形通风口之间延伸的管道;图7是沿图6中的线Ⅶ-Ⅶ剖取的回转窑的平面图;图8是沿图6中的线Ⅷ-Ⅷ剖取的回转窑的平面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回转窑的上腔的某一部分的平面图。
为便于描述,说明书中所采用的术语,例如上、下、垂直、水平、内、外,是相对于附图中所示设备的而言的各个方向。然而,这些术语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所限制。
参见图1,一密封型回转窑A包括一固定的基座10和一固定的上腔12,它们之间由一个可转动的窑床14隔开。
基座10具有一环形底板18、一固定于底板8之内径边缘的圆柱形内侧壁20、以及一固定于底板18之外径边缘的圆柱形外侧壁22。圆柱形内侧壁20和外圆周形侧壁22是同心的。
参见图2a和2b并请继续参见图1,基座10包括一固定在侧壁20和22之间并与底板18相对的顶板24。顶板24包括从顶板24向上延伸的第一或内弧形段30.1、30.2和30.3,以及位置与它们相对的第二或外弧形段32.1、32.2和32.3。彼此相对的弧形段30.1-32.1、30.2-32.2和30.3-32.3之间限定了弧形槽34.1、34.2和34.3。较佳的是,弧形槽34.1、34.2和34.3围绕基座均匀地分布。
顶板24包括沿径向并向上延伸的端板36,它们位于每个弧形槽34.1、34.2和34.3的两端;盖板38,它们在相邻弧形槽34.1、34.2和34.3的端板36之间延伸。端板36和盖板38密封地固定在相邻的弧形排放槽34.1、34.2和34.3之间。或者,顶板24可以以无需盖板38的形式来形成。
沿基座10的内周设置了多个第一挡板40,如图2a中的虚线所示。每个第一挡板40均位于相邻的弧形槽34.1、34.2和34.3之间,并在侧壁20和22、顶板24、底板18和盖板38之间密封地配合。由多个挡板40在基座10内形成的密封围绕基座10限定了多个下侧弧形区域或增压室42.1、42.2和42.3。
下侧弧形增压室42.1、42.2和42.3分别具有连接至一共同或单独的热气体源(未示)的气体入口44.1、44.2和44.3,所述热气体用来处理沉积在窑床14上的物料。弧形槽34.1、34.2和34.3分别限定了下增压室42.1、42.2和42.3的排出口。
参见图3a并继续参见图1,上腔12包括一圆柱形内侧壁50和一与之同心的圆柱形外侧壁52。一环形顶板56在圆柱形内侧壁50和圆柱形外侧壁52之间延伸,并与它们形成密封配合。沿上腔12的圆周设置了多个第二挡板54。第二挡板54从环形顶板56向下延伸,并与内侧壁50和外侧壁52形成密封配合,从而形成了多个上侧的弧形区域或增压室58.1、58.2和58.3。
上腔12位于基座10上方,并与之同轴。较佳的是,第一挡板40和第二挡板54分别位于基座10和上腔12中,使得每一个下增压室42.1、42.2和42.3沿轴向对准上增压室58.1、58.2和58.3中相应的那一个。由于处在这种对准的状态,从各下增压室42.1、42.2和42.3排出的气体可以由相应的与之轴向对准的上增压室58.1、58.2和58.3接收。
每个上增压室58.1、58.2和58.3均包括一形成在环形顶板56内的排出口60。较佳的是,每个上增压室58.1、58.2和58.3均包括一排出口60。当每个上增压室58.1、58.2和58.3内的热气体的温度和组份相同时,排出口60可以汇集于一个总管62,并从该总管排放热气体。否则,每个排出口60是单独放气的。
参见图4,并请继续参见图1和3,转窑床包括一圆柱形内侧壁70和一与之同心的外圆周形侧壁72。如图1和3所示,一环形窑栅74在圆柱形内侧壁70和外圆周形侧壁72之间延伸。如图所示,环形窑栅74是在圆柱形内侧壁70的上凸伸部和外圆周形侧壁72的上凸伸部之间水平地延伸。或者,环形窑栅74可以从圆柱形内侧壁70的上凸伸部向下朝着外圆周形侧壁72倾斜,或者反过来也行。
如图1和4所示,窑床14具有一固定在圆柱形内侧壁70和外圆周形侧壁72的下边缘之间的环形底板76。围绕转窑床14均匀地分布了多个第三挡板78。每个第三挡板78均密封地固定在窑栅74、环形底板76、内侧壁70和外侧壁72之间,从而限定了位于下增压室42.1、42.2和42.3和上增压室58.1、58.2和58.3之间的多个中间增压室80.1、80.2…80.39。
窑床14可以借助位于窑床14和基座10之间的滚轮或转轮79在基座10和上腔12之间转动。较佳的是,窑床14是由一个变速电动机驱动,该电动机通过一齿轮减速器驱动一齿轮。电动机、齿轮和齿轮减速器由图9清楚可见,并将在下文中讨论。
从图3a中清楚可见,窑栅74具有形成在相邻的第三挡板78(如图3a中的虚线所示)之间的排出口82.1、82.2…82.39。此外,从图4中清楚可见,窑床14的底板76具有形成在相邻的第三挡板78之间的入口管道84.1、84.2…84.39。因此,每个中间增压室80.1、80.2…80.39具有相应的入口管道84.1、84.2…84.39和排出口82.1、82.2…82.39。由图1清楚可见,窑床14的入口管道84.1、84.2…84.39向下朝着基座10延伸,并与基座10的向上延伸的环形槽34.1、34.2和34.3对准。较佳的是,入口管道84.1、84.2…84.39的下边缘的位置紧靠着环形槽34.1、34.2和34.3的上边缘。
窑栅74的排出口82.1、82.2…82.39最好包括合适的挡板(未示),它们可允许热气体通过,同时能防止在窑栅74上受到处理的物料M通过排出口82.1、82.2…82.39进入一个或多个中间增压室80.1、80.2…80.39。或者,如授予Johnson等人的美国专利4,669,977所述(援引在此以作参考),窑栅74的排出口82.1、82.2…82.39可以由多个部分重叠的同心凸缘来形成,这些凸缘是由位于相邻凸缘之间的隔板分开。
请继续参见图3a,在转窑床14的上方设有一固定的进料槽86,以便将需要处理的物料M供给到窑栅74上。设置了固定的卸料搅拌器88,当窑床14相对于该卸料搅拌器88转动时,搅拌器可与窑栅74上的物料接触。卸料搅拌器88可将窑栅74上的物料推向一卸料螺杆90。卸料螺杆90可由一合适的驱动器以一种可主动地将物料M从窑栅74上去除(未示)的方式来驱动。卸料搅拌器88和卸料螺杆90的位置靠近进料槽86,迎着窑床14的转动方向(在图3中是逆时针转动)。在这种位置关系下,被引至窑床14上的物料M可以在从窑栅74排出之前,大致绕窑A转动一圈。或者,如图3b所示,多个固定的进料槽86’可以位于窑栅74上方。多个进料槽86’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不同的径向位置上,以便使物料M沉积在窑栅74的各同心路径上。
请重新参见图3a,上腔12包括一辅助挡板92,它靠近与进料槽86相对的卸料螺杆90。辅助挡板92密封地固定在上腔12的同心侧壁50、52和顶板56之间。辅助挡板92和第二挡板54的位置靠近与进料槽86相对的卸料螺杆90,该两挡板一起限定了一个可防止引入热气体的卸料区域94。如图2a所示,与卸料区域94轴向对准的弧形槽34.3具有一固定在相对的弧形段30.3-32.3之间的细长的偏转板95。细长的偏转板95可防止热气体流从下侧的弧形增压室42.3向上进入卸料区域94。或者,盖板38可以是细长的,并且对弧形槽34.3也加以变化,从而使端板36可与辅助挡板92轴向对准。在另一种变化型式中,如图2a中的虚线所示,偏转板95或盖板38可以在与窑床14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是细长的。后一种布置可以为这样的过程提供时间,即,使气体通过下侧弧形增压室42.3进入每个中间增压室80.1、80.2…80.3,并在到达卸料区域94之前进入轴向对准的上侧弧形增压室58.3。因此,只有很少的或几乎没有处理气体进入卸料区域94。
如图1所示,第二挡板54的下边缘或末端边缘与窑栅74隔开的距离足以让沉积在窑栅74上的物料M从其下方通过。类似地,辅助挡板92的下边缘也与窑栅74隔开的距离足以让沉积在窑栅74上的物料M通过。
在(ⅰ)转动的窑床14和固定的基座10之间,以及(ⅱ)在转动的窑床14和固定的上腔12之间分别设置了密封件96、96’。密封件96、96’可以包括例如水、煤粉、油、沙等密封介质,它们能在利用气体的压力和温度来处理窑栅74上的物料M时防止热气体流过。
参见图5a-5d,它们是窑床14的剖视图,示出了窑床14在固定的基座10和上腔12的截面之间移动的情况。在图5a中,将第一气体G1以足够的压力引入下侧弧形增压室42.1,使得该气体遍布整个下侧弧形增压室42.1。类似地,将第二气体G2以足够的压力引入下侧弧形增压室42.2,使得该气体遍布整个下侧增压室42.2。第一气体G1向上通过弧形槽34.1,并进入中间增压室80.10、80.11和80.12。类似地,第二气体G2向上通过弧形槽34.2,并进入中间增压室80.15、80.16和80.17。进入中间增压室80.10、80.11和80.12的第一气体G1向上通过与其相关的排出口82.10、82.11和82.12,并经过沉积在窑栅74上的物料M,随后进入轴向对准的上增压室58.1。类似地,进入中间增压室80.15、80.16和80.17的第二气体G2向上通过与其相关的排出口82.15、82.16和82.17,并经过沉积在窑栅74上的物料M,随后进入轴向对准的上增压室58.2。
上增压室58.1和58.2的排出口60的尺寸能阻止第一气体G1和第二气体G2从中流出。这样就在上增压室58.1和58.2内产生了一个气体压力,这个气体压力能迫使第一气体G1和第二气体G2与物料M接触(更具体地说是进入物料M体内),从而加强了物料M相对于第一气体G1和第二气体G2的暴露。
较佳的是,第一气体G1和第二气体G2是不相互混杂的,并且物料M不会同时暴露于第一气体G1和第二气体G2。然而,如前所述,第二挡板54的下边缘在窑栅74的上方间隔开的距离足以让物料M通过其下方。这样一个间距既允许物料M通过,又允许第一气体G1和第二气体G2产生某些程度的混杂并使物料M同时暴露于第一气体G1和第二气体G2。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混杂和同时暴露现象,最好是将相邻的上增压室(例如58.1和58.2)内气体压力调节成相等,以便防止气体在两者间流动。
在图5a中,中间增压室80.13和80.14的入口管道84.13和84.14位于盖板38上方、弧形槽34.1和34.2之间的一个“死”空间内。在这个“死”空间内,可以在没有新鲜气体(例如气体G1)被引入中间增压室80.1、80.2…80.39的情况下,允许中间增压室84.13和84.14内的残留气体逸入上增压室58.1、58.2和58.3。为了更进一步地使留在中间增压室80.13和80.14的气体升入上增压室58.1、58.2和58.3,每个“死”空间包括一气体入口(未示),用于将一所需的清洗介质,例如惰性气体引入该“死空间”内。
在图5b-5c中,窑床14相对于基座10和上腔12连续地移动,例如,在图5b的左侧,中间增压室80.12逐渐移动得与弧形槽34.1递减地流体连通,并与相邻弧形槽34.1和34.2之间的“死”空间递增地流体连通。同时,中间增压室80.14逐渐移动得与弧形槽34.2递增地流体连通。
在图5d中,窑床14的进一步移动使得中间增压室80.12与相邻的下增压室42.1和42.2之间的“死空间”流体连通。同时,中间增压室80.14的入口管道84.14移动至与弧形槽34.2流体连通。
以上描述的窑床14的移动以这样一种方式持续进行,从而使每个中间增压室80.1、80.2…80.39依次移动得(ⅰ)与弧形槽34.1流体连通;(ⅱ)脱离与弧形槽34.1的流体连通,并与弧形槽34.1和34.2之间的“死”空间流体连通;(ⅲ)脱离与弧形槽34.1和34.2之间的“死”空间的流体连通,并与弧形槽34.2流体连通;(ⅳ)脱离与弧形槽34.2的流体连通,并与弧形槽34.2和34.3之间的“死”空间流体连通;(ⅴ)脱离与弧形槽34.2和34.3之间的“死”空间的流体连通,并与弧形槽34.3流体连通;(ⅵ)脱离与弧形槽34.3的流体连通,并与弧形槽34.3和34.1之间的“死”空间(即卸料区域94)流体连通;(ⅶ)脱离与弧形槽34.3和34.1之间的“死”空间的流体连通,并重新与弧形槽34.1流体连通;参见图6-8,在另一实施例中,一密封型窑B包括一固定的基座110、一与基座110同轴的固定上腔112,以及一位于上腔112和基座110之间的转窑床114。在该实施例中,基座110的外径大于转窑床114的外径。
基座110具有一环形支承件120和一位于环形支承件120外侧并与之同心的环形下槽124。下槽124具有一向上流通的环形敞口124。
如图8所示,下槽124内包括多个挡板126(如虚线所示)。挡板126将环形下槽124分成多个相互密封的下侧弧形区域或增压室130.1、130.2和130.3。将相同的或不同的气体通过气体入口(未示)引入弧形增压室,并通过各弧形增压室130.1、130.2和130.3的弧形开口排出。
参见图6和7,上腔112包括一圆柱形内侧壁136和一与之同心的圆柱形外侧壁138。一环形顶板140在圆柱形内侧壁136和圆柱形外侧壁138之间延伸,并在其间形成一密封配合。沿上腔112的圆周设置了多个挡板144。挡板144从环形顶板140向下、并在内侧壁136和外侧壁138之间延伸,从而限定了多个上弧形区域或增压室148.1、148.2和148.3。较佳的是,每个上增压室148.1、148.2和148.3均与下增压室130.1、130.2和130.3中相应的那一个沿轴向对准。如图6所示,每个上增压室148.1、148.2和148.3均包括一形成在环形顶板140内的排出口150。各排出口150可以汇总于一个总管152,或者可以单独地排气。上腔112类似于图1和3中的上腔12。
如图6和8所示,窑床114包括一圆柱形内侧壁160和一与内侧壁160同心的外圆周形侧壁162。一底板164在内侧壁160的下边缘和外侧壁162的下边缘之间延伸。一环形窑栅166在圆柱形内侧壁160的上凸伸部和圆柱形外侧壁的上凸伸部之间延伸。沿窑床114的圆周密封地设置了多个挡板170,从而限定了多个中间增压室172.1、172.2…172.39。由图7清楚可见,窑栅166具有形成在相邻挡板170之间的排出口174.1、174.2…174.39(如图7中虚线所示)。上腔112的挡板144的下侧或末端边缘与窑栅166隔开的距离足以让沉积在窑栅166上的物料M从其下方通过。
每个中间增压室172.1、172.2…172.39均包括一固定于窑床114的圆柱形外侧壁162的管道176.1、176.2…176.39。各管道176.1、176.2…176.39从圆柱形外侧壁162沿径向延伸,其末端与基座110的弧形增压室130.1、130.2和130.3的开口相对。
在(ⅰ)管道176.1、176.2…176.39的末端与弧形增压室130.1、130.2和130.3之间,以及在(ⅱ)转窑床114和固定上腔112之间,分别设置了密封件180、180’。较佳的是,管道176.1、176.2…176.39的末端与弧形增压室130.1、130.2和130.3之间的密封件180是在相邻的管道176.1、176.2…176.39之间沿周向延伸。
如图8所示,盖板182最好是覆盖在相邻的弧形增压室130.1、130.2和130.3之间的开口上,以便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个阻挡,阻止气体进入中间增压室172.1、172.2…172.39。
如图7所示,窑B最好包括一固定的进料槽86、一固定的卸料搅拌器88、一卸料螺杆90和一辅助挡板92,它们以与图1和3所示的实施例中标号相同的元件相同的方式进行工作。卸料区域194限定在上腔112内靠近进料槽86的辅助挡板92和挡板144之间。如图8所示,沿轴向与卸料区域194对准的弧形增压室130.3具有一细长的偏转板195,该偏转板固定在增压室的敞口端,以阻止流入管道176.1、176.2…176.39的热空气对准图7的卸料区域194。
工作时,窑床114借助位于窑床114和环形支承件120之间的滚轮或转轮198而在固定的上腔112和环形支承件120之间转动。较佳的是,窑床114可借助变速电动机、齿轮和齿轮减速器的组合来转动。由于管道176.1、176.2…176.39固定于窑床114的外侧壁162,所以它们从窑床114径向地延伸,并随之转动。当窑床114在上腔112和环形支承件114之间转动时,管道176.1、176.2…176.39可使气体从增压室130.1、130.2和130.3通过窑床114的侧壁流入中间增压室172.1、172.2…172.39。这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情况相反,在那个实施例中,基座10的内径与窑床14和上腔12相同,气体从基座10起经过位于窑床14的底板76内的管道84.1、84.2…84.39后进入中间增压室80.1、80.2…80.39。在图6-8所示的实施例中,一旦气体进入中间增压室172.1、172.2…172.39,这一实施例的工作就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类似。
在上述的两个实施例中,在可动窑床的上方悬设了一个或多个搅拌器R。每个搅拌器R的末端均靠近窑栅的与多个第三增压室相对的表面,以便当窑栅相对于搅拌器R移动时可搅拌沉积在窑栅上的物料M。搅拌器R可使物料M混合,从而使物料M暴露于各种处理气体。
参见图4和9,在另一实施例中,排出口82.1、82.2和82.39形成在环形窑栅内靠近圆柱形内侧壁70或圆柱形外侧壁72的位置上。只占窑栅74一部分的固定进料槽86的位置靠近与侧壁70或72相对的一个排出口(例如82.39)。设置了一个或多个固定的传送耙T,它们可径向地接触并传送通过进料槽86沉积到窑栅74上的物料M。更具体地说,沉积到窑栅74上的物料M在窑栅上转动(在图9中是沿逆时针方向),在与传送耙T接触时,传送耙将物料M沿径向向外(如图9所示)推出,并与卸料螺杆90配合。
在物料M通过固定进料槽86沉积的路径上,还可以设置一第二固定进料槽86”,如图9中的虚线所示。第二固定进料槽86’可将另外的物料M’沉积到借助进料槽86沉积到窑栅74上的物料M上。借助进料槽86、86”,可将不同的物料或具有不同性质的物料(例如粒度)依次沉积到窑栅74上,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进料槽86”将物料M’沉积到借助进料槽86沉积的物料M上。
上面已结合了若干个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在阅读并理解了以上详细描述的情况下,显然还可以有各种变型和改动,例如,可以采用传送搅拌器和混合搅拌器的组合。本发明旨在涵盖所有这样的变型和改动,使它们均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干燥和加热颗粒物料的窑,该窑包括一具有多个第一增压室的基座,每个第一增压室均具有一气体入口和一气体出口;一具有多个第二增压室的上腔,每个第二增压室都是对准的,以便接收来自第一增压室之一的气体出口的气体;以及一位于所述基座和所述上腔之间并且可在其间转动的窑床,窑床包括一窑栅和多个位于窑栅和第一增压室之间的第三增压室,窑栅限定了每个第三增压室的排出口,所述多个第三增压室中至少两个相邻的增压室处在这样的位置上,即,可以接收来自第一增压室之一的气体出口的气体,并且可以通过排出口将气体排入第二增压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窑栅是由多个重叠的板件构成,这些板件由位于板件之间的间隔件分开,间隔件和重叠的板件一起限定了多个第三增压室中的每个增压室的开口。
3.如权利要求Ⅰ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第二增压室与各第一增压室对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多个相对于所述可动窑床固定设置的搅拌器,每个搅拌器的末端靠近窑栅的与多个第三增压室相对的那一表面,以便当窑栅相对搅拌器移动时可以接近沉积在窑栅上的颗粒状物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将颗粒物料供给到窑栅上的进料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至少一个卸料搅拌器和一个卸料螺杆,它们靠近窑栅的表面,以便与沉积在窑栅上的颗粒物料接触,并将与它们接触的颗粒物料从窑内排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增压室中的每一个都是由垂直于窑栅移动方向的一对挡板限定,每个挡板的末端与窑栅隔开的距离足以让沉积在窑栅上的物料通过窑栅和挡板末端之间。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搅拌器是由至少一个传送搅拌器和一个混合搅拌器组成。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进料槽的位置可以将颗粒物料沿(ⅰ)相同的路径(ⅱ)不同的路径这两种情况之一沉积到窑栅上。
10.一种窑床可动的窑,包括一具有一气体出口的第一下增压室;一具有一气体入口的第一上增压室;一位于第一下增压室和第一上增压室之间并且可在两者之间转动的窑床,该窑床包括一窑栅,窑栅具有一用于支承受处理物料的表面以及位于窑栅和第一下增压室之间的一对相邻的增压室,所述窑栅限定了成对相邻的增压室中的每个增压室的用于排出气体的开口,成对相邻增压室中的每一个增压室的位置是这样的,即,可以接收来自第一下增压室的气体出口的气体,可以将接收到的气体通过窑栅内的开口引导至第一上增压室的气体入口。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靠近所述第一下增压室的第二下增压室,所述第二下增压室具有一气体出口;一靠近所述第一上增压室的第二上增压室,所述第二上增压室具有一气体入口;以及一位于所述第一下增压室和第二下增压室之间的挡板,该挡板与第一和第二下增压室协作,当窑床的相邻增压室的每一个从与第一下增压室流体连通的状态移动至与第二下增压室的流体连通状态时,所述窑床的相邻增压室的每一个只能接收来自第一下增压室和第二下增压室之一的气体出口的气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增压室具有一用于接收第一气体的第一气体入口,而所述第二下增压室具有一用于接收第二气体的第二气体入口;以及所述第一上增压室具有一第一气体出口,而第二上增压室具有一第二气体出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和第二气体是不同的。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出口和第二气体出口连接于一排气总管。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多个搅拌器,这些搅拌器的末端边缘靠近窑栅表面,以便当窑床相对于搅拌器移动时,使窑栅上的受处理物料移动。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第一下增压室和第二下增压室分别与第一上增压室和第二上增压室对准。
17.一种回转窑,包括一环形的进气总管,它具有第一对同心侧壁和多个沿进气总管的圆周分布并在第一对侧壁之间延伸的第一分隔室,多个第一分隔室和第一对侧壁限定了一个用于接收第一气体的第一弧形进入区域和一个用于接收第二气体的第二弧形进入区域,第一弧形进入区域具有一用于排出第一气体的第一排气口,第二弧形进入区域具有一用于排放第二气体的第二排气口;一与所述进气总管同轴的环形排气总管,所述排气总管具有第二对同心侧壁和多个沿排气总管的圆周分布并在第二对侧壁之间延伸的第二分隔室,多个第二分隔室和第二对侧壁限定了一个具有一用于接收第一气体的入口的第一弧形排出区域,以及一个具有一用于接收第二气体的入口的第二弧形排出区域;以及一同轴地位于进气总管和排气总管之间并能在两者间转动的环形窑床,该窑床包括第三对同心侧壁和多个沿窑床的圆周分布并在第三对侧壁之间延伸的第三分隔室,多个第三分隔室和第三对侧壁限定了多个中间弧形区域,每个中间弧形区域具有一气体入口,用以接收来自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之一的气体;以及一物料处理窑栅,它位于多个中间弧形区域和排气总管之间,并限定了多个中间弧形区域中的每一个的出口,以便将气体排放至第一弧形排出区域和第二弧形排出区域之一的入口,当窑床在进气总管和排气总管之间转动时,所述多个中间弧形区域使得第一气体在第一弧形进入区域和第一弧形排出区域之间连通,并使第二气体在第二弧形进入区域和第二弧形排出区域之间连通。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弧形进入区域和第二弧形进入区域之间的挡板。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进入区域、挡板和多个中间弧形区域可共同作用,以限制气体进入在第一弧形进入区域和第二弧形进入区域之间移动的各中间弧形区域内。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进入区域与第一弧形排出区域轴向对准,第二弧形进入区域与第二弧形排出区域轴向对准。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总管的内径大于排气总管的外径。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窑,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若干个管道,它们位于每个中间弧形区域与第一弧形进入区域和第二弧形进入区域之一之间,用于建立其间的气体流通。
23.一种回转窑,包括一具有多个第一增压室的基座;一具有多个第二增压室的上腔;一可在基座和上腔之间转动的窑床,该窑床具有多个第三增压室,其中窑床可在基座和上腔之间转动,使得多个第三增压室中的至少一个处于这样的位置,即,可以接收由多个第一增压室之一排出的气体,并能将接收到的气体排入多个第二增压室之一。
全文摘要
一种回转窑包括:一具有多个第一增压室的基座;一具有多个第二增压室的上腔;一可在基座和上腔之间转动并具有多个第三增压室的窑床。窑床可在基座和上腔之间转动,使得多个第三增压室中的两个或多个处于这样的位置,即,可以接收由第一增压室之一排出的气体,并能将接收到的气体排入第二增压室之一。
文档编号F27B9/00GK1213767SQ98120878
公开日1999年4月14日 申请日期1998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1997年10月1日
发明者B·E·约翰逊, J·P·多彻蒂 申请人:泰金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