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热换热器及其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486052阅读:来源:国知局
升高,而且升高的幅度逐渐降低。
[0064]作为优选,所述的送风风道3外壁包覆保温材料,保温材料为发泡聚氨酯、发泡聚丙烯、陶瓷纤维毡或气凝胶毡。
[0065]作为优选,保温材料,是一种厚度在5?20mm的保温层,该保温层是采用3重量%的正戊烷发泡剂、60-80重量%聚丙烯、5-15重量%十溴二苯醚阻燃剂、2-10重量%聚氯乙烯泡孔稳定剂组合物而制成。上述保温材料的表观导热系数在0.005?0.030ff/m *k之间。
[0066]作为另一个实施例,送风风道3内壁或者外壁包覆蓄能材料。通过在内壁或外壁设置蓄能材料,可以起到替换辅助蓄能模块的作用。当然可以起到了辅助蓄能模块蓄热的功能,从而达到节能功能。现有技术中都是单独设置蓄能换热器,而本发明通过在送风风道2的内壁或者外壁上包覆蓄能材料,可以进一步减少蓄能模块的体积,而且在外观上没有增加任何设备,达到设备的整体的整洁,节省了设备空间。
[0067]作为优选,蓄热材料设置在在内壁上。作为优选,蓄热材料为从内壁上的凸出结构。通过设置凸出结构,可以使得换热强化。
[0068]作为优选,通过设置凸出结构,使得空气在送风风道中的流动为螺旋形流动。通过螺旋形流动,避免流动中局部短路,保证空气充分与蓄能材料接触换热。
[0069]作为优选,凸出结构的高度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越来越低。主要目的是一方面不断减少空气的流通面积,从而不断降低空气的流速,从而使得空气缓缓的输出,同时因为蓄热的时候空气的温度越来越低,蓄热能力也越来越低,因此减少蓄能材料的体积,避免材料的浪费。
[0070]作为优选,凸出结构高度沿着空气流动方向降低的幅度越来越小。通过实验发现,此种情况下的设置会使得蓄热效率提高10-20%。
[0071]作为优选,蓄能材料为相变蓄热材料。
[0072]作为优选,使用金属材料来包覆蓄能材料。
[0073]作为优选,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所述蓄能材料的蓄热能力逐渐升高。
[0074]作为优选,沿着流体流动的方向,蓄能材料的蓄热能力升高的幅度逐渐降低。
[0075]具体设置的原因与前面蓄热材料的设置相同。
[0076]作为优选,沿着送风的流动方向,相变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逐渐升高。进一步作为优选,相变蓄热材料设置为多块,沿着送风流动方向,每块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逐渐升高。
[0077]作为优选,所述蓄能材料和前面的蓄热介质相同。
[0078]作为优选,蓄热介质设置为多块,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不同块中石蜡的份数逐渐增加。
[0079]作为优选,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其中石蜡的份数增加的幅度逐渐降低。
[0080]作为优选,所述送风系统还包括室内空气检测设备,所述控制模块根据空气检测设备检测的数据自动调整送风量。如果检测的空气质量低于一定的阈值,则自动开启送风系统进行送风,如果检测的空气质量高于一定阈值,则自动给关闭送风系统。
[0081]控制模块9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来自动调整送风风机的频率,从而调整送风量,例如空气质量变差,则自动增加风机频率,当空气质量变好的时候,则自动调小风机频率。
[0082]作为优选,所述的控制模块9可与用户通过无线通信技术相连,用户利用手机app即可知晓室内空气质量状况,对新风系统进行开关机,调节风量,选择过滤模式等远程操作。
[0083]所述的新风系统在回风风道2和送风风道3之间设置两条通道21、22,其中通道21与送风风道3的连通位置(第一连通位置)比通道22与送风风道3连通位置(第二连通位置)的更靠近新风系统壳体,其中通道21与回风风道2连通的位置(第三连通位置)比通道22与回风风道2连通位置(第四连通位置)更远离新风系统壳体。其中在回风风道2、送风风道3、通道20、21中分别设置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用于开闭回风风道2、送风风道3、通道20、21,所述新风风道阀门设置第一连通位置与第二连通位置之间,回风风道阀门设置在第三连通位置与第四连通位置之间,在通过阀门的开闭,可以使得送风风道3和回风风道2的间歇式同步互换,同时会将室内安装的新风风口和回风风口同步互换,通过互换,使得新风可以吹到室内的不同的位置,从而使室内空气形成无死角大循环,彻底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例如同时打开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关闭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则可以实现新风风口和回风风口同步互换。
[0084]作为可以替换,第一阀门和第四阀门可以使用三通阀20来代替,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可以使用三通阀19来代替。三通阀20设置在第四连通位置处,三通阀19设置在第一连通位置出。
[0085]作为优选,所述的控制模块9可控制风阀的开闭,以实现送风风道3和回风风道2的间歇式同步互换。
[0086]作为优选,对于图3实施例中,送风风道3内壁和/或外壁的蓄热材料设置在壳体与第一连通位置之间。
[0087]作为优选,新风的选用处理风量为200?400m3/h,优选风量为300m3/h。
[0088]进一步优选,所述热交换器中设置蓄热介质,所述蓄热介质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蓄热介质。当白天室内外温差较小时,新风和排风同时经过负载相变调温材料的热交换器6,实现了排风对新风的温度补偿,并将多余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器6、储能模块7和送风风道3中的相变调温材料储存起来;当夜晚室内外温差较大时,新风和排风经过热交换器6实现排风对新风的部分温度补偿,与此同时,白天储存在热交换器6、储能模块7和送风风道3中的热量经过相变调温材料释放出来,进一步减小进入室内的新风与室内的温差,从而在换风时尽可能避免打破室内温度的平衡,减少室内温度的额外补偿。
[0089]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蓄热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蓄热介质、流体通道,所述蓄热介质位于壳体内,所述流体通道位于蓄热介质内,所述流体通道具有流体入口和出口,所述蓄热换热器的蓄热能力为S,将蓄热能力S设置为距离流体入口 X的函数,即S=f(x),在蓄热换热器内,f’(X) >0,其中f’(X)是f (X)的一次导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f’’(1)〈0,其中;^’(X)是f(X)的二次导数。
3.—种设置蓄能器的送风系统,包括新风风道(1)、回风风道(2)、送风风道(3)、排风风道(4)、热交换器(6)、储能模块(7); 所述的回风风道(2 )、热交换器(6 )相接; 所述的新风风道(I)和排风风道(4)与室外相连; 所述的回风风道(2)和送风风道(3)与室内相连;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风风道(1)、热交换器(6)、储能模块(7)依次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新风风道和热交换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模块包括蓄热介质、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位于蓄热介质内,所述流体通道具有流体入口和出口,流体通道外部设置翅片,随着流体的流动方向,翅片的高度逐渐增加。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随着流体的流动方向,翅片高度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
7.如权利要求3-4之一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蓄能模块中包括相变蓄热介质,所述相变蓄热介质质量成分包括如下:由18-23个碳原子的蓄热介质石蜡50-70份,高密度聚乙烯HDPE填充剂10-20份,三聚氰胺磷酸盐阻燃剂10-30份,膨胀石墨导热介质5_15份。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模块是权利要求1-2之一所述的蓄热换热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蓄热介质设置为多块,沿着新风的流动方向上,不同块中石蜡的份数逐渐增加。
1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石蜡的份数增加的幅度逐渐降低。
【专利摘要】一种蓄热换热器及包括该蓄热换热器的送风系统,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蓄热介质、流体通道,所述蓄热介质位于壳体内,所述流体通道位于蓄热介质内,所述流体通道具有流体入口和出口,所述蓄热换热器的蓄热能力为S,将蓄热能力S设置为距离流体入口x的函数,即S=f(x),在蓄热换热器内,f’(x)>0,其中f'(x)是f(x)的一次导数。本发明使的蓄热介质在流体流动方向上整体吸热均匀,避免产生吸热不均匀的情况。
【IPC分类】F28D20-00, F24F13-30
【公开号】CN104807355
【申请号】CN201510267598
【发明人】翟传伟, 何奕, 李壮贤, 侯钦鹏
【申请人】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5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