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706109阅读:来源:国知局
第三板材之间分别形成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相对应的第一槽道及第二槽道;
[0037]向所述第三板材与所述第四板材之间充入高压流体至所述第四板材膨胀,在所述第四板材表面形成第二凸起结构的同时,在所述第三板材与所述第四板材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相对应的冷媒通道;
[0038]向所述热超导管路内充入传热工质并密封所述热超导管路。
[0039]作为本发明的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的制造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向所述热超导管路内充入传热工质并密封所述热超导管路之后,还包括在所述冷媒通道焊接冷媒通道接头的步骤。
[0040]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的热交换板内将热超导管路及冷媒通道组合在一起,在热超导管路内充入传热工质,构成相变抑制传热器件,具有导热速率快、均温性好的特点;利用热超导板的导热速率快、均温性好的特点,提高了热交换板与空气的温差和有效传热面积,大大提高了热交换板的散热能力和热交换效率;使得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具有均温和高效换热的特性,大大缩短冷媒通道的长度,减小流动阻力和能耗,以及流体的使用量,提高热交换器的效率和能效比;所述热交换器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性能可靠;采用乳制吹胀工艺,在一块板上实现了具有相互连通的热超导管路与冷媒通道的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结构,具有低成本,易加工,高可靠性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41 ]图1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中热交换板的截面局部结构示意图。
[0042]图2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中具有第一槽道的第一板材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3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中具有连接通孔的第二板材的结构示意图。
[0044]图4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中具有第二槽道的第三板材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5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中具有冷媒通道的第四板材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6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0047]元件标号说明
[0048]1第一板材
[0049]2第二板材
[0050]21第一凸起结构[0051 ] 3 第三板材
[0052]4第四板材
[0053]41第二凸起结构
[0054]5热超导管路
[0055]501 第一槽道
[0056]502 第二槽道
[0057]503 连接通孔
[0058]6灌装口
[0059]7冷媒通道
[0060]701 冷媒进口[0061 ] 702 冷媒出口
[0062]8非管道部分
[0063]S1 ?S7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0064]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65]请参阅图1至图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虽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66]实施例一
[0067]请参阅图1至图5,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所述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包括相变抑制传热板及冷媒热交换板;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的表面均为平面;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内部形成有具有特定形状、相互连通的热超导管路5,所述热超导管路5为封闭管路,所述热超导管路5内填充有传热工质(未示出);所述冷媒热交换板内形成有具有特定形状、相互连通的冷媒通道7。将热超导管路5及冷媒通道7组合在一起,在热超导管路5内充入传热工质,构成相变抑制传热器件,具有导热速率快、均温性好的特点;利用热超导板的导热速率快、均温性好的特点,提高了热交换板与空气的温差和有效传热面积,大大提高了热交换板的散热能力和热交换效率;使得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具有均温和高效换热的特性,大大缩短冷媒通道7的长度,减小流动阻力和能耗,以及流体的使用量,提高热交换器的效率和能效比。
[0068]作为示例,所述传热工质为流体,优选地,所述传热工质可以为气体或液体或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物,更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工质为液体与气体的混合物。
[0069]作为示例,所述热超导管路5及所述冷媒通道7均通过吹胀工艺形成。
[°07°]作为示例,请参阅图1,所述相变抑制传热板包括第一板材1、第二板材2及第三板材3;所述第一板材1、所述第二板材2及所述第三板材3依次叠置,所述第一板材1及所述第三板材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二板材2通过辊压工艺复合在一起;所述第三板材3包括凸起区域,所述凸起区域的表面为平面;所述热超导管路5位于所述第一板材1与所述第三板材3之间,且所述热超导管路5分布的区域与所述凸起区域相对应。
[0071]作为示例,所述热超导管路5包括若干个第一槽道501、第二槽道502及连接通孔503;所述第一槽道501位于所述第一板材1与所述第二板材2之间;所述第二槽道502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与所述第三板材3之间;所述连接通孔503贯穿所述第二板材2,且将相邻的所述第一槽道501及所述第二槽道502相连通;所述第二板材2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槽道501及所述第二槽道502相对应的第一凸起结构21。
[0072]作为示例,位于所述第一板材1与所述第二板材2之间的若干个所述第一槽道501之间互不连通,即相邻两所述第一槽道501之间相隔离。
[0073]作为示例,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与所述第三板材3之间的若干个所述第二槽道502之间互不连通,即相邻两所述第二槽道502之间相隔离。
[0074]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槽道501与所述第二槽道502交错平行分布。
[0075]作为示例,所述连接通孔503位于所述第一槽道501及所述第二槽道502之间,且将相邻的所述第一槽道501及所述第二槽道502相连通。
[0076]作为示例,所述第一槽道40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但不仅限于梯形,所述第一槽道401的纵截面的形状可以为但不仅限于矩形。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槽道401的横截面为沿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所述第一槽道401的纵截面为沿其长度方向的截面。
[0077]图2为一体化相变抑制传热换热板结构中具有所述第一槽道501的第一板材1的结构示意图,由图2可知,所述第一槽道501相互平行分布;其中,平行状的矩形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一槽道501,所述矩形结构之间及所述第一板材1的边缘即为非管道部分8。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热超导管路5通过吹胀工艺制备而成,所以在形成所述热超导管路5的过程中,所述传热板结构上形成有灌装口6,即亦为充工质口。所述灌装口6可以形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