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65927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藏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设置在本体内的冷却器,设置在该冷却器的下侧的排水盘,以及连接该排水盘下端的排水用的排水管的冷藏柜。
从前的冷藏柜是在本体前面开口的隔热箱体内有储藏室,在隔热箱体的前面开口处,例如装有开闭自如的双扇式门。在该隔热箱体上面形成有机械室,并装载由压缩机、冷凝器及冷凝器用的送风机等构成的冷却装置。在储藏室内的上方,设有冷却器及送风机,同时在该冷却器及送风机的下方,设有排水盘。因此,在排水盘与储藏室顶部之间形成冷却室。在排水盘的后方形成有开口,利用送风机将冷气从排水盘后方形成的开口吹向储藏室。
另外,在排水盘的下端形成有排水用的开口,在此排水用开口处装有与其尺寸大致相同的有开口的筒状排水管套。在此排水管套下端位于隔热箱体的背面,在该排水管套下端装上排水管。该排水管沿着隔热箱体的背面下降,在隔热箱体底面被拉出到前方。在排水管的端部接有例如用硬质合成树脂预先成型的U形存水弯的一端,在该U形疏水器的另一端则连接另外的排水管。于是从排水盘排出的排水经由排水管套、排水软管、U形存水弯及排水管排出到箱外。
但是,以往的冷藏柜由于在隔热箱体的底面设有U形存水弯,当在冷藏柜放置地点有凹凸不平等障碍时,上述U形存水弯将受影响,故存在着必须改变冷藏柜的放置位置的问题。还有,上述以往的冷藏柜的排水通路是由排水管套、排水管、U形存水弯以及其它的排水管构成,因此存在结构复杂、组装作业繁琐以及部件数增多等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不受放置地点障碍影响的排水通路的冷藏柜。
本发明的冷藏柜具有设置在本体内的冷却器、设置在该冷却器下侧的排水盘、以及连接该排水盘下端的排水管,其特征在于,该排水管沿着本体背面下降后,从该本体底面后方被拉向底面前方,并且在该本体底面下侧的上下方向具有预定的松弛度。
根据本发明,在由设置在本体内的冷却器、设置在该冷却器下侧的排水盘、以及连接该排水盘下端的排水管构成的冷藏柜上,该排水管沿着本体背面下降后,从该本体底面后方被拉向底面前方,并且在该本体底面下侧的上下方向形成规定的松弛度,因此无需设置另外的U形存水弯,从而可减少部件的数量。
本发明的冷藏柜因为是用排水管的松弛度形成U形存水弯,所以能够不受冷藏柜安放地点的不良影响,而得以稳定的安放。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上述排水管是从本体背面到底面前方由一连续软管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上述排水管是从本体背面到底面前方由一连续软管构成的,因此可以使排水通路简单化,并可实现组装作业的简化。


图1是本发明的冷藏柜的斜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冷藏柜的纵断面侧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冷藏柜的纵断面侧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冷藏柜的横断面平面图。
图5是间隔柱的横断面图。
图6是贮藏室背面的部分放大横断面图。
图7是冷藏柜下部的部分放大侧断面图。
图8是枢支侧的门的纵断面侧面图。
符号说明R-冷藏柜;2.3-门;18-隔热箱体;22-前面开口;30-冷凝器用通风机;35-冷却器;36-送风机;37-排水盘;38-冷却室;55-排水管套;56-排水管收容部;57-冷藏柜支撑部件;58-排水管;59-安装部件。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为本发明的冷藏柜R的斜视图,图2为冷藏柜R的纵断面侧视图,图3为冷藏柜R的纵断面侧视图,图4表示冷藏柜R的横断面图。实施例的冷藏柜R是安放在宾馆或饭店的厨房等的商用立式冷藏柜,由前面开口之本体的隔热箱体18构成。
在该隔热箱体18内部有贮藏室20,该贮藏室20内上部设有冷却装置24的冷却器35以及在冷却器35附近的送风机36,由此可将贮藏室20内冷却到规定温度。图中冷却器35及送风机36下方装有37,它是用来收容由冷却器35产生的排水的排水盘,也用来区分装有冷却器35的冷却室38和贮藏室20。藉此由送风机36从贮藏室20吸入冷却室38的冷气与冷却器35进行热交换后,从冷却室38后方吹出。
在排水盘37后方,设有图上没有表示的排水用开口,并且具有与该排水开口尺寸大致相同的开口的筒状排水管套55的一端装在该排水口上。排水管套55一端接在排水口上之后,向后下方以预定角度倾斜后形成向下垂直延伸。在隔热箱体18的上部背面,即在相当于排水管套55安装位置的隔热箱体18的背面,预先形成有未图示的供排水管套55插入用开口。
另外,在隔热箱体18的背面,从上端到下端形成向内凹陷的排水管收容部56。而且,在图中隔热箱体18底面四角上装有冷藏柜支撑脚座57,它使冷藏柜R的放置位置底面与隔热箱体18底面之间保持预定间隔。
于是,在隔热箱体18外侧背面的排水管套55的下端与由挠性材料制成的排水管58的一端连接。该排水软管58沿着设置在上述隔热箱体18背面的排水管收容部56向下放置,在隔热箱体18下端用图上没标记的固定部件固定。被固定的排水管58的端部则由隔热箱体18的底面后方拉向底面前方。该排水软管58是在隔热箱体18的底面下侧,用前述冷藏柜支撑部件57使隔热箱体18底面与冷藏柜R的放置场所的地面之间,在上下方向形成规定的松弛度之后,在底面前部通过安装部件59可作装拆自如的安装。于是,排水管58的端部在隔热箱体18前部被安装成向下,由此可将来自排水盘的水排出。
因此,排水管58是沿着隔热箱体18的背面下放后,由隔热箱体18底面后方拉向到底面前方,在该隔热箱体18的底面下侧,因为在上下方向形成由规定的松弛度,所以无需设置格外的U型存水弯部件。因此,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在冷藏柜R安放后,可避开在冷藏柜R安放场所的障碍,由排水管的弛度形成U型存水弯。因此,可以冷藏柜的安放不会受安放地点的凹凸不平的障碍影响,提高了方便性。
而且,本发明的冷藏柜R的排水通路是从隔热箱体18的背面到其底面前方由连续的排水管58构成,因此可以简化排水通路,使组装作业得以简化。
另一方面,在隔热箱体18的顶部,由前面板25以及构成两侧面和后面的板26围成机械室27,在该机械室27内设置有构成冷却装置24的压缩机28和冷凝器29等,并与冷却器35一起构成冷却装置24的周知的制冷剂回路。另外,图2的30为冷凝器用送风机。
在贮藏室20的前面开口22,利用横向中间隔板23将中央部分上下隔开。于是由中间隔板23隔开的贮藏室20的上下开口22,通过二组双扇门(隔热门)第1层的门2、第2层的门3可以进行开闭自如的关闭。在分别位于上下的开口22的中央部的贮藏室20的顶面及中间隔板23的下面,分别装有导向部件11。贮藏室20内的详细结构在后面叙述。
在面对右侧的第1层的门2的内侧上装有保持部件71。该保持部件71的上端及下端由图上未标出的螺丝固定,在该保持部件71上设有隔离件70。隔离件70在门2的纵向方向延伸,同时以该延伸轴为中心支持保持部件71能转动自如。保持部件71被构成向内突出。
在隔离件70的前面,设有钢板制的前面板72,而且在该隔离件70的上端,分别嵌装由上述导向件11导向的导向槽(与导向件11配合)所形成的帽73。由该结构,将门2打开时,由导向件11与上述导向槽间的配合,使隔离件70得以导向,前面板72能够向着另一扇门3的方向作顺时针转动。这样,隔离件70可避开另一扇门3而向前移动,而且门2、门3可单独开闭。另外,门2、门3可通过将设置在前面的把手50、50向前拉而开闭自如。
在贮藏室20的背面的中间部,在上下之间设有后搁板支柱12。另外,在贮藏室20的两侧面,在其前部和后部的上下之间分别有搁板支柱13。在后搁板支柱12和搁板支柱13的上下之间,分别穿设有多个结合孔12A和13A,在这些后搁板支柱12和搁板支柱13架设有后面将详述的搁板15,搁板15将贮藏室20分成上下数层。这些后搁板支柱12及搁板支柱13的下端,可以延伸至位于最下层的搁板15安装可能的位置,例如,由上述中间隔板23区分的下方的贮藏室20的中央附近的位置。
贮藏室20的背面,在后搁板支柱12的两侧处装有间隔件40。该间隔件40为硬质合成树脂制的柱状体,从后搁板支柱12和搁板支柱13的上端的上方,向后搁板支柱12与搁板支柱13的下端的下方延伸。
此间隔件40如图5的部分放大横断面图所示,由在贮藏室20背面用螺丝固定的安装部41、以及通过将用来实行上述螺丝固定的螺丝42进行隐蔽的方式开闭自如地设置在安装部41的盖部43构成。盖部43在本实施例中其断面呈”コ”字形,在形成该”コ”字形的开口部的一端,形成与安装部41接合的接合部44。于是,该盖部43的另一端与安装部41的一端相连形成一体。而且,在该一体形成的端部内侧形成向内突出的突出部46。另一方面,在安装部41的一端,形成有用于接合盖部43的接合部44的接合爪45,同时在另一端,形成有用于保持盖部43的突出部46的凹陷保持部47。此外,在安装部41上形成上下多数的螺丝孔48。
根据以上结构,在贮藏室20的背面安装间隔件40时,盖部43的配合部44与安装部41的接合爪45之间的接合处于打开状态,使间隔件40的安装部41放在贮藏室20背面,用螺钉42固定在贮藏室20的背面。其后,以形成安装部41的保持部47的一侧为中心将盖部43转动,将盖部43的突出部46插入安装部41的保持部47,使盖部43的接合部44与安装部41的接合爪接合。藉此,间隔件40即可设置在贮藏室20的背面。
由于间隔件40是用如上结构,间隔件40的通过螺丝固定的安装部41不外露,从而改善了外观。并且,间隔件40与安装部41及盖部43形成一体,故可减少部件数量。安装部41与盖部43由于使用了接合部44及接合爪45,装拆容易方便,所以能提高安装作业的效率。
此外,间隔件40因盖部43断面呈”コ”工字形状,故与安装部41之间能保证预定的间距。因此,可以确保贮藏室20背面与间隔柱40的前面之间的预定间距。
另一方面,前述的搁板15是由形成外围的框架件15A,以及固定在盖框架件15A上前后贯通的多根线条15B所构成。当框架件15A位于搁板15后边中央部时,也就是安装在贮藏室20时,在与上述后搁板支柱12相接位置的框架件15上,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16。
并且,图中的14是接合爪,用于在各支柱12、13上架设搁板15,该接合爪14是由与各支柱12、13形成的接合孔12A及13A相接的接合部(图中未标出),以及在上面安置搁板15,用于止动的止动部件14A构成。
由此在贮藏室20内架设搁板15时,首先在后搁板支柱12及搁板支柱13的架设搁板15的位置上,将接合爪14装在后搁板支柱12及搁板支柱13的结合孔12A及13A上。于是,将搁板15的突出部16与后搁板支柱12装有接合爪14的止动部14A接合后,将构成搁板15侧边的框架部件15A与搁板支柱13上安装的接合爪14的止动部14A接合。
据此,搁板15后边与贮藏室20的背面之间形成间隔,使得搁板15能够稳定架设。另外,搁板15是装在贮藏室20侧面的搁板支柱13与其它的搁板15后边中央部并通过后搁板支柱12支承的,所以可以稳定地支撑搁板15。
以下,参照图7及图8对贮藏室20底面设置的底垫51加以说明。图7表示冷藏柜R下部的部分扩大的侧断面图,图8表示冷藏柜R下部从底面看到的横断面图。底垫51是由形成周边的框架件51A,框架件51A的下面前后贯穿的多根(本实施例为4根)作为固定接地部的接地部件51B,框架件51A上贯穿前后的多数条固定线条51C,以及框架件51A上贯穿左右的固定线条51D构成(本实施例为2条)。
因此,底垫51通过接地部件51B,在比贮藏室20底面稍高位置上可以放置物品,因此可以避免因贮藏室20底面的存留水等原因而使存放的物品受到污染,做到防范于未然。
还有,存留在贮藏室20底面的水,可以沿着底垫51的接地部件51B向前后方向排水,能促进贮藏室20底面的水流泄。
另外,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一样,为了架设最下层搁板而将贮藏室20侧面设立的支柱延伸至贮藏室下部,同时,还可以消除在支柱上架设最下层搁板时产生的死空间。
在此,底垫51可以通过在通常使用的网搁板下面装设接地部件51B来构成,因此可以用现有的网搁板容易地生产底垫51。
下面就本发明的冷藏柜R的冷气循环参照图2加以说明。如前所述,在冷却室38与冷却器35进行热交换的冷气,利用通风机36从隔板37后方形成的开口吹向贮藏室20。从冷却室38吹来的冷气一部分在由贮藏室20背面的间隔件40构成的搁板15与贮藏室20背面之间向下流动。剩下的冷气留在贮藏室20内循环如上所述,由于贮藏室20的背面设有间隔件40,在搁板15上即便放置例如瓦楞纸板箱等大型的收容箱收存的物品,也可避免由于该物品堵塞搁板15与贮藏室20背面之间的冷气通路。
因此,由于能确保搁板15与贮藏室20背面之间的冷气通路,从冷却室38吹来的冷气能容易地供给贮藏室20的下部,可以提高冷却效果。
另外,间隔柱40因为是安装在中央后搁板支柱12两侧,故能确实有效地阻止因存放物品造成的冷气通路堵塞,使贮藏室20下部的冷却效果能进一步提高。
而且,无需像以前那样在搁板后部设置挡固板,故可以简化搁板的结构,减少作业工程和削减成本得以实现。
此外,因为间隔件40下端向后搁板支柱12下端的下方延伸,即便在贮藏室20的底面放置物品时,该物品也能获得达到贮藏室20的底面附近的冷气供给。
从贮藏室20上部流向贮藏室20底面的冷气,在贮藏室20底面能够沿着底垫51的接地部件51B从背面向前方流通。因此,可以充分地冷却放置在贮藏室20底面的物品。
如上所述,贮藏室20的循环冷气,利用上述的送风机36返回到冷却室38,与冷却器35再次进行热交换后,能够送给贮藏室20内。
正如前面的详细叙述,根据本发明,在由设置在本体内的冷却器、设置在该冷却器下侧的排水盘、以及连接该排水盘下端的排水管构成的冷藏柜上,该排水管沿着本体背面下降后,从该本体底面后方被拉向底面前方,并且在该本体底面下侧的上下方向形成规定的松弛度,因此无需另外设置U形存水弯,从而可减少部件的数量。
并且,本发明的冷藏柜因为是用排水管的松弛度形成U形存水弯,所以能够不受冷藏柜安放地点障碍的影响,而稳定的安放冷藏柜。
权利要求
1.一种冷藏柜,其由设置在本体内的冷却器、设置在该冷却器下侧的排水盘、以及连接该排水盘下端的排水管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沿着本体背面下降后,从所述本体底面后方被拉向底面前方,并且在该本体底面下侧的上下方向形成规定的松弛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是从本体背面到底面前方由一连续软管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由设置在本体内的冷却器、设置在该冷却器下侧的排水盘、以及连接该排水盘下端的排水管构成的冷藏柜,其特征在于该排水管沿着本体背面下降后,从该本体底面后方被拉向底面前方,并且在该本体底面下侧的上下方向形成规定的松弛度,因此无需设置另外的U形存水弯,从而可减少部件的数量。此外,排水管可以是从本体背面到底面前方由一连续软管构成,因此可以使排水通路简单化,并可实现组装作业的简化。
文档编号F25D21/14GK1373338SQ0110934
公开日2002年10月9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28日
发明者仓谷忠志, 山岸庸泰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