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列探测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0027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红外线列探测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红外线列探测器组件,具体是指用于宽视场推扫红外成像装置中的线列探测器组件。
背景技术
宽视场推扫成像装置是利用垂直于光敏元排列方向的一维扫描,形成二维图像的一种宽视场成象器具。它在国防、科学研究、资源调查等军事、民用领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是要实现宽视场推扫,势必对光学、机械扫描机构和线列探测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红外探测器一般都要在低温下工作,过长的线列规模对器件致冷的均匀性也增加了难度,从实际的性能价格比考虑,如果采用在相对小规模线列探测器的条件下,能实现宽视场的成像将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光学元件的组合,采用相对小规模的子线列探测器,实现宽视场的成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二片相对放置的45°反射镜将像面分割,形成二个空间上独立的像,由二个子线列探测器探测,再采用常规图像拼接的方法,实现长线列探测器宽视场成像。
红外线列探测器组件包括用来分割像面的二块45°反射镜,二只子线列探测器,及固定45°反射镜和子线列探测器的冷平台。其特征在于二块45°反射镜的反射面相向并前后对齐排列或错位排列,但不能完全错开,并通过粘合剂或镙钉固定在基座上,基座固定在冷平台上,反射面与冷平台成45°夹角;二只子线列探测器分别固定在二块基板上,二块基板分别固定在冷平台的二边缘,探测器的线阵方向与冷平台垂直,探测器的光敏元分别与二反射面相对,并成45°夹角。
来自像方的光束经二块45°反射镜的反射分割成两束空间分离的光束,并分别由二只子线列探测器接收。
像面分割基本原理是利用放置在光学成像系统的像方接近像面位置的二45°反射镜的反射将成像光束分成两束,形成两个空间分离的像面,然后由两个子线列探测器来完成光电转换。再通过常规的图像拼接方法完成原来需要宽视场,长线列探测器来完成的光电转换。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结构紧凑、体积小。在采用相对小规模红外线列探测器的条件下实现宽视场成像,避免了宽视场对光学、机械扫描机构和线列探测器的高要求,还避免了长线列探测器致冷的非均匀性问题及相应的热应力等诸多问题。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二反射镜前后对齐排列装配的三维结构图;图3为二反射镜前后错位排列装配的三维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光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参看附图,二块45°反射镜1、2的反射面101、201相向,并前后对齐排列或错位排列,但不能完全错开,然后通过粘合剂或镙钉固定在基座3上,基座固接在冷平台4上,反射镜1、2的反射面101、201与冷平台4成45°夹角;二只子线列探测器5、6分别固定在基板501、601上,基板固定在冷平台的二边缘上,并使子线列探测器的线阵方向与冷平台垂直,子线列探测器的光敏元分别与二反射面101、201相对,并成夹45°夹角。子线列探测器离开冷平台的高度要保证分离的像面沿线阵方向有若干像元的重叠,使拼接的图象完整。二只子线列探测器5、6在垂直线阵方向,前后要有一定距离的拉开,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分割棱的影响,提高光学效率。所说的冷平台可以是一般带红外窗口的低温杜瓦中的冷平台或者是本发明人2003年5月26日申请的专利申请号为03128828.6,名称为“真空冷箱”中的冷平台。
权利要求1.一种红外线列探测器组件,包括用来分割像面的二块45°反射镜,二只子线列探测器,及固定45°反射镜和子线列探测器的冷平台,其特征在于二块45°反射镜(1、2)的反射面(101、201)相向并前后对齐排列或错位排列,但不能完全错开,并通过粘合剂或镙钉固定在基座(3)上,基座固定在冷平台(4)上,反射面(101、201)与冷平台成45°夹角;二只子线列探测器(5、6)分别固定在二块基板(501、601)上,二块基板分别固定在冷平台的二边缘,探测器的线阵方向与冷平台垂直,探测器的光敏元分别与二反射面相对,并成45°夹角;来自像方的光束经二块45°反射镜(1、2)的反射分割成两束空间分离的光束,并分别由二只子线列探测器(5、6)接收。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红外线列探测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冷平台(4)是带红外窗口的低温杜瓦或者是真空冷箱中的冷平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红外线列探测器组件,具体是指用于宽视场推扫红外成像装置中的线列探测器组件。该组件包括通过基座固定在冷平台上的用来分割像面的二块相向放置的45°反射镜,和固定在冷平台边缘用来接收经45°反射镜反射光束的子线列探测器。其特点是二45°反射镜将成像光束分成两束,形成两个空间分离的像面,然后由两个子线列探测器来完成光电转换。再通过常规的图像拼接方法完成原来需要宽视场,长线列探测器来完成的光电转换。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结构紧凑、体积小。
文档编号F25D3/10GK2656969SQ0325569
公开日2004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17日
发明者刘晓华, 付雨田, 钮新华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