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性能提升的跨临界制冷剂蒸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01282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具有性能提升的跨临界制冷剂蒸汽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和操作方法,其中两级压缩装置的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可选择性地以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构造。在所述第一配置中,所述第一压缩级和第二压缩级以串行制冷剂流动关系操作。在所述第二配置中,所述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以并行制冷剂流动关系操作。
【专利说明】具有性能提升的跨临界制冷剂蒸汽系统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对本申请作出参考且本申请要求2011年4月21日申请且标题为TRANSCRITICALREFRIGERANT VAPOR SYSTEM WITH CAPACITY BOOST 的美国临时申请第 61/477,866 号的优先权和权利,所述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0002]发明背景
本发明大致涉及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且更特定地涉及在选定操作条件期间提升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的性能。
[0003]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在本领域中熟知且通常用于调节空气以供应到住宅区、办公楼、医院、学校、饭店或其它设施内的气候受控的舒适区。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也通常用于制冷空气,其被供应到展示柜、推销商、冷冻柜、冰室或商业机构中的其它易腐/冷冻产品存储区域。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还通常用于运输制冷系统中以制冷供应到卡车、拖车、集装箱或类似物的温度受控货舱的空气用于由卡车、铁路、船舶运输或联运易腐/冷冻物品。
[0004]结合运输制冷系统使用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一般由于较宽范围的操作负载条件和较宽范围的户外环境条件而受制于更严苛的操作条件,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在所述条件下必须操作来将货舱内的产品维持在期望温度。期望温度(货物需要被控制在所述期望温度)也可取决于将被保存的货物性质而在较宽范围上变化。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必须不仅具有足够性能来将装载到货舱内的产品温度快速拉低到环境温度,而且还应在整个负载范围上(包括当运输期间维持稳定产品温度的低负载时)有效地运作能源。
[0005]传统上,大多数这些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已操作于亚临界制冷剂压力下。操作于亚临界范围中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通常用碳氟化合物制冷剂装填,如但不限于氟氯烃(HCFC)Jn R22,且更通常地为氢氟碳化物(HFC),如R134a、R410A、R404A和R407C。虽然装填这种HFC制冷剂(例如R134a)的运输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表现良好,但是出于环境能力原因已关注代替HFC制冷剂用于制冷系统中的“天然”制冷剂,如二氧化碳。然而,因为二氧化碳具有较低临界温度,所以装填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大多数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被设计来操作于跨临界压力体系中。
发明概要
[0006]期望操作于跨临界循环中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尤其在运输制冷应用中)尤其在高负荷操作下提供实质上等效于操作于亚临界循环中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的制冷性倉泛。
[0007]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包括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和制冷剂压缩装置,其具有第一压缩级和第二压缩级。第一压缩级和第二压缩级以及第一排热换热器和第二排热换热器可选择性地以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构造。在第一配置中,第一压缩级和第二压缩级以串行制冷剂流动关系而操作,且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运作为中间冷却器以冷却从第一压缩级传递到第二压缩级的制冷剂。在第二配置中,第一压缩级和第二压缩级以并行制冷剂流动关系操作,且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运作为气体冷却器以冷却从第一压缩级传递的制冷剂。
[0008]提供一种用于操作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的方法,所述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具有含第一压缩级和第二压缩级的压缩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步骤:相对于第一操作模式中的制冷剂流而选择性地将第一压缩级和第二压缩级以串行流动关系配置;且相对于第二操作模式中的制冷剂流而选择性地将第一压缩级和第二压缩级以并行流动关系配置。
[0009]附图简述
为进一步理解本公开,将对下文详细的描述进行参考,其将结合附图来阅读,其中:
图1是配备有运输制冷单元的冷藏集装箱的透视图;
图2是如本文中公开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的实施方案的示意图;和 图3是如本文中公开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的替代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图1中描绘冷藏集装箱10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其具有温度受控的货舱12,货舱的大气通过操作与货舱12相关的制冷单元14而被制冷。在所描绘的冷藏集装箱10的实施方案中,制冷单元14安装于冷藏集装箱10的壁中,在常规实践中通常在前壁18中。然而,制冷单元14可安装在屋顶、地面或冷藏集装箱10的其它壁中。另外,冷藏集装箱10具有至少一个通道门16,易腐物品(如(例如)新鲜或冷冻食品)可通过所述通道门16而被装载到货舱12中以及从货舱12移除。
[0011]现在参考图2和图3,示意地描绘适合操作于跨临界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将在本文中在用于制冷空气的应用中描述,所述空气从冷藏集装箱的温度受控货舱12汲取并且供应回到冷藏集装箱的温度受控货舱12,所述冷藏集装箱为如图1所描绘的通常用于由船舶、铁路、陆地运输或联运易腐物品的类型。应理解,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也可以用于制冷单元中以制冷卡车、拖车或类似物的货舱以运输易腐物品。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也适合用于调节将被供应到住宅区、办公楼、医院、学校、饭店或其它设施的气候受控的舒适区的空气。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也可以用于制冷空气,其被供应到展示柜、推销商、冷冻柜、冰室或商业机构中的其它易腐和冷冻产品存储区域。
[0012]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包括多级压缩装置30、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40(本文中也称为气体冷却器)、制冷剂吸热换热器50 (在本文中也称为蒸发器),和主要膨胀装置55,如(例如)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其与蒸发器50操作地相关,其中各种制冷剂管线22、24和26连接主要制冷剂回路中的前文提及的组件。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还包括节能回路,其与主要制冷剂回路相关且并入节能闪蒸罐60,以及分支制冷剂回路,其与主要制冷剂回路相关且并入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
[0013]压缩装置30可包括单级、多级制冷剂压缩机,例如,往复式压缩机,其具有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或可包括一对压缩机30a和30b,压缩机30a组成第一压缩级30a,且压缩机30b组成压缩装置30的第二压缩级30b。在两个压缩机的实施方案中,压缩机可以是涡旋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或任何其它类型的压缩机或任何这种压缩机的组合。如将在下文中更详细讨论,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可取决于系统需求而选择性地以串行制冷剂流动关系或以并行制冷剂流动关系操作。[0014]如前文所述,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还包括与主要制冷剂回路相关的节能回路。节能回路包括节能闪蒸罐60,节能回路膨胀装置65和制冷剂蒸汽管线62。节能闪蒸罐60安置在相对于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40的制冷剂流的下游和相对于制冷剂吸热换热器50的制冷剂流的上游的主要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管线24中,且主要膨胀装置55与制冷剂吸热换热器50操作地相关。节能膨胀装置65 (其可例如为电子膨胀装置,热力膨胀阀或固定孔膨胀阀)安置在相对于节能闪蒸罐60的制冷剂流的上游的制冷剂管线24中。
[0015]制冷剂蒸汽管线62在节能闪蒸罐60的上部区域与第二压缩级30b之间建立制冷剂蒸汽流动路径。第一流动控制装置64内置于制冷剂蒸汽管线62中。流动控制装置64可选择性地定位在开启位置(其中制冷剂蒸汽流可从节能闪蒸罐60经过制冷剂蒸汽管线62进入第二压缩级30b的入口中)和关闭位置中(其中制冷剂蒸汽从节能闪蒸罐60通过制冷剂蒸汽管线62的流动被阻断)。第一流动控制装置64可例如包括两个位置的开启/关闭电磁阀。
[0016]制冷剂吸热换热器50运作为制冷剂蒸发器且包括到制冷剂换热器52的加热流体,制冷剂换热器52如翅片和圆形盘管换热器或翅片和平坦的多通道管换热器。在进入制冷剂吸热换热器50之前,经过制冷剂管线24的制冷剂穿越膨胀装置55,如(例如)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且膨胀到更低压力和更低温度以进入换热器52。随着液体制冷剂穿越换热器52,液体制冷剂以与加热流体热交换的关系传递,由此液体制冷剂被蒸发且通常超加热到期望的程度。加热流体可以是由相关风扇54从气候受控环境汲取的空气,如与运输制冷单元14相关的温度受控货舱12,或商业机构的食品展示或存储区域,或与空调系统相关的建筑舒适区,所述空气将被冷却,且一般还经除湿,且由此返回到气候受控的环境。
[0017]离开换热器52的低压蒸汽制冷剂传递到制冷剂管线26中,且取决于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正在操作的特定操作模式而到第一压缩级30a的入口,或到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的各自入口。分支制冷剂管线26a在第一压缩级30a的入口上游的位置处分接制冷剂管线26的下游部分,且在制冷剂蒸汽管线62接入制冷剂管线28的位置与第二压缩级30b的入口的中间接入制冷剂管线28中。
[0018]第二流动控制装置66内置于分支制冷剂管线26a中。第二流动控制装置66可选择性地定位在开启位置(其中制冷剂流可经过分支制冷剂管线26a进入制冷剂管线28中)和关闭位置(其中从制冷剂管线26到制冷剂管线28的制冷剂蒸汽流被阻断)中。流动控制装置66可例如包括两个位置的开启/关闭电磁阀。另外,止回阀68可安置在制冷剂蒸汽管线62中以防止通过制冷剂蒸汽管线62逆流。
[0019]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40和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的每个包括到二级冷却流体换热器42、82的制冷剂,二级冷却流体换热器42、82如翅片和圆形盘管换热器或翅片和平坦的多通道管换热器。随着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操作于跨临界循环中,制冷剂排热换热器40和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中的每个运作为气体冷却器。
[0020]第二压缩级30b的制冷剂排放出口通过与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40的换热器42的制冷剂入口以制冷剂流动连通的主要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管线22而连接。从第二压缩级30b排放的热高压制冷剂蒸汽与二级冷却流体(最常见的是由风扇44通过交换器42汲取的周围空气)以热交换关系传递,由此冷却热的高压制冷剂。冷却的高压制冷剂蒸汽从热交换器42传递到主要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管线24中。[0021]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内置于制冷剂管线28中,在第一端开启到第一压缩级30a的制冷剂排放出口,且在第二端开启到第二压缩级30b的入口。第三流动控制装置70内置于制冷剂管线28中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的换热器82的制冷剂出口与制冷剂蒸汽管线62接入到制冷剂管线28中的位置的中间的位置处。第三流动控制装置70可选择性地定位在开启位置(其中制冷剂流可经过制冷剂管线28到第二压缩级30b的入口)和关闭位置(其中通过制冷剂管线28到第二压缩级30b的入口的制冷剂流被阻断)中。流动控制装置70可例如包括两个位置的开启/关闭电磁阀。
[0022]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的制冷剂回路还包括分支制冷剂管线72,在其入口端于某位置处接入制冷剂管线28中,所述位置相对于第三流动控制装置70的制冷剂流为上游且是换热器82的制冷剂出口的下游,且在其出口端于某位置接入主要制冷剂回路中,所述位置相对于第二压缩级30b的排放出口的制冷剂流为下游且相对于节能回路的制冷剂流为上游。在图2中描绘的实施方案中,分支制冷剂管线72在其出口端接入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40的换热器42的入口上游的制冷剂管线22中。在图3描绘的实施方案中,分支制冷剂管线72在其出口端于某位置接入制冷剂管线24中,所述位置是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40的换热器42的出口下游且是节能膨胀装置65的上游。止回阀74可安置在分支制冷剂管线72中以防止制冷剂从图2的实施方案中的制冷剂管线22或图3的实施方案中的制冷剂管线24通过分支制冷剂管线72逆流。
[0023]在更高冷却需求的期间,如在冷藏集装箱10的货舱12内的温度的拉低期间,尤其是初始拉低阶段,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通常操作于节能模式以增加冷却性能。当操作于节能模式中时,第一流动控制阀64开启以允许制冷剂蒸汽从节能闪蒸罐60通过制冷剂蒸汽管线62和制冷剂管线28而流动到第二压缩级30b的入口。第三流动控制阀70也开启以允许制冷剂流从第一压缩装置30a的排放出口通过制冷剂管线28,通过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到第二压缩级30b的入口。在节能模式中,第二流动控制阀66关闭。因此,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以串行制冷剂流动关系连接,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运作为中间冷却器,且压缩装置的性能通过从节能闪蒸罐60供应的制冷剂蒸汽的质量流增加而增加。
[0024]然而, 申请人:已认识到当操作于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节能模式时,在从更高的货舱温度拉低的条件下,尤其在从50° F至80° F (10°C至27°C)的范围中,节能闪蒸罐60内的制冷剂压力可以低于中间级的压力,即,第二压缩级30b的入口处的制冷剂压力,且系统可以不操作于节能模式且须恢复到非节能模式中的操作。
[0025]当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操作于标准非节能模式时,第一流动控制阀64关闭,从而阻断制冷剂蒸汽通过制冷剂蒸汽管线62。第三流动控制阀70开启以允许制冷剂流从第一压缩装置30a的排放出口通过制冷剂管线28,通过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到第二压缩装置30b的入口。在标准非节能模式中,第二流动控制阀66关闭。因此,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再次以串行制冷剂流动关系连接,且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运作为中间冷却器,但是系统性能相对于节能模式中的操作而降低。
[0026]在拉低期间,当操作于标准非节能模式时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的性能可能不足以满足冷却需求。因此,为了提升制冷蒸汽压缩系统20的性能,来自第一压缩级30a的高压制冷剂在穿越第二制冷排热换热器80之后被引导通过分支制冷剂管线72以与来自第二压缩级30b的高压制冷剂组合。
[0027]当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操作于性能提升的非节能模式时,第一流动控制阀64关闭,从而阻断制冷剂蒸汽通过制冷剂蒸汽管线62。第三流动控制阀70也关闭,且止回阀74自动开启,从而允许制冷剂流从第一压缩装置30a的排放出口通过制冷剂管线28,通过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且由此通过分支制冷剂管线72,但是阻断制冷剂流通过制冷剂管线28的下游腿部到第二压缩装置30b的入口。因此,在性能提升的非节能模式中,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运作为气体冷却器,而不是中间冷却器。
[0028]在图2中描绘的实施方案中,分支制冷剂管线72开启到相对于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40的换热器42的制冷剂流的上游的主要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管线22中,且因此除了先前已经穿越换热器82之外将穿越换热器42。在图3中描绘的实施方案中,分支制冷剂管线72开启到相对于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40的换热器42的制冷剂流为下游的主要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管线24中,且因此将仅穿越第二排热换热器80的换热器82。
[0029]在性能提升的非节能模式中,第二流动控制阀66开启,从而允许制冷剂蒸汽的一部分流动通过制冷剂管线26以流动通过制冷剂管线26a到第二压缩装置30b的入口,由此离开制冷剂吸热换热器50的低压制冷剂蒸汽被供应到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两者的各自入口。因此,在性能提升的非节能模式中,第一压缩级和第二压缩级以并行制冷剂流动关系操作,从而增加由压缩装置30所递送的质量流速,且因此相对于标准非节能模式中的操作而增加系统的冷却性能。
[0030]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也可以操作于空载的非节能模式以在低冷却需求期间提供性能。为使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操作于空载非节能模式,第一流动控制阀64关闭,从而阻断制冷剂蒸汽流通过制冷剂蒸汽管线62,第三流动控制阀70关闭,从而阻断制冷剂流通过制冷剂管线28,且第二流动控制阀66开启。随着第二流动控制阀66开启且第三流动控制阀70关闭,离开制冷剂吸热换热器50的实质上所有制冷剂都经过制冷剂管线26a到第二压缩级30b的入口,从而旁绕第一压缩级30a。
[0031]在本文中公开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中,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以及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40和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可选择性地以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构造。在第一配置中,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以串行制冷剂流动关系操作,且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运作为中间冷却器以冷却从第一压缩级30a传递到第二压缩级30b的制冷剂。在第二配置中,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以并行制冷剂流动关系操作,且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运作为气体冷却器以冷却从第一压缩级30a传递的制冷剂。
[0032]提供一种用于操作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的方法,所述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具有含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的压缩装置30,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一配置中选择性地将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相对于制冷剂流以串行流动关系配置;和在第二配置中选择性地将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相对于制冷剂流以并行流动关系配置。
[0033]当操作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以制冷来自冷藏集装箱的货舱的空气以运输易腐物品时,第一压缩级30a和第二压缩级30b可当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操作于拉低货舱12内的温度的第一阶段的节能模式中时选择性地相对于制冷剂流而以串行流动关系配置和操作,且当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操作于拉低货舱12内的温度的第二阶段的性能提升的非节能模式中时可选择性地相对于制冷剂流而以并行流动关系配置和操作。
[0034]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将从第二压缩级30b排放的制冷剂流传递通过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40 ;且将从第一压缩级30a排放的制冷剂流传递通过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方法还可以包括在第一操作模式中将已经穿越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的制冷剂流传递到第二压缩级30b的入口的步骤。方法还可以包括在第二操作模式中将已经穿越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80的制冷剂流传递通过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40,从而旁绕第二压缩级30b的步骤。在实施方案中,第二操作模式包括将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操作于性能提升的非节能模式。在实施方案中,第一操作模式包括将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操作于节能模式。
[0035]在本文中公开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中,在高货舱温度条件下的拉低期间,可通过将压缩装置30的操作从两级串行制冷剂流动关系切换到两级并行制冷剂流动关系而提升性能。除了在拉低期间通过操作于性能提升的非节能模式而改进性能输出之外,如本文中公开般构造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20允许减小压缩装置的尺寸,这减少了整体寿命的功率消耗。例如,压缩装置位移量可减少多达25%至30%。因为更小的位移量允许在部分负载操作中更有效地操作,所以用如本文中公开般构造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可得到的这种位移量上的减少可导致整体系统效率增加5%至10%。
[0036]本文中使用的术语是出于描述而非限制的目的。本文中公开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细节不应被解译为限制,而是仅作为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本发明的基础。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等效物可取代参考本文中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而描述的元件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畴。
[0037]虽然本发明已参考附图中图示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而被特定地示出和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进行各种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畴。因此,预期本公开不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实施方案,但是本公开将包括落入随附权利要求的范畴内的所有实施方案。
【权利要求】
1.一种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其包括: 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其具有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 ; 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其具有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 ; 制冷剂压缩装置,其具有第一压缩级和第二压缩级; 所述第一压缩级和第二压缩级以及所述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和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可选择性地以第一配置构造,其中所述第一压缩级和第二压缩级以串行制冷剂流动关系操作,且所述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运作为中间冷却器以冷却从所述第一压缩级传递到所述第二压缩级的制冷剂;和以第二配置构造,其中所述第一压缩级和第二压缩级以并行制冷剂流动关系操作;且所述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运作为气体冷却器以冷却从所述第一压缩级传递的制冷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二配置中,所述第一排热换热器运作为气体冷却器以冷却仅从所述第二压缩级传递的制冷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在所述第二配置中,所述第一排热换热器运作为气体冷却器以冷却从所述第一压缩级和所述第二压缩级两者传递的制冷剂。
4.一种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其包括: 具有第一压缩级和第二压缩级的制冷剂压缩装置; 具有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的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 具有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的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 与所述第二压缩级的制冷剂排放出口以制冷剂流动连通的第一制冷剂管线,所述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安置在所述第一制冷剂管线中; 第二制冷剂管线,其连接与所述第二压缩级的制冷剂入口以制冷剂流动连通的所述第一压缩级的制冷剂排放出口,所述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安置在所述第一压缩级与所述第二压缩级之间的所述第二制冷剂管线中; 第三制冷剂管线,其连接与所述第一制冷剂管线以制冷剂流动连通的所述第二制冷剂管线,所述第三制冷剂管线在第一位置处接入所述第二制冷剂管线中; 流动控制阀,其内置于在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的制冷剂流为下游的所述第二制冷剂管线中,所述流动控制阀可被选择性地定位在第一开启位置与第二关闭位置之间;和 安置在第三制冷剂管线中的止回阀,所述止回阀操作来允许制冷剂流从所述第二制冷剂管线经过所述第三制冷剂管线到所述第一制冷剂管线,且防止制冷剂流从所述第一制冷剂管线通过所述第三制冷剂管线到所述第二制冷剂管线。
5.一种用于操作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的方法,所述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具有含第一压缩级和第二压缩级的压缩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在第一操作模式中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一压缩级和所述第二压缩级相对于制冷剂流以串行流动关系配置;和 在第二操作模式中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一压缩级和所述第二压缩级相对于制冷剂流以并行流动关系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还包括步骤: 将从所述第二压缩级排放的制冷剂流传递通过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和 将从所述第一压缩级排放的制冷剂流传递通过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还包括步骤: 在所述第一操作模式中将已经穿越所述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的所述制冷剂流传递到所述第二压缩级的入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还包括步骤: 在所述第二操作模式中将已经穿越所述第二制冷剂排热换热器的所述制冷剂流传递通过所述第一制冷剂排热换热器,从而旁绕所述第二压缩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操作模式包括在性能提升的非节能模式中操作所述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操作模式包括在节能模式中操作所述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还包括步骤:操作所述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以制冷来自冷藏集装箱的货舱的空气以运输易腐物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还包括步骤: 当所述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操作于拉低所述货舱内的温度的第一阶段的节能模式中时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一压缩级和所述第二压缩级相对于制冷剂流而以串行流动关系配置;和 当所述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操作于拉低所述货舱内的温度的第二阶段的性能提升的非节能模式中时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一压缩级和所述第二压缩级相对于制冷剂流而以并行流动关系配置。
【文档编号】F25B1/10GK103477161SQ201280019420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1日
【发明者】H-J.胡夫 申请人:开利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