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旁通管路的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01757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旁通管路的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带旁通管路的制冷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制冷系统。本发明为解决目前现有制冷系统采用膨胀阀控制吸气过热度带来的过热度较大,制冷效率不高,除霜效果差的问题。压缩机的出口端通过四通阀与冷凝器的进口端连通,冷凝器的出口端与高压储液器的进口端连通,高压储液器的出口端通过膨胀阀与蒸发器的进口端连通,蒸发器的出口端通过四通阀与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连通,旁通管路的一端设在高压储液器内,旁通管路的另一端设在气液分离器内,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与压缩机的进口端连通,本发明用于带高压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的制冷系统。
【专利说明】一种带旁通管路的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在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中,理论上蒸发器出口过热度为O是最理想的状态,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蒸发器的换热面积,还能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提高系统效率和运行的可靠性。在实际的大型制冷系统中,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一般都用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来控制,这种控制策略需要测量蒸发器出口压力和温度两个参数,受仪器精度的影响,为了保证压缩机的安全,过热度不能控制的很小,一般厂家都选择控制在5度左右;所以传统的蒸发器出口过热度控制策略无法将过热度控制在接近O度这一理想状态。
[0003]常规的过热度控制是一种反馈式控制,会使系统的吸排气压力、质量流量、过热度等在一定的范围内频繁波动,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该控制方法需要压力检测和温度检测两个测量回路,可靠性不高;该控制法要等到过热度超出了控制范围膨胀阀才开始动作,不仅使得过热度波动较大,而且控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0004]在空调制冷领域广泛使用的多联机系统上,过热度控制问题更加突出,用传统的膨胀阀控制过热度的效果很不令人满意,因为多联机系统上,要把吸气过热度控制在5度尚难以实现,更不可能将过热度控制在接近O度了 ;因为多联系统是一个室外机带多个室内机,各个室内在相同的吸排气压力工作,但是各个室内机的工况和负荷均不同,导致各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不同,负荷大的蒸发器其出口过热度大,负荷小的蒸发器其出口过热度小;为了保证最小过热度满足要求(如控制在5度),那么最大的过热度很可能过大,致使总的吸气过热度偏大(大于5度);对于变频多联机系统来说,当负荷很小时,由于压缩机频率降低到一定值时不能再降低,也会导致吸气过热度的增大(大于5度)。
[0005]综上所述,传统的制冷系统采用膨胀阀控制过热度的效果不太理想,尤其是在多联式制冷系统中,过热度控制问题更加突出,迫切需要解决。
[0006]有些制冷(或热泵)系统需要除霜,目前应用最普遍的逆循环除霜方式有很多缺点,如除霜需从供热房间吸热导致室温下降剧烈,除霜过程中四通换向阀换向频繁影响其寿命,除霜速度慢及除霜能耗大等,这些一直是该类制冷(或热泵)系统的瓶颈问题。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低过热度运行,改善除霜效果的制冷系统,以解决现有制冷系统采用膨胀阀控制吸气过热度带来的过热度较大,制冷效率不高,除霜效果差的问题。
[0008]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冷凝器、高压储液器、膨胀阀、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旁通管路,旁通管路有对制冷剂进行节流和关断管路制冷剂流动这两个功能,压缩机的出口端通过四通阀与冷凝器的进口端连通,冷凝器的出口端与高压储液器的进口端连通,高压储液器的出口端通过膨胀阀与蒸发器的进口端连通,蒸发器的出口端通过四通阀与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连通,旁通管路的一端接在高压储液器内,旁通管路的另一端接在气液分离器内,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与压缩机的进口端连通。
[0009]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可以是如下8种结构中的一种:
1.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由制冷剂管和电子膨胀阀组成,制冷剂管的一端接在高压储液器上方气相区,制冷剂管的另一端通过电子膨胀阀接在气液分离器上方气相区。
[0010]2.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由制冷剂管、电磁阀和毛细管组成,制冷剂管的一端接在高压储液器上方气相区,制冷剂管的另一端通过电磁阀和毛细管接在气液分离器上方气相区。
[0011]3.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由制冷剂管和电子膨胀阀组成,制冷剂管的一端接在高压储液器下方液体区,制冷剂管的另一端通过电子膨胀阀接在气液分离器上方气相区。
[0012]4.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由制冷剂管、电磁阀和毛细管组成,制冷剂管的一端接在高压储液器下方液体区,制冷剂管的另一端通过电磁阀和毛细管接在气液分离器上方气相区。
[0013]5.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由制冷剂主管、第一制冷剂支管、第二制冷剂支管、电子膨胀阀、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组成,制冷剂主管一端设在气液分离器的上部气相区,制冷剂主管的另一端通过电子膨胀阀与第一制冷剂支管的一端和第二制冷剂支管的一端连通,第一制冷剂支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电磁阀接在高压储液器的上部气相区,第二制冷剂支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磁阀接在高压储液器的下部液相区。
[0014]6.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由制冷剂主管、第一制冷剂支管、第二制冷剂支管、毛细管、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组成,制冷剂主管一端设在气液分离器的上部气相区,制冷剂主管的另一端通过毛细管与第一制冷剂支管的一端和第二制冷剂支管的一端连通,第一制冷剂支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电磁阀接在高压储液器的上部气相区,第二制冷剂支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磁阀接在高压储液器的下部液相区。
[0015]7.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由制冷剂主管、第一制冷剂支管、第二制冷剂支管、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组成,制冷剂主管一端设在气液分离器的上部气相区,制冷剂主管的另一端与第一制冷剂支管的一端和第二制冷剂支管的一端连通,第一制冷剂支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接在高压储液器的上部气相区,第二制冷剂支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接在高压储液器的下部液相区。
[0016]8.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由制冷剂主管、第一制冷剂支管、第二制冷剂支管、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毛细管、第二毛细管组成,制冷剂主管一端设在气液分离器的上部气相区,制冷剂主管的另一端与第一制冷剂支管的一端和第二制冷剂支管的一端连通,第一制冷剂支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毛细管和第一电磁阀接在高压储液器的上部气相区,第二制冷剂支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毛细管和第二电磁阀接在高压储液器的下部液相区。
[0017]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如果其结构为3?8之一,则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吹泡管,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与吹泡管的一端连通,吹泡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气液分离器内的下部液体中,吹泡管的侧壁上开有1-4个分流孔或喷口,分流孔或喷口的朝向为水平方向或斜向下方向,每个分流孔均设在气液分离器内的上部气体区且各分流孔的面积总和为吹泡管横截面积的0.5?1.5倍。
[0018]所述带旁通管路的制冷系统,过热度与除霜的控制采用的控制方法,如下所述:
1.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如果其结构为3或4,所述的制冷系统的过热度控制方法为:当气液分离器7内的液位低于液位下限的设定值时,电子膨胀阀8-2开度增加或电磁阀
8-3打开;当气液分离器7内的液位高于液位上限的设定值时,电子膨胀阀8-2开度减小或电磁阀8-3关闭。
[0019]2.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如果其结构为5?8之一,所述的制冷系统的过热度控制方法为:当气液分离器7内的液位低于液位下限的设定值时,旁通管路8中的第一电磁阀8-9或第一电子膨胀阀8-12关闭,第二电磁阀8-10打开或第二电子膨胀阀8-13开度增加;当气液分离器7内的液位高于液位上限的设定值时,旁通管路8中的第一电磁阀8-9或第一电子膨胀阀8-12关闭,第二电磁阀8-10关闭或第二电子膨胀阀8-13开度减小。
[0020]3.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如果其结构为I?4之一,所述的制冷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为:当接到系统的除霜指令时,所述旁通管路中的电子膨胀阀或电磁阀关闭,除霜启动I?2分钟后所述旁通管路中的电子膨胀阀或电磁阀开启,所述旁通管路中的电子膨胀阀或电磁阀开启后如果气液分离器内液位高于气液分离器液位的上限值时,所述旁通管路中的电子膨胀阀或电磁阀关闭,当接到系统结束除霜的指令时,所述旁通管路中的电子膨胀阀或电磁阀关闭。
[0021]4.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如果其结构为5?8之一,所述的制冷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为:当接到系统的除霜指令时,所述旁通管路中的第一电磁阀或第一电子膨胀阀关闭,第二电磁阀或第二电子膨胀阀关闭,除霜启动I?2分钟后所述旁通管路中的第一电磁阀或第一电子膨胀阀关闭,第二电磁阀或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所述旁通管路中的第二电磁阀或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启后如果气液分离器内液位高于气液分离器液位的上限值时,所述旁通管路中的第二电磁阀或第二电子膨胀阀关闭,第一电磁阀或第一电子膨胀阀开启,当接到系统结束除霜的指令时,所述旁通管路中的第一电磁阀或第一电子膨胀阀关闭,第二电磁阀或第二电子膨胀阀关闭。
[0022]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该制冷系统可将吸气过热度控制在接近O度,很好的解决了多联机系统中的吸气过热度易偏大的问题。2、该制冷系统对吸气过热度的控制不是采用传统的反馈控制方法,而是采用直接控制法,无须设定过热度控制上下限,所以吸气过热度波动小,系统更加稳定,制冷效率高,除霜效果较好。3、该制冷系统如果为空气源热泵,可有效降低冬季除霜产生的不利影响。4、该制冷系统与常规制冷系统相比,增加的材料和设备廉价易得,因此增加的投资少,而制冷系统的性能却提高的很明显。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发明的带旁通管路的制冷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图9是本发明的旁通管路的8种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和吹泡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5]【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带旁通管路的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冷凝器3、高压储液器4、膨胀阀5、蒸发器6、气液分离器7和旁通管路8,压缩机I的出口端通过四通阀2与冷凝器3的进口端连通,冷凝器3的出口端与高压储液器4的进口端连通,高压储液器4的出口端通过膨胀阀5与蒸发器6的进口端连通,蒸发器6的出口端通过四通阀2与气液分离器7的入口端连通,旁通管路8的一端接在高压储液器4内,旁通管路8的另一端接在气液分离器7内,气液分离器7的出口端与压缩机I的进口端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图1只表示各部件的连接关系,不表示连接的接口数量和位置。
[0026]本实施方式中旁通管路8的结构如图2所示,它由制冷剂管8-1和电子膨胀阀8-2组成,制冷剂管8-1的一端接在高压储液器4上方气相区,制冷剂管8-1的另一端通过电子膨胀阀8-2接在气液分离器7上方气相区。该结构用于改善除霜效果,不具有控制气液分离器液位的作用。
[0027]【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是实施方式一中的旁通管路8的第二种结构,如图3所示,它由制冷剂管8-1、电磁阀8-3和毛细管8-4组成,制冷剂管8-1的一端接在高压储液器4上方气相区,制冷剂管8-1的另一端通过电磁阀8-3和毛细管8-4接在气液分离器7上方气相区。该结构用于改善除霜效果,不具有控制气液分离器液位的作用。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28]【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是实施方式一中的旁通管路8的第三种结构,如图4所示,它由制冷剂管8-1和电子膨胀阀8-2组成,制冷剂管8-1的一端接在高压储液器4下方液体区,制冷剂管8-1的另一端通过电子膨胀阀8-2接在气液分离器7上方气相区。该结构可用于控制气液分离器液位以及改善除霜效果。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29]【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是实施方式一中的旁通管路8的第四种结构,如图5所示,它由制冷剂管8-1、电磁阀8-3和毛细管8-4组成,制冷剂管8-1的一端接在高压储液器4下方液体区,制冷剂管8-1的另一端通过电磁阀8-3和毛细管8-4接在气液分离器7上方气相区。该结构可用于控制气液分离器液位以及改善除霜效果。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30]【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是实施方式一中的旁通管路8的第五种结构,如图6所示,它由制冷剂主管8-5、第一制冷剂支管8-6、第二制冷剂支管8-7、电子膨胀阀8-8、第一电磁阀8-9和第二电磁阀8-10组成,制冷剂主管8-5 —端设在气液分离器7的上部气相区,制冷剂主管8-5的另一端通过电子膨胀阀8-8与第一制冷剂支管8-6的一端和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一端连通,第一制冷剂支管8-6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电磁阀8-9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上部气相区,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磁阀8-10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下部液相区。该结构可用于控制气液分离器液位以及改善除霜效果,因为该类结构可同时旁通气体和液体,故在改善除霜的控制中更加灵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除霜效果。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31]【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是实施方式一中的旁通管路8的第六种结构,如图7所示,它由制冷剂主管8-5、第一制冷剂支管8-6、第二制冷剂支管8-7、毛细管8-11、第一电磁阀8-9和第二电磁阀8-10组成,制冷剂主管8-5 —端设在气液分离器7的上部气相区,制冷剂主管8-5的另一端通过毛细管8-11与第一制冷剂支管8-6的一端和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一端连通,第一制冷剂支管8-6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电磁阀8-9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上部气相区,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磁阀8-10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下部液相区。该结构可用于控制气液分离器液位以及改善除霜效果,因为该类结构可同时旁通气体和液体,故在改善除霜的控制中更加灵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除霜效果。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32]【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是实施方式一中的旁通管路8的第七种结构,如图8所示,它由制冷剂主管8-5、第一制冷剂支管8-6、第二制冷剂支管8-7、第一电子膨胀阀8-12、第二电子膨胀阀8-13组成,制冷剂主管8-5 —端设在气液分离器7的上部气相区,制冷剂主管8-5的另一端与第一制冷剂支管8-6的一端和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一端连通,第一制冷剂支管8-6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8-12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上部气相区,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8-13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下部液相区。该结构可用于控制气液分离器液位以及改善除霜效果,因为该类结构可同时旁通气体和液体,故在改善除霜的控制中更加灵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除霜效果。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33]【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是实施方式一中的旁通管路8的第八种结构,如图9所示,它由制冷剂主管8-5、第一制冷剂支管8-6、第二制冷剂支管8-7、第一电磁阀8-9、第二电磁阀8-10、第一毛细管8-14、第二毛细管8-15组成,制冷剂主管8_5 —端设在气液分离器7的上部气相区,制冷剂主管8-5的另一端与第一制冷剂支管8-6的一端和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一端连通,第一制冷剂支管8-6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毛细管8-14和第一电磁阀
8-9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上部气相区,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毛细管8-15和第二电磁阀8-10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下部液相区。该结构可用于控制气液分离器液位以及改善除霜效果,因为该类结构可同时旁通气体和液体,故在改善除霜的控制中更加灵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除霜效果。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34]【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的气液分离器7内的液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例如
0.2H~0.4H,H为气液分离器7的高度)。由于气液分离器7内液体和蒸发器6出口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在压缩机I抽吸作用下,气液分离器7内液体会逐渐减少,一旦气液分离器7内液态制冷剂消失那么将失去控制过热度的能力,因此当气液分离器7内的液位过低时需要从高压储液器4旁通一部分液体进来补充液位,然而液位过高可能导致压缩机I回液,故液位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0035]气液分离器7内设置有吹泡管9,吹泡管9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吹泡管9的一端与气液分离器7的入口端连通,吹泡管9的另一端设置在气液分离器7内的液体中,运行时蒸发器出口的气体从吹泡管9的出口进入气液分离器7的液体区从而吹出气泡,吹起的气泡有利于使进入的制冷剂与气液分离器7内的制冷剂充分混合和从而加强热交换,使吸气过热度接近O度,达到控制吸气过热度的目的。在吹泡管9侧壁上设置1-4个分流孔
9-1或分流喷口 9-2,所有分流孔9-1或分流喷口 9-2的朝向为水平或斜向下,它们都位于气液分离器7内液体上方且所有分流孔9-1或分流喷口 9-2的面积总和等于吹泡管9截面积的0.5^1.5倍,这是为了降低进入气液分离器7液体区的气流速度,降低液体飞溅程度,分流孔或分流喷口流出的气流还可以阻止飞溅的液滴进入吸气口,防止压缩机I湿压缩,具体过程如下:当气液分离器7内液位较高时,吹泡管9因出口阻力远大于分流孔9-1或分流喷口 9-2以至于吹泡管9没有气流流出,此时不形成气泡,有利于防止压缩机I湿压缩;当气液分离器7内液位较低时,吹泡管9因出口阻力小可以顺利的流出气流形成气泡,强化了气液的热交换,此时因液位较低,虽有气泡也不会导致压缩机湿压缩。
[0036]本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为多联机系统,该系统的蒸发器6由多个(如6个)蒸发器并联组成,其他组成及连接与【具体实施方式】3?8中的任意一种相同。即使该系统各个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不同,但是各蒸发器出口的制冷剂混合之后的状态为饱和气体,过热度接近O度,远低于常规多联机系统的吸气过热度,效果改善十分显著。
[0037]【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是基于【具体实施方式】5?8所述的制冷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该方法为:系统采用逆循环除霜,当系统接到除霜指令时,旁通管路8中的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均处于关闭状态,让气液分离器7内液位降低,除霜进行一段时间(如I分钟)后打开旁通管路8中的电磁阀8-10或电子膨胀阀8-13,高压储液器4内无论是液体还是气体经旁通管路8节流后进入气液分离器7内均会显著增加压缩机I的吸气量,增加压缩机I的输出功率,提高除霜速度。与传统的逆循环除霜相比,所述制冷系统提高除霜速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利用了高压储液器4内存储的高温制冷剂的热能,二是增加了压缩机I的输出功率。
[0038]当流经旁通管路8的液体过多导致气液分离器7内液位达到一定高度(如0.5H,H为气液分离器7的高度)时旁通管路8关闭,防止气液分离器7内液位过高而引起湿压缩。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旁通管路的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I)、四通阀(2)、冷凝器(3)、高压储液器(4)、膨胀阀(5)、蒸发器(6)和气液分离器(7),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旁通管路(8),旁通管路(8)有对制冷剂进行节流和关断管路制冷剂流动这两个功能,压缩机(I)的出口端通过四通阀(2)与冷凝器(3)的进口端连通,冷凝器(3)的出口端与高压储液器(4)的进口端连通,高压储液器(4)的出口端通过膨胀阀(5)与蒸发器(6)的进口端连通,蒸发器(6)的出口端通过四通阀(2)与气液分离器(7)的入口端连通,旁通管路(8)的一端接在高压储液器(4)内,旁通管路(8)的另一端接在气液分离器(7)内,气液分离器(7)的出口端与压缩机(I)的进口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旁通管路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8 )由制冷剂管(8-1)和电子膨胀阀(8-2 )组成,制冷剂管(8-1)的一端接在高压储液器(4 )内,制冷剂管(8-1)的另一端通过电子膨胀阀(8-2 )接在气液分离器(7 )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旁通管路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8)由制冷剂管(8-1)、电磁阀(8-3)和毛细管(8-4)组成,制冷剂管(8-1)的一端接在高压储液器(4)内,制冷剂管(8-1)的另一端通过电磁阀(8-3)和毛细管(8-4)接在气液分离器(7)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旁通管路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8)由制冷剂主管(8-5)、第一制冷剂支管(8-6)、第二制冷剂支管(8-7)、电子膨胀阀(8-8)、第一电磁阀(8-9)和第二电磁阀(8-10)组成,制冷剂主管(8-5) —端设在气液分离器(7 )内,制冷剂主管(8-5 )的另一端通过电子膨胀阀(8-8 )与第一制冷剂支管(8-6 )的一端和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一端连通,第一制冷剂支管(8-6)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电磁阀(8-9)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上部气相区,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磁阀(8-10)接在高压储液器(4 )的下部液相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旁通管路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8)由制冷剂主管(8-5)、第一制冷剂支管(8-6)、第二制冷剂支管(8-7)、毛细管(8-11)、第一电磁阀(8-9)和第二电磁阀(8-10)组成,制冷剂主管(8-5)—端设在气液分离器(7)内,制冷剂主管(8-5)的另一端通过毛细管(8-11)与第一制冷剂支管(8-6)的一端和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一端连通,第一制冷剂支管(8-6)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电磁阀(8-9)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上部气相区,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磁阀(8-10)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下部液相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旁通管路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8)由制冷剂主管(8-5)、第一制冷剂支管(8-6)、第二制冷剂支管(8-7)、第一电子膨胀阀(8-12)、第二电子膨胀阀(8-13)组成,制冷剂主管(8-5)—端设在气液分离器(7)内,制冷剂主管(8-5)的另一端与第一制冷剂支管(8-6)的一端和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一端连通,第一制冷剂支管(8-6)的另一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8-12)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上部气相区,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另一端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8-13)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下部液相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旁通管路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的旁通管路(8)由制冷剂主管(8-5)、第一制冷剂支管(8-6)、第二制冷剂支管(8-7)、第一电磁阀(8-9)、第二电磁阀(8-10)、第一毛细管(8-14)、第二毛细管(8-15)组成,制冷剂主管(8-5)一端设在气液分离器(7)内,制冷剂主管(8-5)的另一端与第一制冷剂支管(8-6)的一端和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一端连通,第一制冷剂支管(8-6)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毛细管(8-14)和第一电磁阀(8-9)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上部气相区,第二制冷剂支管(8-7)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毛细管(8-15)和第二电磁阀(8-10)接在高压储液器(4)的下部液相区。
8.根据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带旁通管路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吹泡管(9),气液分离器(7)的入口端与吹泡管(9)的一端连通,吹泡管(9)的另一端设置在气液分离器(7)内的下部液体中,吹泡管(9)的侧壁上开有1-4个分流孔或喷口(9-1),分流孔或喷口(9-1)的朝向为水平方向或斜向下方向,每个分流孔(9-1)均设在气液分离器(7)内的上部气体区且各分流孔(9-1)的面积总和为吹泡管(9)横截面积的0.5~1.5 倍。
9.基于权利要求2~8所述的制冷系统的过热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当气液分离器(7)内的液位低于液位下限的设定值时,旁通管路(8)中的电子膨胀阀(8-2或8-13)开度增加或电磁阀(8-3或8-10)打开;当气液分离器(7)内的液位高于液位上限的设定值时,旁通管路(8)中的电子膨胀阀(8-2或8-13)开度减小或电磁阀(8-3或8-10)关闭。
10.基于权利要求2~8之一所述的制冷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当接到系统的除霜指令时,所述旁通管路(8)中的电子膨胀阀(8-2或8-12或8-13)或电磁阀(8-3或8-10)关闭,除霜启动I~2分钟后所述旁通管路(8)中的电子膨胀阀(8-2或8-12或8-13)或电磁阀(8-3或8-9或8-10)开启,如果气液分离器(7)内的液位高于液位上限的设定值,旁通管路(8)中的电子膨胀阀(8-2或8-13)开度减小或电磁阀(8-3或8-10)关闭,当接到系统结束除霜的指令时,旁通管路(8)中的电子膨胀阀(8-2或8-12或8-13)或电磁阀(8-3或8-9或8-10)关闭。
【文档编号】F25B49/02GK104034099SQ201310072909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8日
【发明者】邱国栋, 孙小然, 林兴伟, 王金杰 申请人:邱国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