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0237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属于制冷与热泵【技术领域】。吸收器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发生器,发生器经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吸收器,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经节流阀连通蒸发器,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吸收器;第二吸收器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第二吸收器,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冷凝器,冷凝器经第二节流阀连通第二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吸收器;发生器连通驱动热介质管路,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分别连通被加热介质管路,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分别连通余热介质管路,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专利说明】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从温差利用角度看,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以驱动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的温差作为驱动力,当驱动温差较大时应采用两次或多次温差利用流程来提高温差利用的程度,从而实现热能利用的高效化;而从工作介质的角度看,吸收式热泵的工作介质为溶液,受物质性质的限制,每一种溶液都有其适合的工作范围;这样,当驱动热介质的温度和温降超出了单一溶液的工作范围时,应该采用不同的溶液进行分路循环来完成对驱动温差的充分利用,即驱动温差分别在不同的溶液循环回路中加以利用,实现驱动温差利用的合理化。
[0003]在考虑充分利用温差的同时,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循环流程还要实现更多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具有最佳的性能指数;能够实现对高温热源的深度利用,或利用不同品位的热源以实现其综合利用等。

【发明内容】
:
[0004]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系列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采用两路或三路溶液循环,逐步实现温差的充分利用,具体
【发明内容】
分项阐述如下:
[0005]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06]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07]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08]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09]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10]6.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5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凝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11]7.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12]8.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7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分汽室,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13]9.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分汽室、溶液节流阀和第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14]10.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置,或增加第三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0015]1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置,或增加第三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与第三发生器连通。
[0016]1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分汽室、第二冷凝器和第三节流阀,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17]1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18]1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分汽室和第二分汽室,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将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和第三吸收器与第二分汽室连通,第二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19]1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I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0]16.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项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分汽室,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1]17.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7、9_13、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2]18.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7、9_13、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3]19.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7、9_13、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4]20.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8、12_14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5]2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15-16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6]2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1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27]2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8、12_14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新增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变更为:发生器有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发生器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剂蒸汽通道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0028]2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15-16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新增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变更为:第三发生器有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发生器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剂蒸汽通道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0029]2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1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新增节流阀,将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变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发生器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发生器和分汽室还有剂蒸汽通道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0030]26.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5-8、12_14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新增节流阀,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变更为:发生器有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发生器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剂蒸汽通道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0031]27.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2-4、15_16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新增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变更为:第三发生器有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发生器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剂蒸汽通道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0032]28.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9-11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新增节流阀,将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新增发生器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变更为: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发生器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发生器和分汽室还有剂蒸汽通道连通新增发生器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
[0033]29.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6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34]30.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6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35]3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8、14、16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36]3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8、14、16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37]3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8、14、16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分汽室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38]3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33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合二为一,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39]3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7、9_13、15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蒸发器,将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0040]36.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8、14、16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蒸发器,将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和分汽室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41]37.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1-16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分汽室、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蒸发器,取消第二吸收器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吸收器与新增分汽室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分汽室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蒸发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42]38.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第35-37项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第二蒸发器和新增蒸发器合三为一,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栗。
[0043]下面结合图1、图7和图23所示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点和实质:
[0044]①驱动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驱动热在第一个溶液循环回路中进行第一次温降;蒸发器6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3、被浓溶液吸收并升温,从而实现驱动温差的第一次利用。
[0045]②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驱动热在第二个溶液循环回路中实现第二次温降;第二蒸发器7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吸收器4、被浓溶液吸收并升温,从而实现驱动温差的第二次利用。
[0046]③吸收器3、第二吸收器4和冷凝器5共同对外供热,吸收器3为单效流程供热,第二吸收器4和冷凝器5为单纯的双效流程供热,特别适合被加热介质温度变化范围宽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循环的热力学完善度,得到较高的性能指数。
[0047]④对于驱动热为显热的场合,高温部分用于发生器1,温度降低后的驱动热用于第三发生器14,第三发生器14和第三吸收器20构成第二次温差利用,进一步增大了对驱动热的利用程度。
[0048]⑤图7与图23相结合,第三发生器14和第三吸收器20构成的回热流程,其对驱动温差的利用体现在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驱动热负荷;新增发生器A和新增吸收器E构成的回热流程,仍然能够使驱动温差再进一步被利用,从而实现对驱动温差的充分利用。【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9]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I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50]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51]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52]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53]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54]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55]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56]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57]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58]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59]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60]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61]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62]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63]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64]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65]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66]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67]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1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0068]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69]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70]图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71]图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72]图2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73]图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74]图2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75]图2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第2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0076]图中,1-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吸收器,4-第二吸收器,5-冷凝器,6_蒸发器,7-第二蒸发器,8-溶液泵,9-第二溶液泵,10-节流阀,11-第二节流阀,12-溶液热交换器,13-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4-第三发生器,15-第三溶液泵,16-第三节流阀,17-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第二冷凝器,19-分汽室,20-第三吸收器,21-溶液节流阀,22-第二溶液节流阀,23-第二分汽室,24-第四吸收器,25-第四溶液泵,26-第四溶液热交换器;A_新增发生器,B-新增节流阀,C-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溶液泵,E-新增吸收器,F-新增第二吸收器,G-新增第二溶液泵,H-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新增分汽室,J-新增溶液节流阀,K-新增蒸发器,L-新增冷凝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77]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0078]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79]①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发生器I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第二蒸发器7连通,第二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I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第二吸收器4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80]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吸热升温后进入发生器I,驱动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一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作为第二发生器2的驱动热介质,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放热降温后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吸热升温后进入第二发生器2,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节流阀10节流进入蒸发器6、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放热降温后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1节流降压进入第二蒸发器7、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81]图2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82]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6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
[0083]②流程上,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4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器3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第三发生器14,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2作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吸收器3,流经第三发生器14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三节流阀16节流进入蒸发器6,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84]图3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85]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6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0086]②流程上,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4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一第三发生器14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2作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吸收器3,流经第三发生器14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三节流阀16节流进入蒸发器6,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87]图4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88]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6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
[0089]②流程上,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4作驱动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2作驱动热介质,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流经第三发生器14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再经第三节流阀16节流进入蒸发器6,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90]图5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91]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8连通,第二冷凝器1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6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8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92]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18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吸收器3 ;第二冷凝器18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8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16节流进入蒸发器6,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93]图6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94]在图5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凝器18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之后流经第二冷凝器18、吸热部分汽化后进人第二发生器2,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095]图7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96]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吸收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097]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5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吸收器3,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栗。
[0098]图8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099]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吸收器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00]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5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吸收器3 ;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流经第三吸收器20、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9,分汽室19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分汽室19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01]图9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02]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分汽室、溶液节流阀和第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2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03]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22节流降压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5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21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20、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9,分汽室19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分汽室19释放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2作驱动热介质,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04]图10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05]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06]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21节流降压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流经第三吸收器20、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9,分汽室19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分汽室19释放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2作驱动热介质,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07]图1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08]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第三吸收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09]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流经第三吸收器20、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9,分汽室19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吸收器3,分汽室19释放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2作驱动热介质,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10]图12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11]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分汽室、第二冷凝器和第三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分汽室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8连通,第二冷凝器1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6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8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12]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第三吸收器
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5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21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20、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9,分汽室19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吸收器3,分汽室19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二冷凝器18、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8的冷剂液经第三节流阀16节流降压之后进入蒸发器6、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13]图13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14]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四吸收器24连通,第四吸收器2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5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分汽室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15]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第四吸收器2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四吸收器2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5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21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20、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9,分汽室19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吸收器3,分汽室19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四吸收器24,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16]图14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17]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分汽室和第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四吸收器24连通,第四吸收器2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5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20与第二分汽室23连通,第二分汽室23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二分汽室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吸收器24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18]②流程上,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第四吸收器
2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四吸收器2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进入第三吸收器20、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其内的溶液,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5和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发生器1,发生器I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2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三吸收器2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21节流降压之后流经第三吸收器20、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第二分汽室23,第二分汽室23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吸收器3,第二分汽室23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第四吸收器24 ;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流经第四吸收器24、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分汽室19,分汽室19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分汽室19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19]图15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20]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21]②流程上,发生器I的冷剂蒸汽进入第三吸收器20、被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20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第三发生器14,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4、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14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第三吸收器20,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22]图16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23]在图15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吸收器20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分汽室,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流经第三吸收器20、吸热部分气化后进入分汽室19,分汽室19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分汽室19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5,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24]图17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0125]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9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0126]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进入冷凝器5,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27]图18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28]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0129]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进入冷凝器5,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30]图19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31]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0132]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进入冷凝器5,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33]图20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34]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35]②流程上,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湿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节流阀10节流进入蒸发器6,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36]图2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37]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38]②流程上,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湿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E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节流阀10节流进入蒸发器6,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栗O
[0139]本实例中,增加新增节流阀,发生器I分两路向新增发生器A提供冷剂蒸汽,即发生器I有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发生器2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发生器I有剂蒸汽通道连通新增发生器A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B与蒸发器6连通,这样可以便于调节新增发生器A和新增吸收器E的热负荷。
[0140]图22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41]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G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新增吸收器E与新增分汽室I连通,新增分汽室I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分汽室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E和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42]②流程上,发生器I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F、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二吸收器F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流经其内的溶液,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G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湿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E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节流降压之后流经新增吸收器E、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I,新增分汽室I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二吸收器4,新增分汽室I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F,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节流阀10节流进入蒸发器6,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43]图23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44]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45]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E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二吸收器4,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46]图24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47]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G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新增吸收器E与新增分汽室I连通,新增分汽室I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分汽室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和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48]②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F、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二吸收器F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分别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和流经其内的溶液,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G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E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节流降压之后流经新增吸收器E、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I,新增分汽室I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二吸收器4,新增分汽室I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F,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49]图25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50]①结构上,在图8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9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9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0151 ] 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9释放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二发生器2,分汽室19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进入第二吸收器4,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52]图26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53]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蒸发器,将第二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新增蒸发器K连通,新增蒸发器K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K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
[0154]②流程上,第二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蒸发器7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E、被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吸收器E,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新增节流阀B节流进入新增蒸发器K、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55]图27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0156]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分汽室、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蒸发器,取消第二吸收器4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E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吸收器4与新增分汽室I连通,新增分汽室I还有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分汽室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新增蒸发器K连通,新增蒸发器K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和新增冷凝器L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K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0157]②流程上,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之后流经第二吸收器4、吸热部分汽化后进入新增分汽室I,新增分汽室I的浓溶液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分汽室I释放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L、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L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B进入新增蒸发器K、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E提供,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0158]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一本发明所提出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0159](I)分路循环并分步实现温降,可采用不同工作溶液,有利于驱动热介质、循环溶液和循环流程之间的选择和匹配,克服单一工作介质的限制,提高温差利用水平。
[0160](2)多端供热,能够较好地适应被加热介质的温度变化范围较宽的工况,得到合理的热力学完善度。
[0161](3)具有回热供热端的流程,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得到较高的热力学完善度。
[0162](4)具有回热供热端的流程,能够实现驱动热源的深度利用或是能够增大余热温度的提升幅度,提闻热能利用率。
[0163](5)包含单效供热流程和双效供热流程,分步实现温差利用,有利于提高循环的性能指数和热力学完善度。
[0164](6)具有单效-双效回热或具有双效回热的流程,热力学参数平滑变化,供热参数可调节,能够较好地适应工况变化,得到较高的性能指数和热力学完善度。
[0165](7)丰富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类型,扩展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采用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来实现温差利用,提高热能利用效率。
【权利要求】
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节流阀、第二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I)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发生器(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1)与第二蒸发器(7)连通,第二蒸发器(7)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I)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第二吸收器(4)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7)还分别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吸收器(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6)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⑴连通,将发生器⑴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6)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溶液泵、第三节流阀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后第三发生器(14)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6)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节流阀、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凝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8)连通,第二冷凝器(1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6)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8)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6.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二冷凝器(18)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和第二冷凝器(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7.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8.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吸收器(20)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分汽室,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9.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分汽室、溶液节流阀和第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2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0.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分汽室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置,或增加第三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
1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溶液热交换器(1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为方便部件布置,或增加第三溶液泵,将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20)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
1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分汽室、第二冷凝器和第三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⑴连通,将发生器⑴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分汽室(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8)连通,第二冷凝器(18)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16)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冷凝器(18)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分汽室和溶液节流阀,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四吸收器(24)连通,第四吸收器(2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5)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 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分汽室(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四吸收器(24)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四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四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四溶液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分汽室和第二分汽室,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四吸收器(24)连通,第四吸收器(2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5)和溶液热交换器(12)与发生器(I)连通,将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吸收器(3)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2)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21)和第三吸收器(20)与第二分汽室(23)连通,第二分汽室(23)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6)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二分汽室(2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吸收器(24)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三发生器(14)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三吸收器(20)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20)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6.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取消第三吸收器(20)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增加分汽室,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吸收器(20)与分汽室(19)连通,分汽室(19)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分汽室(1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7.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7、9-13、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9)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8.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7、9-13、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19.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7、9-13、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0.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8、12-14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⑶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4、15-16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 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⑶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4)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1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发生器(I)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8、12-14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新增节流阀,将发生器⑴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⑵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变更为:发生器(I)有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发生器(2)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发生器(I)还有剂蒸汽通道连通新增发生器(A)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 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蒸发器(6)连通。
2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4、15-16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4)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新增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14)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变更为:第三发生器(14)有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发生器(2)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剂蒸汽通道连通新增发生器(A)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蒸发器(6)连通。
2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1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⑶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㈧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将发生器⑴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新增节流阀,将发生器(I)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变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9)有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发生器(2)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发生器(I)和分汽室(19)还有剂蒸汽通道连通新增发生器(A)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蒸发器(6)连通。
26.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5-8、12-14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 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G)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新增吸收器(E)与新增分汽室(I)连通,新增分汽室(I)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分汽室(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E)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新增节流阀,将发生器(I)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变更为:发生器(I)有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发生器(2)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发生器(I)还有剂蒸汽通道连通新增发生器(A)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蒸发器(6)连通。
27.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4、15-16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G)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新增吸收器(E)与新增分汽室(I)连通,新增分汽室(I)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㈧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分汽室⑴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将第三发生器(1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14)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E)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新增节流阀,将第三发生器(14)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变更为:第三发生器(14)有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发生器(2)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4)还有剂蒸汽通道连通新增发生器(A)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蒸发器(6)连通。.
28.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9-11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G)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新增吸收器(E)与新增分汽室(I)连通,新增分汽室(I)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分汽室(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将发生器(I)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调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新增吸收器(E)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其中,或增加新增节流阀,将发生器(I)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新增发生器(A)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变更为:发生器(I)和分汽室(19)有剂蒸汽通道连通第二发生器(2)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0)与蒸发器(6)连通,发生器(I)和分汽室(19)还有剂蒸汽通道连通新增发生器(A)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⑶与蒸发器(6)连通。
29.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6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0.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6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G)与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连通,将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有浓溶液管路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节流阀(J)和新增吸收器(E)与新增分汽室(I)连通,新增分汽室(I)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㈧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分汽室⑴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F)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或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F)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1.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8、14、16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泵(9)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2.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8、14、16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9)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9)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3.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8、14、16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9)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新增发生器㈧连通,新增发生器㈧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⑶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将分汽室(19)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分汽室(19)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3)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 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4.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33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7)合二为一,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5.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7、9-13、15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蒸发器,将第二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㈧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⑶与新增蒸发器⑷连通,新增蒸发器⑷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⑶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K)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6.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8、14、16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蒸发器,将第二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7)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将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2)和分汽室(19)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新增蒸发器(K)连通,新增蒸发器(K)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⑶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㈧连通,新增发生器㈧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K)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7.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16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分汽室、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蒸发器,取消第二吸收器(4)与外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新增吸收器(E)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吸收器(4)与新增分汽室⑴连通,新增分汽室⑴还有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分汽室(I)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L)连通,新增冷凝器(L)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B)与新增蒸发器(K)连通,新增蒸发器(K)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和新增冷凝器(L)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新增蒸发器(K)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38. 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5-37所述的任一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中,将蒸发器(6)、第二蒸发器(7)和新增蒸发器(K)合三为一,形成分路循环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文档编号】F25B15/02GK103471282SQ201310437143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3日
【发明者】李华玉 申请人:李华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