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式超低温冷媒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1106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式超低温冷媒发生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车载制冷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式超低温冷媒发生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冷藏车的制冷方式主要包括机械制冷、液氮制冷、水冰(盐冰)制冷、干冰制冷、冰板制冷等,但由于机械制冷方式技术上比较成熟,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冷藏车是采用蒸气压缩式的机械方式制冷,然而机械制冷装置存在结构复杂、购置成本较高、运转噪声较大、制冷剂不环保等缺点。

液氮制冷方式的冷藏车是近年来一种新型冷藏车,具有制冷系统装置简单、购置成本较低、清洁环保、无噪声、降温速度快、冷藏保鲜效果好等优点,但由于液氮充注不方便、液氮喷淋系统雾化及气化效果不理想等原因,导致液氮冷藏车至今还没有形成量产产品。

现有的车载液氮喷淋系统,一般都是在液氮喷淋管路上开设几个小孔,使液氮从小孔中喷出,喷射量不能调节,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要么喷射量过大,液氮无法形成雾化效果,喷出后来不及气化,而成液体状态滴落在车厢内的物品上,造成局部过冷;要么喷射量过小,车厢降温速度慢。

为此,有必要有设计一种更好的车载式超低温冷媒发生器,使液氮制冷式冷藏车能达到更理想的制冷效果,促使液氮制冷式冷藏车更快走向市场。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优良制冷效果的车载式超低温冷媒发生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车载式超低温冷媒发生器,主要包括上气化罩、下气化罩、液体管道、蓄冷剂;

所述下气化罩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气化罩的下方,连接后的上下气化罩之间形成腔体;所述下气化罩左右两侧设置有导流孔;

所述上气化罩固定安装于车厢的天花板上,所述液体管道固定安装于上气化罩;所述上气化罩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槽,液体管道的一端突出于所述开口槽;

所述液体管道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每个所述通孔连接可调式喷嘴;

所述蓄冷剂铺设于下气化罩内底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气化罩通过铆钉或螺钉固定于车厢的天花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液体管道采用至少两个卡箍固定于上气化罩上。

进一步的,所述卡箍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采用带螺母的螺栓或螺钉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纵向两端具有L形凸出部,两端所述L形凸出部上各设置有两个螺孔,采用螺丝穿过螺孔将第一连接部固定于上气化罩。

进一步的,所述上气化罩与下气化罩通过搭扣相连接;所述搭扣的第一连接件设置于上气化罩,搭扣的第二连接件设置于下气化罩,所述下气化罩开设有搭扣孔,第一连接件穿过搭扣孔与第二连接件对应扣合。

进一步的,所述可调式喷嘴与液体管道采用螺纹连接或焊接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冷媒发生器结构简单可靠,外型美观,制作成本低。

2、喷嘴设置成可调式,并于管路中多点分布,喷射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以满足不同用途车厢的降温要求。

3、能够通过调节喷嘴,使液氮喷出后的雾化和气化的效果更好,车厢降温速度快。

4、增设下气化罩,可以避免部分气化较慢的液氮滴落在车厢物品内造成局部过冷。

5、下气化罩内放置蓄冷剂,可以减缓液氮的消耗速度,并提高车厢内温度的调节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冷媒发生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的剖视图;

图3为上气化罩内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下气化罩外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液体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可调式喷嘴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上气化罩;11、开口槽;2、下气化罩;21、导流孔;22、搭扣孔;3、液体管道;31、通孔;32、管路进口;4、可调式喷嘴;41、固定部;42、调节部;43、喷嘴开口;5、蓄冷剂;6、搭扣;61、第一连接件;62、第二连接件;7、卡箍;71、第一连接部;711、L形凸出部;712、螺孔;72、第二连接部;73、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顶”、“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实施例

如图1-10所示,本发明的车载式超低温冷媒发生器包括上气化罩1、下气化罩2、液体管道3、蓄冷剂5;

所述下气化罩2连接固定于所述上气化罩1下方;连接后的上下气化罩之间形成腔体;所述腔体内可以容置液体管道3和蓄冷剂5。

所述下气化罩2与所述上气化罩1优选采用搭扣6相连接。所述搭扣6的第一连接件61设置于上气化罩1,搭扣6的第二连接件62设置于下气化罩2,下气化罩2开设有搭扣孔22,第一连接件61穿过搭扣孔22与第二连接件62一一对应扣合,如图3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搭扣6共有六个,在上下气化罩的上下两侧各设置三个,并对称分布。该搭扣6连接方式拆装方便快捷。本发明的下气化罩2一方面可以起到阻挡部分气化较慢的液氮滴落在车厢物品内,另一方面可以应用于铺设一层蓄冷剂5。

所述上气化罩1固定安装于车厢的天花板上,可以采用铆钉或螺钉等固定方式进行固定。所述上气化罩1用于隔离超低温冷媒,防止车厢天花与超低温冷媒直接接触而变形。作为优选的。所述上气化罩1采用不锈钢等材料制成,其阻隔效果优良,不易变形,耐用性能强。

所述液体管道3固定于上气化罩1,液体管道3为单根横向延伸管路,并固定于上气化罩1上,也可以多根液体管道3平行间隔排布固定于上气化罩1上。上气化罩1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槽11,液体管道3的管路进口32突出于开口槽11,并与制冷系统的主管路相连通。

所述液体管道3采用卡箍7固定于上气化罩1上,卡箍7数量至少为两个,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卡箍7数量为五个,等间距分布。所述卡箍7包括: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所述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采用铆钉7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71纵向两端具有L形凸出部711,两端所述L形凸出部711上各设置有两个螺孔712,采用螺丝穿过螺孔712将第一连接部71固定于上气化罩1。

所述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还可以采用带螺母的螺栓连接。

所述液体管道3上设置有多个通孔31,每个通孔31与可调式喷嘴4相连接。当通孔31内壁设螺纹时,采用外壁带螺纹的可调式喷嘴4与通孔31相配合连接;也可以将可调式喷嘴4直接焊接于通孔31边缘上。

所述液体管道3作为液氮的流通管路,液体管道3的管路进口32与外部制冷系统的主管路相连接,液氮从管路进口32进入发生器的液体管道3,再由各可调式喷嘴4喷出到腔体中。下气化罩2上下两侧设置有导流孔21,液氮在腔体中气化后,形成的气相冷媒通过导流孔21进入车厢内部空间。

如图9和10所示,可调式喷嘴4用于低温液氮喷出口,可调式喷嘴4的固定部41与液体管道3相连接,可调式喷嘴4的调节部42与所述固定部41螺纹连接,调节所述调节部42的旋入位置,可以调节可调式喷嘴4的喷嘴开口43大小,从而控制可调式喷嘴4的液体喷出量。可调式喷嘴4还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现有技术中的喷嘴,本实施例仅仅列举一种结构。

所述蓄冷剂5,直接铺设于下气化罩2内底面上。所述蓄冷剂5为现有技术中的蓄冷剂,如聚乙烯醇硼砂胶凝状的蓄冷剂等。当液氮由可调式喷嘴4喷出后,蓄冷剂5可大量吸收液氮的冷能,使蓄冷剂5的温度降低并储存冷能;液氮停止喷出后,车厢温度逐渐上升,当上升至温度高于蓄冷剂5时,蓄冷剂5冷量释放,以减缓车厢内温度上升的速度,提高温度控制精度,并延长制冷系统开启液氮的时间间隔,减少液氮的消耗量。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液氮制冷系统启动后,系统检测到车厢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打开主管路的阀门,具有一定压力的液氮通过主管路流入液体管道3,液体管道3中的液氮从各个可调式喷嘴4以微小液滴的雾状喷出,迅速从周围的环境中吸热并气化,液氮气化后体积膨胀600多倍,在上下气化罩的腔体内形成一定的正压,使低温氮气从下气化罩2上下两侧的导流孔21逸出,进入车厢空间中,使车厢温度迅速下降。

液氮由液态变为气态后,体积膨胀600多倍,即使在没有机械循环风的环境下,也能迅速充满到车厢内的任意位置,使车厢内部温度较为均匀,有利于车厢内物品的冷藏保鲜。

当车厢内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时,关闭液氮制冷系统主管路的阀门,停止向车厢输送液氮,冷媒发生器停止制冷,车厢内温度开始缓慢回升,回升至设定的温差后,制冷系统再次开启,向车厢内输送液氮,冷媒发生器再次制冷。如此循环,使车厢内的温度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由于下气化罩2内放置有蓄冷剂5,可以有效减缓车厢内的温度回升速度,延长了制冷系统两次开启阀门的时间间隔,降低了液氮的消耗量,节约了使用成本。

本发明设计结构简单可靠,外观美观,制作成本低,用于替代现有的液氮喷淋系统,使车载式液氮制冷系统具有更好的制冷效果,有利于提高液氮制冷冷藏车的实性,加快液氮制冷冷藏车走向市场的步伐。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