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4429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制冷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大型客车通常采用溴化锂空调进行制冷,溴化锂空调通常包括吸收器、发 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四部分,其吸收器通常采用水冷方式进行散热,因此另外需要一套水 循环系统。其工作原理是从吸收器出来的溴化锂稀溶液升压经溶液热交换器,被发生器出 来的高温浓溶液加热温度提高后,进入发生器。在发生器中受到外部热源的加热,溶液温度 提高直至沸腾,溶液中的水份逐渐蒸发出来,而溶液浓度不断增大。发生器中蒸发出来的冷 剂水蒸气进入冷凝器,冷凝器的传热管内通入冷却水,所以管外冷剂水蒸气被冷却水冷却, 冷凝成水,此即冷剂水。积聚在冷凝器下部的冷剂水经节流后流入蒸发器内,因为冷凝器中 的压力比蒸发器中的压力要高,冷剂水进入蒸发器后,由于压力降低首先闪蒸出部分冷剂 水蒸气。因蒸发器为喷淋式热交换器,喷啉量要比蒸发量大许多倍,故大部分冷剂水是聚集 在蒸发器的水盘内的,然后由冷剂水泵升压后送入蒸发器的喷淋管中,经喷嘴喷淋到管簇 外表面上,在吸取了流过管内的冷媒水的热量后,蒸发成低压的冷剂水蒸气。由于蒸发器内 压力较低,故可以得到生产工艺过程或空调系统所需要的低温冷媒水,达到制冷的目的。蒸 发出来的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被由吸收器送来并均勻喷淋在吸收管簇外表的中间溶液所 吸收,溶液重新变稀。中间溶液是由来自溶液热交换器放热降温后的浓溶液和吸收器液囊 中的稀溶液混合得到的。为保证吸收过程的不断进行,需将吸收过程所放出的热量及时释 放出去。中间溶液吸收了一定量的水蒸气后成为稀溶液,聚集在吸收器底部液囊中,再由发 生器泵送到发生器,如此循环不已。如图1所示,在上述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的发生器10通常采用沉浸式的结构, 即在封闭式的容器1中设置为合适的负压,在容器1内设置由外部热源20提供热量的热交 换器2,将热交换器沉浸在溴化锂溶液3中;通过热交换器2对溴化锂溶液3进行加热,使 得溴化锂溶液3中的冷剂水蒸发形成冷剂蒸汽4,冷剂蒸汽4经冷凝器30热交换后获得冷 剂水5,冷剂水5在蒸发器内与环境空气热交换后形成冷剂蒸汽,并将环境空气降温,达到 制冷的目的。溴化锂溶液的表层形成溴化锂浓溶液经溢流口 5排出至吸收器40内并与冷 剂蒸汽吸收后形成稀溶液再次被泵会至发生器10内。在这种发生器中,由于溴化锂溶液的 比重非常大,使得溴化锂溶液底层的压力要大于溴化锂溶液表层的压力,即存在较大的液 位压差,则底层溶液的沸点要高,则底层溴化锂溶液形成的冷剂蒸汽的温度偏高,进而阻碍 了冷剂水的蒸发,影响到制冷效果。另外,由于发生器采用的是沉浸式结构,热交换器的换热管需要足够的面积才能 获得较高的换热效率,这就决定了发生器内换热管要么设置为多层,要么设置为所有的换 热管在同一层的结构。但是多层换热管的结构需要较高液位的溴化锂溶液才能将其浸没, 使得液位压差进一步增加;而单层换热管的结构虽然能够降低液位,但需要较大的面积,这对于空间有限的车体而言受到较大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的 发生器内沉浸式结构由于存在液位压差的问题而造成制冷效果差的缺陷,提供一种不存在 液位压差的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 器,包括密闭的发生腔、设置在所述发生腔底部且导入外部热源与吸收剂溶液进行热交换 的换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发生腔顶部且将导入吸收剂溶液并将其喷洒在所述换热装置上的 喷淋装置;所述发生腔顶部设有输出冷剂蒸汽的蒸汽出口,所述发生腔底部设有导出换热 后吸收剂浓溶液的吸收剂溶液出口。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中,所述蒸汽出口和喷淋装置之间设有 挡液板,所述挡液板上设有蒸汽缺口 ;以防止吸收剂溶液溅出,而保证冷剂蒸汽能够通过蒸 汽缺口到达蒸汽出口。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中,所述挡液板为两块或两块以上,相 邻两挡液板上的蒸汽缺口相互错开;形成迂回通道,进一步有效防止吸收剂溶液溅出,而保 证冷剂蒸汽能够正常通过。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中,所述挡液板设置为V形或圆弧形。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中,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导入吸收剂溶液 的喷淋管和设置在所述喷淋管上的喷嘴;使得从喷淋管导入的吸收剂溶液能够通过喷嘴均 勻地从发生腔上方洒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中,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多个喷嘴,所述 多个喷嘴均布在所述喷淋管上;使得吸收剂溶液的喷洒更为均勻,从而充满整个发生腔。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中,所述喷淋装置包括至少两根喷淋 管,所述至少两根喷淋管设置在所述挡液板的两侧;既保证了吸收剂溶液的均勻喷洒,又压 缩了整个发生腔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以便能够安装到车体上的有限空间内。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中,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设置在发生腔内 相对侧壁上的两组热水导槽、设置在热水导槽内的热水入口和热水出口、连通设置在两组 热水导槽之间的多根热水翅管。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中,所述每组热水导槽中设有多层热水 槽,每层热水槽均通过所述热水翅管与另一组热水导槽中的对应热水槽单向连通。实施本实用新型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发生腔顶部 设置导入吸收剂溶液的喷淋装置而在发生腔底部设置导入外部热源的换热装置,使得吸收 剂溶液从发生腔顶部洒落至换热装置上,经换热装置换热后,形成冷剂蒸汽从发生腔顶部 的蒸汽出口导出,而吸收剂溶液被浓缩后从吸收剂溶液出口导出。由于吸收剂溶液从上之 下经过换热装置,在换热装置处不会汇集成溶液层,而是分散经过换热装置,因此在换热过 程中不存在液位压差,不会阻碍冷剂水的蒸发,从而保证了整个车载制冷装置的制冷效果。更进一步地,由于车体在行驶过程中会震动,发生腔内未蒸发的吸收剂溶液从蒸 汽出口处溅射出来;通过在喷淋装置和蒸汽出口之间设置挡液板,溅射出来的吸收剂溶液
4能够被挡液板挡住,进而保证冷凝器正常工作。另外,初次蒸发的较低温度的冷剂蒸汽被 喷淋装置喷出的吸收剂溶液冷凝或者在挡液板上冷凝,再次洒落至换热装置上进行再次蒸 发,从而避免因低温冷剂蒸汽从蒸汽出口出去后在传输过程中冷凝;而较高温度的冷剂蒸 汽能够从挡液板上的蒸汽缺口到达蒸汽出口排出。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溴化锂制冷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优先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优先实施例中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优选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3、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的优先实施例中,包 括一个密闭的发生腔10,该发生腔10可由壳体1形成。在壳体1形成的发生腔10内设有 换热装置20和喷淋装置30,换热装置20设置在发生腔10的底部,而喷淋装置30设置在发 生器的顶部。换热装置20用于导入外部热源,利用该热源与吸收剂溶液进行热交换,从而 将吸收剂溶液内的冷剂水蒸发为冷剂蒸汽,将吸收剂溶液浓缩为吸收剂浓溶液。喷淋装置 30用于导入吸收剂溶液并将其从发生腔10顶部喷淋至发生腔10底部的换热装置20上。 此外,壳体1上位于发生腔10顶部还可设有蒸汽出口 2,以便冷剂蒸汽输出至冷凝器;而在 发生腔10底部设有吸收剂溶液出口 3,以便浓缩后的吸收剂溶液输出至吸收器。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喷淋装置30包括设置在发生腔10顶部的喷管31和设置在喷 管31上的喷嘴32。优选设置喷管31上的喷嘴32由多个,喷嘴32均布在喷管31上,使得 吸收剂溶液能够均勻地从发生腔10顶部洒落。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换热装置20包括两组热水导槽21和连通设置在两组热水导 槽21之间的多根热水翅管22。其中,两组热水导槽21分别设置在发生腔10内相对的侧壁 上,在热水导槽21内设置热水入口 23和热水出口 M。这样外部热源将加热后的热水经热 水入口 23导入热水导槽21内,再经多根热水翅管22导入另一组热水导槽21内,再经热水 出口 M导出。当吸收剂溶液从发生腔10顶部洒落至热水翅管22表面时,能够与热水进行 热交换形成冷剂蒸汽;由于热水经过热水导槽21被多根热水翅管22分为多个支路,从而增 加了与吸收剂溶液进行热交换的表面积,提高了换热装置20的热交换效率。优选在热水翅 管22表面设置翅片(图中未示出),翅片可以是环形的或者螺旋形的,进一步增加热交换的 表面积。在每组热水导槽21中还可设有多层热水槽,每层热水槽均通过热水翅管22与另 一组热水导槽21中的对应热水槽单向连通,使得热水不断的与吸收剂溶液进行热交换,从 而尽可能多地利用热水中的热量,避免了热水还未交换完全就携带大量余热从热水出口 M 流出,从而降低了整个发生器所需热能的总量,减少了外部热源的消耗。如图3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蒸汽出口 2和喷淋装置30之间设有挡液板11,能 够挡住溅射出来的吸收剂溶液,防止进入冷凝器,进而保证冷凝器正常工作。帮也把上设有蒸汽缺口 12,以便冷剂蒸汽能够正常到达蒸汽出口 2。优选设置挡液板11有两块或两块以 上,相邻两挡液板11上的蒸汽缺口 12相互错开,进而在喷淋装置30和蒸汽出口 2之间形 成迂回型通道,这样在车体行驶过程中可以进一步防止溶液因震荡而进入蒸汽出口 2。在本 优选实施例中,挡液板11设置为V形,根据需要也可设置为其他形状,如圆弧形。同时可设 置喷淋机构包括至少两根喷淋管,喷淋管设置在挡液板11的两侧。在上述实施例中,可将该壳体1设置为椭圆柱形状,这样加工起来更方便,同时又 能承受一定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小发生器在高度方向的尺寸,进而适合安装在车体 上的有限空间内。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 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密闭的发生腔、设置在所述发生腔底 部且导入外部热源与吸收剂溶液进行热交换的换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发生腔顶部且将导入 吸收剂溶液并将其喷洒在所述换热装置上的喷淋装置;所述发生腔顶部设有输出冷剂蒸汽 的蒸汽出口,所述发生腔底部设有导出换热后吸收剂浓溶液的吸收剂溶液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出口和喷淋装 置之间设有挡液板,所述挡液板上设有蒸汽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液板为两块或两 块以上,相邻两挡液板上的蒸汽缺口相互错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液板设置为V形或 圆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装 置包括导入吸收剂溶液的喷淋管和设置在所述喷淋管上的喷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装置包括多个 喷嘴,所述多个喷嘴均布在所述喷淋管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装置包括至少 两根喷淋管,所述至少两根喷淋管设置在所述挡液板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 置包括设置在发生腔内相对侧壁上的两组热水导槽、设置在热水导槽内的热水入口和热水 出口、连通设置在两组热水导槽之间的多根热水翅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热水导槽中设 有多层热水槽,每层热水槽均通过所述热水翅管与另一组热水导槽中的对应热水槽单向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制冷装置的发生器,包括密闭的发生腔、设置在发生腔底部且导入外部热源与吸收剂溶液进行热交换的换热装置、设置在发生腔顶部且将导入吸收剂溶液并将其喷洒在换热装置上的喷淋装置;发生腔顶部设有输出冷剂蒸汽的蒸汽出口,发生腔底部设有导出换热后吸收剂浓溶液的吸收剂溶液出口。通过在发生腔内设置喷淋装置和换热装置,使得吸收剂溶液从发生腔顶部洒落至换热装置上,经换热装置换热后,形成冷剂蒸汽从发生腔顶部的蒸汽出口导出,而吸收剂溶液被浓缩后从吸收剂溶液出口导出。在换热过程中不存在液位压差,不会阻碍冷剂水的蒸发,从而保证了整个车载制冷装置的制冷效果。
文档编号F25B33/00GK201876011SQ20102061133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7日
发明者黄虹宾 申请人:深圳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