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冷柜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4017阅读:10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冷柜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柜门的连接和密封结构进行设计,来增加密封的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冷柜,在柜门闭合过程中容易出现缝隙,导致冷气出现外泄,虽然厂家对柜门的结构进行了设计,然而由于柜门自身为金属结构,通过传统的密封条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密封效果,然其缓冲性能较差,而且当用力闭门时会出现反弹,露出缝隙。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冷柜的密封结构,通过对柜门与门柱的结构进行设计,且自行设计了一个密封条,以增强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冷柜的密封结构,包括柜体,柜体上装有门框,门框上装有柜门,所述柜门通过门柱与门框相连接,柜门与门柱的距离从顶端至底端逐渐远离;在所述柜门的四周装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条包括本体,在所述本体的顶部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顶端具有一个表面为弧形结构的受力端;在所述本体的底部设有支撑腿,其中,位于中部的支撑腿之间具有一个弧形结构的过渡部,且这两个支撑腿形成的夹角大于其他相邻支撑腿之间的夹角,在所述本体的中部具有一个吸能孔。

作为优选,夹角最大的两个支撑腿的底端超出其他支撑腿的底端。

进一步优选地,支撑腿之间形成U形结构的过渡部。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柜门与门柱的间隙进行设计,使柜门在关闭的时候,受到自重的影响能够闭合,同时,结合本公司自行设计的密封条,当柜门闭合时,中间的两个支撑腿受压变形后,能够形成一个缓冲区,且与门框相密合,相比与现有技术中的密封结构,其采用位差原理能够在柜门受到较小推力时,能够紧密闭合,同时柜门与密封条进行配合,密封条的支撑腿和吸能孔能够进行减振和去噪密封,提升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密封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柜门与门柱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门框;2、门柱;3、柜门;4、本体;5、支撑块;6、支撑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一种用于冷柜的密封结构,请参照图2,包括柜体,柜体上具有门框1,门框1的一端装有门柱2,所述柜门3通过门柱2与门框1 相连接。

柜门与门柱之间连接有合页,本实施例中,柜门3与门柱2的距离从顶端至底端逐渐拉大,使柜门相对于立柱呈3-5°的夹角,这样,柜门在闭合时,其受到自重和倾斜度的影响,尤其是用户在关闭柜门时,仅仅需要给予一定的推力,无需将柜门彻底关闭,柜门能够自主闭合,较为方便。

本实施例在所述柜门的四周装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条是为了配合带有一定倾斜度的柜门而进行设计的,请结合图1,所述密封条包括本体4,在所述本体的顶部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顶端具有一个表面为弧形结构的受力端,将所述本体4的顶端的支撑块5和柜门进行配合,在此,可以在柜门上开设有一个凹槽,将支撑块容置在该凹槽内,所述受力端由于采用弧形结构,能够用更大的面积吸收来自柜门与门框闭合时产生的震动,有效降低对凹槽的冲击。

在所述本体的底部设有5个支撑腿6,其中,位于中部的支撑腿之间具有一个弧形结构的过渡部,且这两个支撑腿形成的夹角大于其他相邻支撑腿之间的夹角,这两个支撑腿的底端超出其他支撑腿的底端所在的平面,在柜门闭合的过程中,中间的两个支撑腿的底端会最先与门框接触,且由于二者的夹角较大,使得支撑腿会向两侧分离,从而形成对其他支撑腿的导向作用,在此,支撑腿所起的作用是形成一个缓冲区间,且随着柜门的进一步闭合,缓冲区间逐渐缩小,能够有效保护本体。

另外,我们在所述本体的中部具有一个吸能孔,当所述本体受到柜门闭合的冲击时,所述吸能孔能够发生变形,通过将内部的空气排出,能够起到吸能的作用,起到减振的作用;另外,通过利用吸能孔,本体在变形后,中部的部分会上升,使吸能孔发生变形,在此过程中,能够使本体的底面经历水平—弯曲---水平复位的过程,减小冲击力的同时能够降低噪声。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冷柜的密封结构,其密封结构稳定可靠,而且用户在闭门的过程中无需采用过大的力量即可实现关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