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冷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9420发布日期:2018-06-16 00:06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卧式冷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冷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卧式冷柜。



背景技术:

卧式冷柜能够冷冻或者冷藏储存大量的食品或者物品,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卧式冷柜主要采用直冷的方式对其内储存的食品或者物品进行制冷,参见图1,所述卧式冷柜包括冷柜本体11和制冷机组12,所述冷柜本体11包括壳体111,所述壳体111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储存待冷冻食品或者物品的制冷腔体112;所述制冷机组12设置于所述冷柜本体11的底部,所述制冷机组12包括通过冷媒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21、冷凝器122、节流元件和蒸发器123,所述冷媒管路中充设有冷媒,所述冷媒在所述压缩机121中压缩成为高压的冷媒气体并输送至所述冷凝器122,所述高压的冷媒气体在所述冷凝器122中放出热量冷凝成为高压的冷媒液体,所述高压的冷媒气体经过所述节流元件节流后成为低压的气液混合冷媒并输送至所述蒸发器123,所述低压的气液混合冷媒在所述蒸发器123中吸收所述冷柜本体11内食品或者物品的热量并蒸发为低压的冷媒气体,再次进入压缩机,如此循环以持续为所述冷柜本体11输送冷量。

继续参见图1,现有技术中,所述蒸发器123为盘管式并固定安装于所述壳体111内,所述蒸发器123因温度较低容易结霜,进而导致所述制冷腔体112内结霜,降低了所述制冷机组12的制冷效率;同时,所述制冷机组12和冷柜本体11固定安装在一起,当所述制冷机组12产生故障需要维修时,需要运送整个卧式冷柜至维修地点并需要较高水平的维修人员才能进行维修,维修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大。

因此,设计出一种不易结霜、维修成本低且维修方便的卧式冷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卧式冷柜,不仅不易结霜,而且维修方便、维修成本低,具有较高的制冷效率和维修工作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卧式冷柜,包括冷柜本体,所述冷柜本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内胆,所述内胆与所述壳体对应设置并形成有可盛装冷藏冷冻物品的制冷腔体,所述壳体和内胆之间形成有可向所述制冷腔体内流通空气的进风道和回风道;所述卧式冷柜进一步包括可向所述制冷腔体内提供低温空气的制冷机组,所述进风道和回风道分别与所述制冷机组相连通;所述壳体形成有制冷仓室,所述制冷机组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制冷仓室中。

作为优选,所述制冷机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安装有通过冷媒管道依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分别与所述进风道和回风道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底部形成有用于支撑所述制冷机组的导轨,所述导轨为多个,多个所述导轨分别与所述底座对应设置以将所述制冷机组装入或者卸出所述制冷仓室。

作为优选,所述蒸发器的外周围设有用于防止向外界散失冷量的蒸发器罩,所述蒸发器罩设置有可与所述进风道相连通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内设置有可流通所述蒸发器罩内低温空气经所述进风道进入所述制冷腔体内以为所述制冷腔体提供冷量的进风风机。

作为优选,所述蒸发器罩进一步设置有可与所述回风道相连通的回风口,所述回风口内设置有可流通所述制冷腔体内的高温空气经所述回风道返回至所述蒸发器罩内的回风风机。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和内胆之间设置有可隔绝所述进风道和回风道的风道挡板,所述风道挡板与所述蒸发器罩相压接。

作为优选,所述内胆朝向所述进风道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可流通所述进风道内低温空气至所述制冷腔体内的进风孔;所述内胆朝向所述回风道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可流通所述制冷腔体内的高温空气至所述回风道内的回风孔。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道内排设有多个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为U型,所述导流部件的U型开口一端朝向所述壳体设置,相连两个所述导流部件形成有可引导所述进风道内冷风均匀流通至所述制冷腔体内的支进风道。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部件的顶面压接于所述内胆外侧的底面。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和内胆之间排设有多个橡胶支架,所述橡胶支架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和内胆相压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卧式冷柜,其通过设置同时与所述制冷机组和制冷腔体相连通的进风道和回风道,从而将所述制冷机组的冷量传递至所述制冷腔体中,所述制冷机组与所述壳体相互独立并且可拆卸连接,从而避免了所述制冷腔体内结霜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所述制冷机组的制冷效率,并且将所述制冷机组拆下即可实现对所述制冷机组的维修,维修方便、维修成本低,提高了所述卧式冷柜的维修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卧式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卧式冷柜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卧式冷柜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卧式冷柜制冷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卧式冷柜制冷机组的部分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卧式冷柜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卧式冷柜的部分剖视图。

以上各图中:

11、冷柜本体;111、壳体;112、制冷腔体;12、制冷机组;121、压缩机;122、冷凝器;123、蒸发器;

21、冷柜本体;211、壳体;212、内胆;213、制冷腔体;214、进风道;2141、支进风道;215、回风道;216、制冷仓室;217、导轨;218、风道挡板;219、进风孔;2110、盖板;2111、导流部件;2112、橡胶支架;22、制冷机组;221、底座;222、压缩机;223、冷凝器;224、蒸发器;2241、蒸发器罩;2242、进风风机;2243、回风风机;2244、密封条;225、冷凝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卧式冷柜的前侧是指面向参观者的一侧,卧式冷柜的后侧是指背离参观者的一侧;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卧式冷柜,所述卧式冷柜包括冷柜本体21和制冷机组22,所述冷柜本体21包括壳体211和内胆212,所述内胆212和壳体211对应设置并位于所述壳体211内部,所述内胆212内部形成有可盛装冷藏冷冻物品的制冷腔体213,所述制冷腔体213上端具有开口以取放物品;所述壳体211和内胆212之间形成有进风道214和回风道215,所述进风道214和回风道215分别与所述制冷腔体213相连通,从而使所述进风道214可流通空气至所述制冷腔体213内,并使所述制冷腔体213内的空气流通至所述回风道215。所述制冷机组22可产生低温空气,所述制冷机组22分别与所述进风道214和回风道215相连通,以将所述低温空气经过所述进风道214送至所述制冷腔体213内,并将所述制冷腔体213内的高温空气经所述回风道215返回至所述制冷机组22,所述高温空气在所述制冷机组22中吸收冷量并成为低温空气,如此循环从而持续不断地为所述制冷腔体213内盛装的物品提供冷量,所述低温空气经所述进风道214进入所述制冷腔体,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直冷方式结霜的技术问题,有利于提高制冷机组22的制冷效率。所述壳体211形成有制冷仓室216,所述制冷仓室216与所述制冷机组22对应设置以使所述制冷机组22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制冷仓室216中,当所述制冷机组22需要维修时将所述制冷机组22与所述制冷仓室216分离并拆下,从而能够方便地对所述制冷机组22进行维修和保养。

本实用新型的卧式冷柜,其通过设置同时与所述制冷机组22和制冷腔体213相连通的进风道214和回风道215,从而将所述制冷机组22的冷量传递至所述制冷腔体213中,所述制冷机组22与所述壳体211相互独立并且可拆卸连接,从而避免了所述制冷腔体213内结霜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所述制冷机组22的制冷效率,并且将所述制冷机组22拆下即可实现对所述制冷机组22的维修,维修方便、维修成本低,提高了所述卧式冷柜的维修工作效率。

参见图3至图5,所述制冷机组22包括底座221,所述底座221上安装有通过冷媒管道依次连接的压缩机222、冷凝器223、节流元件和蒸发器224,所述蒸发器224处于低温状态并且罩设有蒸发器罩2241,所述蒸发器罩2241内填充油发泡材料,从而避免所述蒸发器224内的冷量散失到周围大气环境中。所述蒸发器罩2241设置有进风口和回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进风道214相连通,所述回风口与所述回风道215相连通,所述进风口内设置有进风风机2242,所述进风风机2242将所述蒸发器罩2241内的低温空气输送至所述进风道214内并进而输送至所述制冷腔体213内,从而为所述制冷腔体213内的物品提供冷量;所述回风口内设置有回风风机2242,所述回风风机2242可将所述制冷腔体213内的高温空气流通至所述回风道215并返回至所述蒸发器罩2241内,从而使所述高温空气吸收冷量以形成低温空气后再次经所述进风道214返回至所述制冷腔体213内。

继续参见图2,为了实现所述进风道214和回风道215均匀送风和均匀回风,所述内胆212朝向所述进风道214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可流通所述进风道214内低温空气至所述制冷腔体213内的进风孔219,多个所述进风孔219在所述内胆212上均匀分布;所述内胆212朝向所述回风道215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可流通所述制冷腔体213内的高温空气至所述回风道215内的回风孔,所述回风孔在所述内胆212上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参见图3,为了方便将所述制冷机组22装入或者卸出所述制冷仓室216,所述壳体211底部形成有导轨217,所述导轨217为两个或者多个,所述导轨217分别与所述底座221对应设置,所述制冷机组22设置于所述导轨217上。朝向所述冷柜本体21推动所述底座221在所述导轨217上滑动即可将所述制冷机组22装入所述制冷仓室216中,然后将所述底座221与所述壳体211和/或导轨217通过螺栓连接,从而实现所述制冷机组22和冷柜本体21固定连接为一体,以避免运输过程中所述制冷机组22因产生晃动而造成损坏;当需要将所述制冷机组22从所述冷柜本体21中拆下时,解开所述底座221与所述壳体211和/或导轨217之间的螺栓,拉动所述底座221沿所述导轨217背离所述冷柜本体21滑动即可对所述制冷机组22进行维修或者保养,维修方便并且维修成本较低。

参见图6,为了防止所述进风道214和回风道215内的空气相互混合,所述壳体211和内胆212之间设置有可隔绝所述进风道214和回风道215的风道挡板218,所述风道挡板218朝向所述制冷机组22的一端与所述蒸发器罩2241密封连接,从而使所述进风道214和回风道215相互独立。为了防止所述进风道214和回风道215内的空气产生热量交换,所述风道挡板218内部填充有发泡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卧式冷柜并不对进风道214和回风道215的位置进行限定,作为优选,当所述卧式冷柜后侧的高度大于所述卧式冷柜前侧的高度,所述内胆212位于所述卧式冷柜后侧的侧面的高度,大于所述所述内胆212位于所述卧式冷柜前侧的侧面的高度,因此,所述内胆212后侧与所述外壳211形成的风道的空间大于所述内胆211前侧与所述外壳211形成的风道的空间,为了进一步实现对所述制冷腔体213内的均匀送风,所述进风道214设置于所述卧式冷柜的后侧,所述回风道215设置于所述卧式冷柜的前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述制冷机组22设置于所述冷柜本体21的左侧,所述进风道214和进风风机2242设置于所述冷柜本体21的后侧,所述回风道215和回风风机2243设置于所述冷柜本体21的前侧,所述风道挡板218沿附图2中所述冷柜本体21长度方向设置。

参见图2至图5,所述制冷机组22进一步包括冷凝风机225,所述冷柜本体21进一步包括盖板2110,所述盖板2110与所述冷凝风机225对应设置,所述盖板2110上设置有多个孔隙,从而使所述外界环境中的空气经过所述盖板2110上的孔隙进入所述制冷仓室216内并流经所述冷凝器223,从而吸收所述冷凝器223内冷媒的热量以使所述冷媒冷凝。

参见图4至图5,为了进一步保证所述进风道214和回风道215的密封,所述蒸发器罩2241朝向所述壳体21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密封条2244,所述密封条2244将所述蒸发器罩2241与所述壳体211密封连接,进而避免所述进风道214和回风道215内的空气与所述制冷仓室216和/或外界大气发生热量交换。

参见7,为了保证所述进风道214内的低温空气均匀流通至所述制冷腔体213内,所述进风道214内沿着所述进风道214延伸方向排设有多个导流部件2111,所述导流部件2111为U型板,所述导流部件2111的U型开口一端朝向所述壳体211设置,所述导流部件2111的顶面压接于所述内胆212外侧的底面,相邻两个所述导流部件2111之间形成有可引导所述进风道214内冷风均匀流通至所述制冷腔体213内的支进风道2141,多个所述支进风道2141将所述进风道214内的低温空气均匀流通至所述制冷腔体213内,保证了所述制冷腔体213温度的均匀性,有利于提高冷藏冷冻物品的质量。

参见图6,为了保证所述内胆212的稳定性,所述壳体211和内胆212之间设置有多个橡胶支架2112,所述橡胶支架2112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211和内胆212相压接,从而对所述内胆212产生支撑作用,以保证所述内胆212的结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对卧式冷柜的门体和开门形式不做任何限定,所述卧式冷柜的门体可以是玻璃门体或者发泡门体,所述开门形式可以是左右推拉或者前后推拉或者顶开式。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机组22可设置于所述冷柜本体21的任意一侧,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所述制冷机组的位置进行限定。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