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79908发布日期:2018-11-27 21:41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吸收式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冷需求、热需求和动力需求,为人类生活与生产当中所常见;现实中,人们经常需要利用高温热能来实现制冷、供热或转化为动力,也需要利用动力来进行制冷或利用动力并结合低温热能进行供热。吸收式热泵技术能够将高温热负荷与被加热介质之间的温差加以充分利用,特别是在低温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场合,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进行温差高效利用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具有很好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

高温热介质、被加热介质和低温热介质的品位、数量和温度变化范围,是吸收式热泵技术面对的核心问题;采取合理的结构和流程实现各种温差与不同品位热负荷的高效利用,是吸收式热泵技术合理与否的根本所在。针对高温热介质与被加热介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被加热介质与低温热介质之间温差较小和被加热介质温度变化范围较宽这样的情形,本发明提出了以高温热介质为核心驱动能源,并能够充分利用低温热资源的系列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所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还分别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2.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三发生器还分别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3.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分别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还分别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4.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任一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5.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任一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6.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任一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7.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任一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器、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和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和新增吸收器与分汽室连通,分汽室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和分汽室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8.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任一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9.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吸收器,将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10.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三吸收器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11.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12.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将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之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第1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第2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第3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第4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第5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第6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第7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第8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第9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第10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第11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

图中,1-发生器,2-吸收器,3-第二发生器,4-第二吸收器,5-冷凝器,6-蒸发器,7-溶液泵,8-第二溶液泵,9-溶液热交换器,10-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1-节流阀,12-第三发生器,13-第三吸收器,14-第三溶液泵,15-第三溶液热交换器;A-新增发生器,B-新增溶液泵,C-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新增节流阀,E-新增吸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节流阀所组成;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器2连通,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1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2连通;发生器1和蒸发器6还分别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吸收器2、第二吸收器4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吸收器2、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1,低温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发生器3,高温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1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6、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2提供,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图2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器2连通,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第三吸收器13连通,第三吸收器1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发生器1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3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1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2连通;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三发生器12还分别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吸收器2、第二吸收器4和冷凝器5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3还有冷却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发生器12,低温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3提供,第三发生器12的浓溶液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吸收器2、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第三吸收器1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三吸收器1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发生器1,低温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发生器3,高温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1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6、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2提供,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图3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发生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节流阀、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与吸收器2连通,吸收器2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9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三吸收器13连通,第三吸收器1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1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3连通,第二发生器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节流阀11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2连通;发生器1和蒸发器6分别有低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3和第三发生器12还分别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吸收器2、第二吸收器4、冷凝器5和第三吸收器13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吸收器2、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9进入发生器1,低温热介质流经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三吸收器1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1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发生器3,高温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发生器12,高温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12、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3提供,第三发生器1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节流阀11节流降压进入蒸发器6、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2提供,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图4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二吸收器4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D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2)流程上,第二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部分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经新增节流阀D节流降压进入冷凝器5,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图5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D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2)流程上,第二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二发生器3,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经新增节流阀D节流降压进入冷凝器5,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图6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D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2)流程上,第二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二发生器3,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吸收器4;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经新增节流阀D节流降压进入冷凝器5,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图7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吸收器、溶液节流阀、第二溶液节流阀和分汽室,将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二吸收器4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F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节流阀G和新增吸收器E与分汽室H连通,分汽室H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将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和分汽室H还分别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溶液节流阀F节流降压进入新增发生器A,高温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B加压进入第二发生器3,高温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3、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E提供,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节流阀G节流降压之后流经新增吸收器E、吸热气化并进入分汽室H,分汽室H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分汽室H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0进入第二吸收器4,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图8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吸收器E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高温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新增吸收器E还有被加热介质通道与外部连通。

(2)流程上,第二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E,新增吸收器E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高温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吸收器E、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图9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三吸收器13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D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2)流程上,第二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三吸收器13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三发生器12;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经新增节流阀D节流降压进入冷凝器5,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图10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三吸收器1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1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D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2)流程上,第二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三吸收器1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4、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二发生器3,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发生器12;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经新增节流阀D节流降压进入冷凝器5,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图11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是这样实现的:

(1)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三吸收器1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13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与第二发生器3连通,将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3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2连通,将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调整为第二发生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之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D与冷凝器5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

(2)流程上,第二发生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三吸收器13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4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B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进入第二发生器3,第二发生器3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C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发生器12;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经新增节流阀D节流降压进入冷凝器5,形成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

(1)采用多端供热,实现被加热介质温度的分段提升,性能指数高。

(2)低温热负荷分别在发生器和蒸发器得以利用,实现低温热资源的深度利用。

(3)一部分低温热介质在发生器中得以利用,之后提供给第二吸收器,实现高温热介质和低温热介质之间的有效配合。

(4)具有回热供热端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实现高温热介质的深度利用。

(5)具有回热冷却端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实现低温热资源的深度利用。

(6)提出的多端供热吸收式热泵,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种类和流程,扩展和丰富了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具有很好的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