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冷柜双压缩机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81219发布日期:2019-04-20 06:28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冷柜双压缩机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直冷柜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直冷柜双压缩机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冷柜多采用单个定频压缩机,或多个定频压缩机进行制冷,当采用多个压缩机进行制冷时,不可对每个压缩机进行控制,都是同时启动或关闭的,这种控制模式对能量的消耗非常大,不符合现社会对节能减排的需求。再者,不同工况,需要不同的温度范围和控制方式,简单的同时启动或关闭模式难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直冷柜双压缩机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设有功率大小不一的两个压缩机,并且用机械温度控制器分别控制两个压缩机的启闭,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控制模式,实现节能效果,解决了只采用单个定频压缩机,或多个定频压缩机同时启闭进行制冷导致能量消耗大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直冷柜双压缩机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和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

所述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监测直冷柜的内部温度,并且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启闭;

所述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监测直冷柜的内部温度,并且控制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启闭;

所述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均为定频压缩机;

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并联电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功率大于第二压缩机的功率。

优选的,所述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均设有相连接的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监测冷柜的内部温度并发送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根据收到的温度信息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或所述压缩机的启闭。

优选的,还包括多个过载保护器,多个所述过载保护器与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相连。

优选的,还包括多个冷凝器风扇,多个所述冷凝器风扇用于将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产生的冷能吹向所述直冷柜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二压缩机和多个所述冷凝器风扇分别设有接地保护装置。

优选的,所述温度控制装置的方法,包括快速制冷阶段、保温阶段和过载阶段;

快速制冷阶段:所述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均监测到所述直冷柜的内部温度高于制冷温度t1时,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同时启动,快速制冷降温;

保温阶段:所述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均监测到所述直冷柜的内部温度低于制冷温度t1,并且高于设计温度t2时,所述第一压缩机关闭,所述第二压缩机维持启动状态;

过载阶段:所述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监测到所述直冷柜的内部温度低于设计温度t2时,所述第二压缩机关闭;

所述制冷温度t1高于所述设计温度t2。

优选的,当化霜或所述冷柜的柜门开启频繁,致使所述冷柜的内部温度升高并高于制冷温度t1时,所述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再次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启动,并与所述第二压缩机一起快速制冷,当温度下降到保温阶段时,所述第一压缩机1再次关闭。

优选的,处于过载阶段,所述直冷柜的内部温度升高并高于设计温度t2时,所述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压缩机的启动,当温度再次低于设计温度t2时,所述第二压缩机再次关闭。

优选的,所述制冷温度t1为-11℃,所述设计温度t2为-1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快速制冷阶段同时启动两个压缩机进行快速制冷,在保温阶段只启动其一压缩机,这样在保温阶段就不用同时启动两个压缩机,相比之下大大节约能耗。再者,两个压缩机分别由机械温度控制器控制,控制模式多样化,不同工况应用不同的模式,瞒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同时也能更进一步的节约能耗。

附图说明

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直冷柜的温度趋向示意图。

其中:第一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3;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4;温度传感器31;控制器32;过载保护器5;冷凝器风扇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一种直冷柜双压缩机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3和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4;

所述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3监测直冷柜的内部温度,并且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启闭;

所述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4监测直冷柜的内部温度,并且控制所述第二压缩机2的启闭;

所述第一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2均为定频压缩机;

所述第一压缩机1和所述第二压缩机2并联电路连接。

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3和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4机械式的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1和所述第二压缩机2的启闭,操作方便,并且机械式温度控制器寿命长,可靠性高,可适应不同的工况,限定不同的温度范围,实现机械式转换控制。因此,该装置可实现多个控制方案。

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功率大于第二压缩机2的功率。根据不同的需要启动不同的压缩机,以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

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3和所述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4均设有相连接的温度传感器31和控制器32;

所述温度传感器31监测冷柜的内部温度并发送至所述控制器32;

所述控制器32根据收到的温度信息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1和/或所述压缩机2的启闭。

所述机械温度控制器3自带有温度传感器31和控制器32,可限定温度范围,并采用机械式的控制器启闭相应的压缩机,实现冷热转换控制,所述机械温度控制器3稳定可靠,寿命长。

进一步说明,还包括多个过载保护器5,多个所述过载保护器5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和所述第二压缩机2相连。

多个所述过载保护器5保护所述第一压缩机1和所述第二压缩机2的安全,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当压缩机过载工作或发生电气参数异常时可保护压缩机免受损伤。

进一步说明,还包括多个冷凝器风扇6,多个所述冷凝器风扇6用于将所述第一压缩机1和所述第二压缩机2产生的冷能吹向所述直冷柜的内部。

多个所述冷凝器风扇5将冷能吹送至所述直冷柜的内部,加快能量的交换。

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压缩机1、所述第二压缩2和多个所述冷凝器风扇5分别设有接地保护装置。

接地保护装置可有效的保护设备免受外界电能或系统内部产生异常危害电压的干扰,并且接地保护可去除静电,灰尘不易积聚在设备上。

所述温度控制装置的方法,包括快速制冷阶段、保温阶段和过载阶段;

快速制冷阶段:所述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3和所述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4均监测到所述直冷柜的内部温度高于制冷温度t1时,所述第一压缩机1和所述第二压缩机2同时启动,快速制冷降温;

保温阶段:所述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3和所述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4均监测到所述直冷柜的内部温度低于制冷温度t1,并且高于设计温度t2时,所述第一压缩机1关闭,所述第二压缩机2维持启动状态;

过载阶段:所述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4监测到所述直冷柜的内部温度低于设计温度t2时,所述第二压缩机2关闭;

所述制冷温度t1高于所述设计温度t2。

快速制冷阶段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为达到快速制冷的效果,所述第一压缩机1和所述第二压缩机2同时启动加快制冷。相对于快速制冷阶段,保温阶段消耗的能量较小,只需启动所述第二压缩机2即可满足工况。

当温度高于制冷温度t1时,即快速制冷阶段,所述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3和所述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4同时启动所述第一压缩机1和所述第二压缩机2,快速制冷;

温度下降,并且介于制冷温度t1和设计温度t2之间时,即保温阶段,所述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3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1,所述第二压缩机2维持启动状态,满足保温效果的同时节约能耗。

温度继续下降,并且低于设计温度t2时,即过载阶段,所述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4关闭所述第二压缩机2,所述第一压缩机1也维持关闭状态。

因此,以上分阶段的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1和所述第二压缩机2的工作状态,以满足不同工况下所述直冷柜所需冷能的需求,实现智能化控制,大大的节约了能量的消耗,解决了只采用单个定频压缩机,或多个定频压缩机同时启闭进行制冷导致能量消耗大的问题。

再者,用户可根据所需制冷的效果选择不同压缩机的启闭方案,如只采用单一所述第一压缩机1,或只采用单一所述第二压缩机2,或同时采用所述第一压缩机1和所述第二压缩机2,不同的制冷效果或工况可选择不同的控制方案,大大提高了所述直冷柜的适用范围和灵活性,同时也更节能。

相对于变频压缩机,此装置的控制方法更简单,利用机械温度控制器对压缩机进行机械式的控制,操作和维护更方便,免去编程。

进一步说明,当化霜或所述冷柜的柜门开启频繁,致使所述冷柜的内部温度升高并高于制冷温度t1时,所述第一机械温度控制器3再次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1的启动,并与所述第二压缩机2一起快速制冷,当温度下降到保温阶段时,所述第一压缩机1再次关闭。

以上为使所述直冷柜稳定的处于保温阶段,提高温度控制的稳定性。

进一步说明,处于过载阶段,所述直冷柜的内部温度升高并高于设计温度t2时,所述第二机械温度控制器4控制所述第二压缩机2的启动,当温度再次低于设计温度t2时,所述第二压缩机2再次关闭。以上为使所述直冷柜稳定的处于保温阶段,提高温度控制的稳定性。

本发明中以制冷温度t1和设计温度t2为控制节点对两压缩机的启动和关闭进行控制。制冷温度t1高于设计温度t2即可实现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图2所示的温度数值仅为示例,该温度数值具有更佳的运行效果。如图2所示,所述制冷温度t1为-11℃,所述设计温度t2为-15℃。温度设置在以上范围适合冷藏物品,以上温度可在所述机械温度控制器3上设定,用户也可根据需要重新设定。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