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柜型太阳能源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7352发布日期:2018-11-23 19:38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尤指一种货柜型太阳能源吸收式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的冷却系统是通过冷媒在压缩机的作用下,发生蒸发或凝结,从而引发周遭的空气蒸发或凝结,以达到改变温度及湿度的效果,以便产生冷空气,一般来说,直流马达较交流马达省电,变频压缩机比传统压缩机省电,故直流变频型态逐渐成为市场大宗。

然而,压缩机在运转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电力,使得传统冷却系统的需要消耗大量电力,以植物工厂为例,现有的冷却系统可作为植物工厂的空调设备,植物工厂的设备需长时间运转,造成植物工厂的电费昂贵,若将电费转嫁于生产的农产品,会造成农产品的售价提高,而降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现有的冷却系统亦无法达到节能减碳的效果,因此,现有的冷却系统诚有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传统压缩机在运转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电力,使得传统冷却系统的需要消耗大量电力,无法节能减碳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货柜型太阳能源吸收式制冷系统,其是将太阳能直接搜集转换为热能,并将热水导入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中,其中该热水来自于太阳能集热,该太阳能集热为一种绿能能量,即该热水源内的水通过该制冷装置的热水入管进入该本体内部,作为该溴化锂制冷方式的外部热源,因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以热能为动力源,以水为制冷剂,并以溴化锂溶剂为吸收剂,过程中,该冰水入管作为该溴化锂制冷方式的冷却水入水管,则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达到制冷的效果,达到节能减碳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所提出的货柜型太阳能源吸收式制冷系统,其包括:

至少一集热器;

一第一油槽,该第一油槽通过一第一管路与该至少一集热器相连通,该第一管路上装设有一第一泵,且该第一油槽内装设聚热媒介油;

一第二油槽,该第二油槽通过一第二管路与该第一油槽相连通,且该第二管路上装设有一第二泵;

一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通过一第三管路与该第二油槽相连通,且该第三管路上设有一第三泵;以及

一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与该热交换器相接,该制冷装置包括一货柜以及一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该货柜与该热交换器相接,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设置于该货柜内部,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包括一本体、一热水入管、一热水出管、一冰水入管以及一冰水出管,该热水入管穿设于该本体的底部且与该热交换器相连接,该热水出管穿设于该本体且位于该热水入管的上方,该冰水入管穿设于该本体的上半部且连接一外部冰水源,该冰水出管穿设于该本体且位于该冰水入管的下方。

前述的货柜型太阳能源吸收式制冷系统,其中该聚热媒介油是煤油。

前述的货柜型太阳能源吸收式制冷系统,其具有两集热器,该两集热器分别为一碟式集热器以及一拋物线型集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可获得的功效增进为:

1.本实用新型将太阳能直接搜集转换为热能,并通过热交换器将热水导入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中,其中该热水来自于太阳能集热,该太阳能集热为一种绿能能量,因为该热水源内的水通过该制冷装置的热水入管进入该本体内部,作为该溴化锂制冷方式的外部热源,则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以热能为动力源,以水为制冷剂,并以溴化锂溶剂为吸收剂,过程中,该冰水入管作为该溴化锂制冷方式的冷却水入水管,则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达到制冷的效果,达到节能减碳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该第一油槽的设计,可将该第一油槽作为一快速集热槽,而该第二油槽的设计可作为一储能槽,可将热能以潜热的形式进行储存,使得本实用新型于阴天或晚上依然可使用。

3.本实用新型制冷装置设置于货柜内部,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高度的机动性,且零件设备简化,而具有成本降低的效果。

4.本实用新型制冷装置设置于货柜内部,货柜不仅可以进行堆叠,并可上下左右直接延伸,且货柜亦为容易取得的装置,且无须再进行施工,因此本实用新型同时具有节省体积,以及零组件容易取得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的操作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集热器 11碟式集热器

12拋物线型集热器 111、121集热盘

112、122集热焦点 20第一油槽

21第一管路 211第一泵

30第二油槽 31第二管路

311第二泵 40热交换器

41第三管路 411第三泵

50制冷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详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实用功效,并可依照实用新型内容来实现,兹进一步以如附图所示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货柜型太阳能源吸收式制冷系统的较佳实施例如图1所示,其包括至少一集热器10、一第一油槽20、一第二油槽30、一热交换器40以及一制冷装置50,其中:

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包括两集热器10,该两集热器10分别为一碟式集热器11以及一拋物线型集热器12,各集热器11、12皆包括一集热盘111、121以及一集热焦点112、122,该第一油槽20通过一第一管路21与该两集热器11、12的集热焦点112、122相连通,该第一管路21上装设有一第一泵211,且该第一油槽20内装设有传导系数高的聚热媒介油,较佳的是,该聚热媒介油即为煤油,通过该第一泵211的带动以及各集热焦点112、122的升温,让该两集热焦点112、122的温度能够快速传递至该第一油槽20内的聚热媒介油,能够让该第一油槽20内的聚热媒介油维持在150℃~250℃,即该第一油槽20可作为一快速集热槽。

该第二油槽30通过一第二管路31与该第一油槽20相连通,且该第二管路31上装设有一第二泵311,该第二泵311可将该第二油槽30内的储能油循环至该第一油槽20内而进行升温,该第二油槽30内的油温稳定上升至250℃左右,让该第二油槽30可作为一储能槽。

该热交换器40通过一第三管路41与该第二油槽30相连通,且该第三管路41上设有一第三泵411,该热交换器40为一般市面常见的油水热交换器,该第二油槽30内的高温油持续通过该第三管路41流动至该热交换器40中,且一常温的输入水在通过该热交换器40后,输出水的温度上升至约100℃~120℃,而可作为一热水源使用。

该制冷装置50与该热交换器40相接,该制冷装置50包括一货柜51以及一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52,该货柜51与该热交换器40相接,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52设置于该货柜51内部,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52包括一本体521、一热水入管522、一热水出管523、一冰水入管524以及一冰水出管525,该热水入管522穿设于该本体521的底部且与该热交换器40相连接,该热水出管523穿设于该本体521且位于该热水入管522的上方,该冰水入管524穿设于该本体521的上半部且连接一外部冰水源,该冰水出管525穿设于该本体521且位于该冰水入管524的下方。

如图1与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操作使用时太阳光经该集热器11、12的反射而将热能储存于相对应的集热焦点112、122上,接下来,该两集热焦点112、122的温度能够快速传递至该第一油槽20内的聚热媒介油,能够让该第一油槽20内的聚热媒介油维持在150℃~250℃,即该第一油槽20可作为一快速集热槽。

接下来,该第二泵311可将该第二油槽30内的储能油循环至该第一油槽20内而进行升温,该第二油槽30内的油温稳定上升至250℃左右,让该第二油槽30可作为一储能槽,随后,因该热交换器40通过一第三管路41与该第二油槽30相连通,将一常温的输入水在通过该热交换器40后,输出水的温度上升至约100℃,而可作为一热水源使用,该热水源内的水通过该制冷装置50的热水入管522进入该本体521内部,作为该溴化锂制冷方式的外部热源,则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52以热能为动力源,以水为制冷剂,并以溴化锂溶剂为吸收剂,过程中,该冰水入管524作为该溴化锂制冷方式的冷却水入水管,则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52达到制冷的效果。

因本实用新型通过该至少一集热器10所搜集的太阳热能,可通过该第一油槽20与该第二油槽30将该热交换器40内的水加温为热水,则该热水可作为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52的动力源,进而让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52达到制冷的效果,以植物工厂为例,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52可作为一空调系统,在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52的运转过程中,通过太阳能热能作为热水的加热源,若应用于植物工厂中时,因本实用新型无需耗费电力,因此,即使植物工厂长时间的使用空调系统,亦不会增加电费,因此植物工厂的蔬果售价不会因电费的增长而过分提高,能够提升植物工厂所生产蔬果的竞争力。

综而言之,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功效:

1.本实用新型将太阳能直接搜集转换为热能,以热油的型态储存,并通过热交换器将热水导入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52中,达到能源效率有效提升的效果,相比于现有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外部热源通常需消耗大量能源,本实用新型通过太阳能聚热的效果提供热水源,达到节能减碳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该第一油槽20的设计,可将该第一油槽20作为一快速集热槽,而该第二油槽30的设计可作为一储能槽,可将热能以潜热的形式进行储存,使得本实用新型于阴天或晚上依然可使用。

3.本实用新型制冷装置50设置于货柜51内部,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高度的机动性,且零件设备简化,而具有成本降低的效果。

4.本实用新型制冷装置50设置于货柜51内部,货柜51不仅可以进行堆叠,并可上下左右直接延伸,且货柜亦为容易取得的装置,且无须再进行施工,因此本实用新型同时具有节省体积,以及零组件容易取得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