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7409发布日期:2019-09-12 10:15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冰技术领域,更详而言之涉及一种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硅胶冰桶,其包括外桶和内桶,外桶由硅胶材料制成,可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内桶嵌套于外桶中,内桶壁与外桶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外桶壁向外凸出从而形成多个冰格。用户将水接入所述硅胶冰桶,水流通过外桶壁与内桶壁之间的间隙流入各个冰格内,经过冷冻后,各个冰格内的水被制成冰块,为家庭用户制作冰块带来了便利。

但是,此类硅胶冰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一方面,在完成制冰后,内桶不易从外桶中取出,由于水变成冰之后体积会变大,导致内桶与外桶之间的间隙变小,另外硅胶材料的摩擦系数较大,因此上述两个原因导致内桶不易从外桶中取出,给用户的取冰操作带来了不便;

另一方面,外桶中的水会使得内桶存在略微上浮的现象,导致内桶下端的桶壁与外桶下端的冰格在位置上存在偏差,即外桶下端冰格内的水易流失,从而导致外桶桶底附近冰格的制冰效果较差。

综上所述,本领域亟需一种新的制冰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使得用户可以轻松地将内桶从外桶中取出,给用户的操作带来了便利,同时改善了制冰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其包括:

外桶、内桶、以及卡圈,其中所述外桶由软质材料制成,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所述内桶嵌套于所述外桶之中,所述内桶桶壁与所述外桶桶壁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外桶的桶壁向外凸出形成多个制冰腔,流入所述外桶的水被所述内桶的桶壁保持在各所述制冰腔内,经过冷冻作用之后,各所述制冰腔内的水被制成冰块;

所述卡圈设于所述外桶的上端,所述卡圈设有卡扣,所述卡扣自所述卡圈向内延伸形成,所述卡扣可分离地与所述内桶的上端边缘卡合,从而使得所述内桶与所述外桶通过所述卡扣与所述内桶的上端边缘可分离地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内桶的桶口处设有凸沿,所述卡扣可分离地卡合于所述内桶的凸沿。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卡圈设有捏持部,所述捏持部自所述卡圈向外延伸形成,所述捏持部便于用户施加外力于所述卡圈,所述捏持部适于在朝向所述内桶凸沿的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卡扣扣于所述内桶凸沿,从而使得所述内桶不会因为所述外桶中的水而出现上浮,另外,所述捏持部适于在朝向所述外桶桶底的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卡圈向所述外桶桶底处移动,从而使得所述外桶的桶口发生扩张变形,便于所述内桶从所述外桶中取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桶盖,所述桶盖可分离地安装在所述内桶的桶口,起到防尘防串味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延长冰块的制冷时长。

优选地,所述卡扣的端部具有倾斜的引导面,以使得所述卡扣易于扣于所述内桶的凸沿。

优选地,所述捏持部与所述卡圈的边缘之间设有加强筋,以加强所述捏持部的结构强度,使得所述捏持部不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

优选地,所述捏持部呈类半圆形,易于用户的手部进行捏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外桶的桶口处设有凸沿,所述卡圈具有包覆边沿,所述外桶的凸沿适于卡嵌在所述卡圈的包覆边沿内以使得所述卡圈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桶的上端,所述包覆边沿从所述外桶桶底的方向包覆所述外桶的凸沿,以使得所述外桶和所述内桶在所述卡扣的作用下紧密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桶的桶壁在桶口附近设有连通槽,所述内桶嵌套于所述外桶后,所述连通槽将所述外桶桶壁和所述内桶桶壁之间的间隙与外部环境连通,保持内外气压平衡,便于所述内桶从所述外桶中取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说明、附图、以及所附的权利要求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卡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卡圈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中:外桶10;外桶桶壁11;外桶凸沿12;制冰腔13;连通槽14;内桶20;内桶桶壁21;内桶凸沿22;卡圈30;卡扣31;引导面311;捏持部32;加强筋322;包覆边沿33;桶盖40;桶盖捏持部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参看附图之图1至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明。所述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包括外桶10、内桶20、卡圈30、以及桶盖40,其中所述内桶20嵌套于所述外桶10之中,内桶桶壁21与外桶桶壁11之间形成间隙。

所述外桶10由软质材料制成,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所述外桶桶壁11向外凸出从而形成多个制冰腔13,流入所述外桶10的水被所述内桶桶壁21保持在各所述制冰腔13内,经过冷冻作用之后,各所述制冰腔13内的水被制成冰块。所述制冰腔13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外桶10中不受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所述外桶10的制备材料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中不受限制。优选地,所述外桶10可以但不限于由TPE(热塑性弹性体)、TPR(热塑性橡胶)、硅胶等软质材料制成。

同样地,所述内桶20的制备材料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中也不受限制。优选地,所述内桶20可以但不限于由PP(聚丙烯)、尼龙、塑料等硬质材料制成。所述内桶20可以用于储存冰块或者存放饮料,所述制冰腔13内的冰块可以对放置在所述内桶20中饮料起到制冷作用。

优选地,所述制冰腔13的形状在本实用新型中被实施为类球形,所述外桶10和所述内桶20在本实用新型中被实施为圆桶。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所述制冰腔13、所述外桶10、以及所述内桶20的形状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中不受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易于取冰的制冰装置的其他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制冰腔13的形状还可以是但不限于为长方体、正方体等,所述外桶10和所述内桶20的形状也可以是但不限于为方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进一步参看附图之图2至图6,所述外桶10和所述内桶20的桶口处分别设有凸沿,所述卡圈30设置于所述外桶10的上端。所述卡圈30设有卡扣31和捏持部32,所述卡扣31自所述卡圈30向内延伸形成,所述捏持部32自所述卡圈30向外延伸形成。

优选地,所述卡扣31与所述捏持部3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捏持部32便于用户施加外力于所述卡圈30。

值得一提的是,如附图6所示,当所述内桶20嵌套于所述外桶10中,所述捏持部32适于在朝向内桶凸沿22的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卡扣31扣于所述内桶凸沿22,使得所述内桶20不会因为所述外桶10中的水而出现上浮,进一步使得位于所述外桶10桶底附近的所述制冰腔13内的水能够被所述内桶20下端的桶壁较为完整地保持在所述制冰腔13内,从而改善了所述外桶10桶底附近的所述制冰腔13的制冰效果。另外,所述卡扣31的设计也避免了水变成冰之后由于体积变大而从所述外桶桶壁11和所述内桶桶壁21之间的间隙中溢出的现象。

如附图3至附图5所示,所述卡圈30具有包覆边沿33。所述卡圈30的直径略小于所述外桶10的桶口直径,由于所述外桶10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外桶凸沿12适于卡嵌在所述卡圈30的包覆边沿33内以使得所述卡圈30固定地设置于所述外桶10的上端。所述包覆边沿33从所述外桶10桶底的方向包覆所述外桶凸沿12,以使得所述外桶10和所述内桶20在所述卡扣31的作用下紧密连接。

优选地,所述卡扣31的端部具有倾斜的引导面311,以使得所述卡扣31易于向所述内桶凸沿22的方向滑动从而扣于所述内桶凸沿22。

还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捏持部32适于在朝向所述外桶10桶底的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卡圈30向所述外桶10桶底处移动,从而使得所述外桶10的桶口发生扩张变形,使得用户可以轻松地将内桶20从外桶10中取出,为用户的取冰操作带来了便利。

优选地,所述卡扣31和所述捏持部32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中分别被实施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卡扣31分别沿所述外桶10桶口的直径方向相对称地分布设置,便于用户同时进行双手操作。

如附图4所示,优选地,所述捏持部32与所述卡圈30的边缘之间设有加强筋322,以加强所述捏持部32的结构强度,使得所述捏持部32不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所述加强筋322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受限制。

优选地,所述捏持部32呈类半圆形,易于用户的手部进行捏持。

优选地,所述外桶桶壁11在桶口附近设有多个连通槽14,所述连通槽14自所述外桶桶壁11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向内连通各所述制冰腔13。所述内桶20嵌套于所述外桶10后,所述连通槽14将所述外桶桶壁11和所述内桶桶壁21之间的间隙与外部环境连通,保持内外气压平衡,便于所述内桶20从所述外桶10中取出。所述连通槽14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受限制。

所述桶盖40可分离地安装在所述内桶20的桶口,起到防尘防串味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延长冰块的制冷时长。优选地,所述桶盖40的边缘设有两桶盖捏持部41,两所述桶盖捏持部41沿所述桶盖40的直径方向相对应地设置,便于用户轻松地安装或者取下所述桶盖40。

所述外桶10和所述内桶20分别标有水位线(图中未示出),所述水位线的具体位置可由制造厂商提前实验测量确定,从而提示用户制冰所需的适宜水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