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72195发布日期:2020-04-03 19:10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冰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现有风冷冰箱的风道通常设置在储物间室后侧,导致储物间室后部温度相对较低,储物间室前部温度相对较高,储物间室各处制冷效果不均衡。针对这个问题,目前有些风冷冰箱将风道设置在储物间室的中央,以降低储物间室前部和后部的温差。

上述的冰箱结构一般将冷风出口设置在将风道结构的上部,将回风口设置在风道结构的下部。而在冰箱内,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会设置很多层搁架来放置食物。使得冷气从上到下很容易受到阻碍,从而影响对于位于下层食物的保鲜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冰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冰箱采用中央出风所存在的上下制冷的均匀性差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冰箱,包括:箱体,箱体内形成有制冷空间;制冷组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制冷空间的中部,制冷组件包括:风道管,风道管的第一侧面开设有出风口,风道管的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开设有进风口,风导管内形成有相对独立的出风腔和进风腔,出风口与出风腔相连通,进风口与进风腔相连通;蒸发器,设置在与风道管的相邻位置处;风力部件,设置在箱体上,风力部件的吸气端与进风腔相连通,风力部件的排气端与出风腔相连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出风口为多个,多个出风口沿风道管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进风口也为多个,多个进风口沿风道管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制冷组件还包括加热管,加热管也设置在在与风道管的第一侧面的相邻位置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加热管位于风道管和蒸发器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风道管为第一圆弧形,蒸发器为第二圆弧形,风道管的内弧面与蒸发器的内弧面相对,述风道管的内弧面为风道管的第一侧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制冷组件还包括风道框架,风道管和蒸发器安装在风道框架内,风道框架上开设有通风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风道框架为圆筒形,风道管的外弧面和蒸发器的外弧面分别与风道框架的内壁安装配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冰箱还包括搁架组件,搁架组件包括:搁架套筒,搁架套筒套设在制冷组件的外部,搁架套筒上开设有风口;搁架,水平安装在搁架套筒上,用于盛放食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搁架为多个,多个搁架在搁架套筒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制冷空间为第一圆柱体形,制冷组件位于制冷空间的中轴线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箱体为第二圆柱体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出风腔和进风腔之间通过风道板分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风力部件设置在箱体的底部或者箱体的顶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蒸发器设置在与风道管的第一侧面的相邻位置处。

在上述实施例中,冰箱开始运行制冷时,风力部件开始工作运行,且此时蒸发器开始吸收制冷空间内热量,冰箱内温度开始降低。随着风力部件的运行,气流从风道管的第二侧面上的进风口进入到进风腔,虽然后被风力部件的吸气端吸入,再被风力部件的排气端排出到出风腔中,之后通过出风腔上的出风口将气流从风道管的第一侧面吹出。最后,气流再经过蒸发器制冷吹入到制冷空间对食材进行保鲜。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位于制冷空间的中部的制冷组件也可以配合风力部件让气流完成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从而避免因为制冷空间内搁架存在而致使制冷空间上下制冷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提高对位于上层或者下层食物的保鲜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冰箱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冰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冰箱的制冷组件的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冰箱的制冷组件的部分部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冰箱的制冷组件的风道管的两个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冰箱的搁架组件的搁架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其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的冰箱的实施例包括箱体10、制冷组件20和风力部件30。箱体10内形成有制冷空间,制冷组件20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制冷空间的中部。制冷组件20包括风道管21和蒸发器22,风道管21的第一侧面开设有出风口211,风道管21的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开设有进风口212。风导管内形成有相对独立的出风腔21a和进风腔21b,出风口211与出风腔21a相连通,进风口212与进风腔21b相连通。蒸发器22设置在与风道管21的第一侧面的相邻位置处。风力部件30设置在箱体10上,风力部件30的吸气端与进风腔21b相连通,风力部件30的排气端与出风腔21a相连通。

冰箱开始运行制冷时,风力部件30开始工作运行,且此时蒸发器22开始吸收制冷空间内热量,冰箱内温度开始降低。随着风力部件30的运行,气流从风道管21的第二侧面上的进风口212进入到进风腔21b,虽然后被风力部件30的吸气端吸入,再被风力部件30的排气端排出到出风腔21a中,之后通过出风腔21a上的出风口211将气流从风道管21的第一侧面吹出。最后,气流再经过蒸发器22制冷吹入到制冷空间对食材进行保鲜。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位于制冷空间的中部的制冷组件20也可以配合风力部件30让气流完成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从而避免因为制冷空间内搁架存在而致使制冷空间上下制冷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提高对位于上层或者下层食物的保鲜效果。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风力部件30设置在箱体10的底部。气流从风道管21的第二侧面上的进风口212进入到进风腔21b,在风力部件30的吸气端作用下往下运行,之后再在风力部件30的排气端作用下往上运行,最后通过出风腔21a上的出风口211吹出。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风力部件30也可以设置在箱体10的顶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蒸发器22设置在与风道管21的第一侧面的相邻位置处。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将蒸发器22设置在与风道管21的第二侧面的相邻位置处。只需要让蒸发器22充分参与对气流的制冷即可。

可选的,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出风腔21a和进风腔21b之间通过风道板213分隔。

如图1和图5所示,出风口211为多个,多个出风口211沿风道管21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进风口212也为多个,多个进风口212沿风道管21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这样,就可以使得制冷组件20针对于制冷空间内不同高度的搁架随对应的空间,使得各层搁架对应的空间都能被充分制冷。

如图3和图4所示,其特征在于,制冷组件20还包括加热管23,加热管23也设置在在与风道管21的第一侧面的相邻位置处。当冰箱开始化霜时,蒸发器22停止运行,加热管23开始运行加热,将蒸发器22上由于制冷时凝结的冰与霜化掉,俗称化霜。此时由于加热管23开始运行,会给蒸发器22升温,由于风力部件30并未停止工作,此时继续进行风路循环,当风道管21通过风力部件30所带动的气流经过加热管23,气流会与加热管23进行热量交换,且会带走一部分热量,风在经过蒸发器22时,也会给蒸发器22升温,由于冰箱内部此时加热管23工作。气流进行循环且带有一部分热量,所以冰箱内部温度会有所升高,使一部分冰开始融化,达到对食物蔬菜水果保湿保鲜的作用。当化霜时间达到后,加热管23停止工作,蒸发器22开始运行,风力部件30继续运行,开始下一周期的制冷与化霜工作。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加热管23位于风道管21和蒸发器22之间,这样便于在化霜时让气流先经过加热管23加热,再对蒸发器22加热。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风道管21为第一圆弧形,蒸发器22为第二圆弧形,风道管21的内弧面与蒸发器22的内弧面相对,风道管21的内弧面为风道管21的第一侧面。更为优选的,如图4所示,制冷组件20还包括风道框架24,风道管21和蒸发器22安装在风道框架24内,风道框架24上开设有通风孔241,通风孔241使冰箱内部的空气与风道框架24内的空气可以进行交换。制冷组件20起到安装风道管21和蒸发器22作用,对安装风道管21和蒸发器22起到结构支撑,防止安装风道管21和蒸发器22震动,减小使用噪音。此外,风道框架24还可以起到支撑制冷空间上下两侧避免的作用。更为优选的,通风孔241为密集的网孔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制冷空间为第一圆柱体形,制冷组件20位于制冷空间的中轴线上。更为优选的,箱体10为第二圆柱体形。针对于上述的箱体10形状,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风道框架24为圆筒形,风道管21的外弧面和蒸发器22的外弧面分别与风道框架24的内壁安装配合。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冰箱还包括搁架组件40,搁架组件40包括搁架套筒41和搁架42,搁架套筒41套设在制冷组件20的外部,搁架套筒41上开设有风口411,搁架42水平安装在搁架套筒41上用于盛放食材。同样的搁架套筒41上开设有风口411的作用也在于使冰箱内部的空气与制冷组件20可以进行热交换。更为优选的,风口411也为多个,数量以能充分透气为宜。优选的,搁架42为多个,多个搁架42在搁架套筒4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具体的,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搁架套筒41分为多段,多段搁架套筒41依次套设在制冷组件20的外部,每段搁架套筒41对应一层搁架4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