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热回收的管壳式冷凝器及其冷水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9877发布日期:2020-05-12 19:09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用于热回收的管壳式冷凝器及其冷水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领域,尤其涉及用于热回收的管壳式冷凝器及其冷水机组。



背景技术:

管壳式冷凝器包括筒体、管板和水室。所述管板安装于筒体的一端部。水室包括水室法兰和水室分隔板,通过水室法兰连接于所述管板。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密封水室法兰与管板之间的缝隙以及水室分隔板与管板之间的缝隙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部分或者所有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热回收的管壳式冷凝器。该管壳式冷凝器包括筒体、第一管板、第一水室、第一水通路、第二水通路、第一密封圈和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管板安装于筒体的端部。所述第一水室包括第一水室法兰、第一水室腔和第一水室分隔板。所述第一水室腔被所述第一水室分隔板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水通路连通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二水通路连通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一水室通过所述第一水室法兰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板,所述第一密封圈密封所述第一水室法兰与所述第一管板之间的缝隙;所述第一密封件至少密封所述第一水室分隔板与所述第一管板之间的缝隙。

可选地,所述第一腔室包括第一进水腔和第一出水腔。所述第二腔室包括第二进水腔和第二出水腔。所述第二腔室包括第二进水腔和第二出水腔。所述第一水通路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包括:所述第一水通路连通所述第一进水腔和所述第一出水腔。所述第二水通路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包括:所述第二水通路连通所述第二进水腔和所述第二出水腔。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室法兰包括第一法兰表面,该第一法兰表面设置有第一法兰沟槽,该第一法兰沟槽沿着所述第一法兰表面的边缘一周。所述第一管板包括第一管板表面。所述第一密封圈密封所述第一水室法兰与所述第一管板之间的缝隙包括: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法兰沟槽的深度,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法兰沟槽内与所述第一管板表面密封接触。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板包括第一管板表面,所述第一水室分隔板包括面对所述第一管板的侧面,该侧面开设有第一分隔板沟槽;所述第一密封件至少密封所述第一水室分隔板与所述第一管板之间的缝隙包括: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分隔板沟槽的深度,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分隔板沟槽内与所述第一管板表面密封接触。

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件是o形圈或者密封条。

可选地,所述管壳式冷凝器包括厌氧型密封胶,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一密封件形成连接区域,所述厌氧型密封胶密封该连接区域。

可选地,该管壳式冷凝器包括第二管板、第一冷凝管束、第二冷凝管束、第二水室、第二密封圈和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管板与所述第一管板装配于所述筒体的相对端部。所述第二水室包括第二水室法兰、第二水室腔和第二水室分隔板,所述第二水室腔被所述第二水室分隔板分隔成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第一冷凝管束连通所述第三腔室而构成所述第一水通路。所述第二冷凝管束连通所述第四腔室而构成所述第二水通路。所述第二密封圈密封所述第二水室法兰与所述第二管板之间的缝隙;所述第二密封件至少密封所述第二水室分隔板与所述第二管板之间的缝隙。

可选地,所述第二水室法兰包括第二法兰表面,该第二法兰表面设置有第二法兰沟槽,该第二法兰沟槽沿着所述第二法兰表面的边缘一周。所述第二管板包括第二管板表面。所述第二密封圈密封所述第二水室法兰与所述第二管板之间的缝隙包括: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法兰沟槽的深度,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二法兰沟槽内与所述第二管板表面密封接触。

可选地,所述第二管板包括第二管板表面,所述第二水室分隔板面对所述第二管板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分隔板沟槽。所述第二密封件至少密封所述第二水室分隔板与所述第二管板之间的缝隙包括:所述第二密封件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分隔板沟槽的深度,所述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二分隔板沟槽内与所述第二管板表面密封接触。

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件是o形圈或者密封条。

可选地,所述管壳式冷凝器包括厌氧型密封胶,所述第二密封圈和第二密封件形成连接区域,所述厌氧型密封胶密封该连接区域。

可选地,所述冷凝器包括位于所述筒体内的过冷器组件,该过冷器组件包括过冷器空腔、过冷器管束、第一过冷器隔板、多块第一挡板和多块第二挡板。所述过冷器空腔由过冷器顶板、过冷器底板和过冷器端板围成,所述底板包括过冷器侧壁和与所述过冷器顶板相对的过冷器底壁。所述第一过冷器隔板分隔所述过冷器空腔为第一过冷器空腔和第二过冷器空腔。所述第一过冷器空腔和所述第二过冷器空腔内均设置有过冷器管束、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被相应的过冷器管束穿过。位于同一个所述过冷器空腔内的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中,所述第一挡板连接于所述过冷器空腔的过冷器顶板和过冷器底板,沿所述过冷器组件的长度方向排成一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挡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过冷器隔板、过冷器顶板和过冷器底壁,沿所述过冷器组件的长度方向排成一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交替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冷器隔板的同一位置的两侧分别连接一块所述第二挡板。

可选地,所述过冷器组件包括第二过冷器隔板,该第二过冷器隔板沿着所述过冷器组件的长度方向安装于所述过冷器顶板上,并位于所述过冷器空腔外。

可选地,所述过冷器组件包括第三过冷器隔板,该第三过冷器隔板沿着所述过冷器组件的长度方向安装于所述过冷器底壁上,位于所述过冷器空腔外与所述筒体的内壁过盈接触。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冷水机组。该冷水机组包括前述任何一种用于热回收的管壳式冷凝器,该冷水机组是带热回收的离心式冷水机组或者带热回收的螺杆式冷水机组。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第一密封圈密封第一水室法兰和第一管板之间的缝隙,这样,实现筒体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密封,水不会泄漏到筒体的外部,此外,第一密封件至少密封第一水室分隔板与第一管板之间的缝隙,这样,实现各腔室之间的密封,水不会从第一腔室泄漏到第二腔室或者从第二腔室泄漏到第一腔室(第一进水腔、第一出水腔、第二进水腔和第二出水腔之间不会发生泄漏),因此,前述方案能有效密封;再者,采用厌氧型密封胶密封第一密封圈和第一密封件形成的连接区域,进行辅助密封,进一步增强前述密封效果;最后,由于所述密封件和所述密封圈采用o形圈这样的标准件,所以,成本低。对于第二水室,采用第二密封圈和第二密封件后,也像第一水室那样,能实现筒体内部和外部之间以及各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之间的密封,不会导致水泄漏到筒体外部以及在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之间泄漏。

2、通过设置有若干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位于同一个所述过冷器空腔内的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中,所述第一挡板连接于所述过冷器空腔的顶板和底板,沿所述过冷器组件的长度方向排成一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挡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过冷器隔板、顶板和底壁,沿所述过冷器组件的长度方向排成一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交替设置,这样,增强了水的紊流扰动,与不设计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结构相比,其能增加管外对流传热系数,提高换热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热回收的管壳式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管壳式冷凝器的侧视图;

图3是用于图1所示的管壳式冷凝器的一种防冲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防冲板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用于图1所示的管壳式冷凝器的另一种防冲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防冲板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管壳式冷凝器的第一水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密封圈和第一水室法兰的第一水室法兰沟槽接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一密封件和第一密封圈接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第一水室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该图中示意出第一密封圈和第一密封件;

图11是图1所示的管壳式冷凝器的第二水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的管壳式冷凝器的过冷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过冷器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和图2并结合图3至图13,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热回收的管壳式冷凝器包括筒体1、第一管板2a、第二管板2b、进口法兰3、进口接管4、防冲板5、第一冷凝管束601、第二冷凝管束602、过冷器管束、过冷器组件7、支撑板9、第一水室10、第二水室11、第一密封圈1201a、第一密封件1202a、第二密封圈1201b和第二密封件1202b。所述筒体1具有空腔,呈圆柱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11和第二端部12。所述第一管板2a安装于第一端部11。所述第二管板2b安装于第二端部12。所述进口法兰3与所述进口接管4连接。所述进口接管4安装于所述筒体1并与筒体1的空腔连通,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为0-50度,这样,制冷剂就能以与竖直方向呈0-50度的角度通过进口法兰3和进口接管4进入所述筒体1的空腔。

请参阅图3至图6并结合图2,防冲板5的两端部分别连接所述筒体1的空腔的内壁,用于保护位于筒体1的空腔内的冷凝管束(601、602)。如图3和图4所示,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冲板5呈圆弧状。如图5和图6所示,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冲板5包括第一防冲板51、第二防冲板52和第三防冲板53。第二防冲板52连接第一防冲板51和第三防冲板53且分别与第一防冲板51和第三防冲板53呈钝角。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第一冷凝管束601和第二冷凝管束602位于所述筒体1的空腔内,其与所述第一管板2a和第二管板2b的连接关系如后所述。

请参阅图7至图10并结合图1,所述第一水室10包括第一水室法兰1001、水室壳体1002、吊耳1003、水室端板1004、水室接管(1005a、1005b、1005c、1005d)、第一水室分隔板1006、第一水室隔板1007和第二水室隔板1008。所述第一水室法兰1001通过螺栓14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板2a,进而,第一水室10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板2a。所述水室壳体1002和水室端板1004围成第一水室腔。该水室腔(也可以理解为第一水室10)被第一水室分隔板1006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水室分隔板1006呈方形状,其相对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分别与水室壳体1002焊接,而相对的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中的一个和水室端板1004焊接而使得所述第一水室腔(第一水室10)被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包括第一进水腔1007a和第一出水腔1007b,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水室隔板1007分隔所述第一腔室,进而,使得第一腔室包括第一进水腔1007a和第一出水腔1007b。所述水室接管1005a和水室接管1005b安装于所述水室端板1004,其中,水室接管1005a作为进水管与所述第一进水腔1007a连通,水室接管1005b作为出水管与所述第一出水腔1007b连通。第二腔室包括第二进水腔和第二出水腔,具体的,所述第二水室隔板1008分隔所述第二腔室,进而,使得第二腔室包括第二进水腔1008a和第二出水腔1008b,水室接管1005c作为进水管与所述第二进水腔1008a连通,水室接管1005d作为出水管与所述第一出水腔1008b连通。

请继续参阅图8并结合图1和图10,所述第一密封圈1201a在本实施方式中是o形圈,密封所述第一水室法兰1001和所述第一管板2a之间的缝隙。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水室法兰1001包括第一法兰表面,该第一法兰表面设置有第一法兰沟槽1001a。该第一法兰沟槽1001a沿着所述第一法兰表面的边缘一周。所述第一管板2a包括第一管板表面。如图8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密封圈1201a位于所述第一法兰沟槽1001a内并与所述第一管板表面密封接触,具体的,第一法兰沟槽1001a的宽度为b,深度为h,第一密封圈1201a的厚度大于所述深度h,比如,一些情况下,第一密封圈1201a的厚度比第一法兰沟槽1001a的深度大1.5mm~2.5mm,这样,将第一水室法兰1001与所述第一管板2a组装后,位于所述第一法兰沟槽1001a的第一密封圈1201a能够被第一管板2a的第一管板表面挤压,从而,该第一水室法兰1001与所述第一管板2a形成密封接触。对于第一密封圈1201a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法兰沟槽1001a的宽度之间的关系,只要能满足第一密封圈1201a被第一管板2a挤压而达到密封接触的效果即可。

请参阅图9和图10,所述第一密封件1202a密封所述第一水室分隔板1006与所述第一管板2a之间的缝隙,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水室分隔板1006包括面对所述第一管板2a的侧面,该侧面开设有第一分隔板沟槽。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面对所述第一管板2a的侧面也就是该第一水室分隔板1006与焊接于水室端板1004的侧部相对的表面。所述第一密封件1202a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分隔板沟槽的深度,比如,一些情况下,第一密封件1202a的厚度比第一分隔板沟槽的深度大1.5mm~2.5mm,这样,在第一水室法兰1001与所述第一管板2a组装后,位于所述第一分隔板沟槽内的第一密封件1202a能够被第一管板2a的第一管板表面挤压,从而,该第一水室分隔板1006与所述第一管板2a密封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密封件1202a是o形圈或者密封条。对于第一密封件1202a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分隔板沟槽的宽度之间的关系,只要能满足第一密封件1202a被第一管板2a挤压而达到密封接触的效果即可。

请参阅图10并结合图9,在第一水室法兰1001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板2a后,第一水室分隔板1006垂直于所述第一管板2a,这样,第一密封圈1201a和第一密封件1202a的相交处(连接区域,宽度为b1、深度为h)可能发生泄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器还包括厌氧型密封胶。该厌氧型密封胶密封该连接区域。

请继续参阅图11并结合图10和图1,所述第二水室11的结构与第一水室10的结构相比,没有水室接管(1005a~1005d)、第一水室隔板1007和第二水室隔板1008,为了能更清楚的理解第二水室11的结构,将该第二水室11的结构及该第二水室11与相应部件的连接关系等叙述如下:所述第二水室11包括第二水室法兰1101、第二水室腔和第二水室分隔板1106。第二水室腔也由水室壳体和水室端板围成,被第二水室分隔板1106分隔成第三腔室1106a和第四腔室1106b。所述第一冷凝管束601连通所述第一进水腔1007a、所述第一出水腔1007b和所述第三腔室1106a,具体的,一部分第一冷凝管束601的一端通过第一管板2a的相应孔连通第一进水腔1007a,另一端通过第二管板2b的相应孔连通所述第三腔室1106a;另一部分第一冷凝管束601的一端通过第一管板2a的相应孔连通第一出水腔1007b,另一端通过第二管板2b的相应孔连通所述第三腔室1106a,这样,所述第一冷凝管束601和所述第三腔室1106a构成连通所述第一进水腔1007a和第一出水腔1007b的第一水通路。所述第二冷凝管602连通所述第二进水腔1008a、所述第二出水腔1008b和所述第四腔室1106b,在本实施方式中,一部分第二冷凝管束602的一端通过第一管板2a的相应孔连通第二进水腔1008a,另一端通过第二管板2b的相应孔连通所述第四腔室1106b;另一部分第二冷凝管束602的一端通过第一管板2a的相应孔连通第一出水腔1008b,另一端通过第二管板2b的相应孔连通所述第四腔室1106b,这样,所述第二冷凝管束602和所述第四腔室1106b构成连通所述第二进水腔1008a和第二出水腔1008b的第二水通路。

所述第二密封圈1201b密封所述第二水室法兰1101与所述第二管板2b之间的缝隙,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水室法兰1101包括第二法兰表面,该第二法兰表面设置有第二法兰沟槽。该第二法兰沟槽沿着所述第二法兰表面的边缘一周。所述第二管板2b包括第二管板表面。所述第二密封圈1201b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法兰沟槽的深度(比如,一些情况下,第二密封圈1201b的厚度比所述第二法兰沟槽的深度大1.5mm~2.5mm)。所述第二密封圈1201b位于所述第二法兰沟槽内并与所述第二管板表面密封接触。该第二密封圈1201b密封第二水室法兰1101与所述第二管板2b之间的缝隙的方式与第一密封圈1201a密封第一水室法兰1001与所述第一管板2a之间的缝隙的方式相同。对于第二密封圈1201b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法兰沟槽的宽度之间的关系,只要能满足第二密封圈1201b被第二管板2b挤压而达到密封接触的效果即可。

所述第二密封件密封所述第二水室分隔板与所述第二管板之间的缝隙,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水室分隔板1106面对所述第二管板2b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分隔板沟槽。所述第二密封件1202b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分隔板沟槽的深度(比如,一些情况下,第二密封件1202b的厚度比第二分隔板沟槽的深度大1.5mm~2.5mm),位于所述第二分隔板沟槽内与所述第二管板密封接触,这种设置方式与第一密封件密封所述第一水室分隔板与所述第一管板之间的缝隙的方式相同,不再赘述。此外,在第二密封圈和第二密封件相交处(连接区域)也设置有厌氧型密封胶,其设置方式与在第一密封圈和第一密封件形成的相交处设置厌氧型密封胶的方式相同,不再赘述。对于第二密封件1202b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分隔板沟槽的宽度之间的关系,只要能满足第二密封件1202b被第二管板2b挤压而达到密封接触的效果即可。

请参阅图1、图2、图12和图13,该过冷器组件7包括由过冷器顶板701、过冷器底板702和过冷器端板703围成的过冷器空腔、过冷器管束、多块第一挡板704和多块第二挡板705、制冷剂出液管706、第一过冷器隔板707、第二过冷器隔板708和第三过冷器隔板709。所述过冷器底板702包括过冷器侧壁7021、过冷器中间壁7022和与所述过冷器顶板701相对的过冷器底壁7023。所述第一过冷器隔板707分隔所述过冷器空腔为第一过冷器空腔和第二过冷器空腔。所述第一过冷器空腔和所述第二过冷器空腔内均设置有过冷器管束、所述第一挡板704和所述第二挡板705。所述第一挡板704和第二挡板705被相应的过冷器管束穿过,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块第一挡板704设置有第一穿孔7041,每一块第二挡板705设置有第二穿孔7051。位于第一过冷器空腔内的一些过冷器管束穿过每一块第一挡板704的第一穿孔7041,另一些过冷器管束穿过第二挡板705的第二穿孔7051。位于第二过冷器空腔内的过冷器管束穿过该第二过冷器空腔内的第一挡板704和第二挡板705的方式参见前述方式,不再赘述。如图12和图13所示,位于同一个所述过冷器空腔(第一过冷器空腔或者第二过冷器空腔)内的所述第一挡板704和所述第二挡板705中,所述第一挡板704连接于所述过冷器空腔的过冷器顶板701和过冷器底板702(过冷器侧壁7021、过冷器中间壁7022和过冷器底壁7023),沿所述过冷器组件的长度方向排成一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挡板705连接于所述第一过冷器隔板707、过冷器顶板701和过冷器底壁7023,沿所述过冷器组件的长度方向排成一排且间隔设置。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挡板704和所述第二挡板705交替设置,所述第一过冷器隔板707的同一位置的两侧分别连接一块所述第二挡板705,由此,该两块第二挡板705与所述第一过冷器隔板707构成十字形。所述该第二过冷器隔板708沿着所述过冷器组件的长度方向安装于所述过冷器顶板701上,并位于所述过冷器空腔外。所述第三过冷器隔板709沿着所述过冷器组件的长度方向安装于所述过冷器底壁7023上,位于所述过冷器空腔外与所述筒体1的内壁过盈接触。

基于上述设计,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由于第一密封圈密封第一水室法兰和第一管板之间的缝隙,这样,实现筒体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密封,水不会泄漏到筒体的外部,此外,第一密封件密封第一水室分隔板与第一管板之间的缝隙,这样,实现各腔室之间的密封,水不会从第一腔室泄漏到第二腔室或者从第二腔室泄漏到第一腔室(第一进水腔、第一出水腔1007b、第二进水腔1008a和第二出水腔1008b之间不会发生泄漏),因此,采用第一密封圈和第一密封件的方式能保持有效的密封效果;再者,采用厌氧型密封胶密封第一密封圈和第一密封件的连接区域,进行辅助密封,进一步增强前述密封效果;最后,由于密封件和密封圈采用o形圈这样的标准件,所以,成本低。对于第二水室,采用第二密封圈和第二密封件后,也像第一水室那样,能实现筒体内部和外部之间以及各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之间的密封,不会导致水泄漏到筒体外部以及在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之间泄漏。

2、通过沿过冷器管束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块第一挡板和多块第二挡板,位于同一个所述过冷器空腔内的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中,所述第一挡板连接于所述过冷器空腔的顶板和底板,沿所述过冷器组件的长度方向排成一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挡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过冷器隔板、顶板和底壁,沿所述过冷器组件的长度方向排成一排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交替设置,这样,增强了水的紊流扰动,与不设计第一挡板704和第二挡板705的结构相比,其能增加管外对流传热系数,提高换热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只要能够使得从筒体一端的一个水室流入的水在筒体1的另一端换向后回到该水室的热回收的管壳式冷凝器,其中一个水室就可以采用如本申请所述的方案,比如,第一水室10采用前述结构,第二水室11采用其他结构;或者,第一水室10采用其他结构,第二水室11采用如前所述结构。此外,以第一水室10为参照,所述第一水通路由第一冷凝管束和第三腔室构成,所述第二水通路由第二冷凝管束和第四腔室构成;以所述第二水室11为参照,所述第一水通路由所述第一冷凝管束、第一进水腔和第一出水腔构成,所述第二水通路由所述第二冷凝管束、第二进水腔和第二出水腔构成,所述第一水通路和第二水通路不限于上述方式,只要能使得水从筒体一端的水室流入并在筒体另一端换向后流入该水室的水通路,都可以作为第一水通路或第二水通路。此外,技术人员也可以理解,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不包括过冷器组件7和过冷器管束。如果第一水室隔板不是采用前述三边焊接的方式,也可以有如下变形方案:第一密封件不仅仅密封第一水室分隔板与第一管板之间的缝隙,还密封第一水室分隔板1006与水室壳体1002之间的缝隙等等,同样的道理适用于所述第二密封件密封第二水室分隔板和第二管板之间的缝隙的密封方式。

本申请另一方面公开一种冷水机组,该冷水机组包括前述任何一种用于热回收的管壳式冷凝器,该冷水机组是带热回收的离心式冷水机组或者带热回收的螺杆式冷水机组。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