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理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71876发布日期:2022-09-28 01:07阅读:60来源:国知局
热管理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热管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制冷系统一般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元件,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膨胀后,进入冷凝器,制冷剂在冷凝器对外放热,制冷剂降低一定温度,然后制冷剂再进入节流元件进行节流降压,再进入蒸发器对外吸热,增加了制冷剂的温度,回气进入压缩机,如此反复。
3.一个例子是汽车热管理系统,通过制冷剂的相态变化实现车厢内制冷、制热的作用。汽车热管理系统还会包括储液器或气液分离器等储液容器,储液器或气液分离器会位于冷凝器的下游,当制冷剂在冷凝器里对外放热后,在储液器与冷凝器之间会设置单向阀,使得制冷剂通过单向阀进入储液溶液,由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会有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的切换,如果不设置单向阀,在不同的模式下,储液容器内的制冷剂会有反流入冷凝器的情况,导致冷凝器积液过多,影响制冷效率。另外,在设置单向阀的系统中,为实现制热、制冷等功能,在冷凝器上游还会有流路切换的一些控制阀,用于流路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降低成本且能控制制冷剂流动方向的热管理组件,提升热管理组件应用系统的制冷效率。
5.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热管理组件,包括容纳单元,所述容纳单元具有筒体部和封头部,所述筒体部和所述封头部固定,所述容纳单元具有流体容纳腔;
7.所述封头部至少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所述封头部具有第一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流体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进口、第二进口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
8.所述封头部具有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和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热管理组件具有第一控制部,所述第一控制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控制部与所述封头部密封设置,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部的动作使得第一进口、第二进口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流体容纳腔连通,第一进口、第二进口中的另外一个与所述流体容纳腔截止连通。
9.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0.一种热管理组件,包括容纳单元,所述容纳单元具有筒体部和封头部,所述筒体部和所述封头部固定,所述容纳单元具有流体容纳腔;
11.所述封头部至少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
12.所述封头部具有第一孔道、第四孔道,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流体容纳腔连通,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流体容纳腔连通;
13.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第四孔道连通,
14.所述封头部具有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腔和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热管理组件具有第一控制部,所述第一控制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一控制部与所述封头部密封设置,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部的动作控制第一进口与所述流体容纳腔的连通或截断,
15.所述封头部具有第三安装腔,所述第三安装腔和所述第四孔道连通,所述热管理组件具有第三控制部,所述第三控制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安装腔,所述第三控制部与所述封头部密封设置,能够通过所述第三控制部的动作控制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流体容纳腔的连通或截断。
16.该热管理组件具有容纳单元,制冷剂进入该热管理组件时,可通过第一进口、第二进口进入,所述第一控制部控制第一进口、第二进口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流体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部控制第一进口、第二进口中的另外一个与所述流体容纳腔截止连通;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可以与热管理组件上游的不同流路连通,可用于制热、制冷等模式的使用。如此,该热管理组件相对系统中具有多个控制阀、单向阀的情形下,不仅能实现系统要求控制制冷剂流动方向,同时还节省部件,降低成本。除此以外,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与封头部密封安装,第一孔道、第二孔道设置在封头部,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热管理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热管理组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2中换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热管理组件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发明热管理组件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封头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封头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封头部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封头部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本发明热管理组件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参照图1-图9,图1-图9示意出热管理组件各种实施方式的结构。
28.一种热管理组件包括容纳单元12,所述容纳单元12具有筒体部121和封头部122,所述筒体部121和所述封头部122固定,所述容纳单元12具有流体容纳腔123;
29.所述封头部122至少具有第一进口15、第二进口16,所述封头部122具有第一孔道1221,所述第一孔道1221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所述第一进口15、第二进口16与所述第一孔道1221连通,所述封头部122具有第一安装腔1251,所述第一安装腔1251和所述第一孔道1221连通,所述热管理组件具有第一控制部13,所述第一控制部13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1251,所述第一控制部13与所述封头部122密封设置,能够通过第一控制部13的动作控制第一进口15、第二进口16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部13控制第一进口15、第二进口16中的另外一个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截止连通。
30.第一进口15可与该热管理组件应用系统中充当冷凝器的出口连通,第二进口16可与该热管理组件应用系统中充当冷凝器的出口连通,该热管理组件在系统中可位于冷凝器的下游。当第一控制部13按照系统要求动作时,当第一进口15与流体容纳腔123连通时,与第一进口15连通的上游冷凝器内制冷剂就可以经第一进口15进入到流体容纳腔123,此时第一控制部13控制使得第二进口16与流体容纳腔123截断,如此,从第一进口15进入的制冷剂也不会经第二进口16反流入与第二进口16连通的上游冷凝器,因此,该热管理组件在没有单向阀的前提下,也能控制流体流动方向,使得制冷剂难以反流入冷凝器,防止冷凝器积液过多,提升制冷效率,同时还节省成本。另一方面,该热管理组件通过改变封头部122结构,在封头部122结构内设置流体通道,使得流体流动路径变短,不仅结构更加紧凑,还能利于制冷度的保持,降低制冷剂闪发的情况。
31.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1示意出热管理组件100的结构。该热管理组件具有第一进口15、第二进口16、第一出口17和第三出口19,封头部122具有第一孔道1221和第二孔道1222,所述第一孔道1221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所述第二孔道1222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所述第一进口15、第二进口16与所述第一孔道1221连通,所述第一出口17与所述第二孔道1222连通。热管理组件100包括第一控制部13,所述第一孔道1221包括第一分支孔道1221a、第二分支孔道1221b和主干道1221c,所述主干道1221c具有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所述主干道1221c的第一口和所述第一分支孔道1221a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分支孔道1221a的另一个端口为所述第一进口15,所述主干道1221c的第二口和所述第二分支孔道1221b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分支孔道1221b的另一个端口为所述第二进口16,所述主干道1221c的第三口和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其中,主干道1221c和第一分支孔道1221a的分界参照图1中的虚线a的位置,主干道1221c和第二分支孔道1221b的分界参照图1中的虚线b的位置。
32.第一控制部13包括第一控制分部131和第二控制分部132,所述第一安装腔1251包括和所述第一分支孔道1221a连通的第一安装子腔1251a以及和所述第二分支孔道1221b连通的第二安装子腔1251b,所述第一控制分部131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子腔1251a,所述第二控制分部13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子腔1251b。
33.所述第一控制部13的动作部分至少具有第一动作位和第二动作位,当第一控制部13的动作部分处于第一动作位时,所述第一进口15和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所述第二进口16和所述流体容纳腔123不连通;当所述第一控制部13的动作部分处于第二动作位时,所述第二进口16和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所述第一进口15和所述流体容纳腔123不连通。
34.第一控制分部131控制第一分支孔道1221a与流体容纳腔123的连通或截断,第二控制分部132控制第二分支孔道1221b与流体容纳腔123的连通或截断,当第一控制部13的动作部分处于第一动作位时,第一控制分部131导通第一进口15与流体容纳腔123,第二控制分部132截断第二进口16与流体容纳腔123的连通;当第一控制部13的动作部分处于第二动作位时,第一控制分部131截断第一进口15与流体容纳腔123的连通,第二控制分部132导通第二进口16与流体容纳腔123。
35.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控制分部131和第二控制分部132可实现流体从第一进口15、第二进口16进入时的流体流向的控制。第一控制分部131和第二控制分部132也起到了与第一进口15、第二进口16连通的外部路线在按照系统中制热或制冷等模式下时流路切换
或流路控制的作用,不仅节省了该热管理组件应用系统的零部件也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36.在该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组件具有第二安装腔1252,所述第二安装腔1252和所述第二孔道1222连通,所述热管理组件具有第二控制部14,所述第二控制部14与所述封头部122密封设置,所述第二控制部14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安装腔1252,所述第二控制部14控制所述第一出口17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的连通或截断或流量控制,第二控制部14控制第三出口19与流体容纳腔123的连通或截断或流量控制。第二控制部14可以是三通阀,或四通阀等,可以是流量控制阀,也可以是流路切换阀。第二控制部14可以控制从流体容纳腔123进入到第二孔道1222的流体流向。
37.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参照图2,图2示意出热管理组件200的结构。热管理组件200的大体结构和热管理组件100相似,热管理组件包括第一进口15、第二进口16、第一出口17、第二出口18,热管理组件200包括换热部11和容纳单元12,所述容纳单元12具有筒体部121和封头部122,所述筒体部121和所述封头部122固定,所述容纳单元12具有流体容纳腔123;
38.所述换热部11具有第一换热通道111,第一换热通道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换热部11具有第一侧部112,所述第一侧部112的至少部分和所述封头部122面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部112和所述封头部122固定设置;
39.第一侧部与封头部122可以采用焊接固定,例如炉焊等方式,第一侧部与封头部122也可以采用螺栓固定等方式固定。第一侧部与封头部122接触设置,所述换热部11与所述封头部122之间具有导热性。
40.换热部11内的第一换热通道111内制冷剂被冷却,降低从第一出口17离开热管理组件的制冷剂的温度,提升制冷剂的过冷度。由于换热部11和封头部122之间具有导热性,例如,换热部11为金属部件,封头部122也为金属部件,换热部11内流动经过冷却的制冷剂,经冷却的制冷剂与封头部122有热传导,对封头部122的热环境影响降低,有助于维持储液部12内制冷剂的稳定,也降低制冷剂受热闪发的概率。
41.封头部122和换热部11都可以是铝合金,在制造时,先将封头部122和换热部11通过炉焊固定,固定方式简单,然后再将筒体部121和封头部122采用激光焊等方式焊接固定。作为另一实施方式,封头部122、换热部11、筒体部121也可以通过炉焊一次固定。如此,装配简单且密封性好。
42.所述热管理组件200包括第一控制部13,所述第一控制部13与所述封头部122密封固定,所述封头部122至少具有第一进口15、第二进口16、第一出口17、第二出口18、第三出口19、第一孔道1221、第二孔道1222和第三孔道1223,所述第一进口15、第二进口16与所述第一孔道1221连通,所述第一出口17与所述第二孔道1222连通,第二出口18与第三孔道连通。
43.所述第一孔道1221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所述第二孔道1222具有第一子孔道1222a和第二子孔道1222b,所述第二子孔道1222b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子孔道1222a的一个端口为所述第一出口17;第三孔道1223与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连通;第二子孔道1222b的一个端口为第三出口19,第三出口19与第一换热通道的进口连通,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与第三孔道连通。
44.所述热管理组件具有第一安装腔1251和第二安装腔1252,第一安装腔1251和所述
第一孔道1221连通,第二安装腔1252与第二孔道1222连通,热管理组件具有第一控制部13和第二控制部14,所述第一控制部13包括第一控制分部131和第二控制分部132,第一控制分部131与封头部122密封设置,第二控制分部132与封头部122密封设置,所述第一安装腔1251包括和所述第一分支孔道1221a连通的第一安装子腔1251a以及和所述第二分支孔道1221b连通的第二安装子腔1251b,所述第一控制分部131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子腔1251a,所述第二控制分部13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子腔1251b;
45.所述第二控制部14与所述封头部122密封设置,所述第二控制部14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安装腔1252,所述第二控制部14控制所述第一出口17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的连通或截断或流量调节,第二控制部14控制第三出口19与流体容纳腔123的连通或截断或流量调节。
46.在本实施方式中,热管理组件200包括换热部11和容纳单元12,流体容纳腔123内液态制冷剂经第二孔道1222进入到换热部11的第一换热通道111,在换热部11进行换热,然后从第三孔道1223进入到封头部122,封头部122再与系统中的下游部件连接,如此,热管理组件可通过第一进口15、第二进口16、第一出口17、第二出口18连接到系统中,连接方便,同时从第一进口15、第二进口16进入后经封头部122直接进入到流体容纳腔123内,并经第二孔道1222进入到第一换热通道111、第三孔道1223,整体连接紧凑,流体通道设置在封头部122内部,有效降低了液态制冷剂闪发的情况。另外,热管理组件具有换热部11,换热部11可用于制冷剂的过冷,可将后续进入蒸发器前的制冷剂进一步过冷,降低液态制冷剂闪发的情况。
47.所述第一侧部112和所述封头部122接触设置,所述第一侧部112与所述封头部122焊接固定,所述换热部11与所述封头部122之间具有导热性。换热部11内的第一换热通道111内制冷剂被冷却,降低从第二出口离开热管理组件的制冷剂的温度,提升制冷剂的过冷度。由于换热部11和封头部122之间具有导热性,例如,换热部11为金属部件,封头部122也为金属部件,换热部11内流动经过冷却的制冷剂,经冷却的制冷剂与封头部122有热传导,对封头部122的热环境影响降低,有助于维持储液部12内制冷剂的稳定,也降低制冷剂受热闪发的概率。
48.封头部122和换热部11都可以是铝合金,在制造时,先将封头部122和换热部11通过炉焊固定,固定方式简单,然后再将筒体部121和封头部122采用激光焊等方式焊接固定。作为另一实施方式,封头部122、换热部11、筒体部121也可以通过炉焊一次固定。如此,装配简单且密封性好。
49.结合参照图2和图3,所述换热部11具有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1内流体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内流体热交换;
50.换热部11可以是一种板式换热器,所述换热部11具有多个板片结构,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1、第二换热通道位于相邻板片之间。换热部11的第二换热通道内流体可以是应用该热管理组件的系统中的较低温流体,例如电池冷却液、冷却油等,通过较低温流体可用于第一换热通道111内制冷剂的进一步过冷。
51.定义储液部12的长度方向为方向l,封头部122具有底部1226和对应的顶部1227,封头部122的底部1226和筒体部121固定,换热部11固定于底部1226和顶部1227之间的侧部1228,换热部11位于封头部122的侧部1228,可使得热管理组件的整个高度不太高,结构紧
凑。
52.参照图6,封头部122具有一体设置或焊接固定的第一部分124和第二部分125,所述第一部分124具有筒状部分,所述筒状部分与所述筒体部121焊接固定,所述第二部分125具有第一安装腔1251,所述第一控制部13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1251。
53.所述封头部122具有第一连接口126和第二连接口127,所述第一连接口126为所述第二孔道1222的一个端口,即第三开口,所述第二连接口127为所述第三孔道1223的一个端口,所述第一连接口126与所述第二连接口127位于所述封头部122面向所述换热部11的一侧。
54.参照图4,作为另一实施方式,图4示意出热管理组件300的结构,热管理组件300包括换热部11和容纳单元12,换热部11结构和图2中所示大体相同,热管理组件300包括第一控制部13、第二控制部14,其结构大体参照上文所述。
55.所述第一控制部13可以为流路切换阀,所述第一控制部13的动作部分至少具有第一动作位和第二动作位,当第一控制部13的动作部分处于第一动作位时,所述第一进口15和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所述第二进口16和所述流体容纳腔123不连通;当所述第一控制部13的动作部分处于第二动作位时,所述第二进口16和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所述第一进口15和所述流体容纳腔123不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部13为三通阀,三通阀例如可以为各种阀芯的流路切换阀。当然第一控制部13也可以为四通或者具有更多通路的结构。
56.热管理组件300包括第一安装腔1251、第二安装腔1252,封头部122的第一孔道1221包括第一分支孔道1221a、第二分支孔道1221b和主干道1221c,所述主干道1221c具有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所述主干道1221c的第一口和所述第一分支孔道1221a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部13第一分支孔道1221a的另一个端口为所述第一进口15,所述主干道1221c的第二口和所述第二分支孔道1221b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分支孔道1221b的另一个端口为所述第二进口16,所述主干道1221c的第三口和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
57.所述第一安装腔1251与所述主干道1221c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部13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主干道1221c。第一控制部13的动作部分至少具有第一动作位和第二动作位,当第一控制部13的动作部分处于第一动作位时,所述第一进口15和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所述第二进口16和所述流体容纳腔123不连通;当所述第一控制部13的动作部分处于第二动作位时,所述第二进口16和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所述第一进口15和所述流体容纳腔123不连通。
58.参照图5,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图5示意出热管理组件400的结构,热管理组件400包括换热部11和容纳单元12,容纳单元12结构大体可参照图4中所示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59.换热部11具有集液部114和换热管115,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1位于所述换热管115和集液部114,所述集液部114具有所述第一侧部112,所述集液部114和所述封头部122固定;
60.所述换热管115间隔设置,且所述换热管115内第一换热通道111内流体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
61.所述第一侧部112和所述封头部122接触设置,所述第一侧部112与所述封头部122焊接固定,所述换热部11与所述封头部122之间具有导热性。换热部11内的第一换热通道
111内制冷剂被冷却,降低从第二出口离开热管理组件的制冷剂的温度,提升制冷剂的过冷度。由于换热部11和封头部122之间具有导热性,例如,换热部11为金属部件,封头部122也为金属部件,换热部11内流动经过冷却的制冷剂,经冷却的制冷剂与封头部122有热传导,对封头部122的热环境影响降低,有助于维持储液部12内制冷剂的稳定,也降低制冷剂受热闪发的概率。也有利于封头部122内第一孔道1221、第三孔道内的制冷剂的过冷度保持,降低制冷剂受热闪发的概率。
62.参照图7,图7示意出封头部122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简易流道;所述第一孔道1221还可以具有第三分支孔道1221d,所述热管理组件具有第三进口20,所述第三进口20为所述第三分支孔道1221d的端口,所述第三分支孔道1221d的另一端与所述主干道1221c连通;第一控制部13可以为四通阀,第一控制部13可以对第一进口15、第二进口16、第三进口20的流路进行切换。
63.参照图8,图8示意出封头部122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简易流道;所述第一孔道1221还可以具有第三分支孔道1221d,所述热管理组件具有第三进口20,所述第三进口20为所述第三分支孔道1221d的端口,所述第三分支孔道1221d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子孔道1222a连通或者第二子孔道1222b连通。第一进口15、第三进口20可以与系统中的流路连通,第一进口15和第三进口20的流体可汇合进入第一控制部13。
64.参照图9,图9示意出封头部122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简易流道;热管理组件包括第二孔道1222,第二孔道1222包括第一子孔道1222a、第二子孔道1222b、第三子孔道1222c,第三子孔道1222c的一端可以和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子孔道1222b可以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子孔道1222a的一个端口为所述第一出口17,第三子孔道1222c与第一出口17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封头部122对外接口为热管理组件的第一出口17,通过流道的汇集,控制封头部122内部流体流动方向,使得该热管理组件结构更为紧凑。
65.参照图10,图10示意出热管理组件500的结构,热管理组件500包括容纳单元12,所述容纳单元12具有筒体部121和封头部122,所述筒体部121和所述封头部122固定,所述容纳单元12具有流体容纳腔123;
66.所述封头部122至少具有第一进口15、第二进口16和第一出口17,所述封头部122具有第一孔道1221、第二孔道1222、第四孔道1224,所述第一孔道1221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所述第二孔道1222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连通;
67.所述第一进口15与所述第一孔道1221连通,所述第二进口16与所述第四孔道1224连通,所述第一出口17与所述第二孔道1222连通,所述热管理组件500具有第一安装腔1251,所述第一安装腔1251和所述第一孔道1221连通,所述热管理组件具有第一控制部13,所述第一控制部13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1251,所述第一控制部13与所述封头部122密封设置,所述第一控制部13控制第一进口15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的连通或截断。
68.所述热管理组件500具有第二安装腔1252,所述第二安装腔1252和所述第二孔道1222连通,所述热管理组件500具有第二控制部14,所述第二控制部14与所述封头部122密封设置,所述第二控制部14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安装腔1252,所述第二控制部14控制所述第一出口17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的连通或截断;
69.所述热管理组件500具有第三安装腔1253,所述第三安装腔1253和所述第四孔道1224连通,所述热管理组件具有第三控制部133,所述第三控制部133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安装腔1253,所述第三控制部133与所述封头部122密封设置,所述第三控制部133控制所述第二进口16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的连通或截断。
70.热管理组件500具有换热部11,所述换热部11具有第一侧部112,所述第一侧部112的部分和所述封头部122面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部112和所述封头部122固定设置;
71.所述换热部11具有第一换热通道111,
72.所述第二孔道1222具有第一子孔道1222a和第二子孔道1222b,所述第一子孔道1222a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11连通,所述第一子孔道1222a的一个端口为所述第一出口17;
73.所述第二控制部14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孔道1222a,所述第二控制部14控制所述第二子孔道1222b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的连通或截断,所述第二控制部14控制所述第一子孔道1222a与所述流体容纳腔123的连通或截断。
74.在本实施方式中,换热部具有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流体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内流体热交换;所述换热部具有多个板片结构,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第二换热通道位于相邻板片之间;
75.当然,换热部也可以是其他方式,例如参照图5中换热部结构,换热部具有集液部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通道位于所述换热管和集液部,所述集液部具有所述第一侧部,所述集液部和所述封头部122固定;所述换热管间隔设置,且所述换热管内第一换热通道内流体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
76.所述封头部122具有第三孔道1223,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具有进口和出口,所述第二子孔道1222b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出口连通,
77.所述热管理组件具有第二出口18,所述第二出口18与所述第三孔道连通。
78.换热部参照上文所述,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板式换热器,也可以是如图5中所示的换热器,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换热器。
79.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