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98867发布日期:2022-10-01 07:02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膨胀阀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膨胀阀。


背景技术:

2.以往,在搭载于汽车的空调装置等中使用的制冷循环系统中,使用根据温度来调整制冷剂的通过量的感温式的膨胀阀。
3.在膨胀阀中,装备阀部件的驱动机构,该阀部件的驱动机构被称为包含压力工作室的动力元件。配设于阀室内的阀芯与动力元件由动作棒连结,利用被封入压力工作室的气体的压力变化而驱动动作棒,与之对应地进行阀芯的开阀或闭阀动作。由于压力工作室内的气压根据从动力元件外部传递的热和向制冷剂传递的热的平衡而变化,因此自主地进行阀芯的开闭动作,实现制冷循环的自动控制。
4.供制冷剂从制冷循环的冷凝器送出的高压配管和供制冷剂从蒸发器送出的低压配管各自分别与一般的膨胀阀连接。与此相对地,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膨胀阀中,公开了一种将低压配管作为内侧配管且将高压配管作为外侧配管的双层配管与膨胀阀连接的系统。根据该系统,实现配管的处理的简化。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94793号公报
8.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9.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膨胀阀中,从冷凝器送出的温度比较高的制冷剂在外侧配管与内侧配管之间流动,但外侧配管被配设于动力元件的附近。因此,除了动力元件从大气受到的热之外,从在外侧配管与内侧配管之间流动的制冷剂发出的热也向动力元件传递,由此,可能压力工作室内的气压升高,开阀时刻提前等,使制冷循环的控制变得不适当。


技术实现要素:

10.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连结双层配管并能够实现适当的制冷循环的控制的膨胀阀。
11.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12.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膨胀阀能够连接双层配管,该双层配管供低压制冷剂在内侧配管内通过,并供高压制冷剂在配置于所述内侧配管的周围的外侧配管与所述内侧配管之间通过,该膨胀阀具有:
13.阀主体,该阀主体具备供所述低压制冷剂流动的低压流路和供所述高压制冷剂流动的高压流路;
14.动力元件,该动力元件安装于所述阀主体;以及
15.热传递控制部,该热传递控制部通过将所述外侧配管以相比于内侧配管向离开所述动力元件的方向偏心的方式与所述阀主体连接,从而抑制所述动力元件与在所述外侧配
管内流动的高压制冷剂的热传递。
16.发明效果
17.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连结双层配管并且能够实现适当的制冷循环的控制的膨胀阀。
附图说明
18.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将本实施方式中的膨胀阀应用于制冷剂循环系统的例子的概略剖视图。
19.图2是将本实施方式的阀主体一分为二而表示的立体图。
20.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膨胀阀的纵剖视图。
21.图4是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膨胀阀的纵剖视图。
22.图5是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膨胀阀的纵剖视图。
23.图6是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膨胀阀的纵剖视图。
24.图7是从图6的右方侧视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返回流路的图。
25.图8是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膨胀阀的纵剖视图。
26.图9是从图8的右方侧视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返回流路的图。
27.图10是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膨胀阀的纵剖视图。
28.图11是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膨胀阀的纵剖视图。
29.图12是将本实施方式的阀主体一分为二并与环状部件一起表示的立体图。
30.符号说明
31.1~1g:膨胀阀
32.2~2e:阀主体
33.3:阀芯
34.4:施力装置
35.5:动作棒
36.6:环形弹簧
37.8:动力元件
38.20:阀座
39.21:第一流路
40.22:第二流路
41.23、23a、23b、23d、23e、23g:返回流路
42.27:阀通孔
43.41:螺旋弹簧
44.42:阀芯支撑件
45.43:弹簧支架部件
46.50、50f:双层配管
47.60:环状部件
48.100:制冷剂循环系统
49.101:压缩机
50.102:冷凝器
51.104:蒸发器
52.vs:阀室
具体实施方式
5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54.(方向的定义)
55.在本说明书中,将从阀芯3朝向动作棒5的方向定义为“上方向”,将从动作棒5朝向阀芯3的方向定义为“下方向”。因此,在本说明书中,无论膨胀阀1的姿势如何,都将从阀芯3朝向动作棒5的方向称为“上方向”。
56.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同轴”除了指两条以上的轴线完全一致的关系之外,也包括虽不是严密地一致但大致一致的关系。相对“偏心”是指,一方的中心或轴线位于相对于另一方的中心或轴线向某个方向偏移(错位)的位置的关系。对于轴线彼此的平行度,表示轴线的关系的“同轴”、“偏心”也都不限定为严密地一致的关系。
57.(第一实施方式)
58.参照图1、2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膨胀阀1的概况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将本实施方式中的膨胀阀1应用于制冷剂循环系统100的例子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将本实施方式的阀主体2一分为二而表示的立体图。
59.在本实施方式中,膨胀阀1与压缩机101、冷凝器102以及蒸发器104通过流体而连接。将膨胀阀1的轴线设为l。
60.在图1中,膨胀阀1具备:具备阀室vs的阀主体2、阀芯3、施力装置4、动作棒5以及动力部件8。
61.阀主体2除了具备阀室vs之外,还具备第一流路21(也称为高压流路)、第二流路22、中间室221以及返回流路23。第一流路21为供给侧流路,经由供给侧流路向阀室vs供给制冷剂(也称为流体)。第二流路22为排出侧流路(也称为出口侧流路),阀室vs内的流体经由阀通孔27、中间室221及排出侧流路而排出到膨胀阀外。在第二流路22连结有与蒸发器104的入口侧连接的配管(未图示)。
62.返回流路23与轴线l正交,贯通阀主体2而延伸。将返回流路23的轴线设为o。返回流路23将供与蒸发器104的出口侧连接的配管(未图示)连结的入口路23a、中间路(也称为低压流路)23b、比中间路23b大径的第一扩径孔23c、比第一扩径孔23c大径的第二扩径孔23d以及比第二扩径孔23d大径的第三扩径孔23e同轴地连续设置。详细情况后文叙述,但中间路23b经由纵孔2a与动力元件8的下部空间ls连通。
6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间路23b的内周,多个(这里为三道)周槽2c遍及整周地形成于纵孔2a与第一扩径孔23c之间。周槽2c的底径优选比第二扩径孔23d的内径小。希望内侧配管51不与周槽2c干涉。周槽2c构成热传递控制部。
64.双层配管50与返回流路23连结。双层配管50具有端部嵌合于中间路23b的内侧配管51和将内侧配管51内包并端部嵌合于第二扩径孔23d的外侧配管52。内侧配管51在端部附近具有通过使管的一部分直径膨大并将管沿轴线方向压溃而形成的凸缘部51a。在内侧配管51的端部与凸缘部51a之间配置有由凸缘部51a保持的o型圈or1,由此,将第一扩径孔
23c与内侧配管51的外周之间密封,阻止制冷剂泄漏。
65.另外,外侧配管52也在端部附近具有通过使管的一部分直径膨大并将管沿轴线方向压溃而形成的凸缘部52a。外侧配管52的端部在第二扩径孔23d的阶梯部没有底,凸缘部52a与阀主体2的侧面抵接。在外侧配管52的端部与凸缘部52a之间配置有由凸缘部52a保持的o型圈or2,由此将第三扩径孔23e与外侧配管52的外周之间密封,阻止制冷剂泄漏。
66.内侧配管51与压缩机101的入口连结,外侧配管52与内侧配管51之间的环状空间与冷凝器102的出口连结。
67.第一流路21在包含轴线l和轴线o的面内具有轴线,且第一流路21相对于轴线l和轴线o倾斜,该第一流路21的上端在第二扩径孔23d的内周开放,该第一流路21下端在阀座20的下方处且在阀室vs的内周开放。即,第二扩径孔23d的内部与阀室vs经由第一流路21连通。另外,阀室vs与中间室221经由阀座20和阀通孔27连通。
68.形成于中间室221的上方的动作棒插通孔28具有引导动作棒5的功能,形成于动作棒插通孔28的上方的环形凹部29具有收容环形弹簧6的功能。环形弹簧6使多个弹簧片与动作棒5的外周抵接并施加规定的作用力。
69.阀芯3配置于阀室vs内。在阀芯3落座于阀主体2的阀座20时,阀通孔27的制冷剂的流动被限制。将该状态称为非连通状态。但是,即使在阀芯3落座于阀座20的情况下,也有被限制的量的制冷剂流动的情况。另一方面,在阀芯3离开阀座20时,通过阀通孔27的制冷剂的流动增大。将该状态称为连通状态。
70.动作棒5以规定的间隙插通于阀通孔27。动作棒5的下端与阀芯3的上表面接触。动作棒5的上端嵌合于止动部件84的下端的嵌合孔。
71.动作棒5能够克服由施力装置4产生的作用力而将阀芯3向开阀方向推压。在动作棒5向下方向移动时,阀芯3离开阀座20,膨胀阀1成为开状态。
72.施力装置4具有将截面圆形的线材卷成螺旋状而成的螺旋弹簧41、阀芯支撑件42以及弹簧支架部件43。
73.阀芯支撑件42安装于螺旋弹簧41的上端,该阀芯支撑件42的上表面供球状的阀芯3焊接,两者成为一体。
74.支承螺旋弹簧41的下端的弹簧支架部件43能够相对于阀主体2螺合,该弹簧支架部件43具有将阀室vs密封的功能和调整螺旋弹簧41的作用力的功能。
75.动力元件8具有栓81、上盖部件82、隔膜83、承受部件86以及止动部件84。
76.大致圆锥形状的上盖部件82的頂部的开口能够通过栓81密封。
77.隔膜83由形成多个同心圆的凹凸形状的薄金属(例如sus)制的板材构成,该隔膜83具有与上盖部件82和承受部件86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
78.承受部件86例如通过将金属制的板材冲压成形而形成,并且连结凸缘部和中空圆筒部而成。
79.止动部件84配置于上盖部件82与承受部件86之间,该止动部件84的上表面与隔膜83的下表面中央接触。
80.在组装动力元件8时,一边将止动部件84配置于隔膜83与承受部件86之间,一边使上盖部件82、隔膜83、承受部件86各自的外周部重合,通过例如tig焊接、激光焊接、等离子焊接等对这些外周部进行周焊接而一体化。
81.接着,从形成于上盖部件82的开口将工作气体封入由上盖部件82和隔膜83包围的空间(称为压力工作室po)内,之后,通过栓81密封开口,进一步地,使用凸焊等将栓81固定于上盖部件82。
82.在将如上所述组件化的动力元件8组装到阀主体2时,使承受部件86的中空圆筒部的下端外周的外螺纹86a与在与阀主体2的返回流路23连通的纵孔2a的内周形成的内螺纹2b螺合。当将承受部件86的外螺纹相对于内螺纹2b拧入时,承受部件86的凸缘部下表面与阀主体2的上端面抵接。由此能够将动力元件8固定于阀主体2。
83.此时,在动力元件8与阀主体2之间夹装有衬垫pk,防止在将动力元件8安装到阀主体2时的制冷剂的泄漏。在该状态下,动力元件8的下部空间ls经由纵孔2a与返回流路23连通。
84.(膨胀阀的动作)
85.参照图1,对膨胀阀1的动作例进行说明。由压缩机101加压的高压制冷剂由冷凝器102被液化并被输送至膨胀阀1。另外,利用膨胀阀1绝热膨胀后的制冷剂向蒸发器104送出,在蒸发器104与在蒸发器的周围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蒸发器104返回的制冷剂进入膨胀阀1的返回流路23内,进而通过双层配管50的内侧配管51而返回到压缩机101侧。此时,制冷剂通过蒸发器104,由此,返回流路23的流体压力变得比第二流路22内的流体压力低。将通过蒸发器104后的制冷剂称为低压制冷剂。
86.低压制冷剂从膨胀阀1向压缩机101送出,并且高压制冷剂从冷凝器102向膨胀阀1送出。更具体地,来自冷凝器102的高压制冷剂经由双层配管50的外侧配管52与内侧配管51之间以及第一流路21向阀室vs供给。
87.在阀芯3落座于阀座20时(非连通状态时),从阀室vs通过阀通孔27、中间室221以及第二流路22向蒸发器104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被限制。另一方面,在阀芯3离开阀座20时(连通状态时),从阀室vs通过阀通孔27、中间室221以及第二流路22向蒸发器104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增大。膨胀阀1的闭状态与开状态之间的切换通过经由止动部件84与动力元件8连接的动作棒5进行。
88.在图1中,在动力元件8的内部设置有由隔膜83分隔的压力工作室po和下部空间ls。因此,当压力工作室po内的工作气体被液化时,隔膜83和止动部件84上升,因此,动作棒5随着螺旋弹簧41的作用力向上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当液化后的工作气体被气化时,隔膜83和止动部件84被向下方推压,因此,动作棒5向下方向移动。这样,进行膨胀阀1的开状态与闭状态之间的切换。
89.而且,动力元件8的下部空间ls经由纵孔2a与返回流路23连通。因此,压力工作室po内的工作气体的体积根据在返回流路23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压力而变化,动作棒5被驱动。换言之,在图1所记载的膨胀阀1中,从膨胀阀1向蒸发器104供给的制冷剂的量根据从蒸发器104返回膨胀阀1的制冷剂的温度、压力自动地调整。
90.如上所述,温度比大气温度高的高压制冷剂经由双层配管50的外侧配管52与内侧配管51之间向第二扩径孔23d送出。此时,若高压制冷剂的热从第二扩径孔23d的内壁沿着阀主体2的内部向动力元件8传递,则压力工作室po内的工作气体受到影响,可能在压力工作室po内产生与仅来自大气的热向动力元件8大气传递的情况下的压力不同的压力。
91.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纵孔2a与第二扩径孔23d之间的中间路23b的内周形成
有周槽2c,进入了中间路23b的温度比较低的制冷剂进入周槽2c内。由此,能够促进从周槽2c的底壁以及侧壁向制冷剂的热传递,因此,能够降低从第二扩径孔23d向动力元件8传递的热的量。即,通过周槽2c的配置来扩大中间路23b中的热交换面积,能够抑制因通过第二扩径孔23d的高压制冷剂的热产生的影响,实现动力元件8的适当的控制动作。
92.本发明的膨胀阀能够连接双层配管,该双层配管供低压制冷剂在内侧配管内通过,并供高压制冷剂在配置于所述内侧配管的周围的外侧配管与所述内侧配管之间通过,该膨胀阀具有:
93.阀主体,该阀主体具备供所述低压制冷剂流动的低压流路和供所述高压制冷剂流动的高压流路;
94.动力元件,该动力元件安装于所述阀主体;以及
95.热传递控制部,该热传递控制部促进所述动力元件与在所述低压流路内流动的低压制冷剂之间的热传递,或抑制所述动力元件与在所述外侧配管内流动的高压制冷剂的热传递,
96.所述热传递控制部是配设于所述低压流路的槽。
97.(第二实施方式)
98.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膨胀阀1a的纵剖视图。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仅阀主体2a的形状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99.本实施方式的阀主体2a在中间路23b内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环状壁2ac来代替配设周槽。通过在从两侧对返回流路23a进行切削加工时调整工具的进给量而留下阀主体2a的一部分,由此环状壁2ac能够与阀主体2a一体地形成。但是,也可以用不同的部件形成具有与中间路23b的内径相等的外径的环状壁2ac,再通过压入等将该环状壁2ac嵌合固定于中间路23b。环状壁2ac构成热传递控制部。
100.根据本实施方式,进入返回流路23a内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环状壁2ac的内侧向内侧配管51内流动,此时能够促进经由环状壁2ac的表面向制冷剂的热传递。另一方面,其余的制冷剂接触环状壁2ac而返回,进入纵孔2a而促进来自止动部件84的热传递。即,通过配设环状壁2ac来扩大中间路23b中的热交换面积,并且变更制冷剂的流动,由此,能够降低从第二扩径孔23d向动力元件8传递的热的量,因此,能够抑制因通过第二扩径孔23d的高压制冷剂的热产生的影响,实现动力元件8的适当的控制动作。
101.本发明的膨胀阀能够连接双层配管,该双层配管供低压制冷剂在内侧配管内通过,并供高压制冷剂在配置于所述内侧配管的周围的外侧配管与所述内侧配管之间通过,该膨胀阀具有:
102.阀主体,该阀主体具备供所述低压制冷剂流动的低压流路和供所述高压制冷剂流动的高压流路;
103.动力元件,该动力元件安装于所述阀主体;以及
104.热传递控制部,该热传递控制部促进所述动力元件与在所述低压流路内流动的低压制冷剂之间的热传递,或抑制所述动力元件与在所述外侧配管内流动的高压制冷剂的热传递,
105.所述热传递控制部是配设于所述低压流路的壁。
106.(第三实施方式)
107.图4是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膨胀阀1b的纵剖视图。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仅阀主体2b的形状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108.本实施方式的阀主体2b在中间路23b内具有相对于轴线o倾斜的袋孔2bc来代替配设周槽。由于袋孔2bc的轴线不与返回流路23b的内周交叉而通过入口路23a的轴线方向外侧,因此,能够通过使用斜插入于返回流路23b的钻头等工具进行切削加工来形成袋孔2bc。不过,也可以通过从阀主体2b的上表面实施穿孔加工直到中间路23b,再用塞子等密封露出的孔的外端来形成袋孔2bc。袋孔2bc构成热传递控制部。
109.根据本实施方式,袋孔2bc在纵孔2a与第二扩径孔23d之间形成为从中间路23b的内周朝向第二扩径孔23d的径向外侧延伸。因此,在返回流路23b内从左方流向右方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容易进入袋孔2bc,由此促进从袋孔2bc的内周壁面向制冷剂的热传递。即,利用袋孔2bc的配设扩大中间路23b中的热交换面积,由此,能够降低从第二扩径孔23d向动力元件8传递的热的量,因此,能够抑制因通过第二扩径孔23d的高压制冷剂的热而产生的影响,实现动力元件8的适当的控制动作。
110.本发明的膨胀阀能够连接双层配管,该双层配管供低压制冷剂在内侧配管内通过,并供高压制冷剂在配置于所述内侧配管的周围的外侧配管与所述内侧配管之间通过,该膨胀阀具有:
111.阀主体,该阀主体具备供所述低压制冷剂流动的低压流路和供所述高压制冷剂流动的高压流路;
112.动力元件,该动力元件安装于所述阀主体;以及
113.热传递控制部,该热传递控制部促进所述动力元件与在所述低压流路内流动的低压制冷剂之间的热传递,或抑制所述动力元件与在所述外侧配管内流动的高压制冷剂的热传递,
114.所述热传递控制部是在所述动力元件与连接于所述阀主体的所述双层配管之间形成于所述阀主体的孔。
115.(第四实施方式)
116.图5是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膨胀阀1c的纵剖视图。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仅阀主体2c的形状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117.本实施方式的阀主体2c在中间路23b内未配设周槽。取而代之地,在纵孔2a的周围处,在阀主体2b的上端面形成有环状槽2cc。环状槽2cc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扩径孔23c的径向外侧。环状槽2cc构成热传递控制部。
118.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纵孔2a与第二扩径孔23d之间的第一扩径孔23c的径向外侧未形成环状槽2cc,因此,从进入第二扩径孔23d内的制冷剂到动力元件8的热传递路径变窄,由此,能够降低向动力元件8传递的热的量。因此,能够抑制因通过第二扩径孔23d的高压制冷剂的热产生的影响,实现动力元件8的适当的控制动作。
119.本发明的膨胀阀能够连接双层配管,该双层配管供低压制冷剂在内侧配管内通过,并供高压制冷剂在配置于所述内侧配管的周围的外侧配管与所述内侧配管之间通过,
该膨胀阀具有:
120.阀主体,该阀主体具备供所述低压制冷剂流动的低压流路和供所述高压制冷剂流动的高压流路;
121.动力元件,该动力元件安装于所述阀主体;以及
122.热传递控制部,该热传递控制部促进所述动力元件与在所述低压流路内流动的低压制冷剂之间的热传递,或抑制所述动力元件与在所述外侧配管内流动的高压制冷剂的热传递,
123.所述热传递控制部是在所述动力元件与连接于所述阀主体的所述双层配管之间形成于所述阀主体的槽。
124.(第五实施方式)
125.图6是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膨胀阀1d的纵剖视图。图7是从图6的右方侧视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返回流路23d的图。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仅阀主体2d的返回流路23d的形状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126.在本实施方式的阀主体2d中,第二扩径孔23dd被分割为第一扩径孔(在此是第一孔部)23c侧的偏心孔(在此是第三孔部)23d1和第三扩径孔23e侧的同轴孔(在此是第二孔部)23d2。如图6所示,比第一扩径孔23c大径的偏心孔23d1相对于第一扩径孔23c向下方偏心,但比偏心孔23d1大径的同轴孔23d2与第一扩径孔23c同轴。在将第一扩径孔23c的轴线设为o1,将偏心孔23d1的轴线设为o2时,轴线间距离为δ1。优选第一扩径孔23c的上端的位置与偏心孔23d1的上端的位置一致,优选偏心孔23d1的下端的位置与同轴孔23d2的下端的位置一致。内侧配管51的端部嵌合于中间路23b,并且外侧配管52的端部嵌合于同轴孔23d2。偏心孔23d1构成热传递控制部。
127.被供给至外侧配管52与内侧配管51之间的制冷剂通过偏心孔23d1之后流向第一流路21。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偏心孔23d1向离开动力元件8的方向偏移,因此,能够降低从进入偏心孔23d1内的制冷剂向动力元件8传递的热的量。由此,能够抑制因高压制冷剂的热产生的影响,实现动力元件8的适当的控制动作。
128.(第六实施方式)
129.图8是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膨胀阀1e的纵剖视图。图9是从图8的右方侧视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返回流路23e的图。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仅阀主体2e的返回流路23e的形状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130.在本实施方式的阀主体2e中,第二扩径孔(在此是第二孔部)23ed和第三扩径孔23ee相对于第一扩径孔(在此是第一孔部)23c向下方偏心。在将第一扩径孔23c的轴线设为o1,将第二扩径孔23ed和第三扩径孔23ee的轴线设为o3时,轴线间距离为δ2。轴线间距离δ2比第五实施方式的轴线间距离δ1大。优选第一扩径孔23c的上端的位置与第二扩径孔23ed的上端的位置一致。内侧配管51的端部嵌合于中间路23b,并且外侧配管52的端部嵌合于第二扩径孔23ed。因此,双层配管50的外侧配管52也相对于内侧配管51向下方偏心。第二扩径孔23ed构成热传递控制部。
131.被供给至外侧配管52与内侧配管51之间的制冷剂在通过第二扩径孔23ed之后流
向第一流路21。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二扩径孔23ed向离开动力元件8的方向进一步偏移,因此,能够降低从进入第二扩径孔23ed内的制冷剂向动力元件8传递的热的量。由此,能够抑制因高压制冷剂的热产生的影响,实现动力元件8的适当的控制动作。
132.(第七实施方式)
133.图10是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膨胀阀1f的纵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双层配管50f组合到第五实施方式的阀主体2d。除此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134.双层配管50f具有内侧配管51f和外侧配管52f。外侧配管52f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另一方面,内侧配管51f是将圆管部51fb和螺旋部51fc连续设置而成。在螺旋部51fc的外周形成有螺旋槽51fd,螺旋槽51fd以外的外周面是圆筒面。双层配管50f构成热传递控制部。
135.在将内侧配管51f插入到外侧配管52f内时,通过螺旋部51fc的外周面与外侧配管52f的内周面接触而沿着螺旋槽51fd形成螺旋状的通路。高压制冷剂沿着该通路流动。
136.在将双层配管50f安装于阀主体2d的返回流路23d的情况下,外侧配管52f的端部嵌合于同轴孔23d2,从外侧配管52f突出的内侧配管51f的端部嵌合于中间路23b。螺旋部51fc的轴线与返回流路23d的轴线o1一致,但圆管部51fb的轴线相对于返回流路23d的轴线o1向上方偏心,因此,在被组装于阀主体2d的状态下,圆管部51fb的上部与偏心孔23d1的内周面接触。
137.被供给至外侧配管52f与内侧配管51f之间的制冷剂通过螺旋槽51fd进入偏心孔23d1的下方侧并流向第一流路21。此时,从通过螺旋槽51fd内的高压制冷剂向通过内侧配管51f内的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传递,但是,由于配设螺旋槽51fd而热传递面积增大,因此,在通过螺旋槽51fd内期间从高压制冷剂向低压制冷剂的热传递被促进。除此之外,由于内侧配管51f的圆管部51b的上侧外周面与偏心孔23d1抵接,因此,偏心孔23d1的上部周围被通过内侧配管51f内的制冷剂冷却。由于以上的复合效果,能够抑制因通过第二扩径孔23fd的高压制冷剂的热产生的影响,实现动力元件8的适当的控制动作。
138.本发明的膨胀阀能够连接双层配管,该双层配管供低压制冷剂在内侧配管内通过,并供高压制冷剂在配置于所述内侧配管的周围的外侧配管与所述内侧配管之间通过,该膨胀阀具有:
139.阀主体,该阀主体具备供所述低压制冷剂流动的低压流路和供所述高压制冷剂流动的高压流路;
140.动力元件,该动力元件安装于所述阀主体;以及
141.热传递控制部,该热传递控制部促进所述动力元件与在所述低压流路内流动的低压制冷剂之间的热传递,或抑制所述动力元件与在所述外侧配管内流动的高压制冷剂的热传递,
142.所述热传递控制部是形成于所述内侧配管的周围的螺旋槽。
143.(第八实施方式)
144.图11是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膨胀阀1g的纵剖视图。图12是将本实施方式的阀主体2g一分为二并与环状部件60一起表示的立体图。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仅在以下的一点上不同:在阀主体2g的返回流路23g未形成周槽,而且配设环状部件60。除此以外
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145.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制的环状部件60以嵌合于第二扩径孔(在此是第二孔部)23d的内周的方式配设。在环状部件60的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切口60a。环状部件60以切口60a与第一流路(高压流路)21匹配的方式配置于第二扩径孔23d。由此,第一流路21的入口整体开放,能够使环状部件60的径向内侧与第一流路21经由切口60a连通。也可以配设将环状部件60的内外周连通的开口来代替切口60a。
146.环状部件60的内周面与内侧配管51的凸缘部51a的外周面抵接,另外,环状部件60的左端抵接于第一扩径孔(在此是第一孔部)23c与第二扩径孔23d之间的阶梯部,环状部件60的右端与外侧配管52的端部抵接。优选环状部件60的厚度等于外侧配管52的厚度。环状部件60构成热传递控制部。
147.被供给至外侧配管52与内侧配管51之间的制冷剂在进入第二扩径孔23d之后通过切口60a流向第一流路21。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进入第二扩径孔23d内的制冷剂与第二扩径孔23d之间配置有具备隔热性的环状部件60,因此,能够降低从进入第二扩径孔23ed内的制冷剂向动力元件8传递的热的量。由此,能够抑制因高压制冷剂的热而产生的影响,实现动力元件8的适当的控制动作。环状部件60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并用。
148.本发明的膨胀阀能够连接双层配管,该双层配管供低压制冷剂在内侧配管内通过,并供高压制冷剂在配置于所述内侧配管的周围的外侧配管与所述内侧配管之间通过,该膨胀阀具有:
149.阀主体,该阀主体具备供所述低压制冷剂流动的低压流路和供所述高压制冷剂流动的高压流路;
150.动力元件,该动力元件安装于所述阀主体;以及
151.热传递控制部,该热传递控制部促进所述动力元件与在所述低压流路内流动的低压制冷剂之间的热传递,或抑制所述动力元件与在所述外侧配管内流动的高压制冷剂的热传递,
152.所述阀主体具有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该第一孔部与供所述内侧配管嵌合的所述低压流路同轴,该第二孔部与所述高压流路连通且与所述第一孔部同轴,并与所述外侧配管嵌合,在所述第二孔部内配置有具备隔热性的环状部件。
153.所述环状部件具有切口或开口,所述高压流路与所述第二孔部经由所述切口或所述开口连通。
154.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任意构成要素能够进行变形。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能够追加或省略任意构成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